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跟随作者笔下的名人故居、城厢楼阁、民国倩影、绅士品格……遍寻上海之根,看尽前世今生。

既是一份简绘版地图,又是一部读懂上海的说明书。


【内容简介】

从吴越文化的荟萃,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遗韵,金山的海派文脉源远流长,历久而弥新。数千年的人物风流,可制煌煌巨著,而薄薄一册解读的只是金山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其中一些刹那的闪烁。跟着书中去了解、认知金山的前世今生,比如:明长城金山卫与金山的故事、上海硕果仅存的*后一座渔村、妈祖文化在上海的发端繁衍……与此同时,可边读边走去看看:*吴越文化交融特色的千年古镇枫泾、黄公望潜心绘制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吕巷……放下书本,可以去尝美食、看农民画展、听金山故事……


【作者简介】
罗震光,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先后任职于《青年报》《生活周刊》《新民晚报》,专擅调查新闻。从业20年,先后发表特稿、调查新闻300余篇。

【目录】

金山是上海的起源

金山区各镇的地名由来

枫泾:江南水乡 吴越名镇

朱泾:禅意安居 文化小镇

漕泾:上海盐文化的“根”

康城沦海:上海的亚特兰蒂斯

金山卫:从军事重镇到工业基地

廊下:古朴山塘 *美村镇

张堰:地灵人杰 文教小镇

吕巷:白龙出游 福泽绵长

亭林:有亭有林 文人聚集

金山嘴:上海*后的渔村

东林寺:屡毁屡建 越建越美

四大文化遗产:见证上海的由来与传承

金山教育地图

“一镇一品”打造文化名片 古老民俗焕发新生机

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

故事之乡有故事

不能忘却的金山抗日记忆——“枫泾阻击战”

吃货界不能忘:枫泾丁蹄和黄酒

上海妈祖文化源头在金山

南社(上)

南社(下)

枫泾镇人物篇:人杰地灵 百花齐放

金山的名人客居现象

围棋大师顾水如

丁聪:漫长一生画漫画

程十发:求新求变 笑对人生

白蕉的诗书画三绝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霍光与上海城隍庙

姚光之子

后记


【免费在线读】

作为*重要的经济、文化重地,在中国的城市版图内,上海的地位独一无二。相比大上海的称谓,在历史底蕴上,她历来被视为“小弟弟”,甚至“儿孙辈”。因为,上海的巨大发展是从1840年后,英、美、法、日等国在上海县城周边设立租界开始,史称“上海开埠”。上海市的定名是在1930年的7月。

近些年,上海的历史被延伸至700多年前的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设立上海县。虽说陡增了700年的历史,但和周边动辄一、二千年的江南古镇相比,上海依然还是“小弟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上海当然也不会例外。在其渐进的发展进程中,她的源头就在上海的金山,且历史悠久到需要追溯至公元前。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人真是无需羡慕别处的源远流长,可以到金山感受一下自家的源远流长。

始皇帝巡游到秦山

2005年出版的《上海通志》记载:“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金山区东南甸山(今金山体育场)南设海盐县城,为上海地区首个县治。”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一个严谨而深入的事实:上海地区的行政肇始在金山。

据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巡游,曾经到过金山境内。在金山区张堰镇西1.7公里,有一座小山名为秦山,海拔高度为32.13米。清乾隆《金山县志》载:“秦始皇登山望海,山石有秦皇辇道。”故秦山又名秦望山、秦皇山、秦驻山。 秦山原多胜迹,碧树浓荫,为骚人墨客咏吟及远近村民春游之地。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月半、廿八和四月初一,秦山有集,谓之“游秦山”。届时商贩云集,人流如潮。

在金山境内,和始皇帝巡游有关的还有查山。查山在金山卫镇东北部,长春、卫通、联丰村交界处,海拔高度21.23米。相传秦始皇登秦望山观海,视线被此山林木所遮,于是伐尽草木,山上赭红色土石裸露,故旧名遮山,也名赭山。又传,唐代方土查玉成于此炼丹,因名查山。

盐业造就上海*县

秦、汉时期,金山盐业生产规模巨大,是全国重要的产盐区,“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这里近海盐多,所以县名很自然命名为海盐。设海盐县后,这个县面积包括今上海大部分和浙江的杭州湾北岸沿海地区,县城设鄅官亭(今金山体育场南),当时,海盐特定的指向是以金山为中心的地方。

关于秦朝金山海盐县城的记载,*早见于汉代班固《汉书·地理志》。有历史记载,公元前81年,海盐县令上官宇开展过一次县境测绘与人口普查。当时县城在康城的海盐县全境北到娄江,南到黄盘关(今杭州湾中王盘山)西海岸,南北有180.5公里;东到大海,西到长水关(今浙江嘉兴西南),东西有176.5公里。全县有935752人,近100万人口。

海盐西迁 柘湖成山

金山的海盐城,如今何在?浙江的海盐又从哪来?

作为上海境内*早的行政区域,海盐县城可谓几经波折,多灾多难。南朝学者顾野王《舆地志》书中有“海盐县”条目:“秦置海盐县,县陷为柘湖,湖中小山生柘树,因以为名”。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写到:“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海盐县沦为柘湖。”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也记载:“海盐县,本秦县,汉因之。其后县城陷于柘湖。”

据东汉《吴越春秋》记载,这座“上海*早县城”在西汉时因地理变迁成为柘湖。《金山卫春秋》记载:“西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深秋,暴风雨使“海盐城内外地动如飘舟”,海盐城地面开始下陷,不久,周围上百平方公里土地逐渐成为广阔的湖泊,湖中岛屿上柘树成林,人们把这座湖开始称为“柘湖”。此后,县城搬迁到了康城(今小金山岛西北)。”(康城,在南宋年间沦海,也成为消失的城市。笔者注)

公元前79年,因县令与康城都尉不和,海盐县城再次搬迁,西迁到了今浙江平湖衙前一带。从此以后,海盐城搬出了金山地区,后来一路西迁到今浙江海盐的位置。从公元前221年开始,到公元前79年,金山海盐城在鄅官亭和康城两地,存在了近150年的历史,至今2000多年。而浙江海盐的前世就是金山的海盐县。

  如今的金山区松卫南路边,金山体育场南50米,有一座甸山,它的旧称是柘山。清代光绪版《金山县志》载,“以地产柘树,故山与湖俱以柘名。”据相关人士推测,海盐城遗址就在山的南面。有应证的史料记载:1931年的冬天,一位张堰旧港地区的朱姓少年,在甸山(今金山体育场)南1公里处挖到一块青石碑,上刻“海盐拱北门”。

被称为近代中国地理学奠基人之一的谭其骧,在1973年发表的《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中写道:“上海境内的古城,同时也有可能发掘出来的,应是秦和西汉时期的海盐县城,希望考古工作者注意及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