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语言材料丰富的时代,这是一个语言意义模糊的时代;这是一个语言智慧喷涌的时代,这是一个语言规则脆弱的时代;这是一个语言信心爆棚的时代,这是一个语言表达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语言传播狂欢的时代,这是一个语言品格萎缩的时代。

《字雨词风》有语言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有语文学习中的独家秘笈,有编校工作中的典型案例。

每篇文章讨论语言生活中的一个知识点。

它能让你在语文学习中,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它能让你读一遍,记一生,不在同一个地方第二次摔跤;它能让你盘旋在心头的一个个问号迎刃而解,豁然开朗。

学海无涯,文字有味。让我们在字雨词风中来一场语言聚会,品一席文字盛宴。
【内容简介】
目前正是我国汉语生活的快速发展期,信息发布交流渠道大增,不同方言、语言人群交往频繁,我们也正处于“第三次语文混乱期”,产生了诸多语言现象和问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和传承载体——汉语,面临极大危机。正当世界其他国家兴起学习汉语的热潮时,在中国,大多数青少年身上出现了汉语能力下滑的趋势。很快,中国人掌握汉语的优越地位将不再显现。在此背景下,《字词风雨》一书的编辑出版,既是作者对品牌刊物《咬文嚼字》23年来工作成果的总结,也是对社会责任、历史责任的一种自觉承担。
【作者简介】
郝铭鉴,曾任《咬文嚼字》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咬文嚼字公司总经理,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上海市编辑学会、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媒体评论】
郝铭鉴博闻强记,思维敏捷,口才文才俱佳,是出版界的才子。他编书、买书、评书、读书,也写书。他的随笔集让读者嚼得津津有味。——江曾培
【目录】

一、观言篇

做一个汉字传人

城市的语言景观

论语言的“俯卧撑”现象

“贾君鹏”的前世今生

你被人“亲”了吗

“天气预报”的语言

别闹了,赵 C

名字:向左走?向右走?

说说“语言过敏症”

“必也正名乎!”

当心你的“钥匙”

从“梦游城”说起

天哪,又是“创意”!

此处不该称“驴友”

二、论语篇

汉字礼赞

字典中的“鸡”

遣词造句要有民生意识

语言的柔韧性

贵在别出心裁

劝君莫学孔乙己

漫说“潜台词”

从“非典”说到缩略语

横看成岭,侧看呢?

“颠三倒四”面面观

从《读城记》谈起

“站着写”和“做减法”

一“点”之妙

三、说事篇

从“王蒙喊冤”说起

有位作家叫“莫言”

一声长叹:“好尴尬!”

附:《书市散记》

朱军遭遇“家父门”

从“董卿误读”想到的

惹祸的白背心

恨也“情人”,爱也“情人”

导演的任性和标点的离谱

吴宗宪的“博君一灿”

向字典鞠躬

考官要有恻隐之心

归来兮,四角号码!

三个错字,两条教训

四、聊天篇

巧用“姓名”例话

一个标点引发的“冤案”

小心“路上有根桩”

别把标点不当回事

“碰头”变“砸头”

此“鉴”和彼“鑑”

闲话“唠叨”

从电报说到征婚

书名是怎样“炼”成的

周总理和《知识就是力量》

闲话改名

唧唧,什么声音?

《荷花淀》的两处删改

黄胄以名立志

五、解字篇

千万别折腾汉字

网民的语言智慧

问君可识夏丏尊

谁是歌手“庾澄庆”

瞧,“潜伏”的别字

知否,知否,应是“青 之末”

孙俪姓啥

雪啊,雪!

“位”字三忌

小心“震撼”

彧:一个让法官挨罚的字

六、探词篇

摆摆“乌龙”

何谓“风马牛”

“军令状”面面观

“拖油瓶”辨误

“亲爱的”,你闯祸啦!

