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沐东风而后知春浓

观长剑而后识器重


【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简称第二炮兵,是中央军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战略部队,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本书以宏大的视角、激情澎湃的语言,用五十二万余字的篇幅,梳理了这支战略部队的历史,对其发展史上的节点予以了浓墨重彩的关注与描述。前后几代国家领导人、中国科学家、军队实际负责人在这支战略部队从筹建、初见规模、发展壮大等不同阶段的高瞻远瞩、擘划决策、呕心沥血均写得入木三分,传神感人。对普通的建设者,平凡乃至于无名英雄的关注、讴歌,则有力地表明了,中国火箭军无论其前身、现在与以后,都是全体国人心之所系的国之重器。

毫不夸张地说,本书是一部有现实、有力量、有信念的作品,它充分证明了火箭军的前世今生是中国过去几十年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国家意志的强力展现。


【作者简介】

徐剑

男,汉族,云南昆明人,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著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电视剧剧本共计600万字。先后创作出版“导弹系列”的文学作品《大国长剑》《鸟瞰地球》《砺剑灞上》《原子弹日记》《逐鹿天疆》《大国重器》和电视连续剧《导弹旅长》,著有报告文学《水患中国》《麦克马洪线》《东方哈达》《冰冷血热》《遍地英雄》《国家负荷》《雪域飞虹》《浴火重生》《王者之地》《天空如镜》《于阗王子》《梵香》《坛城》,长卷散文《岁月之河》《灵山》《玛吉阿米》《经幡》《祁连如梦》等25部。曾三获“五个一工程奖”、 两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并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军新作品一等奖”“飞天奖”“金鹰奖”等三十多项全国、全军奖项,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文艺家。

