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英国女孩儿艾米丽·雷诺兹在二十出头时被确诊为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在英国,约四分之一人口都有某种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
  自从确诊以来,艾米丽就希望找到*好的方式和自己的疾病相处。她在这本书里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坦诚的探讨,打算把自己学到的有用知识都传授给有类似经历的读者。艾米丽希望能做个陪伴者,让人觉得这段旅程不那么孤独、不那么令人生气,也不那么令人烦闷或厌恶。
  假如你正在帮助他人度过精神状况不佳的时期,这本书会让你了解,你可以做哪些事情来缓解自己的压力。
  这是一本颇具黑色幽默、入情入理又极有帮助的书,十分隐私,也极其真实。这还是写给互联网一代读者的书,这代人在精神疾病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共性,这本书也许会成为新一代人的精神伴侣。


【作者简介】
艾米丽·雷诺兹(EmilyReynolds):
  英国作家、广播员。研究方向是心理健康、技术、科学和女权主义,是Buzzfeed,VICE和Wired等多家媒体的撰稿人。她在二十出头的时候确诊了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从那以后一直致力于提高全民对精神病问题的意识,以及支持那些有精神问题的年轻人。她还是二零一六年“女性发声奖”(WordsByWomanAwards)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何雨珈:
  85后生人,自由译者,文字与影像的狂热追随者,野生生活艺术家,译有《当呼吸化为空气》《权力之路》《纸牌屋》《再会,老北京》《东北游记》等书。



【目录】
引言
*章 诊断
第二章 自理
第三章 谈恋爱
第四章 教育
第五章 自残和自杀
第六章 家人和朋友
第七章 互联网
第八章 痊愈与病发
……
【前言】
告诉别人你的抑郁症后,你被歧视了吗?
  说明:
  今年因为出了一本和抑郁症有关的生活散文,在宣传期举办了近20场读者见面会,见到了许多人。因为书的题材和抑郁症有关,所以在见面会上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患有抑郁症的人是不是就是敏感的人?
  抑郁症不就是不自律吗?我认为只要自律就会好。
  在见面会上,周围都是我的读者,我尚且会被问到这些问题,我想在其他场合,其他人会面对的,可能比我要面对的问题更多和更复杂。
  关于“抑郁症歧视”这个问题,我被反复问到。我想它可能是个重要的问题。在《不抓狂生活指南》这本带有工具性质的书的序言里,我想回答一下这个被问得*多的问题,作为这本书的一块地垫——进入一间房子前,人们会在地垫上蹭蹭脚。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告诉别人你得抑郁症后,你被歧视了吗?
  一
  “歧视了,当然歧视了。”有一次在某个群里,有个人说,“我可不想找抑郁症的妹子当老婆。”另一个人说:“在我老家,这就是矫情。”有一些人在附和。
  我当时想:这就是“抑郁症歧视”了。我被歧视了!
  但是,这些人除了这句话,其他的每句话也都让我讨厌。于是我说:“没事,抑郁症的妹子也看不上你。”
  好吧,我反应并没有那么快,当时只是心里想:“可是我也看不上你呀……”
  我也歧视他们,这些所谓健康的人。他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经验是如此地少,如此地不可靠。
  被人攻击时,因为我早就红了(?),所以较早就理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我是心平气和的。
  有些人只是因为无知,所以敢于胡乱谈论。还有一些人,可能是为了逃避自己的恐慌。比如有个和我曾经很亲近的人,对我说过很过分并且歧视的话。我说:“医生说是重度抑郁,这可能和我们的关系有关,我真的很需要你帮我。”他说:“我认识你的时候你就这样,你可不要赖我啊。”这在当时自然伤到了我。后来我想,他可能把这种现状当成了指责,感到无法承受,所以慌不择言吧。
  这些情况,其实都是他们自己的缺陷,就跟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一样。我们可以投身其中去争辩,也可以随他去。如果体力很好的话,也可以当场打爆他们的头。不管怎么做,都是他在惹人厌恶,不是我们。
  二
  我觉得在对抑郁症的污名化和歧视里,那种明显由于无知造成的误解,并不是很糟。更糟的是那种通情达理型的歧视。我*近遇到的一次,就在不久前发生。有人采访我:“你说要把这些文章拿去换钱?”
  我说:“对啊,当一个有钱的病人,还是比没钱的好。”
  这句话很简单,听到就会会心一笑,对吧?但他接着问我:“但是,对抑郁症患者来说,不都一样吗?”
