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知行合一的生活哲学读本,五百年来"中国人所***之书"。

  ·传世经典:心学入门之书,儒家经典之作,曾国藩、钱穆、梁启超推崇备至。

  ·简明好读:全译全注,详尽导读,译文在前,原文在后,扫清阅读障碍,一本书读懂《传习录》。

  ·版本可靠:以隆庆六年谢廷杰刻本为底本,考以嘉靖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施邦曜辑评本重新点校。纠正现有版本的数十处错误。

  ·译文严谨:生活榜创始人、暨南大学博导费勇教授在潜心研究《传习录》及阳明心学后精译全文并做万字序言。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集中而系统地阐释了阳明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内涵,是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古典哲学著作。它所阐述的修身、养心、处世之道对于现代生活依然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这是一本充满实践性的生活哲学读本。
  钱穆将其列为"中国人人所***之书";学者杜维明曾断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著名畅销书作家当年明月盛赞王阳明:"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著名学者、《金刚经修心课》作者费勇教授在潜心研究《传习录》后,以精准流畅的译文呈现阳明心学之精髓,修正了现有版本的数十处谬误,并以万字序言导读,力图呈现一本人人皆可读懂的《传习录》。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译者费勇,著名学者、作家,1965年生于浙江,现为昊达文化创始人、昊达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长、唐宁书店联合创始人,并兼任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作品有《不焦虑的活法:金刚经修心课》 、《不抑郁的活法:坛经修心课》等修心课系列,在大陆、台湾、韩国出版,连续多年入选凤凰网好书榜、当当网年度畅销书榜等多种榜单。另有《言无言:空白的诗学》、《行走指南》、《时尚的哲学》等学术著作、散文、译著多种。译著《了凡四训》。


【媒体评论】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梁启超: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杜维明: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余秋雨: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


【目录】

译者序
   上卷 (译/原)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译/原)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启问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答陆原静书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下卷 (译/原)
  陆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免费在线读】