火箭军党委为表彰其创作上的成就,曾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


【目录】

引子 1956年元旦那场雪 001

[上卷] 发射基座

*章 甲子一梦

1 甲子一梦,钱学森*个提出“火军”构想 008

2 核长剑悬在中国国门上 016

3 彭德怀元帅受赠核钥匙 021

4 台湾海峡战云密布 026

第二章 这是决定命运的

1 *俯看铀矿石沉吟不已 032

2 彭德怀观看一枚不会飞的导弹 036

3 *抛出豪言,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042

4 聂帅率团到莫斯科谈判 049

第三章 长辛店零公里

1 满洲里,一级警卫的导弹专列驶过来 056

2 守口如瓶,*忠诚 062

3 北京城西一隅警戒森严 068

4 说真话被罚,夜宴苏军中校 075

5 陈毅说,导弹上了天,就是狮子吼、老虎啸 083

第四章 东风*枝

1 西去铸剑,总理壮行 092

2 武威满城子兵营 098

3 老营长李甦 103

4 *批学兵,杨业功从这里起步 110

5 秋季发射,初试剑锋 113

第五章 砺剑灞上

1 不当军长当院长,只恨手中剑不长 120

2 灞柳烟云听东风 126

3 向守志麾下的“四大金刚” 131

4 周恩来下令“拔青苗” 138

5 工程一至三期,一别惊醒梦中人 144

第六章 *朵蘑菇云

1 弱水受命,出任首次核试验办公室主任 150

2 上马与下马之争 160

3 担任首次核试验办公室主任,甘当无名 165

4 早试还是晚试 172

5 两架专机送一个密使 178

6 壮士不畏死,核试验次日飞越爆心上空 182

第七章 第二炮兵的前世今生

1 张爱萍火了,将警卫都给我撤了 188

2 天下N个导弹营 193

3 周恩来来看导弹发射 195

4 周恩来命名第二炮兵 201

[中卷] 火箭*级

第八章 峥嵘岁月

1 一夜之间神秘消失 206

2 苏联欲动“核手术” 212

3 导弹A团拱卫京畿 218

4 叶剑英点将,向守志再度出山 224

第九章 一剑惊天下

1 邓小平说,第二炮兵政治上要搞得非常可靠 230

2 沙场秋点兵 236

3 一剑惊天下,踏上神州*街 242

4 出山 246

第十章 东风万里远

1 邓公亲批天字*号工程 254

2 一个导弹阵留下一座烈士陵园 258

3 二月杜鹃红 263

4 一支导弹劲旅在自己修筑的阵地上崛起 270

第十一章 长辛店、卢沟桥之间

1 执锐请缨 当仁不让 276

2 卢沟桥的日子,杨业功也当普通学员 281

3 李旭阁说,第二炮兵未来的战史,从你们写起了 287

4 茫茫大荒上的冰点之战 291

5 走过创业门 298

6 上苍颁发了天字号结业证 302

第十二章 初试剑锋

1 *说:第二炮兵这次抖点威风 312

2 三千里路云和月 314

3 三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319

4 三个波次突击,导弹在实战中飞 323

5 一弹激起千重浪 332

第十三章 剑指东南

1 列车上的除夕年夜饭 336

2 越岛攻击,抓住两个小时发射窗口 340

3 精卫填海衔怒石而来 344

4 “尼米兹号”舰母编队从公海后退七十海里 348

[下卷] 火箭第二级

第十四章 新世纪之门为谁而开

1 长安城下,惊闻美国轰炸中国驻南使馆 354

2 耿耿老将心,未敢忘忧国 358

3 寂静,往往是一场黎明的前奏 363

第十五章 跨越门槛

1 撼娄山关高,叹娄军难 368

2 杨业功说,常规导弹*旅的荣誉不是保出来的 373

3 沉默如山,沉默是金 378

4 六级军士肖长明 383

5 男儿不言当年勇 387

第十六章 雷霆在握

1 梦里几回抚长剑 394

2 自封别号——沙漠孤侠 400

3 将军一去何处送君 404

第十七章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1 斩首行动,只待闻令出征 410

2 临阵换枪,*好的武器给*好的部队 414

3 敢亮短板的部队,才能*终赢得战争 420

4 世界上*锋利的剑与盾的过招 423

5 三军“观”后尽欢颜 427

第十八章 马踏酒泉问东风

1 马踏酒泉问东风 430

2 英姿飒爽军代表 434

3 弱水三千,独取一瓢 438

4 好一朵军中茉莉花 446

5 莫道男儿不假怜情 451

6 长剑啸长天 459

7 路碑:酒泉航天城至金塔13.5公里处 464

8 一场演习与明天战争 472

第十九章 一柱擎天敢为国器

1 装备已上街,失败不起 480

2 包一架专机到兄弟部队学操作 483

3 八年“奋斗”只砺一剑 489

4 东风*枝再展大国雄姿 497

5 旗开得胜*剑 505

6 金号手军士长康平 512

7 “发射战车之王”——周文芳 516

战斗部 跋

创世纪 三位感动中国人物共一片英雄天空 524

火箭军元年

*向火箭军授旗并致训词 532

附录一:主要采访人物 535

附录二:参考书目 536


【前言】

引子 1956年元旦那场雪

1956年新年,并非是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2012年夏,李旭阁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

一条时光的子午线,分开了东西半球昼夜轮回,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雪落幽燕,风过居庸寒,虽无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夸张,但飘飘忽忽,悄然入北京城。

然,落雪无声,亦无痕,第二天清晨,铲雪之声将沉睡的城郭唤醒了。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走过雪地的行人,则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

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李旭阁说,天地玄黄,风雪夜归人,就在一夜一瞬之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

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后一抹夕阳落照于中南海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后一页台历撕下来,夹进自己正在补习的代数书里,且作书签,长舒了一口气,并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

一元复始春将至啊。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此时,虽已是数九隆冬,北京城郭落下的*场雪,仍覆盖在中南海湖面上,旧时宫阙,银装素裹,惟瀛台独孤,一抹夕照下,冉冉一片紫光,预示着明年又是一个好丰年。

明天就是元旦了。李旭阁目光从窗外收了回来,站起身来,将桌上文件和保密本收拾干净,送回保密室,正准备穿上马裤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

旭阁留步。杨坤推门而入,说还有一件要紧事与你商量。

要紧之事?李旭阁有些不解。

是啊!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一场很重要的科学技术讲座,让你参加。

什么讲座?

