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解疑解谜

解读颇具争议的唐朝开国故事

高墌城一战主要败责是否该归于刘文静与殷开山?

邢公李密究竟厄于盛彦师还是《河洛记》所载的刘善武之手?

单雄信之死为何在《旧唐书》与《新唐书》《资治通鉴》中所述不一?

解码读者不甚了解的隋末唐初历史真相

富莫如隋——隋朝到底有多富?

巾帼之勇——传奇女子长公主平阳如何谋定而动助父征讨?

雄主窦建德——窦建德与唐朝的矛盾及李勣投降窦建德后又是如何反水的?

一生颠沛与无奈——由被发现的萧皇后墓葬我们看到了什么?

解密被误解误读的唐史事实

修缮后的唐官方史料抹去的李世民在李密事件中所起的腹黑作用是什么?

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在官方典籍塑造以外的真实形象究竟是怎样的?

2.小切口大视角

以战争小口切入,行文叙述中则将政治、文化、生活、思想、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巧妙融入,呈现唐代开国时期整个历史概貌。如科举制的出现、三省六部制的*后形成、新型文学的诞生、科技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抬升、关陇贵族集团的复杂关系。

3.有趣有料有看点

该书以亦庄亦谐的于氏叙述风格讲故事,对大唐风云际会的开国史有很多基于史料的推理解读,如李世民为何坚决要杀单雄信;举兵消息一传出,为何柴绍没带平阳公主一起走等等。也有很多令人捧腹的描述,阅读的代入感、现场感、推理性都极佳。

4.与央视一套《百家讲坛》栏目呼应播出

与8月下旬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百家讲坛节目《大唐开国》(上下部)呼应推出。与节目内容相比,书本在内容呈现上更为丰富饱满,情节叙写上更具有张力。


【内容简介】

本书以考据推演与真相还原的态度解读颇具争议的唐朝开国故事,解码鲜为人知的唐朝开国史料,解密被后世误解误读的唐史事实。

本书从贞观九年唐高祖李渊临去世前倒述开来,讲述了隋朝末年国家动荡,各股割据势力蜂拥而起逐鹿中原的故事。故事以大唐王朝的缔造者李渊为核心,以其与各方豪强势力在争斗中此消彼长的较量为半径展开叙述。从并州风云至太原起兵,从东征屈突通到西败薛举,从瓦解李密的瓦岗军一直到决战虎牢关,其间以颇多笔墨对风云人物如雄主窦建德、劲敌王世充、猛将尉迟敬德、名臣魏征、太子建成、秦王世民、齐王元吉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摹写。

作品以战争讲述和人物描写双规并行,典籍史料引介与考古遗迹发掘互为佐证,以严谨的考据、周密的推演讲述了诸多被大家误解误读的历史史实,如所谓的“晋阳宫逼宫”事件之始末,如“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史实真相,以及对其中各路人马之间犬牙交错的利益牵扯,各方势力之间变幻不定的矛盾冲突的梳理,对从豪强争霸战争到王朝建立之后,缘何会出现兄弟萧墙的“玄武门事变”的解读。上述颇具争议的历史疑点在于赓哲教授条分缕析的讲述中逐一浮出水面,变得具体而清晰。

本书以流畅精炼、诙谐自如的叙述风格对隋末唐初的人物、事件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条分缕析地耙梳与解读,以无限接近历史真相的态度为读者客观再现了波谲云诡又真实饱满的唐朝开国历史。


【作者简介】

于赓哲,男,祖籍山东,1971年生于陕西咸阳。武汉大学博士、南开大学博士后 ,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医疗社会史。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在学术界产生良好反响,许多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观点。曾多次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陕西省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007年入选*“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近年来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狄仁杰真相》《上官婉儿》《大唐英雄传》《她世纪》《平衡的失败——唐玄宗的得与失》(上下册)《隋唐人的日常生活》等作品。


【目录】

风云骤收

审时度势

险象环生

潜龙在野

箭在弦上

群星璀璨

虚与委蛇

义旗初举

攻克长安

炀帝之死

十一 群雄逐鹿

十二 鹿死谁手

十三 大唐建国

十四 耸辔平陇

十五 寄人篱下

十六 邢公之厄

十七 绝处逢生

十八 力歼双敌

十九 一代雄主窦建德

二十 劲敌王世充

二十一 双将归降

二十二 相时而动

二十三 决战虎牢关

二十四 毕其功于一役

二十五 大战刚熄叛乱又起

二十六 太子东征

二十七 河北底定

二十八 江淮风云

二十九 激荡长江

平定江陵

三十一 岭南冯氏

三十二 祸起萧墙

三十三 罗艺叛乱

三十四 后的胜利

三十五 盛世序幕

一 风云骤收
二 审时度势
三 险象环生
四 潜龙在野
五 箭在弦上
六 群星璀璨
七 虚与委蛇
八 义旗初举
九 攻克长安
十 炀帝之死
十一 群雄逐鹿
十二 鹿死谁手
十三 大唐建国
十四 耸辔平陇
十五 寄人篱下
十六 邢公之厄
十七 绝处逢生
十八 力歼双敌
十九 一代雄主窦建德
二十 劲敌王世充
二十一 双将归降
二十二 相时而动
二十三 决战虎牢关
二十四 毕其功于一役
二十五 大战刚熄叛乱又起
二十六 太子东征
二十七 河北底定
二十八 江淮风云
二十九 激荡长江
三 十 平定江陵
三十一 岭南冯氏
三十二 祸起萧墙
三十三 罗艺叛乱
三十四 后的胜利
三十五 盛世序幕