替“埋单”算命

*和“九嶷山”

“七年之痒”是个“外来词”

遭遇“火星词语”

从“鸳鸯火锅”说到“人肉搜索”

“战天斗地”的“黄牌警告”

补说“美轮美奂”

《无间道》迷了“道”

“九州”的来历

七、辨似篇

说“决”道“绝”

此“混”和彼“浑”

解开“繁”“烦”的疙瘩

该用“璧”时莫用“壁”

“意”“义”的意义

“练”“炼”的辨诀

“洒”“撒”何处见不同

“钞”“抄”本是一家子

“赝”“膺”切莫等闲看

于细微处说“查”“察”

“勾”“钩”的来龙去脉

八、释疑篇

你拥有的是“权力”还是“权利”

“势不可当”为何用“当”

“象牙筷”上扳的是“雀丝”吗

“志哀”和“致哀”怎么区分

“化妆”与“化装”的异同

“同人”耶?“同仁”耶?

“井冈山”可以写成“井岗山”吗

蔓延·漫延·曼延

说灯谜,话谜语

“纽扣”能否写成“钮扣”

关于本书答客问(代后记)
【前言】

关于本书答客问

问: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答:一本语文随笔集。2006 年 8 月,本人曾出过一本《文字的味道》,收有一百篇语文随笔。本书可视为《文字的味道》的姊妹篇。书中大部分文字见于《咬文嚼字》,也有一部分散见于其他语文报刊。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这是为了便于读者检索提供的一个粗略分类,并没有太严格的逻辑依据。

问:书名中的“字雨词风”有特殊寓意吗?

答:刚开始办《咬文嚼字》的时候,我曾给编辑部同仁提出要求,要把刊物办成语言生活的气象站。在我看来,一个字的崛起,一个词的风行,肯定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是特定时期的语言气象的标志,在它背后隐藏着的是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心理状态。捕捉和观察“字雨词风”,正是希望自己的文字能有“气象报告”的特点。

问:全书有预定的写作计划吗?

答:没有,这个真的没有。我不是一个善于作计划的人。大部分的情况是,根据刊物的版面需要写作的。编《咬文嚼字》时我一直强调,刊物要有自己的声音,所以曾开设过《百家论语》《语林漫步》等栏目,一旦遭遇到某种语言现象却没有合适的来稿时,自己会“赤膊上阵”。也有时候,是某些语言材料引起了自己浓厚的兴趣,情不自禁地写下一些想法。这样的文字,虽说卑之无甚高论,但有一点是可以保证的,即取材于现实的语言生活,相信至少有一定的语料价值。

问:那么,书中有贯串的主题吗?

答:这个难说。全书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很难说有贯串的主题。但我认为,没有贯串的主题,却有贯串的态度,这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敬畏。我平生向往的职业是教师,实际从事的职业是编辑。这两种职业都是要和文字打交道的。正因为此,每当接触一篇文字材料,我总有钻研教材一样的冲动,总有加工稿件一样的兴奋。这种“钻研”和“加工”,正是以敬畏文字为前提的。文字乃社会之公器。所谓敬畏文字,说到底是对人类智慧的敬重,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我觉得这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文化意识。

问:对读者抱有什么期待呢?

答:我曾多次说过,作品的生命在于读者之中。读者是*的裁判官。已经出版的几本书,曾受到读者的厚爱,我一直铭记在心。我期待本书也能有这样的好运,特别期待书中存在的文字错讹,能得到读者的指正,能遇到更多的一字师、一词师!
【书摘与插画】

城市的语言景观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风貌。构成这个风貌的,除了湖光山色、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还有语言。街头的店招、商标、广告、标识,是城市独特的语言景观。它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甚至能营造丹纳所说的“精神气候”。

60多年前,我从苏北到上海,住在苏州河的北岸。“浜北”和“浜南”,虽只一河之隔,但风光景物大异其趣。“浜北”的语言景观,我依稀记得的,一个是在电信杆上或小便池边,不时会贴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同学劝我别念,我却每次都会驻足,都会默念,而且不止念一遍,简直有一种读唐诗的快感。另一个是在弄堂深处,总有人用毛笔歪歪斜斜地写上一行大字:“在此小便是乌龟!”几乎每条弄堂都有。后来读鲁迅杂文,才知道原来它是一道传统的语言景观。

