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德经典名作,全球畅销不衰;
被四度改编为经典电影;
亚马逊经典文学排行榜首位;
本世纪百部*英语小说第二名,仅次于《尤利西斯》
人民文学出版社精译精编,附赠有声读物一九二二年春天,小职员尼克离开中西部家乡来到东部,偶然住在了富豪盖茨比的隔壁。他发现盖茨比的豪宅中日夜笙歌鼎沸,而盖茨比本人却心事满腹,总隔水凝望对岸住所夜里闪耀的绿光——那里住着他初恋的爱人黛西。尼克与盖茨比相识之后,了解到盖茨比内心深处有一段不了之情……
作者简介:
菲茨杰拉德(1896—1940),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爵士时代”代言人。一九二〇年因长篇小说《人间天堂》的出版而声名鹊起,开始在美国文坛崭露头角。一九二五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问世,奠定了他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译者简介:
姚乃强(1939— ),出生于上海市,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现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编译过多部词典,重要译著有《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红字》《霍桑集》等。
如果我没有读过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我至今写的作品应该是另一种风格,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日)村上春树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不起的盖茨比》既是一部美轮美奂的天才之作,又是经过辛勤劳作完成的。 ——(美)亨利·路易斯·门肯
菲茨杰拉德是一位真正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优秀小说家。——(美)约翰·毕肖普
《了不起的盖茨比》代表了自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步,因为菲茨杰拉德在其中描写了宏大、熙攘、轻率和寻欢,凡此种种,曾风靡一时。——(英)托·斯·艾略特
《了不起的盖茨比》
《富家子弟》前言
一九三四年,也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十周年之际,美国蓝登书屋决定将小说收入“现代丛书”,重新推出。出版社邀请作者菲茨杰拉德为小说写一篇前言。作者欣然命笔,写了一篇言简意赅的前言,主要针对当时叱咤文坛的批评家H.L.门肯及其他一些人对小说的批评作了针锋相对的回应,有理有节,又充满自信,表露了作者的创作心声。他写道:“既然这本书要重新出版,作者愿意在此说几句话,直抒胸臆。在写这本书的十个月中,作者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以保持自己艺术良心的纯洁。读过小说的人都会看到,尽管小说还大有改进的余地,但是,在我看来,就真实或者近乎真实而言,作者是问心无愧的,因为他已经尽力使他的想象力诚实可信。” 他一再强调,这是一本诚实的书。只要有了清白的良心,一本书就能幸存下去——至少存活在人的情感之中。他坚信他是不会孤寂的。
事实果真如此,又是七个十年过去了。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版再版,对它的评论也层出不穷,好评如潮。它已被公认为美国现代小说中*秀的作品之一,其作者菲茨杰拉德也被冠之为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即“爵士时代” 的“桂冠诗人” 、“编年史家”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仅《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便足以确立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将他与他同时代的美国作家德莱塞、凯瑟、海明威等人齐名而毫不逊色。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本篇幅不长的小说(有评论称它为中篇,有的甚至把它归为短篇)会引起读者如此大的兴趣,也引起评论家们如此强烈的反响?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作家、作品以及几十年来不同评论家的评说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以下简称为菲氏)一八九六年生于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个商人家庭。