【前言】

于赓哲教授对隋唐史有着深入且独到的研究,严谨专业的史学功底、考据推理的行文方式,辅以一贯幽默的叙述风格,使得书中饱满的史料干货与轻松的讲述风格相得益彰。

作品以战争讲述和人物描写双规并行,典籍史料引介与考古遗迹发掘互为佐证,以缜密的考据和推演,论证了诸多被大家误解误读的历史史实,如所谓的“晋阳宫逼宫”事件之始末,如“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史实真相,以及对其中各路人马之间犬牙交错的利益牵扯,各方势力之间变幻不定的矛盾冲突的梳理,对从豪强争霸战争到王朝建立之后,缘何会出现兄弟萧墙的“玄武门事变”的解读。

作者以亦庄亦谐的于氏叙述特点展开讲述,对大唐风云际会的开国史有很多基于史料的推理解密,如李世民为何坚决要杀单雄信?高墌城一战主要败责是否该归于刘文静与殷开山?邢公李密究竟厄于盛彦师还是《河洛记》所载的刘善武之手?单雄信之死为何在《旧唐书》与《新唐书》《资治通鉴》中所述不一?。文章围绕风云人物、大小战争铺陈开来,铺叙中则将政治、文化、生活、思想、心理等各种因素巧妙融入,使得唐朝开国的整个历史概貌得以清晰呈现。

书中除了对唐开国历史过程的精彩叙述,同时佐以清光绪十年刘源所绘《凌烟阁功臣图》与明万历四十八年武林藏珠馆刊本《隋唐演义》插图,对考据性史实进行细节论述,兼具社会效应及一定的学术价值,满足了大众与专业读者的双重阅读需求。其间不乏令人捧腹的诙谐描述,阅读的代入感、现场感、推理性都极佳。

唐朝开国史是一部英雄的交响乐,历史事件复杂,关涉人物众多,旋律跌宕起伏,曲目发人深省。在家族背景(关陇集团)、个人才干、道德感召力等因素作用下,共同缔造了这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这个拨乱反正的时代,中国历史上一切正面、负面、光明、黑暗的要素在此集聚并得以呈现。


【免费在线读】

 群星璀璨

就在李渊积极密谋举兵的关键时刻,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差点将李渊父子推向深渊。有人发现了他的密谋,并且赶往隋炀帝处进行举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鼎鼎有名的李靖。

李靖是关中三原县人,本名叫李药师。他的祖父和父亲分别在北魏和隋朝为官。他的舅舅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由于韩擒虎的名字要避李虎的讳,所以经常被唐人写为“韩擒”。韩擒虎在平定南朝实现王朝统一方面是功臣,隋朝的大名人。他对自己这个天资聪颖且喜爱兵法的外甥极其欣赏,他说:能和我一起讨论孙子、吴起兵法的,只有此人了。刚为官的时候李靖出任长安县功曹,很多大臣欣赏他。宰相杨素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他抚着自己的床跟李靖说“卿终当坐此。” (《旧唐书·李靖传》)你总有一天要坐到我这个位子上来。

李靖的思维敏锐度和观察力非同寻常,但是这个特点差点害死李渊,当时他正在马邑当郡丞,马邑在太原留守李渊的执掌范围内。李渊密谋举兵这件事,隋炀帝派在他身边监视的高君雅、王威都没看出蛛丝马迹,李靖却看出来了。他观察李渊,有所谓“四方之志”,于是想揭发李渊。要我说这也无可厚非,李靖是隋朝的官,看见谋反进行举报是理所当然的。

但他做了一个很特别的举动,《旧唐书·李靖传》记载说他“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 。他把自己当作囚徒捆起来,然后前往隋炀帝所在的江都告状。这里有两个疑问:

,为何自锁?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就很纳闷,他说“上变当乘驿取疾,何为自锁也?”(《资治通鉴考异》)去揭发密谋应该从官方驿站快点走,自锁干什么?我估计是因为此时山西掌握在李渊手里,他要是明目张胆地跑,难免被发现,李渊一定会派人追他。追上了小命难保,因此玩个花招,伪装成自己犯罪了被解往内地受审,可以瞒天过海。

第二,为何取道长安?