我也不知道。杨坤处长颇有几分神秘地说,涉密程度很高!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可能你是*小的官。

啊!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

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什么困难吗?

没有!李旭阁摇了摇头。

我找管理处,给你要辆车。

不用了,杨处长。李旭阁摇了摇头,说,武衣库到新街口不到三里路,我骑自行车去。

好!杨坤点了点头。

暮霭落了下来,西天*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暮霭融尽。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和宗教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如今全国政协所在地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身后,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城郭的万家灯火引燃了,灿然一片灯海。

有灯火处,必有人间炊烟。李旭阁骑车横穿缸瓦市,往兵马司胡同拐去,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北京城隅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

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从红墙里出来,骑车穿越北京城西,冬天的京城闾巷里静悄悄的,沉醉于万家灯火温馨之中。多少年了,他蹚着战场、雷场的炮声、枪声,飞机的轰炸声一路走来,此时的宁静,与他经历过的战斗生活,判若霄壤。*挥之不去的炮声,是解放兰州城。马步芳军队的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还有在朝鲜战场上,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1953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在板门店画下了*后一个历史性的句号,李旭阁夫妇穿越刚熄灭的兵燹,回到了国内。这时军委作战部在全军选调优秀干部,开出三个条件——经历过战争考验的,年轻的团职干部,会写材料的。彼时,26岁李旭阁,已经是北京军区65军训练处长,具备了军委作战部的三个重要条件,个人阅历堪称完美,小八路出身,抗日战争入伍时年仅15岁,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当过营长、团参谋长,虽说文化上仅上过小学四年级,可是在战争这所大学里,他勤奋好学,茁壮成长,且写得一手好材料,作为全军优秀干部,被选调入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当参谋。抵京之时,他便开始恶补初高中文化,尤其是函数知识,以便日出东方,已经醒来的中国。

家门将近,北京的天空起风了,开始变天,阴风四掠,黑云摧城。

抵达家里,妻子耿素墨腆了一个大肚子,临盆不远了,却一边照顾大女儿,一边做饭。人民解放军*次授衔前,妻子由65军报社记者转业到煤炭工业部党委办公室,不久大女儿呱呱落地。然,人在殿堂,心驰神州,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驱使李旭阁在超越自我。

旭阁,明天元旦放假。女儿李倩还不到一岁,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

照片?

明天还真不成。李旭阁从自己的函数作业本上抬起头来,答道。

有事?

有个讲座!在新街口排练场。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请个假。

岂止是文化补习课,是一个很重要的讲座,作战部就我和部长两个人参加。

哦!妻子脸露讶异之色,便没有再多问。她是一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对此,她深明大义,旭阁身处中枢,便事关国家,一举一动总是很神秘,亦很重要,她便无话可说了,忙道,去吧,去吧,家里的事情有我呢。

谢谢,素墨!李旭阁对妻子投去欣赏的一笑。妻子是自己的同乡,投笔从戎女大学生,她总是努力融入一个新时代,没有一点旧时代知识分子的矫情,始终恪守军人保密铁律,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默默地支持自己的工作。

大雪无声,不知不觉中,落了下来。

丰年好大雪啊!那天早晨,李旭阁推开武衣库小院里西厢房的门,只见一夜瑞雪落下,院子里飘雪成堆,侵至石阶间、窗台上,甚至拥门而伏。雪后一片天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晨曦初照,瑞雪丰年,天行健,人间正道,紫气冉冉,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初升朝阳一样,重曜东方。

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时,妻子耿素墨推窗喊道,旭阁,电话!

