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字辨百题》全面辨析现代汉语使用中*容易混淆的一百对字。作者追本溯源、旁征博引,用大量证据和资料来分析每个汉字的原型和各个时期的字形、义项的演变,讲清导致误用的各种原因,并教给大家通俗好记的辨别方法。本书作者学问根基扎实、文字功底深厚、语言鲜活生动,令读者读完后“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不仅是辨别汉语易混字的小工具书,也是行文流畅生动、颇具学术品位的文章。每篇分为“病例”“诊断”“辨析”“链接”四个部分。其中笔墨*重的属“辨析”部分,从一组两个字的古文字形和原始字义说起,说清两个字的演变历史和使用区别。
【内容简介】

《字辨百题》全面辨析现代汉语使用中*容易混淆的一百对字。作者追本溯源、旁征博引,用大量证据和资料来分析每个汉字的原型和各个时期的字形、义项的演变,讲清导致误用的各种原因,并教给大家通俗好记的辨别方法。本书作者学问根基扎实、文字功底深厚、语言鲜活生动,令读者读完后“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不仅是辨别汉语易混字的小工具书,也是行文流畅生动、颇具学术品位的文章。每篇分为“病例”“诊断”“辨析”“链接”四个部分。其中笔墨*重的属“辨析”部分,从一组两个字的古文字形和原始字义说起,说清两个字的演变历史和使用区别。
【作者简介】
刘志基,上海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重点学科华东师大“汉语言文字学”(第二期)学科带头人,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标准化组织(IRG)古汉字字符集国际标准研制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文字学;古文字的数字化开发研究;先秦汉字发展史。
【目录】

按(安)装
甘败(拜)下风
中西合壁(璧)
泊(舶)来品
赌搏(博)
巨擎(擘)
何偿(尝)
一愁(筹)莫展
穿(川)流不息
切蹉(磋)
丧失怠(殆)尽
取谛(缔)
迭(跌)宕起伏
通谍(牒)
大名顶顶(鼎鼎)
连篇累渎(牍)
防(妨)碍
言简意骇(赅)
气慨(概)
卑恭(躬)屈膝
悬梁刺骨(股)
一股(鼓)作气
粗旷(犷)
食不裹(果)腹
震憾(撼)
浩翰(瀚)
官运享(亨)通
皇天厚(后)土
悔(诲)人不倦
通辑(缉)
人才挤挤(济济)
草管(菅)人命
箭(剑)拔弩张
签(鉴)赏
娇(矫)揉造作
告戒(诫)
慰籍(藉)
一诺千斤(金)
竞竞(兢兢)业业
以敬(儆)效尤
不径(胫)而走
杜娟(鹃)花
功亏一溃(篑)
兰(蓝)色
赔理(礼)道歉
行礼( 李)箱
黄梁(粱)一梦
廖廖(寥寥)无几
凤毛鳞(麟)角
杀戳(戮)
美仑(轮)美奂
罗(啰)唆
捉谜(迷)藏
所向披糜(靡)
沉缅(湎)
观摹(摩)
默(墨)守成规
怄(呕)心沥血
涅磐(槃)
一杯(抔)黄土
亲(青)睐
磬(罄)竹难书
长趋(驱)直入
入场卷(券)
熙熙嚷嚷(攘攘)
发韧(轫)
反醒(省)
见风驶(使)舵
不饰(事)雕琢
有持(恃)无恐
受(授)予奖状
撕(厮)杀
沧海一栗(粟)
追朔(溯)
鬼鬼崇崇(祟祟)
深遽(邃)
锁(琐)碎
纷至杳(沓)来
如火如茶(荼)
迁徒(徙)
纯洁无暇(瑕)
端祥(详)
歪风斜(邪)气
渲(宣)泄
寒喧(暄)
弦(旋)律
循(徇)私舞弊
膺(赝)品
水性扬(杨)花
亦(抑)或
万马齐暗(喑)
心心相映(印)
贪脏(赃)枉法
醮(蘸)墨水
蜇(蛰)居
饮鸠(鸩)止渴
旁证(征)博引
装祯(帧)
脍灸(炙)人口
淳淳(谆谆)告诫