他早年随父母去美国东部,在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等地生活和学习。父亲失去工作后,他又随之返回西部老家。一九一三年,他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求学。他在学校里热衷于写作和社交活动,而且雄心勃勃,他曾对他的同学、后来美国文学的著名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这样说过:“我想要成为当今*伟大的作家之一,你不想吗?” 而且据说他说这话时是很严肃的。一九一七年,*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但没有被派往欧洲战场,而是送到南方亚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近郊的军营里受训。在这期间,他认识了一位名叫姬尔达·赛尔的富家小姐。她被认为是当地的美女,在她身上有着南方名门淑女的许多特点。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但当她知道他无力让她过上舒适奢华的生活时,她拒绝了他的求爱。这件事给年轻的菲氏很大的打击。一九一九年他退伍后去了纽约,决心要挣大钱,赢回姬尔达。开始他白天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晚上伏案写小说。后来他干脆辞去了工作,回到父母身边,闭门写作。*终他完成了他的*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据说当邮递员送来出版社决定采用他的书稿的通知时,他欣喜若狂,“在街上狂奔,拦截过往的汽车,他要把这一消息告诉他的至亲好友”。一九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小说正式出版,并大获成功,一举成名。他立即去到南方,四月三日便和姬尔达火速结婚。
婚后,他们的生活就像《人间天堂》里描写的人物一样,放荡不羁,狂欢纵乐。他们在纽约的公共喷泉池里游泳,坐在出租车的车顶上去参加宴会,与酒店里的侍者打架,甚至在餐桌上跳舞。生活变成了通宵达旦的鸡尾酒会,然而,菲氏还必须写作挣钱,以维持巨大的开支。一九二二年,他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美与丑》和短篇小说集《爵士时代的故事》。他急切地希望《美与丑》能比他的*部小说受到更大的关注,实现他成为一名“伟大作家”的愿望,而不是像他在普林斯顿时的同学、此时已成为文学批评家的埃德蒙·威尔逊在看完《人间天堂》 样稿后所预言的那样:“你会毫不费力地成为一名受欢迎的通俗小说作家。”菲氏曾坦言他写《美与丑》的意图是“要塑造一个作家,他并无真正的创作灵感,却有着艺术家的种种情趣和弱点,*后他和他的娇妻成了在‘穷奢极欲’海滩上的一条沉船的残骸”。 他在小说中再次大量使用自传性的材料,引起了读者的好奇,销售尚好,但评价不高。一些评论家认为小说具有与他*部小说同样的弱点,只是作者本人生活经历浪漫化的翻版,并且写法杂乱,构思不精,有的地方,作者故作深刻,实在是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感受而已。
一九二二年七月,他开始酝酿他的第三部小说,也就是他完成的四部小说中*重要的一部《了不起的盖茨比》(以下简称《盖茨比》)。他在写信给帮助他出版《人间天堂》的编辑马克斯威尔·帕金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这一次要写出新的东西来——不同凡响的,优美的,质朴的,加之布局精细缜密。” 他还充满自信地说,“我感到我现在身上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我现在正在写的那本书将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作品。”
一九二五年四月《盖茨比》正式出版了,受到了不少好评,却没有带给他预期的报酬,因为书的销量还不及他前两部小说的一半,所得的稿酬刚够他还清对出版社的债款。在以后的两年里,他很少写东西,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时期“有的是没完没了的宴会,惟独没有工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于一九二七年去了好莱坞,靠编写电影脚本来维持生计。直至一九三四年,他才出版了他的第四部小说《夜色温柔》。从一九三○年开始姬尔达患上了精神病,经常住院治疗,医疗费高昂,不堪负担,菲氏本人想借酒消愁,结果嗜酒成癖。他再度靠为好莱坞编写电影脚本来挣钱。一九四○年他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时年仅四十四岁,死时留下一部未完成的小说《*后的大亨》。