李旭阁转身进屋,是作战部王尚荣部长打来的:李参谋啊,你过来与我一起坐车走。

部长,不用,我骑车去,谢谢!李旭阁推辞道。

刚下过雪,骑车路太滑,就同一个会场,你还客气什么啊?老红军王尚荣曾经是刘伯承元帅的部下,说话不容置疑。

李旭阁连忙向武衣库靠南面两排部长平房走去,做个解释。

武衣库,顾名思义,乃当年清军内务府的六库之一,始建于顺治年间,成制于乾隆,历经三代帝王,一个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院落。为解放前宋哲元所居,新中国成立后自然成了军产,军委作战部的家属院,前边两排南厢房院落曾为作战部长张震、王尚荣等所住,后边则是处长、参谋之家,李旭阁入京后,分得了两间公寓房。

踏雪而去,李旭阁并未坐部长的车,向司机知会了一声,便独自骑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不是看演出,而是听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这场讲座的主角是谁,他一概不知,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是他到作战部报到时,处长交代他的*条铁律,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讲座主讲人是谁,他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免费在线读】

*章 甲子一梦

1甲子一梦,钱学森*个提出“火军”构想

那天下午3点,李旭阁踏雪而来,骑车过了新街口,前边便是北二环路口,这是刚拆掉大明年代的古城墙,在原址上拓宽的一条大马路。可他未穿过去,而是从前一个胡同,右拐进了排练场濒临后海一隅的南门。见院子里和街道旁停着黑色苏制吉姆车和苏制嘎斯69吉普,他突然觉得今天这个会议非同寻常。

跨进排练场时,会场已座无虚席,且多是一水的马裤呢将官服,上将、中将居多,个别大将亦坐在其中。李旭阁放眼望去,好多都是熟悉的面孔: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上将、炮兵司令员陈锡联等,还有总参副总长、总政副主任和总后副部长,以及相关部队的二级部长,惟一的少校军官便是自己。他有点瞠目结舌,都是领导啊,今天来的人是何方神圣,居然吸引了如此众多的高级将领。可曾知道,战将如云,在刚刚落幕的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们率领一支穿单衣的农民军队,在朝鲜雪野与美国军队较量、摊牌,赢得了尊严和尊重。然而今天下午,每个人都戎装在身,静静地坐在小排练场里等待着,等待一个传奇式人物的出现。

电铃响起,国防部副部长兼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陪着一位中年学者走了进来,宽脸庞,白皙的肌肤,一副江南子弟模样。两个人刚刚坐定,陈赓大将便介绍道,今天的课叫“导弹概述”,是一堂先进的军事技术讲座,我们有幸请到了刚刚归国的钱学森教授给大家讲课。钱教授是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美国海军次长金贝尔曾说,一个钱学森,值五个海军陆战师,他回红色中国,绝不是去种苹果,我宁可枪毙他,也不让他回去。钱教授在美国的一座孤岛被关押五年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多方交涉之下,终于于去年10月8日回到了祖国,我代表国防部,对钱学森教授的归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掌声响起,一群在战争大学速成的新中国军方的高级将领们,将好奇与热情之眸,投向这位大海归。

一个多月的接触与相处,陈赓大将对钱学森已经相当熟悉了。钱氏归来,中央政府和军方非常礼遇。11月5日,陈毅副总理便代表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宴请了钱学森和蒋英夫妇。钱学森感叹,新中国真是一头醒来的雄狮,回国后在北京看了看,虽然建国刚刚五年,却有一日百年之感,日新月异,变化太快了。

钱教授,不快不行啊。陈毅元帅笑道,*还嫌慢呢,要我们只争朝夕。这只是一个开端啊,国家被清人的辫子拖得太久了,你在美国待了二十年,比比西方大国,中国人大大落后了,国家要建设,光靠我们这些打仗的不行,得把你们这些海外的大科家请回来,国家要强大,得靠科学技术的发

