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美国书评人协会终身成就奖、普利策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得主约翰·麦克菲,公开讲述普林斯顿大学四十余年的写作课程。这是读者期待已久的一场大师写作课。 2. 约翰·麦克菲的学生中有多位也是普利策奖得主,还有很多活跃在《纽约客》《时代》等知名媒体,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寻路中国》的作者彼得?海斯勒。
3. 这本书在美国一出版即反响强烈,广受赞誉,分别荣获当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好书,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年度好书。
4. 如果你是一位对非虚构感兴趣的媒体从业人员,一位写作者,这本书将带你发现什么是非虚构写作当中的创造性;如果你是一位编辑,一位出版人,这本书将为你揭秘出版行业的内部运行规则。任何想要了解写作、或了解出版物的形成的人,都不应错过此书。



【内容简介】

没有约翰·麦克菲的鼓励,就不会有《江城》。——彼得·海斯勒

约翰?麦克菲,美国非虚构写作大师,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四十余年,其学生中有多位成为普利策奖得主,还有很多活跃在《纽约客》《时代》等知名媒体,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彼得?海斯勒。

在《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中,麦克菲不仅分享了自己充满曲折、刺激和陷阱的写作故事,更是坦承自己在普林斯顿大学讲授非虚构写作这门课程中累积的经验与想法。他的文章随性但专业,充满了对如何确立主题和结构、写作技艺、采访技巧、甚至写作所用工具等方面的经验之谈。他将写作看成是存在于世的一种方式。也正是这种理念,让本书变得异常生动。这是读者期待已久的一堂大师课。


【作者简介】

[美]约翰•麦克菲

John Mcphee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著名的非虚构作家。

从一九六三年起,为《纽约客》撰稿至今。已出版三十多部作品。曾四度入围普利策奖,并于一九九九年获此殊荣。两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二〇〇八年,美国新闻界的重要奖项乔治?波尔卡新闻奖给他颁发了职业成就奖,以表彰其“半个世纪以来对美国新闻界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和印记”。二〇一七年,获得美国书评人协会终身成就奖。

被公认为“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的开拓性人物,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四十余年,影响了一代代的非虚构作家,其学生中有多位成为普利策奖得主,还有很多活跃在《纽约客》《时代》等知名媒体,包括因写作 “中国纪实三部曲”而为读者所熟知的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1969年出生于重庆市武隆县,1992年大学毕业从事英语教学工作,2010年晋升教授职称,并步入非虚构译坛。译著《寻路中国》获第七届文津图书奖、2011年新浪中国好书榜*名、2011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好书*名和南国书香节“南方悦读盛典”*受读者关注引进图书奖,译著《江城》获第八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奖、2012年新浪中国好书榜第二名和深圳读书月年度好书第七名,译著《奇石》获第十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奖、新京报2014年度畅销类好书*名、腾讯·商报2014年度“华文好书”文化类第二名和涪陵区人民政府第十九届“乌江文艺奖”二等奖,译著《中国十亿城民》获新浪中国好书榜2014年9月榜第六名等荣誉。其译风清新、译语地道、可读性强,深受读者喜爱和原作者好评。另译有《桑切斯的孩子们》《剩女时代》等,近期译有《大河恋》《寡头》(合译)等。可通过lixueshun@163.com与之交流阅读和译路心得。


【媒体评论】

没有约翰·麦克菲的鼓励,就不会有《江城》。

——彼得·海斯勒

这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写作指南,而是一本更富有深度的、更具个性化的写作总结和记录。

——《出版人周刊》

麦克菲的写作来自于他的耐心和专注:他似乎拥有一双既能旋转、变焦,又能定位的眼睛,他的耳朵似乎像录音机一样,能记录下一切。

——罗伯特·麦克法伦(布克奖评委会主席)

这本书对写作生命中痛苦的一面致以美好的敬意......这是麦克菲之上的麦克菲;这是麦克菲对自己*重要的作品的评论,辅以小小的背景,充满温情的八卦逸事......这是一本亲密的书——在麦克菲的作品中,这种亲密感是很少见的。

——《纽约时报》

任何一位有所成就的、或者有所抱负的写作者,都可以通过阅读和研究这本书来获得有益的启发。

——《华盛顿邮报》

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麦克菲在普林斯顿大学几十年的写作课程为什么如此成功。这些篇章构成了一堂写作大师课。

——《科克斯书评》

麦克菲为创造性非虚构写作设定了标准。他以幽默泰然的方式回忆了他如何进入一个个故事过程当中的趣闻轶事:从采访、报道、起草和修改,再到与编辑和出版商之间的往来合作……这本书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关于写作的路线图,在曲折、刺激和陷阱中穿行,其中既充满欢乐,也充满悲伤。

——《图书馆杂志》

这本书是一系列谈话、故事、自传和宝贵的看法和经验的结合,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坐在麦克菲的课堂里一样受益无穷。