从马邑去江都告状,江都也就是扬州,你一直向南走就可以,为何要绕到长安?我估计是因为此时隋朝已经到处是战乱,河南方向已经是战场,他只有取道相对比较平静的关中绕大圈才能到扬州去。

可是到了长安他才知道,长安通往南方的路也断绝了,当时全国到处是战火,关中成了孤岛,于是他就滞留在长安。假如告密成功,李渊说不定就小命难保了,大唐王朝也就胎死腹中了,所以说李靖差点害死了唐王朝。

后来,李渊占领了长安,抓住了李靖。李渊恨得牙痒痒,将他及一干人推上刑场,阴世师等都被杀了,就在刀斧手举起屠刀要杀李靖的时候,李靖大喊:唐国公不是要匡扶天下吗?奈何因私怨而杀壮士?此时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谁呢?李世民。李世民早就听说李靖是个军事奇才,此时正是用人之时,杀了他太可惜,于是向李渊求情。李渊只好卖给李世民一个面子,释放了李靖。李靖随即进入了李世民的幕府。

不过,李渊对李靖始终心存芥蒂,不能释怀,后来还多次萌生过杀李靖的念头,这是后话。

我们把视线拉回到李靖潜逃之前,来看看当时的形势。李渊举兵的决心已经下定,那么下一步重要的工作就是给自己积攒力量。要说李渊一直到太原举兵为止,他的兵力算不上当时天下各股力量中强大的,但是他能笑到后,全仰仗自己身边这支人才济济的队伍。

对他来说,当时有内外两股力量可以使用,内部就是他的儿子、女婿甚至女儿,外部则是刘文静、裴寂、长孙顺德、刘弘基、武士彠等人。我们分别来看一看。

李建成

李建成是李渊长子,窦氏所生。他的历史形象在李世民当皇帝之后受到了扭曲。在经过李世民所修改的官方史料中,李建成的功勋几乎被完全抹杀,以至于到今天我们研究李建成都感到困难重重。实际上,对李渊来说,李建成可谓左膀右臂,是得力的助手。拨开史料留给我们的重重迷雾会发现,李建成是个较为忠厚而且能干的人。太原举兵之前,他就被派往河东等地招募群雄;太原举兵之后,他是批投入战场的将领,起码功勋不在李世民之下。他是在被册立为太子之后,由于被长时间留在高祖身边,导致功勋逐渐被李世民超越,有关他的事迹我们留待后面讲。

这里只列举一下没有经过李世民修改的李渊记室参军温大雅所写《大唐创业起居注》对李建成的评价“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也就是说,在这本书里温大雅给予了李建成和李世民极高的评价,认为他们有才干,谦虚,善于吸纳人才,礼贤下士,深孚众望,颇得人心。我觉得这个评价可能更接近事实。

李元吉

李元吉是李渊第四子,窦氏所生。据说李元吉生下来的时候相貌丑陋,窦氏被惊着了,生而不举,意思是不想养他。窦氏身边的侍女陈善意主动把孩子抱过来加以喂养,一直养大。元吉从小顽劣,孔武有力,又喜欢田猎,曾对别人说:我宁可三日不食,也不能一日不猎。出行的时候总是带着狩猎工具。他还有个喜好,就是玩打仗游戏,而且他是来真格的,叫童仆们都穿上盔甲,手持利刃,往来冲击,自己也亲自参加,以至于多人死伤,他也受伤了。乳母陈善意喝止他们,又劝说李元吉不要再玩这种残酷的游戏,当时李元吉喝得酩酊大醉,竟然让人将陈氏拉出去杀死。酒醒后又后悔,私自给陈氏上谥号曰慈训夫人。

这段记载主要见于《新唐书》,又见于《资治通鉴》,这两本书对李世民修改过的史料深信不疑。而立场相对而言不那么鲜明的《旧唐书》则记载了李元吉好田猎、好做打仗游戏导致人伤亡的事情,却没有记载陈善意被杀事,所以,李元吉有没有杀害自己的养母是个疑问。但李元吉的顽劣在这几部史书中都有记载,究竟是历史的真实,还是李世民的塑造,这点就不清楚了。不过从李元吉一系列举动来看,此人能力是有的,但是比不上李建成和李世民,后来的玄武门事变之前,他是李建成一党的,但也没有能够给予李建成多大帮助,基本属于猪队友。

但无论如何,太原举兵过程中李元吉是有功劳的,这一点不能否认。

刘文静

刘文静是关中武功人。世代为官,但都是不太大的官。他父亲死于战事,虽然刘文静继承了父亲的散官,但是家道还是不可避免地败落了。此人据说长得相貌堂堂,而且多谋略,善筹划。

隋末时他担任晋阳县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关系非常好,已经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有一次两人夜间聊天,裴寂抬头看见城头正在举烽火。那时天下日渐动乱,裴寂长叹一口气说:咱们够倒霉的了,家道败落,又碰到这样的乱世,怎么办啊?刘文静却胸有成竹,他笑着说:我们只要团结,还发愁没有一番作为吗?他们的希望在太原留守李渊父子身上,各路豪杰并起,只有有名望、有能力的人才是可以依靠的对象,更何况李家是根正苗红的关陇集团成员,在天下人心目中天然就高其他豪杰一筹。刘文静和裴寂近水楼台先得月,很快就加入了李渊集团。