展啊。

陈毅元帅的激情和诗意,让钱学森热血贲张,恨不得马上投入工作。陈毅元帅转达了主席和总理的问候,让钱学森到全国各地走走看看。

然而,钱学森的*站选择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此时,国防部长彭德怀正在住院,特意派国防部副部长兼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专程陪同,一起飞往哈尔滨,陪同钱学森参观。在苏联人援建的风洞实验室,陈赓大将问钱学森,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钱学森的回答是肯定的: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好!钱先生,我就要你这句话。

钱学森的表态,令陈赓大将豪情天纵。从哈尔滨回到北京之后,他便拉着钱学森去一一拜访老帅,为中国人上马导弹制造工程当说客。

11月26日,陈赓大将陪钱学森到医院去见彭德怀时,彭老总伸出热情的大手说,欢迎啊,我们太需要你这样的火箭专家了。我请你来,就想请教一个问题,恕我直言,射程500公里的导弹,我们造得出来吗?造这样的导弹需要什么样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钱学森从德国人造出V-2导弹,美国人和苏联人、法国人是如何造出导弹的,给了彭德怀满意的回答。

随后,陈赓又拉着钱学森去见聂帅、叶帅,见面谈的*多的只有一个话题:中国人自己造导弹。

一个周末的晚上,在离景山不远的叶剑英元帅家里,叶帅请钱学森吃饭,仍然是陈赓作陪。刚落座,叶帅便打趣地说,钱教授,陈赓这个人很难缠吧。

钱学森怔然,一头雾水,说陈大将坦荡直率,我们很投缘,一见如故。

他是在利用你啊。叶帅打趣道,从哈尔滨回来,他打着你的牌子,四处奔走,找彭老总、陈老总、聂老总说项,到处散布钱学森说了,我们中国人也能够造出导弹来了。

利用得好哟。钱学森喟然感叹,叶元帅,陈大将说的没错呀,新中国朝气蓬勃,人心齐,力量大,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

这句话,我也爱听!叶帅点头道。

叶帅,听到了吧,钱先生的信心比我们还大,我没有说错吧!

叶帅点了点头。

那天晚上在叶帅家宴上,谈话的内容始终围绕一个,中国人如何造导弹,喝到微醺之时,陈赓提议,何不三人同行,直驱西花厅,向周总理报告此事。

不可!叶帅说,今晚是周末,三座门军委办公厅小礼堂有舞会,总理在那里。

那就去三座门,不就几步路吗?陈赓嗖地跃了起来,说叶帅,我们到三座门,将总理拉出来当面汇报,如果我俩说不清楚的,请钱先生给总理讲。

陈赓啊,就你胆子大啦,这可是一个泱泱大国总理啊,怎么能说去就去,说谈就谈,你这是在骚扰总理休息啊。

没事的,总理不会见怪的。

唉,你还是当年上海特科的行事方式,仗着自己是总理的老部下、老熟人,任性。叶帅打趣道。

叶帅也是我的老领导啊,我在这里也一样任性。

呵呵,罚酒!叶帅对自己麾下的大将充满了欣赏与怜爱之情。

钱学森怔然,对中共军方高级领导人亲密无间、毫无森严等级倍感亲切,觉得这是一个有希望的政党,一批志向远大的执政者。

说走就走。三个人走出叶帅家,也不带警卫,拐出景山西街,朝故宫西北角对面的三座门纡徐而行。走至门口,卫兵见叶剑英元帅、陈赓大将和一位穿西装的中年人步行而入,连忙行军礼,并拦着问穿西服的人找谁。

他是我和叶帅的朋友,找周总理的。

总理的车停在小礼堂前边。带班的军官答道,请首长过去,不过这位地方同志得登记一下。

叶帅和陈赓笑了,这是卫兵的职责。

陈赓与叶帅、钱学森一起走进小礼堂,将两人引进休息室,自己径直走进了舞厅,见总理翩翩起舞,舞姿潇洒。陈赓走了过去,二话不说,一把拨开了总理的舞伴,将周恩来扯了出来。

陈赓,你又来搞什么名堂?总理见多了陈赓的恶作剧。

有一个人要见您。

见我?什么人?

