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老舍长篇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豆瓣9.0高分,备受现代读者欢迎的老舍小说经典。
这里有对老北京文化的展示:老北京人的处世哲学、老北京的各种吃食,当然,还有带着“儿”的北京话。
这里有老舍对现代人苦闷病、知识分子中年危机的深刻洞察。
这里有“闹”离婚的七对怨偶,“闹”恋爱的一对儿女。老舍用杂文笔法写活了每一个人物。

☆老舍自己十分得意的一部长篇小说。《离婚》在风格上、内容上、结构上都是非常讲究的,老舍本人在三四十年代多次表达了这是自己满意的一部作品。。
1941年老舍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与研究生们讨论自己的作品时,直言《离婚》是自己所爱。吴晓铃在《老舍先生在龙泉镇》一文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况:记得有一次老舍要翰林学士们选举他的佳作,大家一致投《骆驼祥子》的票。他说:“非也。我喜欢《离婚》。”我实在不懂,请他指迷。他说:“你还年青,没到岁数呢!”

☆依据1933年初版本校勘,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收入《新序》和《我怎样写〈离婚〉》,适合收藏。
《离婚》写于1933年6—7月,同年8月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1947年晨光出版公司的改订本增加了《新序》。后经作者两度删改,先后出版了两个修订本,分别是1952年晨光出版公司版本和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两次修订,既有对文字的润色,也有根据当时的时代特点对内容进行的删减。内容的删减,在此后出版的《老舍全集》中已经得到了恢复;至于文字的润色,则确有可取之处,且以时间先后而言,应以晚出的1963年修订本为*终版本。本次出版,依据初版本进行校勘,在内容上不做任何删减,以保留作品的原始样貌,同时参校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修订本。


【内容简介】

一个旧衙门里的小职员老李,有能力、做事认真,对社会有着隐隐的批判精神,但是性格懦弱。他不满意自己的婚姻,可是却没有勇气摆脱;心中的那份“诗意”在扰动着他,让他有一丝渴望、一点幻想。一位“圣人”张大哥,圆滑世故老道精明,是所有人的大哥。他管所有人的闲事,但唯独管不了自己的家事——儿子被抓进监狱,女儿被同事拐走,张大哥无计可施,一病不起。为了张大哥,老李把自己押给了小赵——老李眼中*坏的人,他玩弄权术,媚上欺下,买卖妇女。……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生于北京城中的一个贫民家庭,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20世纪30年代,成为现代文坛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京味小说”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他的小说通过对市民阶层日常生活的描写,表现了现代变革中小市民的人生困境。老舍一生著作颇丰,大约留下了七八百万字的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断魂枪》等。老舍还是一位语言大师,在北京话的基础上,提炼出一种俗白、纯净的语言,真正烧出了白话的香味。


【媒体评论】

//《离婚》高于老舍先前的一切作品
@ 李长之(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在一个思想多,而且快的作家,顶需要的是紧凑。不然,便会特别显得散漫。作者似乎也已经觉察到了这一层,所以即以句子的表面论,也断趋于简劲了,《离婚》这本小说,高出于他先前的一切作品者,这便是一端。
——《离婚》(书评),载1934年1月《文学季刊》创刊号

//《离婚》所写的现代人困境,老舍一生都未能摆脱
@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过去都把《离婚》当成老舍对北京文化的一种展示,包括批判。但是我们今天还可以想得更深一点,老舍的离婚实际上写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代人的困境。……我们把《离婚》中透露出来的人生困境放大到老舍这一生去看,好像他一生都没有摆脱这种困境。
——《国文国史三十年2》,第七讲

//《离婚》把爱情写得淡到几乎没有,却深深地打动人心
@ 徐德明(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世界文学中有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的成功叙写,但是没有故事的爱情、若有若无的爱情却更难叙述,将此一段感情与人的意识内容建立*深刻的关涉,《离婚》是一个少见的艺术结构。……老李与马少奶奶之间只是稍许留情,把爱情写得淡到几乎没有,却深深的牵动着意识深层,那是别开生面的另类书写。
——《从〈离婚〉看老舍的小说叙事艺术》,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


【目录】

新 序 / 01
离 婚 / 001


附 录

我怎样写《离婚》 / 277


【免费在线读】

(以下摘自《离婚》章节)

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这么足。
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反对离婚。在他的眼中,凡为姑娘者必有个相当的丈夫,凡为小伙子者必有个合适的夫人。这相当的人物都在哪里呢?张大哥的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兼天平。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位姑娘,脸上有几个麻子;他立刻就会在人海之中找到一位男人,说话有点结巴,或是眼睛有点近视。在天平上,麻子与近视眼恰好两相抵销,上等婚姻。近视眼容易忽略了麻子,而麻小姐当然不肯催促丈夫去配眼镜,马上进行双方——假如有必要——交换相片,只许成功,不准失败。
自然张大哥的天平不能就这么简单。年龄,长相,家道,性格,八字,也都须细细测量过的;终身大事岂可马马虎虎!因此,亲友间有不经张大哥为媒而结婚者,他只派张大嫂去道喜,他自己决不去参观婚礼——看着伤心。这决不是出于嫉妒,而是善意的觉得这样的结婚,即使过得去,也不是上等婚姻;在张大哥的天平上是没有半点将就凑合的。
离婚,据张大哥看,没有别的原因,完全因为媒人的天平不准。经他介绍而成家的还没有一个闹过离婚的,连提过这个意思的也没有。小两口打架吵嘴什么的是另一回事。一夜夫妻百日恩,不打不爱,抓破了鼻子打青了眼,和离婚还差着一万多里地,远得很呢。
至于自由结婚,哼,和离婚是一件事的两端——根本没有上过天平。这类的喜事,连张大嫂也不去致贺,只派人去送一对喜联——虽然写的与挽联不同,也差不很多。
介绍婚姻是创造,消灭离婚是艺术批评。张大哥虽然没这么明说,可是确有这番意思。媒人的天平不准是离婚的主因,所以打算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必须从新用他的天平估量一回,细细加以分析,然后设法把双方重量不等之处加上些砝码,便能一天云雾散,没事一大堆,家庭免于离散,律师只得干瞪眼——张大哥的朋友中没有挂律师牌子的。只有创造家配批评艺术,只有真正的媒人会消灭离婚。张大哥往往是打倒原来的媒人,进而为要到法厅去的夫妇的调停者;及至言归于好之后,夫妻便否认次的介绍人,而以张大哥为地道的大媒,一辈子感谢不尽。这样,他由批评者的地位仍回到创造家的宝座上去。
大叔和大哥适宜作媒人。张大哥与媒人是同一意义。“张大哥来了。”这一声出去,无论在哪个家庭里,姑娘们便红着脸躲到僻静地方去听自己的心跳。没儿没女的家庭——除了有丧事——见不着他的足迹。他来过一次,而在十天之内没有再来,那一家里必会有一半个枕头被哭湿了的。他的势力是操纵着人们的心灵。就是家中有四五十岁老姑娘的也欢迎他来,即使婚事无望,可是每来一次,总有人把已发灰的生命略加上些玫瑰色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