【前言】



“咬文嚼字文库”是一套开放性的丛书。它以语言文字的研究和运用为主要内容,由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并组织出版。“慧眼书系”是其中的一个系列,在具体写法上,大致分为四个板块:
一是病例。一题一例或数例,它们来之于现实语文生活,又有差错的典型性。
二是诊断。就错论错,一语中的。明确指出错在哪里,错误性质,以及如何修改。
三是辨析。在要害处说道理,要让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四是链接。由点到面,融会贯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这套丛书力求体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内容的针对性。不拍脑袋,不想当然,不玩概念,一切从语文生活的实际出发。
二是经验的实用性。要把话说到位,揭示语言中隐藏的规律,概括出一目了然的要点,让人看了能懂,懂了会用,而且记忆深刻。
三是解析的学理性。从一字一词入手,又不拘泥于一字一词,巧妙贯串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的知识,以使全书具有整体感。
这套丛书特别适合三类读者阅读:
一是媒体从业人员。书中大量病例,也许会让他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希望媒体人都能有一双善于咬文嚼字的慧眼。
二是中学教师。书中深入浅出的解说,可以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益补充,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
三是高校文科学生。一册在手,轻松阅读,有利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能训练出文字敏感。
这套丛书在阅读过程中,很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如鱼得水,如遇知友,疑问迎刃而解,思路豁然开朗。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二是不时遇到障碍,感觉枯燥乏味。这时您千万要坚持一下。语言毕竟是门科学,离不开钻研二字,但只要闯过这道关,便会渐入佳境,悟到其中的妙处。
三是脑子中出现了问号,您不一定赞同书中的观点。这是读书的*境界。我们愿意和您做进一步的讨论。
啰里啰唆,就此打住。让我们开始读吧。


【免费在线读】

[病例] 市交通部门通过“枪打出头鸟”,惩治违法“领头羊”,教罚并举,既惩前毙后,又治病救人,营造了人人“知耻”的交通氛围,使不违规不越矩蔚然成风。

[诊断]“惩前毙后”应为“惩前毖后”。音同形似致误。

[辨析] 毙,音bì,形声字,从死,敝声。“毙”在先秦古书中写作“獘”,后在流传中被改成“毙”。《说文解字》:“獘,从犬,敝声。”“毙”的本义指仆倒,因病或受伤而倒下,如毙死(仆倒而死)、毙踣(倒毙)。《左传》:“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后引申为死,用于人时含贬义,如毙命、毙伤,也引申为败亡、失败,如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
毖,音同毙,形声字,从比,必声。《说文解字》:“毖,慎也。”“毖”的本义即谨慎、小心,如毖慎、毖重、《诗经·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后固定为成语“惩前毖后”。又《广韵》:“毖,告也。”“毖”还有教导、告诫之意,如毖勅(告诫)、毖劳(告诫劝勉)。
由于“毙”“毖”音同形似,所以经常有人把“惩前毖后”写成“惩前毙后”,这大概是对这个成语中第三个字的意义不太了解的缘故。“惩前”是指对以前的错误进行批评惩罚,目的是为了“毖后”,即以后要谨慎小心,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从字理上看,“毖”字从“比”得义。“比”有慎密义,《说文解字》:“比,密也。”关于“毖”的这种造字理据,《尔雅》有进一步的解释:“毖,慎也。凡重慎其事必慎密也。”所以“毖”义为慎,是很符合传统的语言思维逻辑的。而如果用了“毙”,意义就难以理解了:“毙”字从“死”得义,人都死了,还怎么能“治病救人”呢?

[链接] “酷毙”与“多行不义必自毙”
“酷毙”,一个时髦的新名词,据说先在校园里流传,然后进入社会,为一定范围的公众所接受。“酷”是英语cool的音译,指“帅,时尚,有个性”。“酷毙”指“帅得要死”“时髦得要死”。平常说,热死了,冷死了,想死了——这里的“死”并非真的死,真死了那就没戏了。“死”在这些地方意味着到了*的程度。本该用“死”字时不说“死”,却说出一个不那么常用的“毙”字,这无疑会增加一层神秘感,一时令人不知是什么意思,进而有了那么些原创性的味道。
“酷毙”的流行,不免会加强“毙”字的死的意义,进而使其本义淡出人们的常识。比如“多行不义必自毙”,人们往往误解为“多干坏事必然会把自己置于死地”。其实这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元年》,是郑庄公说他弟弟共叔段的话,郑庄公在《左传》中被描写成一个很有孝悌之心的人(至少表面上是这样),所以“多行不义必自毙”之“毙”不可能是用“死”义,而应该表示摔跟头、失败之类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