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一站一坐一生:一个中国人62年的影像志》是一本照片册,2007年被收藏家仝冰雪发现并在网上公布,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作者仝冰雪,以一个收藏家和研究者的历史情怀,带你探究照片背后的故事,解读每一张照片的拍摄背景,并引领读者感悟影像背后的社会人文价值。


【内容简介】

《一站一坐一生:一个中国人62年的影像志》是一本照片册,2007年被收藏家仝冰雪发现并在网上公布,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照片册记录的是福州人叶景吕连续62年的留影,从1907年到1968年,从27岁到88岁,每年一张,其中绝大多数的时间他是一年站姿、一年坐姿轮换照相。62张照片,忠实记录了叶先生从风华正茂到人生暮年的完整过程。

那么,叶景吕是谁?他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人生?照片从公布到现在10年时间,又如何在媒体、网络广泛传播?为何还多次受邀参加了摄影或艺术大展?

作者仝冰雪,以一个收藏家和研究者的历史情怀,带你探究照片背后的故事,解读每一张照片的拍摄背景,并引领读者感悟影像背后的社会人文价值。


【作者简介】

仝冰雪,1969 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文学硕士,英语电视节目制作人。

2000年开始系统收藏和研究中国早期历史影像,侧重印证中国早期摄影发展史的影像收藏与研究。所藏藏品曾在上海图书馆、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福建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澳门艺术博物馆、美国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布鲁塞尔欧盟媒体俱乐部、巴黎十六区政府议事厅等举办个展,并曾参加韩国光州艺术双年展、广州美术双年展、连州国际摄影大展等多个艺术或摄影联展。

2009年开始推出“仝冰雪收藏系列丛书”,已经出版的有:《世博会奖牌收藏与鉴赏》《世博会中国留影》《一站一坐一生:一个中国人62年的影像志》《北洋总统府大礼官》《解说老北京》《中国照相馆史(1859-1956)》。


【目录】

【中文目录丨英文目录】

目录

缘 起

机 缘 ………………………………………………… 2

鉴 赏 ………………………………………………… 7

考 证 …………………………………………………11

是寿者相

海外生涯………………………………………………24

晚清光阴………………………………………………33

民国岁月………………………………………………41

战争年代………………………………………………48

新中国的日子…………………………………………53

叶氏家族………………………………………………66

一站一坐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21虚岁 ………………75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26虚岁…………………77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27虚岁…………………79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28虚岁…………………81