菲氏的一生及其作品都充分说明,他是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代表性的作家,他有成功与辉煌的一面,又有苦涩和失意的一面,曾被称为“失败的权威”。他的生命交织着雄心和现实、成功和失败、得意和潦倒、纵情和颓丧、爱情和痛苦、美国文明和欧洲文明的矛盾、东部和西部的冲突、梦想和幻灭……这一切都在他的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其中*有代表性的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
姚乃强
二○○四年春节于洛阳
*章
在我年轻幼稚,不谙世道的年代,父亲给我的一条忠告,至今还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每逢你想要对别人评头品足的时候,”他对我说,“要记住,世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但是我俩彼此总能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因此我明白他的言外之意。结果,我养成了三缄其口,不妄作判断的习惯,这个习惯使许多性格乖戾的人乐意向我敞开心扉,但同时也使我成为不少老谋深算的无聊之徒的攻击对象。心智不正常的人往往能很快发现正常人身上显露出来的这种品质,并伺机与之接近。于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上大学时,我被人们不公正地指责为政客,因为我能探微索隐,把那些性格捉摸不定、讳莫如深者心头秘而不宣的哀怨倾吐出来。大多数的隐私不是刻意追求得来的。经常的情况是,当我根据某个无可置疑的迹象觉察到有人忐忑不安欲吐心迹时,我便惺惺作态,昏昏欲睡,或心不在焉,别有所思,或者横生敌意,浮躁不安;因为我深知年轻人要吐露的心迹,至少他们的表达方式都是照搬别人的,而且因明显的压制而露出破绽。不轻率下判断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现在仍然害怕有所闪失,怕万一我不慎忘了父亲对我的谆谆告诫,忘了那条我势利地反复诵记的忠告:人的基本道德观念出生时不是平均的,不可等量齐观。
对自己的能耐作了这样一番自夸自耀之后,我得承认我的能耐是有限度的。人的行为可以建立在坚硬的岩石上,也可以建立在潮湿的沼泽上,但是超越了某一点后,我就不在乎它建立在什么地方了。去年秋天,我从东部回来时,我觉得我想要世界变得全都一个样,至少都关注道德;我不再想带着优越的目光对人心进行漫无边际的探索。只有盖茨比,这个赋予本书书名的人,却对我的反应不闻不问。盖茨比代表了我所鄙视的一切,这种鄙视出自我的内心,而不是造作的。如果人格是一系列不间断的成功姿态,那么在他身上有一些绝妙的东西,那就是对生活的前景异常敏感,仿佛他跟一部远在十万八千里以外记录地震的精密仪器连接在一起。这种反应敏捷的品质与那个被美其名曰“创造性气质”的可塑性——轻易受人影响的特性毫不相干。它是一种特殊的美好天赋,一种充满浪漫气息的聪颖,这种品性我在其他人身上还从未见到过,很可能今后也不会再见到。不——盖茨比*后的结局全然没错;是那个追杀围堵他的东西,是那些在他美梦之后扬起的肮脏尘埃,使我对他人突然破产的悲伤和稍纵即逝的欣喜失去了兴趣。
我家祖孙三代在这个中西部城市里一直门第显赫,殷实富裕。卡拉韦算得上是个大家族。传说我们是布克娄奇公爵苏格兰贵族。的后裔,但是我们这一族系的真正缔造者是我祖父的哥哥。他五十一岁来到这里,找了一个替身去参加内战,而自己做起了五金批发生意,我父亲至今仍在干这一行。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位伯祖父,但是大家都说我长得像他——特别跟挂在我父亲办公室里的那幅画上的他十分相像,一副精明强干的模样。我一九一五年从纽黑文纽黑文,美国康涅狄克州海港城市,耶鲁大学校址所在地。毕业,恰好距我父亲毕业晚四分之一个世纪,稍后我参加了被称之为*次世界大战的那个被推迟了的条顿民族大迁徙。我对于反击兴奋不已,回来后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但是,中西部不再是世界温馨的中心,现在却看上去像是宇宙的边缘,破败凋零。于是,我决定去东部,学做证券生意。我认识的人都在做证券生意,所以我想这一行也许还能多养活一个单身汉。我的叔叔伯伯、姨姨姑姑为此展开了讨论,仿佛他们在为我挑选一所预备学校美国为学生升大学做准备的私立学校,也称私立高中。。*后,他们说了,“唉,就这样吧!”脸上表情严肃而迟疑。父亲同意给我一年的资助。在几度拖延之后,*终在一九二二年的春天,我来到了东部,我想也许有来无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