陈赓咬着总理的耳朵,轻声说道,我和叶帅将钱学森拉来了,想跟您谈谈导弹问题。

哦!周恩来轻轻地感叹了一声,朝休息室门口张望一下,疾步走了出来。步入休息室,叶帅和钱学森已经站了起来,周恩来热情地伸出大手,是学森同志吧,我是周恩来,欢迎你归来。

总理甫一见面,不称先生,称同志,令钱学森大为感动,嗫嚅道,谢谢总理,没有您的斡旋,我恐怕还要在美国人荒岛上再待五年。

你受苦了!回到祖国就好,怎么样,不吃洋面包了,生活还适应吧?

祖国的水甜啊。很好,安排得非常周到,谢谢总理。

游子归家,祖*亲当敞开热情的怀抱啊。

说话之间,两个人的眼睛都不禁湿润了。

四个人落座,叶帅简要说了见总理的由来,便由钱学森主讲。钱学森说火箭技术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于一身,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必须以国家行动方能进行,若实现突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可直接为航天服务,还可以带动其他工业,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然而,需总理作为国家的战略来抓。

说得好啊!周恩来认真耐心地听取了钱学森的汇报,交代道,钱教授,你对火箭、导弹制造工业的发展设想我听懂了,中国是火箭的故乡,我相信中国人一定能造出自己的现代火箭来。你将今天这个谈话尽快形成一个书面报告,交中央讨论,以便报*,好不好?

好,总理!钱学森郑重地点了点头,他没有想到,总理答应得这么爽快,*后分手之时,竟然又叫了他一声同志。

陈赓大感欣慰,他不仅促成了总理与钱学森的见面,而且以国防部的名义,促成了1956年元旦这场讲座。

……

会场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钱学森起身频频躬身致谢。那一种从容自信的钱氏微笑,倾倒了这些从战争的腥风血雨走出来的高级将领。时隔许多年后,李旭阁还清晰记得当时这一幕。

陈赓大将无比自豪地介绍钱学森简历,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次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193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他在美国的名气很大,1942年,曾跟随其导师、美国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一起,完成了美国“下士”导弹的研究,这是美国*早的导弹,美国的飞机从亚音速到超音速,因有了钱氏定理而得以实现。他同时还担任美国空军科学咨询顾问和火炮研究所的专家。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之后,他被赐以美国军人身份,派到德国考察,是考察团里数一数二的科学家。返回美国之后,写了关于德国导弹的报告,一共九章,他个人便写了六章,这个报告对于美国科学和军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战后,美国人视他为英雄,称赞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胜利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但是当新中国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之时,身怀科学报国之梦的钱教授毅然提出回自己的祖国去,报效国家,却于1950年8月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彼时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说他是共产党员,并将他的行李包撬开,发现了八百公斤书和笔记本、相册。美国移民局为此召开记者招待会,向世界宣布:钱学森是红色间谍,有理由相信他盗窃了美国的大量机密,准备带回中国,就这样扣留钱先生,将他押至太平洋一个叫特米诺的小岛上,一囚便是五年。五年间,冯·卡门教授四处奔走,并联络世界科学家签名呼吁,让钱学森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后来,因为新中国与美国战略空军的交换战俘事件,我们才得以将钱学森教授迎回家中。现在我们欢迎钱教授给高级干部作讲座。

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之后,钱学森教授站了起来,走到讲台前,向众位新中国的将领鞠一躬,便开始讲课,伫立于黑板前,手书一行《关于导弹武器的概述》。杭州钱氏,乃吴越钱王之后,一门多学子,多院士,彼吴语哝哝,开始讲起了导弹的发展和运用的大趋势。