清宣统元年(1909) 29虚岁………………………83

清宣统二年(1910) 30虚岁………………………85

清宣统三年(1911) 31虚岁………………………87

民国元年(1912) 31周岁…………………………89

民国二年(1913) 32周岁…………………………91

民国三年(1914) 33周岁…………………………93

民国四年(1915) 34周岁…………………………95

民国五年(1916) 35周岁…………………………97

民国六年(1917) 36周岁…………………………99

民国七年(1918) 37周岁 ………………………101

民国八年(1919) 38周岁 ………………………103

民国九年(1920) 39周岁 ………………………105

民国十年(1921) 40周岁 ………………………107

民国十一年(1922) 41周岁 ……………………109

民国十二年(1923) 42周岁 ……………………111

民国十三年(1924) 43周岁 ……………………113

民国十四年(1925) 44周岁 ……………………115

民国十五年(1926) 45周岁 ……………………117

民国十六年(1927) 46周岁 ……………………119

民国十七年(1928) 47周岁 ……………………121

民国十八年(1929) 48周岁 ……………………123

民国十九年(1930) 49周岁 ……………………125

民国二十年(1931) 50周岁 ……………………127

民国二十一年(1932) 51周岁 …………………129

民国二十二年(1933) 52周岁 …………………131

民国二十三年(1934) 53周岁 …………………133

民国二十四年(1935) 54周岁 …………………135

民国二十五年(1936) 55周岁 …………………137

民国二十六年(1937) 56周岁 …………………139

民国二十七年(1938) 57周岁 …………………141

民国二十八年(1939) 58周岁 …………………143

民国二十九年(1940) 59周岁 …………………145

民国三十年(1941) 60周岁 ……………………147

民国三十一年(1942) 61周岁 …………………149

民国三十二年(1943) 62周岁 …………………151

民国三十三年(1944) 63周岁 …………………153

民国三十四年(1945) 64周岁 …………………155

民国三十五年(1946) 65周岁 …………………157

民国三十六年(1947) 66周岁 …………………159

民国三十七年(1948) 67周岁 …………………161

1949年 68周岁 ……………………………………163

1950年 69周岁 ……………………………………165

1951年 70周岁 ……………………………………167

1952年 72虚岁 ……………………………………169

1953年 73虚岁 ……………………………………171

1954年 74虚岁 ……………………………………173

1955年 75虚岁 ………………………………… 175

1956年 76虚岁 ………………………………… 177

1957年 77虚岁 ………………………………… 179

1958年 78虚岁 ………………………………… 181

1959年 79虚岁 ………………………………… 183

1960年 80虚岁 ………………………………… 185

1961年 81虚岁 ………………………………… 187

1962年 82虚岁 ………………………………… 189

1963年 83虚岁 ………………………………… 191

1964年 84虚岁 ………………………………… 193

1965年 85虚岁 ………………………………… 195

1966年 86虚岁 ………………………………… 197

1967年 87虚岁 ………………………………… 199

1968年 88虚岁 ………………………………… 201

是寿者相…………………………………………… 203

十年记

联展………………………………………………… 207

出版………………………………………………… 221

巡展………………………………………………… 224

自媒体 ………………………………………………234

再版后记…………………………………………… 239


【免费在线读】

机 缘

2007年9月的一个晚上,月朗星稀。我正在家中上网,旁边的手机突然响起。接通后,一位方言很浓的人告诉我,他是福州的一位书商,手中有一套刚刚收到的老照片册,向我咨询它的价值。2005年我创办在线“中国摄影博物馆”和“中国老照片”网,网站上明确说明:免费鉴定各种老照片。所以几乎每天都会接到类似的咨询电话,一开始也没有太在意。

这位旧书店老板告诉我,这是他不久前收到的一个人的肖像照片册,他说是从福州著名的老城区“三坊七巷”流出来的,照片册的主人每年照一张,连续拍摄了很多年,照片册上还贴有一张著名画家陈子奋的题字。他觉得照片很珍贵,问我照片的估价,想不想要,还说已经把照片发到了一个收藏网站上。

我登陆那个收藏网站后,开始仔细辨认来电人所说的老照片册。由于他翻拍得不是很好,网站展示的每一张图片上有一张半原照片,所以要靠我的形象思维来辨认和想象老照片册原本的样子。

经过几分钟的查看,我深深地震惊了!原来这是一个中国人连续62年的留影,从1907年到1968年,也就是主人公从27岁到88岁,每年一张,一张不少,整整62张,还有一张1901年单独的照片,及他1906的结婚照、结婚40年和60年与夫人的合影,每张照片下面或上面都有手写的拍摄时间、当年的年龄及家庭、国家大事等,照片基本是六英寸的银盐照片,大都是在照相馆所拍摄。从*张晚清时期的长发蓄辫到民国的长袍马褂,一直到新中国的列宁装,照片的主人公也从勃发的青年变成了矍铄老者,一张张照片忠实记录了这位中国人从风华正茂走向人生暮年的完整过程,我一下子被他的坚持和执着、被他眼中不变的从容淡定深深吸引了。

这位书店老板不仅把照片发到了这个收藏网上,还把它挂在了淘宝网上叫卖,但由于他开出的是一个当时很多人眼中的天价,所以基本没有人浏览这个物品。我的几个收藏老照片的朋友事后告诉我,他们也曾看到过这本相册,但都遗憾地说,因为觉得标价离谱,根本没有细看。

而我在国内网上淘宝,一直秉承从*贵的物品开始浏览的原则。网上叫卖的收藏品,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垃圾”,很多网站因为基本不收取销售费用,所以收藏门类中,“垃圾”要远远多于真正的藏品,很多所谓藏品,在网上挂了好几年都没卖出去,而一旦有好东西,店主自然都标出天价,生怕卖漏了。