  译者序

  关于王阳明心学,《传习录》是好的读本。王阳明因为心学而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但王阳明的心学,不只是思辨性的、学术性的,更不是书斋的,而是实践的、行动的,是生活哲学和生活方式。可以说,王阳明恢复了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古代的哲学家比如孔子、苏格拉底,都是融哲学与生活为一体的,哲学即生活,生活即哲学。
  王阳明的一生,就是实践心学的一生,或者说,王阳明的一生,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王阳明心学,什么是"知行合一",什么是"致良知"。所以,我们阅读《传习录》,一定不能只看文字,而应该和王阳明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才会有更深切的理解,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不平凡的一生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明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去世,浙江余姚人。他父亲叫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的状元,做官做到南京吏部尚书。他祖父叫王伦(字天叙),应该是一个洒脱不羁的人,当时的人把他比作陶渊明、林和靖。再往上追溯,可以追到西晋时期琅琊孝子王览,王览的曾孙就是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定居浙江绍兴,一直传到二十多代,有个王寿,移居到余姚,成为余姚王阳明家族的起源。
  王阳明原来的名字叫王云。据说他出生前,他祖母做了一个梦,天上一个神仙踏着祥云把一个可爱的婴儿送到自己怀里。然后,隔壁就有婴儿的啼哭,儿媳妇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王阳明。他祖父为了纪念这个梦,就把婴儿取名王云。奇怪的是,这个孩子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将近六岁那一年,有一天,一个和尚从门口经过,看到王阳明,感慨说:"天机是不可泄露的,你们既然泄露了,他自然就不会说话了。"于是,他祖父把他的名字改为:守仁。果然,很快就会说话了。
  王守仁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家乡附近的阳明洞筑室读书,所以,后来的人都叫他阳明先生。关于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有一些一定有添油加醋的成分,这也是人性的通病,喜欢神化一些自己喜欢的人,当作神供奉起来。但王阳明一生的经历,确有非凡之处。一是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现了不凡的天赋,二是他一生的经历挺传奇的,几乎像一部武侠小说。
  王阳明十一岁那年,跟随祖父去京城,经过镇江时,祖父邀约了一群朋友在金山寺喝酒。从前的文人,一起喝酒就免不了要即席赋诗,就在大家想着写什么好的时候,王阳明突然高声朗读了一首自己写的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楼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在场的人都很吃惊,一个十一岁的小孩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诗?有人提议以眼前的"蔽月山房"为题,再写一首,结果,王阳明很快就脱口而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首诗显现了王阳明广阔的视野。十五岁那年,王阳明自己一个人出游长城居庸关一带,进入塞外蒙古等少数民族的区域,考察他们的情形,一个月后才回到京城。十七岁(1488)那年,王阳明奉父亲之命,到江西去结婚,迎娶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女儿。结婚那天,准备行礼的时候,王阳明突然不见了。原来他一个人到外面散步,走到铁柱宫,遇到一个道士,就聊起了养生之说,把婚礼给忘了。等到诸家的人找到他,差不多已经是第二天凌晨。
  王阳明考了两次会试,都落榜了,直到第三次考试,终于考中进士。此后在工部、刑部等当公务员,本来可以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晋升,但王阳明在1506年上书皇帝,抨击当时的太监刘瑾,结果遭到廷杖四十的惩罚,还被关进监狱。在监狱里,王阳明每天读《易经》,思考其中的玄理。后皇帝下诏,把王阳明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
  去贵州的途中,经过浙江,王阳明发现有杀手跟着他,于是在钱塘江边写了两首绝命诗,跳进了江水中。杀手以为他已经自杀,就回京城去向刘瑾报告了。不想王阳明是假装自杀,实际是躲在一条商船的下面。他跟着这条商船,一直漂到了福建沿海,上岸后向武夷山走去。在山里,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二十年前他在江西铁柱宫遇到的那位道士。这位道士点拨了王阳明,不应该逃避,而是应该到龙场去赴任。
  到了龙场,王阳明建立了龙冈书院,传播文化,发展教育。龙场在王阳明的精神历程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地方,"龙场悟道"即发生于此。王阳明讲心学,讲知行合一,就是从龙场开始的。1510年,朝廷任命王阳明做庐陵县令,在县令任上,王阳明显示了杰出的管理才能和处理复杂事件的应变能力。1511年,升任南京刑部主事,不久又调任北京吏部主事。
  1516年,王阳明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这几个地方多年来一直遭受匪患,历任官员都无能为力,但王阳明作为一介书生,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不仅歼灭了四股土匪力量,而且为当地制定了长治久安的政策。这次江西平寇是王阳明一生中值得称道的"事功"之一。
  第二大"事功"是平定宁王叛乱。宁王朱宸濠的祖上是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当年燕王朱棣骗取他的信任,他与燕王朱棣一起造反,夺取皇帝的位置,但朱棣当了皇帝后,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反而把朱权打发到南昌。因为历史上的过节,宁王家族一直有不满。到了第四代宁王朱宸濠时期,正好当时的皇帝朱厚照荒淫无能,朱宸濠觉得机会来了,于是,网罗人才,苦心经营,终于在1519年起兵造反。王阳明当时已经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被朝廷派往福建剿匪,途中听到宁王起兵,又折回南昌。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王阳明用计谋打败了宁王。
  当然,由于皇帝的昏庸,王阳明不仅得不到表彰,还差一点被诬陷为宁王同谋。1521年,武宗朱厚照死了,世宗嘉靖皇帝继位。嘉靖下诏封王阳明为新建伯,这在当时是一个很高的荣誉。此后几年,王阳明一直在家乡讲学,直到1527年,朝廷又派王阳明去广西剿匪,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三大"事功"。那时王阳明已经56岁,还患有肺病。他一路颠簸到了广西,以招抚的办法,和平地解决了匪患。王阳明在给皇帝的上疏中提到,广西思恩十八九年中,不断有人造反,是因为官员的设置体制出现了问题。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二十九日,在从广西返回浙江的途中,在一个叫青龙铺的地方,病入膏肓的王阳明到了生命后一刻,他的学生问他有什么遗言,他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完,溘然长逝。
  他的遗体葬在浙江绍兴兰亭洪溪仙霞山的南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