很早之前,刘文静就曾劝说李世民举兵。他和杨玄感有亲戚关系,所以杨玄感叛乱失败之后,他被隋炀帝下令收监,关在牢房里,而李世民前来探望,刘文静说:“天下大乱,非有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旧唐书·刘文静传》)

李世民则回答“卿安知无,但恐常人不能别耳。” (《旧唐书·刘文静传》)您怎么知道现在没有这种人?一般人看不出来罢了。这话大有深意,有种舍我其谁哉的味道。

然后李世民直接向刘文静索取建议,他说:我今日来到监狱,不是出于什么亲情友情,而是来向你讨主意的,我想举事,你为我好好谋划一下。

刘文静立即开始给他分析局势,他说如今李密的瓦岗军正在围困洛阳,皇帝跑到江都去了,各路人马加起来有上万支,就差一个真命天子驾驭他们。现在太原城里躲避盗贼的百姓有好几十万,一旦举起大旗号召,可得十万雄兵,你父亲现在手下就有大兵数万,你们如能举起义旗,民众必响应,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到半年,帝业可成。

李世民笑曰“君言正合人意。” (《旧唐书·刘文静传》)我要的就是你这番话。

这段话烘托的是李世民在太原举兵过程中的领导地位,商议起兵甚至比他爸都要早。这段记载有两个可能:,这是虚构,可能是李世民修改史料的结果,为的是把自己塑造成大唐帝国开拓者。第二,对话真实存在,只是此时李渊还没对儿子们亮明想法,以至于李世民并不知道父亲早有谋划。

裴寂

裴寂是山西闻喜人,幼年丧父,由兄长抚养成人。他眉目清秀,姿容俊伟,根据其墓志记载,十四岁时便被补任为本州主簿,十八岁担任左亲卫,后来又担任侍御史、晋阳宫监等职务。

裴寂与刘文静是好朋友,他们在太原举兵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人那时可谓配合默契,情同手足。但是后来,两人分属不同的派别,终导致反目成仇,后刘文静遭到诛杀,令人扼腕叹息。这是后话。

在李世民的史料体系里,裴寂与刘文静是劝说李渊举兵的关键性人物。在这套史料体系里,李渊被描绘成一个犹豫不决、胆小的主事者,而李世民则是起兵的主谋,苦口婆心劝说父亲,但是父亲始终不敢下决心。

新旧《唐书》里是这样描述的:裴寂与李渊早就相识,关系甚好,常在一起喝酒博弈,李世民看到裴寂如此受父亲器重,就想通过裴寂做父亲的工作。他出私钱上百万,交给龙山县令高斌廉,高与裴是朋友,李世民委托高斌廉故意输钱给裴寂,裴寂当然高兴,久而久之与李世民结交了,李世民趁机把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裴寂答应帮助李世民。

于是,李世民和裴寂联手给李渊设了一个圈套。此时裴寂晋阳宫监的职务就发挥作用了。

晋阳宫就在太原附近,是隋炀帝的一处行宫。这座宫殿始建于东魏高欢时期,直到隋朝还在沿用。里面有完善的设施、储粮、大批的宫女,随时恭候隋炀帝的到来。

2016年,经过专家鉴定,太原附近的晋阳古城二号建筑遗址群即为隋代晋阳宫遗址,在这里出土了很多器物和建筑构件,尤其是发现了写有“隋之晋阳宮”字样的残碑,证明此处就是从北朝一直到唐五代都在使用的晋阳宫遗址。

就在这里,李世民给自己的父亲设了局,裴寂请李渊到这里喝酒。结果酒酣耳热之际,裴寂让人将李渊送入宫中某房间休息,然后让晋阳宫宫女进屋陪侍。第二天李渊酒醒,发现自己闯了大祸,宫女是皇帝的女人,他作为地方官不能染指,这是大罪。此时裴寂趁机说“二郎密缵兵马,欲举义旗,正为寂以宫人奉公,恐事发及诛,急为此耳。??若守小节,旦夕死亡;若举义兵,必得天位。众情已协,公意如何?”(《旧唐书·裴寂传》)这里强调的是你家二郎李世民早就做好举兵准备了,现在为了不至于得罪而死,为了社稷天下,为了不负众望,请您举兵,不知意下如何?