——《华尔街日报》

在普林斯顿大学,我上过十二周的麦克菲写作课。……麦克菲一直在教这门课程,据我所知,从远古时期就开始了。他以前的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各类杂志和报纸工作,或者专职从事写作。

——戴维•雷姆尼克(《纽约客》编辑,普利策奖得主)

麦克菲教我们尊重语言,在意每一个字,并删掉模糊的同义词……也许有些作家让写作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这不是麦克菲所树立的榜样。麦克菲认为作家是比其他人写作更为艰难的人……我怀疑我们很多人从未参加过这么多年来引起如此深刻共鸣的课程。

——《普林斯顿大学校友周刊》

麦克菲的读者,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受尊崇的非虚构叙事记者,将在《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的船形散文里获得丰富。……我仔细品读着每一个字。

——科尔比•库默尔(《大西洋月刊》编辑,美食作家)

这本书就像麦克菲在他三十多岁时写得任何东西一样精练而有力……书的重点看上去在于作者在一生的写作中积累的智慧,常常令人愉快地回忆起麦克菲在写作这门手艺上的长期学徒生涯……但它真正吸引人的不是其所提供的写作方法,而是关于人本身的东西。读者将会在这本书里发现无尽的迷人之处,还能学到很多。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一位大师如何向我们解构他作品中几乎不可见的习惯,其结果是让我们看到一种有探索性的、丰富多彩的、独特的致力于写作的生活,令人赞叹。——《波特兰先锋报》


【目录】

001 进程

017 结构

071 编辑及出版人

106 引导

136 参照系

153 检验点

188 第四稿

213 省略

233 作者说明


【书摘与插画】

引导

我在面访某人、引导采访时,常常希望能像卡夫卡那样贴到天花板上。相较于隔着桌子与人交谈,我更愿意看着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曾经坐进别人皮卡车里的副驾驶位置,远离人行道,在卵石堆里一阵颠簸,这样的时间多达数百小时。我曾经背着背包,跟随环保主义者戴维·布劳尔做过徒步远游;我穿越了北方大瀑布区,在盘山路上一边上下穿梭,一边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即便只隔着一张桌子,受访者有时候也会语速过快,让人完全无法听清——缅因州沃特维尔的外科医生、医学博士阿兰·修姆就是个例子。没有修姆博士不愿意谈论的东西。他说起话来明白、快速,口若悬河,喜欢夹带专业术语。我一边记着笔记,一边尽量跟上他的思路,可当他突然转到血气的生化特征这个话题时,我完全听得云里雾里,只好用一台日产设备给他录音。

假定你跟随全世界知识*丰富的十至十五名阿巴拉契亚地质学家,正在佛蒙特州做一次田野考察之旅。他们围着一块露出地表的岩石,随即就岩石剥落的基底、连成一体的基岩,以及尚无定论的构造地层学开始了激烈的争论。你处于学习曲线的*位置,甚至分不清楚“地层”和“岩层”有何区别。怎么办?在露出地表的岩石上放一部录音机。

“没有化石控制。”“这是北美洲的末梢!”

稍后再来听这些是什么意思。

因为身临其境,纪录片拍摄团队会对正在拍摄的场景造成一些变化。同理,一部录音机也会影响采访环境。有的受访者会转过视线,对着录音机说话,而不再对着你说话。此外,你会发现,你提出了问题,却并没有去听别人的回答。你可以使用录音机,但那也许不应该是*选择——它更像一种替补。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相信记忆力。甚至,不要以为自己能在傍晚时分,逐字回忆起别人在白天跟你说过的话。还有,不要在浴室里藏笔记本——也就是说,不要一边蹲着马桶,一边偷偷写下某人端着鸡尾酒所说的话。从一开始就要弄清楚,你在做什么,你写出来的文字将由谁来发表。把你的笔记本亮出来,就像它是一个钓鱼证。随着采访的推进,笔记本可能会有其他用途,因而其才干绝非录音机可比。在你记笔记的过程中,受访者当然会看着你。到此,你莫名地放慢速度,甚至完全停止了记录,而受访者仍然在侃侃而谈。受访者变得紧张起来,开始搜肠刮肚,终于吐露了秘密人生中的秘密经历,或者对刚刚说过的话又清晰地复述一遍,从而更易于原文引用。反过来,如果受访者说不出什么有趣的事情,你也可以假装记录一番,以让采访能够进行下去。

什么也不做能促成很有用的反应,沉默不语也具有这样的作用。把头脑跟不上趟这件事加以放大,能够让你处于明显的有利位置。很显然,你需要帮助嘛。除了正在回答你问题的人,还有谁能够帮助你呢?与之相反的结果,是你一上来就伶牙俐齿、无所不知,由此导致完全谈崩。你如果看起来尚未获取什么信息,那么谈话对象就有可能帮你获取它。你如果一边听他说话,一边在头脑里预想这些话语印成文字后的模样,你可以把这个问题再问一遍,再问一遍,直至他们的答语印成文字后也显得清晰明了。你如果看起来比一只纸板箱还不爱开口,有谁在乎呢?记者们管这个叫“创造性结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