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把众多名家的名篇收入在一起实属不易,39篇论文均为现代汉语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撰写的名篇, 有助于读者“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强化思辨与分析能力、培养研究与创新能力”。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现代汉语通论》教材配套的参考资料,精选了国内外学术杂志和专著中有关现代汉语研究的优秀论文39篇。学习现代汉语的大学本科生可以作为课外辅助读物,从事现代汉语教学的教师也可以当作备课参考资料,有志于攻读现代汉语专业研究生的青年学子也可以作为报考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邵敬敏,著名语言学家,长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邵敬敏卷》《汉语语法学史稿(修订本)》《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1978-2008)》《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等。


【目录】

(一)绪论

汉语(朱德熙)

北京话溯源(林焘)

试论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詹伯慧)

对规范化的总体认识(吕冀平、戴昭铭)

(二)语音

普通话音位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王理嘉)

普通话韵母的分类(王洪君)

语流音变(林焘、王理嘉)

汉语语句的节律问题(文炼)

(三)汉字

汉字的性质(裘锡圭)

现代汉字的性质与特点(费锦昌)

现代汉字中声旁的表音功能问题(周有光)

简化字与繁体字的转换(苏培成)

汉字和汉语的计算机处理(冯志伟)

(四)词汇

现代汉语语素说略(施关淦)

现代汉语的前缀和后缀(郭良夫)

汉语复合词内部形式的特点与类别(刘叔新)

同义词研究的几个问题(符淮青)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关系(谢文庆)

成语的划界、定型和释义问题(徐耀民)

普通话词汇规范问题(陈章太)

(五)语法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吕叔湘)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胡裕树、范晓)

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考察(胡明扬)

虚词研究浅论(陆俭明、马真)

词组的研究(马庆株)

句子分析漫谈(胡附、文炼)

复句问题论说(邢福义)

语义分析说略(范开泰)

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邵敬敏、赵春利)

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作用(陆俭明)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陆俭明)

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朱德熙)

框式结构说略(邵敬敏)

(六)语用

语用分析说略(范开泰)

话语分析说略(陈 平)

话题、述题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沈开木)

汉语修辞研究深化的空间(陆俭明)

语境歧义分析(王建华)

论语体(王德春)


【前言】

编选说明

一、 《<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精选》(以下简称《精选》),是为《现代汉语通论》教材配套的参考资料。学习现代汉语的大学本科生可以作为课外辅助读物,从事现代汉语教学的教师也可以当作备课参考资料,有志于攻读现代汉语专业研究生的青年学子也可以作为报考的参考书。

二、 入选的论文,是在1978年至2017年间发表的。大部分选自杂志或论文集,也有少数节选于专著。1978年之前也有很多优秀论文,考虑到已经出过一些选集(如《现代汉语参考资料》),我们原则上不再考虑。

三、 只编选在国内刊物上正式发表的文章,凡在国外发表的或翻译文章,一律不入选。

四、 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但受到编者水平、资料以及篇幅等限制,许多精彩的论文没能够入选,敬请谅解。

本《精选》的编排,跟《现代汉语通论》章节大体吻合,*版出版于2001年,一共64篇;现在《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2007年)和第三版(2016)年相继出版,并且先后获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广大读者希望继续出版这一配套的《现代汉语通论

一、 参考文献精选》。根据读者的需求以及两次修订的变化,我们现对原来的篇目进行必要调整,原则是基本稳定,适当增删,总量减少。修订本删除10篇,新增7篇。即原来的42篇调整后为39篇:(一)绪论(4篇)、(二)语音(4篇)、(三)汉字(5篇)、(四)词汇(7篇)、(五)语法(13篇)、(六)语用(6篇)

二、 我们尊重作者的著作权,除了个别印刷上的错误,文章原则上不作改动,各式字母音标也一律依旧。

三、 作者只列姓名,不标明工作单位、职务职称。

四、 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或有什么建议,欢迎批评指正。

五、 凡是入选的论文作者享有著作产权,我们也尽一切可能进行了联系,并获得作者的首肯。但是也有个别作者一时联系不上,凡是这样的作者希望*时间跟我们联系。

六、 《精选》*版副主编徐默凡,为本书的编选做过大量工作,再此表示感谢。现因其工作繁忙,无法继续承担修订本的编选任务。


【书摘与插画】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

邵敬敏

汉语里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结构,比如说:越想越高兴、一说就跳、连校长都不认识、女人就是女人、说走就走,高手里的高手、大写特写,等等。它们不是词,而是一些词的组合;可也不是常规短语组合,换言之,无法用短语组合规则去进行分析;而且也不是句子,尽管有些在一定的语境中也可以成为句子。这类非词、非短语、非句子的特殊结构,在汉语里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使用的频率还很高,有人称之为“格式”或者“句式”,也有人叫做“口语习用语”,但是都没有给出一个标准和鉴别方法,显得相当随意。