这下子李渊骑虎难下,于是不得不听从李世民和裴寂的建议。这是唐朝官方版本的建国史的关键环节,但是这个环节还是充满了各种疑问。

首先,李渊早就开始谋划举兵,而且始终是举兵的主谋,不存在被人裹挟、被人引领的事情,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说到过。

其次,在裴寂死后的墓志里对此事一字未提,只提到裴寂在太原举兵过程中出谋划策,墓志是这样说的“太上皇沉迹列位,韫庆灵图,揔戎式遏,韬光勿用。公乃绸缪潜德,崎岖草昧之间;纷纭外攘,献替经纶之始。”(《大唐故司空魏国公赠相州刺史裴公墓志铭》)

裴寂死于贞观六年(632年),墓志作于此后不久。而那时候,李世民版本的建国史还没出炉,要一直到贞观十四年(640年)才出来,所以裴寂墓志里也没有提到晋阳宫宴会事件,可见那时还没有这个说法,以至于给裴寂写墓志的时候只能说他参与谋划举兵,而未强调他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判断,晋阳宫宴会事件子虚乌有,李渊举兵早已箭在弦上,根本不可能靠儿子来刺激自己。

但是不管怎么样,裴寂的确是太原举兵核心人物之一,他也成了李渊的左膀右臂,建国后成为宰相,群臣,这也不是偶然的。但是正因为他与李渊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他在处死刘文静事件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导致他在玄武门事变后受到了太宗的冷遇,终因交接术士而被流放,后郁郁而终。

武士彟

这又是一个存疑的建国功臣。此人不是别人,乃是武则天生父。而他的事迹曾经过武则天的美化,所以也留下了一些模糊之处。

武士彟,文水人,是个家财万贯的商人,但是在那个年代,商人是受歧视的,而他脱颖而出,全靠与李渊的关系。

据《旧唐书》记载,李渊在抵御突厥的过程中曾经行军路过武士彟家,武士彟给予了他热情款待,两人由此结识。李渊担任太原留守之后,就把他委任为行军司铠,这个职务很明显是利用他的财富,为军队筹买铠甲等装备。

在武则天以后的官方史料里,武士彟被描述成了太原举兵核心人物。《旧唐书》里记载说他曾经向李渊献兵书和祥瑞,劝李渊举兵。建国后,他名列李渊颁布的建国功臣“太原元谋勋效者”十六人名单里。但是这个说法也遭到了质疑,因为所谓“太原元谋勋效者”不能排除是武则天伪造出来的名单,为了烘托并抬高自己父亲的地位。

实际上,整个举兵过程中,看不到武士彟有什么特别的功勋,可能主要的贡献就是财务方面,而且他有商人特有的精明,极可能在举兵前左右逢源。

当时李渊身旁有隋炀帝安插的两个副手王威和高君雅,李渊紧锣密鼓准备兵马,不可能不被两人察觉。例如,李渊将招募来的新兵交给刘弘基、长孙顺德等统领,王威和高君雅、武士彟商量说:刘弘基等都是背征三卫,犯了死罪,怎么能领兵?我要把他们抓来审问。所谓三卫,指的是隋朝的亲卫、勋卫、翊卫,都是皇帝侍卫,是官宦子弟凭借门荫担任的职务,刘弘基、长孙顺德都是三卫之人,却弃官不做,来到李渊这里,所以王威等说他们是背征三卫。王威和高君雅能和武士彟一起密谋,可见信赖武士彟。虽然武士彟和他们是同党,但是暗地里也给李渊帮忙,他说:这些人现在都是唐国公的门客,你要是抓他们,一定会引发大麻烦。后来又有一个留守司兵田德平发觉了李渊的异常,想劝王威穷究李渊的行为。武士彟劝他说:唐国公掌握着太原兵权,王威、高君雅不过寄居此处,他们能把唐国公怎样?田德平听了作罢。

但即便如此,李渊还是对武士彟保持戒心。《旧唐书·武士彟传》说得很明白“义师将起,士彟不预知。”也就是说李渊对他并不放心,没有把他纳入核心圈子里。后来李渊攻占长安,武士彟前来禀报,说自己梦见李渊当了天子。李渊却嘲笑他说“汝王威之党也。以汝能谏止弘基等,微心可录,故加酬效;今见事成,乃说迂诞而取媚也?”(《旧唐书·武士彟传》)

这直接打了武士彟的脸,但是很明显,唐高祖还是要用他的,后来武士彟原配相里氏去世,唐高祖还为他指婚,让他娶了隋朝宗室女杨氏,而杨氏不是别人,乃武则天生母。


【书摘与插画】

二十二 相时而动

就在王世充苦力支撑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大好消息——窦建德要来援助他了。

当时天下力量强大的武装集团主要就是李唐、窦建德、王世充,可以说是三足鼎立,李唐占据关中和河东,窦建德占据河北,王世充占据河南,三股力量犬牙交错,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当然,要想称霸天下,就必须打破这种平衡。

李唐对王世充的攻击毫无疑问就是一个打破平衡的信号。要说此前的话,李唐和王世充、窦建德一样,都在忙着巩固根据地,那么此次攻击洛阳,是李唐开始正式统一天下的强有力的信号。这不仅使王世充感觉到极大的压力,窦建德也有了唇亡齿寒之感。