那天下午3时,李旭阁摊开一个笔记本,写下1956年元旦,主讲人:钱学森,题目《关于导弹武器的概述》等一行字,这是他入京城当军委作战部参谋后,听到的*场关于世界*尖端武器概述之课。这是一个全新领域,也是战争的前沿地带,他凝精会神地在听,一丝不苟地在记,什么叫导弹,导弹飞行力学原理是什么,内部结构如何,作战用途。*早导弹源于何地,自然不是美国,而是兴起于纳粹德国。钱教授讲起构造,画出了一级和两级火箭发动机的结构原理图。美国、苏联的导弹处于什么样的现状,其发展趋势如何。*后,钱学森饶有兴趣地说,世界上新兴的军事大国,其一个重要的标志,便是拥有导弹核武器。虽然新中国刚从战争的废墟里走出来,一穷二白,可是凭着中国人的智慧与勤劳,完全有志气、有能力,自力更生,制造出自己的火箭来,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的军种,名字可以取为“火军”。

这个火箭军的“始作俑者”,自然是钱老莫属。然,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更名火箭军的道路一波三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主管国防科技和第二炮兵的军委副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就萌动过兵种改军种的建议,成立中国战略火箭军。因时机不成熟,此议被一次次地搁浅了,直到2015年的*后一天,才梦想成真。

后来,钱学森又于1960年3月22、23日两天,到军事科学院讲授火箭和原子能方面的知识。李旭阁再次前往听课,钱学森深出浅入的讲解,令他大开眼界,扩展了人生的视野。

李旭阁觉得自己很幸运,这样的尖端技术讲座,由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来讲,可谓千载难逢!学者与少校,先生与学生,都未曾想到,这一堂讲座,对于彼此一生的改变与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年轻少校一生从此与导弹结缘;而钱学森教授也未曾料到自己的一堂讲座,会在新中国一位年轻军官的成长之旅中划下一道深深的历史之痕,会与一支战略军种的成长壮大密切相连。当时听他课的人很多,但是将来其中走出一位中国战略导弹的司令员,或许令后来的他有点始料未及。尤其是钱老当时提出的火军的建议,六十年之后,就在2015年*后一天,正式成军,而向世界宣布的日子,竟然是第二天下午,与钱学森讲课的时辰不谋而合。

六十年一个甲子,一枕火箭军之梦。历史于冥冥之中,在辞旧迎新、一元复转的时空交接之中,预示和影响了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

那天,身为高参的李旭阁认真记录了钱学森讲课的每句话的内容,三次讲座,后来复印之时,居然是厚厚的一部书。

2004年四月天,京畿大地花红柳绿,春风和煦。时,已经解甲的李旭阁整理过去的卡片资料时,竟然意外地发现了当时的导弹概述笔记本。当时钱老的三堂讲座,李旭阁工工整整抄了一个满格满页的笔记本。耿素墨阿姨还专门打电话来,让我去看。

斯时,李旭阁早已看淡世事,修为得道,对着我说,这个记录本身很有意义,可以送给上海交大钱学森纪念馆,这是*好的礼物了。果然,钱学森的儿子和秘书得此消息后,先后赶到了李旭阁司令家中,将原件重新拍照和复印,以便捐赠上海交大图书馆时,堪为珍贵之物。

2005年11月12日,钱学森归国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在出席的嘉宾之中,钱夫人蒋英女士特意叫李旭阁司令参加此纪念会。蒋英握住李旭阁的手说,钱老生前让我转告你,未曾想到,当年听他讲课的一位少校,居然走上了第二炮兵司令岗位,远远超出了他那堂课的意义和影响,钱老始料未及。

李旭阁笑了,说从听钱老的《导弹概述课》开始,他的命运便与中国战略导弹事业连在一起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