1970年代,正是“文革”的疯狂时期,我在某市级机关工作。每逢“五一”“十一”两个重大节日,都要奉命草拟标语,市里头头批准以后,便下发到各区制作。上海各大制高点,*百货商店、国际饭店、市工人文化宫、大光明电影院,都是悬挂标语的绝佳位置。每次悬挂停当后,我都要“巡视”一番,只见一条条标语如红色瀑布一般,飞流直下,气势如虹,惊心动魄。殊不知正是这些标语形成的语言景观,让我们这座城市显得喧嚣、浮躁和失态。

俱往矣!社会在发展,城市在变化。如果说当年还没有自觉的语言景观意识的话,那么今天人们已高度重视环保。不但重视自然景观,而且重视人文景观,不但追求商业效果,而且追求内在的文化涵养。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已经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城市的语言景观,*要体现学养。街头的文字布置,要让人看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无论是挥毫泼墨,还是遣词造句,不出错应是底线。如果乘车时进的是“侯车亭”,休假时住的是“渡假村”,广场上竖立的是“严谨扒窃”的宣传牌,餐馆里推出的是“大陷馄饨”的广告语,那恐怕是很难让人对这座城市在文化上高看一眼的。作家龙应台曾说过,看一个城市是不是现代的,下一场暴雨就够了。如果雨后交通不受影响,生活依然有序,这个城市就是现代的。仿照她的说法,也可以说看一个城市是不是有文化,瞄几块广告牌就够了。如果广告牌上用字正确,书写规范,措辞得体,这个城市就是有文化的。

城市的语言景观,第二要讲究气质,要从文字上反映这座城市的顾盼自如,泱泱大度,志存高远。商业宣传中谐音修辞曾十分流行,其中不乏语言智慧,但稍有不慎便会显出小家子气。修指甲的取名“甲舞风云”,做头发的自称“*发院”,自以为聪明过人,却有一种搔首弄姿的轻薄相。旧时的里弄,常常取名“集贤里”“嘉德坊”之类,于不露声色中飘出一股书卷气;如今新建的大楼,不少以洋名炫人,说穿了不过是攀龙附凤的心态作怪。难怪一位住在“罗马花苑”的文化名人,别人问她住在哪里,她总觉得难以启齿。

城市的语言景观,第三要重视格调。要有基本的是非观,不能自轻自贱,以老莱子娱亲的方式逗人一笑;更不能把流氓腔、无赖腔、痞子气视为个性。某城市曾有一座塔玛地大楼,如果这个名称仍然保留的话,无疑是城市的耻辱。本人曾见到一家卖狗熊玩具的小店,竟取名“奶奶的熊”,调戏道德到了忘情的地步。*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叫了个鸡”炸鸡店,不管怎么辩解,这个居心叵测的店名,都是对民族的文化传统,对社会的公序良俗的公开叫板。

除上所述,城市的语言景观,还要突出一个“美”字,要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要体现城市的审美追求。多年前曾和费锦昌先生议论过这个问题,当时我们正走在一条街上,两边商店鳞次栉比,生意一片红火。这些商店的招牌,清一色是用有机玻璃制作的,粗壮的字体配以耀眼的灯带,白天银光闪烁,夜晚霓虹璀璨。在貌似繁华之中,透出一个大大的“俗”字。过去的商店招牌,可不是这种作派,哪怕是路边小店,招牌上的字也是值得玩味的。更不用说齐白石题写的“烤肉宛”,启功题写的“同仁堂”,那已经进入了艺术的境界。

总之,城市的语言景观,是和城市的文化眼光联系在一起的。记得梁从诫先生写过一篇回忆文章,说自己的父亲母亲、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曾为北京王府井人立地毯分公司门市部设计过门面,后来却被某时装公司拆除了。梁从诫先生愤慨地说:“名家手笔还不如廉价的铝合金装饰板,这就是时下经理们的审美标准和文化追求。”在讨论城市的语言景观时,这句话是值得玩味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