其实在发动对洛阳总攻前,李渊还是很想安抚住窦建德这股力量的,这跟三国时代一样,拉一个打一个是常事。当时李渊派出使者前往河北,提出与窦建德结盟,但窦建德不置可否,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与此同时,为了表示善意,他还下令释放了在黎阳战役中俘虏的李渊的妹妹同安长公主,让她随着唐朝使者返回了长安。

窦建德在考虑什么呢?或许因为他知道,三股力量中唐的实力强,而唐消灭王世充之后,自己就是下一个目标,可是此时如果公然站到唐对立面上去,自己有那个实力吗?更何况此时他与王世充的关系早已经交恶。

原来,在皇泰主时期,窦建德曾经对皇泰主称臣,接受其册封,当皇泰主被废黜继而遭到杀害之后,窦建德已经与洛阳分道扬镳,尤其是窦建德还曾入侵王世充的殷州,杀伤甚多,双方彻底翻脸,甚至互相之间连信使交往都没有。

所以此时窦建德的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就好比唐与王世充现在是一台天平的两端,而窦建德则是一枚砝码,他投向哪边,哪边就有了很大的胜算。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中书舍人刘斌劝告说:现在三方是鼎足之势,唐军倾巢出动攻打王世充,旷日持久,王世充已经渐渐不能支撑,唐军灭王世充是板上钉钉之事,王世充的郑国危在旦夕。郑国破,则我夏国唇亡齿寒,您应该举全部的力量救援郑国,里外夹击,势必破唐,此后可以看形势发展决定。您要么击退唐,保全郑,恢复三足鼎立之势;要么就是唐兵退,郑实力衰微,那么我们可以乘势灭掉郑,然后集中两国的力量,并力向西,攻破潼关,占领长安,天下皆归我有。

窦建德听了之后连声赞叹,认为是好计策,自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还有机会兼并天下。于是他派出使者主动与王世充联系。王世充大喜过望,立即派遣自己的侄子作为使者正式向窦建德乞援,窦建德答应了。与此同时他还派遣使者前往李世民处,要求唐朝罢兵,李世民自然不可能答应,那么这就等于两国正式宣战了。

对王世充来说这当然是天大的好消息,他压根没指望窦建德能来援助自己,没想到居然来了,窦建德地盘广大,兵多将广,他的来援对王世充而言可谓是一针强心剂。

转眼到了武德四年(621年)春。窦建德虽然答应来救援,但是为了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战,他需要时间来招募训练兵马、筹措钱财、准备粮草,所以暂时按兵不动。李世民则抓紧这个机会猛烈进攻王世充,可能是想趁两大强敌尚未真正携手先击破一个。

当时李世民将手下精锐骑兵千余人分为两队,全部穿黑衣黑甲,分别让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翟长孙加以统帅。这一千多骑兵就相当于装甲部队,突击的核心力量,每次大战,李世民都穿上黑衣黑甲率领这一千多骑兵冲锋,敌人每次看到这黑色铁流都为之胆破。

屈突通当时镇守千金堡,王世充大兵围攻,千金堡形势岌岌可危,屈突通举烽火求援。李世民料到以屈突通的指挥能力和兵力,王世充不可能迅速得手,于是暂时按兵不动,为的是麻痹敌军。一直到屈突通第三次举烽火,李世民才倾城而出,由于马快,手下人只有两个人跟着李世民,大部队落在了后面。远远看见敌人,李世民毫不退缩,弯弓搭箭,瞄准一个将军模样的人射了过去,此人应弦而倒,他是王世充大将葛彦璋。敌军见状大惊,就在此时唐主力部队跟了上来,如同龙卷风一般掩杀上去,王世充大败,被俘被杀者多达六千,自己也差点被俘。

又有一次,王世充太子王玄应亲自从虎牢运粮入洛阳,被唐军斥候侦察到了,李世民派出大将李君羡伏击了王玄应,王玄应逃跑,但粮食和部队全部损失了。

此时李渊也在为儿子打气,他批准了李世民围攻洛阳的作战计划,而且让使者转告李世民:破城之日,隋朝留下的乘舆法物、图籍器械,你可以全部收取,至于金银财宝,则全部留给将士们。

不久,双方又展开了一场大战,而这一战李世民又差点丢了性命。当时李世民率军来到洛阳禁苑的青城宫,尚未排列好阵形,王世充已率领两万部队冲了出来,面对谷水列阵,呼声震天地。唐军诸将看见都面有难色,因为要跨河击敌,敌人若击我半渡,那么形势就很危险了。李世民命令在北邙山下列好阵势,自己再次登上北魏宣武帝景陵瞭望,逐渐心中有数了。他下来后对大家说:敌人这是垂死挣扎,心存侥幸,我们必须将其击败,让他们以后不敢出城。

于是他命令屈突通率领五千人作为前锋渡河,告诉屈突通,一旦与敌开始战斗就举狼烟。这估计是为了缠住王世充的主力,掩护唐军主力过河。

屈突通与敌交战后,按约定举狼烟,李世民指挥全军跟上,与屈突通汇合。李世民认为王世充阵形背后是个缺口,可以利用,于是率领数十个精锐骑兵冲到王世充背后。没想到这里有一道河堤,地形一下变得复杂起来,李世民自顾往前冲,忽然发现身边的骑兵与自己失散了,这下危险降临了。