网上淘宝也是我收藏老照片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网络,几秒种之内,就有可能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建立直接的联系,我收藏的范围也从有限扩展到无限,所以,国内外的收藏网、拍卖网、画廊网站等是我收藏信息的重要来源。我的网上的淘宝理念是:不怕贵,只怕东西不好,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垃圾”。也正是因为这个习惯,虽然是通过网络得到的信息,并且卖家开出的是很多人认为的“天价”,我还是一下子就被这本从未谋面的照片册吸引了。

经过电话中与店主讨价还价,我*后决定“高价”收购这个照片册。由于卖家不接受网络支付,所以我委托在福州工作的同学第二天上门,代我交钱取走了照片册,并特快专递到北京。两天后,这本照片册安全到达,正式成为我的藏品之一。

在收藏过程中,我一直是相信缘分的。藏品和收藏者之间的遇合,“缘”由天定,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但“分”还要我们自己争取,而这种“分”,是建立在收藏者的一份虔诚、发自内心的热忱和不懈地寻觅和渠道开拓之上的。周末,我常常留连于各个古玩市场,不一定买到什么东西,但可以看看市场人气、人们的喜好、价格的涨落,还可以和各个摊主聊聊天,交流一些信息,了解一些*的市场动态;而对现代收藏渠道的充分运用,尤其是互联网,对我和藏品的缘分建立,起到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搜索,不仅使寻觅藏品的范围无限扩大,而且通过自己建立网站、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也可以让被动搜索无限扩大,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你,从而主动给你提供藏品的信息。

2005年,我建立了一个专业收藏和研究老照片的网站。这其实是我个人的收藏网站,当时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藏品,传播影像收藏的理念,同时也改变了原来很多收藏家只是“收”和“藏”而秘不示人的传统收藏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网站后,很多人知道了网站上同类藏品的珍贵,给我的收藏带来了更多的竞争,或者说提高了我的收藏成本;但同时,我得到了更多的信息,不仅通过网站结识了世界上主要的中国老照片收藏家、研究者和交易商,还得到了很多一手的藏品信息,几乎每天,我都会接到咨询或推销照片的电子邮件或电话。如果不是网络,我和一个远在福州的书店老板,是很难建立直接的信息关联的,而他,正是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我的网站。

当然,如果我只是想“捡漏”,在收藏过程中不愿付出真金白银,也不会关注这本照片册;照片册在网上挂了一个月左右,如果有人提前买了,如果我福州没有同学,晚去一天,这本照片册可能就和我无缘了,因为我买走的第二天,就有人上门要向书店老板高价购买照片册了,如果我只是想倒卖赚钱,这本照片册今天也不会在我手里,也不会有今天的出版、展览和网络传播了,因为买后不久,就有藏友愿意出一个极高的价格来购买它,被我谢绝了。

我购买收藏品的前提是自己喜欢,只要自己喜欢,又在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价格的高低无所谓。欣赏着它,能够每天给我带来开心、快乐;研究着它,每天有新的发现,给我带来惊喜,这是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的。


【书摘与插画】

考 证

收藏众多的乐趣之中,探究考证的乐趣是*让人着魔的。

面对一件古物,时光已逝,我们可以凭借一个收藏者日积月累的知识和经验来初步判断,还可以凭借各种考证手段来分析推理。这种判断和推理,感性和理性交集,偏差与事实共存,随着收藏者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证据的积累和考证方式的不断变化,这种探究也会呈现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每有新的发现,每每突破了自己认知的局限,乐趣便悠然心生,这种乐趣,随着考证的深入,层见叠出,无穷无尽。

凝视着这本照片册,我的思绪也逐渐展开了。从常理推断,在晚清、民国早期,能够去照相馆照相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从肖像的拍摄时间、数量和连续性来看,主人公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思想比较开放,能够接受摄影术。那时很多中国人把摄影称为“巫术”,认为能够吸走人的灵魂,对照相避之唯恐不及,就像鲁迅先生在《论照相之类》所说:“S城人却似乎不甚爱照相,因为精神要被照去的。”所以喜欢照相术的人一般都是和“老外”打交道较多的上流社会人群或开明人士,或者出洋归国者。

二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摄影术,在中国还不普及,属于“高档消费”,到照相馆照一张照片的费用,非一般人能承受。根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在中国拍一张全身照,要一两块大洋,相当于买几十斤大米,此人能每年拍照,经济条件应当较好。