这类特殊的结构早就引起中国语言学家的重视。《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现代汉语语法要点”的“句法”部分就提到这类“一般要合用”的格式,例如“越……越”、“一……就”等,也提到“可以合用也可以单用后一个的”,例如“与其……不如”、“也……也”等。可惜的是那些看法还局限于句子,所以认为这是“几个小句组成大句”,而且把句子与结构混在一起讨论。后来在口语研究中,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人们发现这类格式非常有实用价值,就有人专门加以收集整理,*早的当推朱林清、莫彭龄、刘宁生等著的《现代汉语格式初探》(1987),接着是武柏索等四人合编的《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释》(1988),而后又有常玉钟主编的《口语习用语功能词典》(1993),*的还有刘德联、刘晓雨合编的《汉语口语常用句式例解》(2005)。

对此进行某些理论探讨的首推张拱贵,他在为《现代汉语格式初探》所写的序言“语法格式和语汇格式”(1985)里,对有关理论进行集中探讨,其中不乏精彩观点。而后莫彭龄的“格式研究刍议”(1986)也对此做了进一步的探究,提出了格式的微观和宏观研究、历时和共时研究、种类和层级研究。此外还有常玉钟的《口语习用语略析》(1989)以及笔者的书评《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1994),这些都说明这类语言现象已经开始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可惜这些探索都只是就事论事,不够深入,尤其是缺乏理论意识。

一、框式结构的界定

邵敬敏(1994)指出:“在口语交际中,常常有这样一类语句,功能多样,使用广泛,它们的含义往往不能单凭构成成分和语法上的逻辑义推导出来,换句话说,它们在交际中所发挥的作用,实际上是隐藏在表层义后面的深层语用含义。”而且“有的是已经格式化了,即变换成分有固定的位置,有一定的变换规则,这种成分的变换不会导致习用语的特定含义和形式分离。其特点是范围比较宽泛,更加依赖于语境的制约。”

邵敬敏(2008)后来正式提出“框式结构”(frame construction)这一术语,并且进行了界定:“典型的框式结构,指前后有两个不连贯的词语相互照应,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框架式结构,具有特殊的语法意义和特定的语用功能,如果去除其中一个(主要是后面一个),

该结构便会散架;使用起来,只要往空缺处填装合适的词语就可以了,这比起临时组合的短语结构具有某些特殊的优势。就好比现代化的楼房建造,常常采用的框式结构一样,简便、经济、实用、安全。”

框式结构是借用建筑学的一个术语,所谓框式结构应为四周有边框,边框的中间充填或者安装相应的物体或物品。好比建筑业中广泛存在的框架式结构房屋,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门框、窗框、镜框等。但是即使生活中的框式结构也不一定都是全框的,也可能是半框的(单边框),例如眼镜儿就有全框式、半框式和无框式,甚至于隐性的。

汉语框式结构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它们都由不变成分以及可变成分两部分组成。不变成分构成“框架”,起到定位以及标记作用,识别率特别高;可变成分是可供选择、替换的“变项”,因此整个框式结构具有一定的生成能力。

第二,具有整体性的特殊语法意义。框式结构的结构意义,不是组合成分语义的简单相加,而往往产生出新的意义,这一新义是该框式结构整体拥有的,是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换言之,不能直接从几个成分语义中推导出来。

第三,跟语境结合紧密,表示特定的语用功能。框式结构在语言交际使用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往往用来表示某种感情色彩或者特定语气,是普通短语无法承担的。多数带有强烈的口语色彩,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事实上,这三个特点也构成了鉴别的标准,*条是句法形式标准,不变项和可变项必须同时存在;第二条是语义辅助标准,必须有特殊的构式语法意义;第三条是语用参考标准,需要结合特定的语用功能以及感情色彩等。三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如果不符合,那就不是框式结构。比如:意思意思、做梦、巴不得呢、把话说清楚、拜托、罢了、包在我身上、本来么、不见得、不像话、不得了、不好意思、不是个东西、不怎么样……这些都不属于框式结构,只能说是“口语习用语”,尽管意义也不能由字面推导出来,但是*明显的区别性特点是只能整块儿使用,没有可以替换的变项,因此*条标准是*重要的。当然,并非每个框式结构都能够充分显示这三个特点,因为它们语法化发展的进程存在着差异,所以事实上不同的框式结构在这些特点上,存在程度上的区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