跟随李世民的只有将军丘行恭。此时敌人已经围了上来,李世民的战马忽然中箭负伤,再也跑不动了,情急之下丘行恭连发数箭,箭无虚发,敌人一时间不敢上来。抓紧这个当口,丘行恭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李世民骑,又试图抢救李世民的战马,但是此马伤势过重已无力回天。丘行恭手持长刀,步行掩护李世民撤退,连斩数人,直至敌人再也不敢围上来。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六骏雕塑中就展现了其中的场面。

这匹马叫飒露紫,就是此役中李世民的战马,画面上正在给它拔箭的人就是丘行恭。此战十分凶险,飒露紫牺牲在了战场上,昭陵飒露紫雕塑赞语是“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六骏赞》)。由于丘行恭救了李世民的性命,所以丘行恭的形象也留在了雕像上,成为六骏中的人物形象。

李世民回到本方阵营,此时大战正酣,双方苦战,死守不退,王世充也十分勇敢,阵形被冲垮就重组再战。如此三番五次,终王世充还是败下阵来,李世民率军追击直到城下,俘虏斩首共七千人。

李世民手下有悍将段志玄,勇猛无比,深入敌阵,由于马匹被敌人击倒,所以被俘。两个骑兵挟持着他向后撤,将要渡过洛水的时候,段志玄忽然一声大吼,猛然发力,两个骑兵均被他拉下马来,段志玄跳上一匹战马,一路狂奔回到了唐军大营,敌军数百人在后面眼睁睁看着不敢追。

必须指出,这一战李世民的指挥存在大问题,他恃勇冒进,作为指挥官,不该一次次将自己置于险境之中。而且他对地形的观察不充分,没有意识到长堤对自己的部队会产生分割作用,此战能幸免于难,纯属侥幸。不过这也反映出李世民此时的心态,他迫切希望在窦建德完成动员赶赴战场之前结束洛阳的战斗,有些操之过急。

还有两个插曲,可以反映出此时双方人心之向背。唐军有一名叫作王怀文的将领,曾经担任斥候,但是被王世充的部队俘虏了。王世充想软化他,于是将他作为自己的随从,以示亲近,没想到王怀文一心向唐,不愿意跟随王世充。王世充率军出右掖门排列阵势,准备与唐军作战,王怀文从后面大吼一声,挺槊直刺王世充,可是王世充身上的铠甲特别坚固,加上可能王怀文刺的角度有问题,槊杆都断了,竟然没能刺伤王世充。当时,左右大惊失色,一时间都懵了,没人抓王怀文,王怀文拨转马头就跑,这时王世充的卫队才反应过来,尾随紧追,终追上将王怀文杀害。李渊听说了王怀文的事迹,诏赠王怀文上柱国、朔州刺史。

王世充为了给大家打气,脱下铠甲,以示自己毫发无伤,然后得意地说:王怀文以槊刺我,我却毫发无伤,岂非天意?

王世充此时接连吃败仗,士气低落,所以要抓紧一切机会鼓舞士气。王世充手下有御史大夫郑颋,此时想离王世充而去。借着王世充炫耀自己毫发无伤,他上前说:我听说只有佛祖有金刚不坏之身,陛下简直就是人间的佛祖。臣愿削发为僧,日夜祈祷,为陛下助力。

王世充说:你是重臣,此时正是战斗关键时刻,你若出家,恐怕舆论一片哗然,不如等战事平息再说吧。

郑颋再三请求,王世充就是不许。回到家里,郑颋对妻子说:我当年跻身仕途,是想匡扶天下的,现在却遇到这乱世,又遭遇这善于猜忌的君主,立于危亡之地 ,智力浅薄,无以自全,人生早晚有一死,早死晚死又有何差异,不如依从我自己的心愿吧!

于是他立即私自削发为僧。王世充知道了大怒,说:郑颋这哪里是向慕佛法,他分明是认为我要失败,所以出家以避祸,不杀你不足以服众!于是他下令将郑颋在市场上斩首。郑颋临刑的时候镇定自若,谈笑风生,围观者无不暗暗称赞这是条汉子。

王怀文和郑颋的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王世充这边真的大势已去,被俘的唐将一心向唐,他自己的大臣也与他离心离德,王世充命不久矣。