三是生活相对稳定。此人应当常年在福州生活,才有可能每年去拍照。如果是官员或者生意人,不断远离沿海地区或大城市,是不可能每年在当地找到照相馆拍摄的。

关于照片的主人,照片册上有些零散的信息:一是照片册有一张宣纸的题字,上云:景吕先生。景吕是名、字,还是号?很难确定。另外,照片册上的文字表明:他出生于1881年10月6日,夫人名叫倪淑玉。

照片册中晚年的很多照片是在福州“时代照相馆”和“艺光照相馆”拍摄的,所以,此人应当是长期生活在福州,这与卖给我照片的书店老板所说从福州三坊七巷流出来的说法一致。此外,主人公*张照片,是1901年在伦敦拍摄的,所以,此人应当出过洋,是留学生、官员,还是做海外贸易的生意人?

除了自己头脑中留存的信息外,进一步的考证,首先就是通过网络进行搜索,这也是*便捷和*有效率的方式。搜索后发现,有叫“王景吕”“李景吕”等的人,但没有一个符合1881年出生这个时间标准的。于是,我来到了国家图书馆,查阅了《福州名人故居》《二十世纪福州名人墨迹》《近现代福州名人》等专著,但没有任何叫“景吕”的人。我的考证工作暂时陷入僵局。

那段日子,我一直在苦思冥想其他的考证办法,还专门购买了厚厚的两本《民国人物大辞典》(上下册),但也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时光一天天流逝,冥冥之中,我始终觉得主人公在向我不停地召唤。作为一名媒体人,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求助当地媒体解决的办法。从照片后期的拍摄者——照相馆的信息看,他晚年应当生活在福州,1968年,他88岁,以后就再也没有照片了,很可能在那两年过世了,虽然时隔近四十年,但还应当有后人或别的亲戚或邻居等认识他的人在世。

于是我起草了一篇稿件,并附上照片册主人公1968年拍摄的*后一张照片,以及1966年他与夫人钻石婚的合影,分别发电子邮件给《福建日报》《福州日报》《福州晚报》等媒体。我在邮件中特地说明,由于大部分照片都是在福州照相馆拍摄的,该照片册可以说是福州摄影的一部发展史。因此,弄清“景吕”的个人背景,对研究福州摄影术的发展和传播将很有意义。很快,《福州日报》在2007年11月6日以《珍贵老照片 急寻知情人》登载出来,号召读者帮助找寻“景吕”先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闻登出的当天,报社就接到了很多电话,*有价值的恐怕就是照片册主人公的孙子叶林先生的电话了。《福州日报》记者朱榕第二天(2007年11月7日)采访了叶林,写了一篇跟踪报道——《老像册主人曾出使英国》。原来,相册的主人公叫叶景吕,生前居住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宫巷老宅里,曾经跟随自己的“舅公”罗丰禄出使英国,回国后担任罗丰禄家族福州货铺的掌柜,1968年去世。不久前,孙子叶林从三坊七巷搬家时,遗失了爷爷的照片册,叶景吕老先生的相片见报后,许多亲戚也打电话询问怎么回事。叶先生说,6日一整天,家里的电话都没停过。

同时,报社还收到了福州清代著名外交官罗丰禄后人打来的电话,《福州日报》记者朱榕7日下午采访了罗丰禄的孙子罗孝逵先生,并于11月8日发表了《罗家后人还记得“叶先生”》的报道。80多岁的罗孝逵是罗家“孝”字辈中年龄*小的,罗孝逵告诉记者,由于他们这一支系的罗家后人普遍缺乏经商才能,他们家的生意基本是叶景吕支撑,大家都尊称叶景吕为叶先生。罗先生隐约记得10多岁的他经常被母亲派去给叶先生传便信、带东西,年幼的罗孝逵尽管懵懂,但还是觉得这位老先生很慈祥。当时两家人来往走动还挺勤,等到他这一辈人长大后,就渐渐不太联系了,所以也不知道叶景吕后人的情况。

