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将鲁迅早期思想与其新文学创作的关系系统地展现出来,克服了相关研究碎片化的现状;

通过鲁迅早期思想与其新文学创作关系的系统研究,探索了鲁迅思想和创作的特殊性与规律性;

在方法上把比较文学文化元素共生和相互影响的本体论视野与史料实证和文本细读结合起来,推进了鲁迅研究方法论的综合和更新。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鲁迅早期思想与他的新文学创作的关系展开,主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通过考察鲁迅在绍兴时期和南京时期中西文化的奠基,*后在文化接受的逻辑过程中阐明鲁迅在留日时期形成的早期思想,对其早期思想的知识谱系及核心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下篇以鲁迅早期思想为轴心,追索了早期思想中的文化批评视角、“个”思想、纯白人及乌托邦观念在鲁迅新文学创作中的继承与变异。这一探索意在抓住鲁迅一生的变与不变,充分理解鲁迅新文学创作的延续性与新变,同时也为我们探索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出路提供启示。


【作者简介】

蒋永国,男,汉族,1974年生,陕西紫阳人。文学博士,2013—2015年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日本中国学、欧美文学、东方文学和鲁迅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和参与*、省级、厅级、校级项目共7项;已出版专著《鲁迅小说形象流变新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与人合著《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湖湘女性文学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在《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鲁迅研究月刊》《汉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北京语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和荣誉。


【目录】

导 论 1

上篇 鲁迅早期思想的形成

*章 绍兴时期:早期思想的中国文化奠基 15

*节 感性认同越文化 15

第二节 情感偏好神话英雄和绘画 33

第三节 现代国族意识生发的基点 41

第二章 南京时期:早期思想的西方文化奠基 58

*节 初步认可西方自然科学基础和进化论 58

第二节 接触西方政治启蒙思想 67

第三节 继续关注传统文化书籍 80

第三章 留日时期:早期思想的形成 86

*节 文化批评的三种视角 87

第二节 接受进化论的落脚点 93

第三节 认可尼采的“温和”个人主义 97

第四节 “立人”思想的系统建构及新的“人”观念 101

下篇 鲁迅早期思想与他的新文学创作

第四章 早期文化批评视角的延续和变异 121

*节 早期文化批评视角在新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121

第二节 批判视角的转向 145

第五章 “个”思想与鲁迅小说人物形象 164

*节 “个”思想在《呐喊》中的文学化 165

第二节 “个”思想在《彷徨》中的彷徨 178

第三节 “个”思想在《故事新编》中的民族新生 201

第六章 “纯白人”与鲁迅的新文学创作 221

*节 “纯白人”与鲁迅小说 222

第二节 “纯白人”与《朝花夕拾》 239

第三节 “纯白人”与鲁迅杂文 254

第七章 乌托邦与鲁迅 271

*节 乌托邦的概念还原及鲁迅与乌托邦的事实接触 271

第二节 鲁迅对乌托邦的运用及对其看法的思想史考察 276

第三节 鲁迅新文学创作的乌托邦维度 290

结 论 306

主要参考文献 311

后 记 323


【前言】

自序

鲁迅思想及其创作十分复杂,难以概说。因此,追求鲁迅研究的系统化是危险的。可从研究主体的角度而言,一切研究都带有主观倾向。那么,我认为鲁迅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也没有什么大错,事实上也的确可找到很多证据。学界前辈王富仁、钱理群、汪晖、郜元宝、伊藤虎丸和张钊贻等,已经发掘出贯穿鲁迅一生的“立人”思想、“个”思想、“历史中间物”观念、“心”学和尼采温和的个人主义。客观地说,这些研究还处在一个相对零散的状态中,它们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关系研究还有深入的空间。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我把鲁迅的三部小说集尝试贯通起来,力图展现中西文化之“个”在鲁迅小说中的流变路径。这样就有了我的学术处女作《鲁迅小说形象流变新论——从中西文化之“个”切入》。近两年,随着对这一问题的纵深思考,我又发现鲁迅早期思想有自己独特的形成方式和体系,而且渗透到他后来新文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鲁迅早期思想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完成的思想体系,它所包含的就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观点和观念。这需要在各方面史实的基础上梳理鲁迅早期思想的演变过程,然后才能清楚地呈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鲁迅在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末年体会到国家民族的危亡,从而萌孽了现代国族意识;鲁迅浸染在绍兴的民俗民间文化中,从而生发了对传统文化中“小传统”的认可;鲁迅接触进而深入学习了西方文化,从而发现了被中国传统社会淹没了的“个人”,并深刻地体察到“个人”的丧失是国家沦灭的关键原因。因而,鲁迅认为中国人必须回到素朴的民间和人类的早期,应以此为根基吸纳西方文化的进化论、个人主义,获得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进而把中国这样一个“沙聚之邦”变成“人国”。这样就形成了鲁迅早期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他观察社会和作文的理论武器,形成了他对中国社会、文化和人的独特的批评视角。

瞿秋白有一段影响深远的论述:“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这段话虽然是针对鲁迅的杂文而言,但其实也是概括鲁迅思想的演变过程,暗示了鲁迅早期思想与他新文学创作的关系。今天看来,瞿秋白的解读虽有启示,但这个问题绝不会这样简单。鲁迅早期思想是一个体系,从多方面、多角度渗透于鲁迅的新文学创作中。就留日时期的批评方法而言,在鲁迅的新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并实现了合逻辑的变异。就个人主义而言,经过了从登上文坛的西化倾向到彷徨挣扎到*后的民族回归。就早期形成的“纯白人”观念而言,在小说中以“真的人”、孩童形象出现,在散文中以童真和质朴的“下等人”显现,又在杂文中通过幼者本位、青年勇直和泥土精神被再一次申说。由此可见,鲁迅新文学创作的思想根基是留日时期形成的一系列思想,恐怕不是革命和阶级的更替就能概括的。

*后要说的是,鲁迅的这方面研究必须要有比较文学的视野。这样可以把鲁迅回归到世界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历史现场,至少在两个方面可推进研究:一是清楚地发掘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中西文化知识谱系,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规律下既不抬高也不贬低鲁迅的贡献;二是清理政治对他的绑架和冷淡,当我们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平等看待各种政治体制时,鲁迅就获得了超越性意义,即他不属于任何政党和政治派别,而是属于整个人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