这里顺便说一下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即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这是评书和戏剧舞台上脍炙人口的故事,少林寺到现在依旧大名鼎鼎,尤其是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上映之后,嵩山少林寺成了旅游热点,有关它的话题似乎永无休止。有一个盛行的传说(也是电影脚本的依据)——在唐王朝与盘踞洛阳的王世充的战斗中,少林寺曾有十三棍僧挺身而出,挽救了被王世充军队追击的李世民,即所谓“十三棍僧救唐王”。这仅仅是个传说而已。少林寺僧众的确参与了这场战争,但不是拯救李世民,而是擒获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这个王仁则曾奉王世充命令逼死隋朝皇泰主,并曾霸占少林寺地产,根据立于开元十六年(728年)七月十五日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载,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攻打洛阳,少林寺僧志操、昙宗等十三人助战,擒拿了王仁则,并将其献给了秦王。碑文曰:“僧志操、昙宗等,审灵眷之所往,辨讴歌之有属,率众以拒伪师,抗表以明大顺,执充侄仁则以归本朝。”碑文还记载说李世民非常感谢,胜利后特地遣使到少林寺以示答谢“太宗嘉其义烈,频降玺书宣慰,既奉优教,兼承宠锡,赐地廿顷,水碾一具,即柏谷庄是也。”并允许少林寺留置僧兵,以充自卫,少林寺僧习武风气延续至今。

该碑分三截:额书、秦王赐少林主教原文及《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文。教文是武德四年太宗为秦王时赐少林主教碑原文,开元时重刻于此碑上。碑上刻有“世民”二字,应该是李世民平时习惯的签字字体(玺押)。

李世民抓紧了对洛阳城的围攻,要说王世充这么多年来盘踞洛阳,守城能力还是相当强的,在城防方面很下功夫,所以一时间也难以攻克。王世充还搬出了技术兵器,抛石机可以把五十斤的石块抛到二百步以外,还有一种“八弓弩”,箭杆的粗细像车辐条一样,箭镞是一把斧子头,能射五百步。胡三省在给《资治通鉴》作注的时候说“八弓共一絭也”,絭指的是弓弦,也就是说“八弓弩”指的是八把弓捆扎在一起,共用一根粗弓弦,估计是使用某种机械力上弦,所以威力巨大。这些兵器对王世充来说当然是守城的利器。

唐军连续攻城十余天,损兵折将,一无所获。此时这场战役已经跨年度,而且战事频繁,唐军虽然斩获良多,但是自己的损失也不小,尤其在那个没有火炮的时代,攻城历来是一个艰巨而危险的任务。劳而无功,唐军士气开始低落,加上耳闻窦建德与王世充联手,人人都感到巨大的压力。刘弘基等提出班师。李世民说:此次前来,就是要一举荡平王世充。现在河南诸州县纷纷归降,只剩下洛阳一座孤城,此城必破,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此时已经接近胜利,怎么能班师呢?于是他下令“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资治通鉴》)众人再也不敢吭声。

此时李渊在长安也听说了唐军的困难处境,对于李渊来说,虽然没有御驾亲征,但是每天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输送粮草、军费、人员,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此时军心不稳,所以他下了一道密敕,要求李世民班师。李世民又上表父亲,反复劝说,陈述洛阳城必克的理由,同时派遣参谋军事封德彝入朝向皇帝禀报情况,封德彝向皇帝奏报:王世充原先地盘虽大,但不过是各地长官屈服于其压力而已,现在各州县已经纷纷投降我,只剩下洛阳一座孤城,王世充已经智穷力竭,假如此时我们班师,敌人一定会重整旗鼓,那时候各地互相勾结,再想图之难矣。李渊后被说服,同意李世民继续战斗的要求。李世民给洛阳城写了一封劝降书,但是王世充没有任何回复。

唐军鼓足勇气,再次对洛阳展开围攻,只是改变了以往急于求胜的做法,改用堑壕和壁垒团团围住洛阳城,让城内的人无法得到补给。城中粮食本来就不多,这下子更加窘迫,一匹绢只能换三升粟,十匹布才能买一升盐,平日里当作宝贝的金银珠宝,此时简直贱如泥土。城内树皮草根都吃尽了,开始吃泥土掺米糠,很多人饿得浮肿,饿殍遍街。当年皇泰主迁入宫城的三万人家,此时剩下不到三千家,百官公卿也有很多饿死街头。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而此时王世充心里盼望的还是窦建德的到来。窦建德答应出兵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此时王世充简直是翘首以待。那么此时窦建德在做什么?

窦建德在这段时间里正在为大战做好一切准备。这场洛阳之战将规模空前且意义重大,可以说是决定天下形势的一场总决战。因此窦建德要做空前之准备,不仅要准备兵员、马匹、粮草、军费,还要肃清后方,对于幽州罗艺,他实在是没办法鲸吞,对于孟海公,他则大打出手。

孟海公也是当时的一个军阀。此人在大业九年参加了农民起义,占领了曹州和戴州,兵力一度达到三万。这支武装力量虽然不至于形成心腹大患,但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尤其是自己要倾城而出攻打唐,窦建德当然不能放过孟海公。于是武德三年十一月,窦建德亲自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猛攻曹州,第二年二月,曹州城破,孟海公被俘。窦建德并没有杀他,而是接受了他的投降,带着他来救援洛阳。

于是,窦建德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洛阳,唐军不想看到的一幕还是来了。那么李世民将如何应对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