几天后,经由当地记者牵线搭桥,我和叶景吕的小孙子叶林先生终于联系上了。通过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交谈,我开始对叶景吕先生的身世有了大概的了解,60多张照片在我的头脑中开始变得鲜活起来。不论是主人公大清年代的传奇海外经历,还是民国时期持续的商人生涯,以及新中国初期一张突兀的“剪影”肖像,都深深地引起了我探究的欲望。我和叶林先生约定,以后一定去福州拜访他,听他讲讲爷爷的一生,满足我的好奇,也还原一个随着岁月流逝而老去的故事。

鼓山苍苍,闽水泱泱。榕苑听雨,桑溪流觞。

偏隅华夏之东南,坐拥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人文意蕴的福州,就是本书主人公叶景吕的出生地。

据明代王应山编纂的《闽都记》记载:福州“三峰峙于域中(乌石、九仙、越王),二绝标于户外(左鼓、右旗,闽南二绝)……襟江带湖,东南并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海滨邹鲁,乃自古记之”。

福州自古是八闽首府,滥觞于炎黄文明发展之初,立国于商周蛮荒之境,建邑于闽越融合之时,历史悠久。

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五千年到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今天的闽江流域便有了古人类——闽人生活的遗迹。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汉武帝册封在福州自立为王的勾践后裔无诸为闽越王,并建造了以冶炼技术为先进标志的“冶城”,开始了闽地吸收中原汉文化的进程。

两晋时期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下入闽,史称“衣冠南渡”,是中原人向福州等地大迁徙之始。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城西北有福山,更名为福州,为福州命名之始。

唐末五代初,河南固始王氏三兄弟率中原十八姓随军入闽,掌握军政大权后发展经济,扩建福州城池,给闽地带来繁荣。

南宋时,作为京城临安大后方的福州更是人文璀璨。宋朝文儒龙昌期撰有《三山即事》一诗:“苍烟巷陌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反映出当时的福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元朝时,福州的交通和海上航运得到进一步发展。伟大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就记述了这座美丽、富足又充满商机的城市。

到了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福州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郑和七下西洋,多达百余艘船的船队,就是从福州长乐和闽江口的五虎洋出海的。

清康熙之后,福州安定,社会经济又进一步发展,人口持续增加。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爆发,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成为中国大宗货物的集散地。这时的福州,城市日益扩大,城内、南台和仓山连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为“阛阓崇闳、熙攘接踵”的街市,仓山成为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国领事馆区。

1881年10月6日,叶景吕出生在福州。叶景吕正名叫叶我淇,景吕是他的别名,在家中排行老二,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叶我城和叶我淮,还有一个妹妹。

叶景吕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和家庭之中?他又是如何开始传奇的影像一生呢?2008年秋季,带着这些疑问,我终于有机会来到榕城。抵达当天,我迫不及待地来到叶景吕的小孙子叶林先生家。

这本照片册正是从叶林先生家里流出的。叶林先生告诉我,2007年夏天,由于三坊七巷的改造,他们准备从宫巷33号搬出。搬家的时候,他的儿媳整理房间,发现了两本相册,叶林先生看后,说是爷爷的相册,一本就是目前发现的这本,还有一本是一个大本,里面有很多合影,叶林并不太认识里面的人,但里面四分之三的照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已经被撕掉了,比如留辫子的、穿高跟鞋的、打扮时髦的,剩下的很多都应当是罗丰禄家族的人。后来他把两本照片册放到家里的玻璃柜上,过些日子搬家的时候,可能是搬家的人丢在院子里或马路上了。

从三坊七巷的宫巷老宅搬出后,为了照顾上学的孙子,叶林一直与夫人租住在一个50多平米的简朴公寓中。叶林先生和夫人热情接待了我,向我娓娓道来他们记忆中的爷爷的故事。

通过叶林先生的推荐,我还采访了罗丰禄的孙子罗孝逵先生。在福州,我还拜访了叶景吕的长孙——叶林的哥哥叶毅先生。通过叶毅先生牵线,我去杭州看望了叶景吕的女儿叶圭英老人。从叶老那里,我得知叶景吕之子——叶圭英老人的弟弟叶德澍老人还在台湾,我还得以通过电话和叶德澍老人交谈,叶景吕先生的轮廓在我脑海中也慢慢清晰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