  我被问得愣住了:“哪里出的问题呢?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不管得什么病,人还是在依据常识生活。“有钱比没钱会舒服一点儿”,这就是个简单的常识,并不会因为患的病不同就有所改变。
  这种误解,现在说起来荒谬得有点儿明显,但它还有其他看起来更“合理”的变形。比如说,你在上班,你的同事们说:“不行,任务不要让你做,因为你有病。”比如我这趟四处办读者见面会,和读者见面。一起工作的伙伴们*开始总是有点儿紧张。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告诉我,见到我之前他们都担心过,害怕自己不小心做错什么刺激到我……
  抑郁症患者应该这样被“关照”吗?它不像那种由于完全无知而产生的偏见,可以不去管它。这种不一样,表面上被照顾着,但这种照顾使你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信用受到质疑,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在潜移默化地被影响着。在一段时间内,似乎因为生病获得了减少责任的“好处”,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样下去就会失去工作,或者只要暴露自己是抑郁症患者,就找不到工作。
  照顾,就表示你是一个无法正常生活的人,你是不可靠的。你无法把生活进行下去。你不能工作,无法照顾孩子,或者承担其他的责任。后来,“这个人有抑郁症”与“这个人不可信任”,将慢慢划上等号。总之,抑郁症患者会失去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权利。
  三
  经常有人问我,自己的亲友有抑郁症,该怎么跟他们相处,怎么帮他们。
  我看到不少媒体在说:“不要跟抑郁症病人说以下15句话”——类似这种的告诫有很多。
  我其实是很反对这些“忠告”的。它好像是在说:“如果你周围有个抑郁症患者,那你身边就多了一个不定时炸弹。你要非常小心噢,因为你如果说错话、做错事,就会逼死他。”
  我觉得这是一种真正糟糕的误解和污名化。
  你得了高血压,或者得了糖尿病,又或者你近视,没有人说“你不要对他说以下15句话,因为你说错话,他就会死掉”。这些论调把抑郁症区别成了一种“不一般”的东西。似乎它不应该依靠医疗科技,而是一些很玄又很死板,很难理解的东西,普通人轻易不要接触为好。
  这样一来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1.你一旦暴露出生病的事实,你周围的人就要赶紧离开你。如果人们觉得自己一不小心就会害死你,谁能承受这种压力呢?
  2.如果你生病了,那你可能会先想办法掩盖病情,绝不求助,因为你不想让自己被人看成一个炸弹怪兽。
  我*想建议的,是你要先照顾好自己,要接受“你能做的很有限”的事实。你可以帮助别人,但不可能承担别人的人生。他生病就生病了,谁身边没有生病的人呢?不是说你一句话就会把人逼死,每个人都是在求生的。如果他发展到自杀的地步,也不是你的问题,这是他生病导致的。我真的希望大家像这样去看待抑郁症。
  生病了,就去找专业人士帮忙,这才是正确示范。照顾好自己,就是榜样了。
  有一件很好笑的事。我有一次跟我的朋友陈海贤在电话里说:“我又有一种要交代后事的感觉了。”
  他立刻大声嚷嚷起来:“阿春啊,你可不要自杀啊。我一个心理学家,我的朋友抑郁症自杀了,我这个脸往哪儿搁呢!”
  几年来,我想起这句话都觉得很好笑,又很温暖。
  我觉得,有患上抑郁症的亲友,你做自己,照顾好自己仍然是首要的。而且,你顺便还会成为榜样。
  四
  “歧视”让人不舒服。*差劲的地方在于,本来只是来自他人的贬低,却慢慢转向内部,成了对自己的认识和攻击。一切渐渐变成“因为我病了,所以被这样对待”,“也许这是我应得的”,“是我的错,我活该”。这些想法都是错的,没有人“活该生病”和“活该被贬低”。
  不过,就算抑郁症好了,歧视还是无处不在。没有病的人,也在被歧视,比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民族歧视、年龄歧视……“女孩上了初中以后书就念不过男孩子了”……“xx人全是骗子,xx人都是娘炮”……
  有没有谁是不会被歧视的人呢?
  前些时候,我所在的健身房要搬家,原地址和新地址中间隔着上百米,还要上下6层楼梯。老板觉得,咱们这儿十来个健身教练,个个这么有力气,请什么搬家公司呢?于是,教练们把健身房所有的东西(包括那些巨大的商用健身器械),一个个搬到了新地址。我的教练说:“别的不说,光跑步机就有30台……”
  看,没有人活该身强力壮,他们本来不是离歧视*远的人吗……
  有一次,我的朋友们开party。到半夜有些人醉了,大家把女生们送回房间去睡觉,草坪上还剩一个小伙儿躺着。服务生就过来说:“把他弄起来吧,夜里草坪上很潮。”我说:“没事的,大小伙子火力壮。”
  他本来烂醉如泥地躺着,突然坐起来:“谁说的!我很虚弱的!快……把我抬走……”
  默认男生不必照顾,他也被我歧视了。
  所以,抑郁症不是*被歧视的原因。大家本来就是一直这样你歧视我,我歧视你的。抑郁歧视就只是里面的花样之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是为代序。
  张春
  2018年6月
  于厦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