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以西方学人的视角翔实深入地论述了过去十年中国刑事司法领域的重大变革,包括刑事政策、诉讼制度、律师制度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刑事司法为研究主题,选取裴文睿教授(Randall Peerenboom)、白恳教授(Borge Bakken)、曹立群教授 (Liqun Cao)

和卡伦教授(Francis Cullen)、所罗门教授(Peter Solomon)以及麦金泰尔律师(Stephen Meintyre) 的六篇代表性文章,分别从宏观理念和微观视角两个层面,综合实证研究方法、比较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对中国刑事司法的建构和演化生态、犯罪治理的核心价值和理念,以及刑事诉讼制度的具体运行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呈现中国刑事司法域外研究的多理念、多视角、多方法的立体影像。
【作者简介】

陈夏红

甘肃岷县人。法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副编审,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研究员。欧洲破产协会(INSOL Europe)、国际破产协会(INSOL)会员。在《法治周末》开设专栏《方寸正义》。

裴 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刑事司法、电子证据、网络犯罪等。
【目录】

总序 大洋彼岸的回声

序言

宏观理念

关于法律与发展我们能够学到什么?

中国,严刑峻法的社会?

中国的道德恐慌、犯罪率和严刑制度

方法论革新

犯罪与控制之冥思:中美理念比较

威权主义的合法性与非正规做法:中国与俄罗斯的法官、律师和政府

中国特色的庭审剧:比较分析中国电影业折射出的司法程序

译后记
【前言】

序言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法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以中国法为对象的外国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然而在刑事司法领域,受制于基础材料的可获得性及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能够以西方视角全面、翔实、深入地论述这一领域重大命题的佳作并不多见,实为憾事。

在过去十年时间里,中国在刑事政策、诉讼制度、证据规则、律师制度、量刑规范等领域均发生重大变革,研究素材空前丰富,公开性与透明度不断提升,激发了外国学者对于中国刑事司法制度、司法实践、法治成效等方面的研究热情,并为中外学者就中国刑事司法进行深层次交流创造了契机。

此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远观译丛,可谓恰逢其时。过去刑事司法领域的译著更多关注国外具体制度,以期中体西用,其重心在于研究对象。此次译著则关注国外学者的视角和理念,以期规避惯性思维和视觉盲点,其重心在于研究方法。当前中国刑事司法改革任务迫切,其所面临之选项又纷繁复杂,转换思维方式往往有助于对制度本身进行多维度反思,从而在改革进程中尽量少走弯路。从另一个角度讲,刑事司法制度作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关键支点。由于过去这一领域相对封闭,中外双方难免互有误解,学术辩论亦容易失焦。通过向国内学者准确呈现国外研究成果,有助于增强双方互通有无时的针对性。

以此作为出发点,刑事司法卷选取了六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分别从宏观理念和研究方法两个层面,对中国近年来的刑事司法体系进行全面深入剖析。

在宏观理念部分,本卷选取了裴文睿(Randall Peerenboom)与白恳(Borge Bakken)的三篇文章。裴氏为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法学教授,多年来他从事中国法学研究,其《中国迈向法治的长征》一书(Chinas Long March toward Rule of Law)为当代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法制进程*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本卷选译了裴氏的《关于法律与发展我们能够学到什么?》一文。在本文中,裴氏通过批判并改良跨文化法律制度的现有分析方法,对中国近20年来一系列法制改革措施,特别是刑事司法领域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描述、评估和预测。

白氏为香港大学犯罪学教授,他于2005年出版的《中国的犯罪、刑罚与警务》(Crime,Punishment and Policing in China)是国际上以犯罪学视角审视中国社会的代表作之一。在本卷中,译者选取了白氏在思想上一脉相承的两篇文章:《中国的道德恐慌、犯罪率和严刑制度》以及《中国,严刑峻法的社会?》。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深入历史,通过探索中国文化与思想,寻找当前刑事政策与司法制度的理念根源,并为中国今后的改革献言献策。

本卷的第二部分关注的是方法论革新。在这一部分译者选取了三篇代表性文章,分别例证实证研究、比较法以及跨领域研究方法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应用。实证研究方面,译者选取曹立群(Liqun Cao)和卡伦(Francis T Cullen)的《犯罪与控制之冥思:中美理念比较》。曹氏为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刑事司法学教授,卡氏为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刑事司法学教授。在本文中,两位作者以中美两国大学生为样本,通过采用多项目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两国民众有关犯罪及犯罪控制的观念进行了比较。

本部分选取的第二篇文章为所罗门(Peter H Solomon Jr)的《威权主义的合法性与非正规做法》。所氏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犯罪学和法学教授。本文通过将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具有相似法律传统、政治经济背景和现代化路径的国家进行比较,来探索一国政府与法官及辩护律师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司法体系改革的影响。

第三篇文章为麦金泰尔(Stephen Mcintyre)的《中国特色的庭审剧》。麦氏为美国美迈斯律师事务所(O Melveny & Myers)洛杉矶分所律师,专业领域为反垄断法与竞争法,同时也是该所中国法律与政治方面的专家。在本卷选译的《中国特色的庭审剧》一文中,麦氏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刑事庭审剧,以独特视角分析了两国司法程序中的差异,并由此折射出两国对司法体制的不同理念。

尽管刑事司法卷力求在保证文章质量的同时做到选题多样,但不可否认的是所涉内容仅能触及中国刑事司法制度之一二。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译者愿以此书,为中外学术交流和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略尽绵力。

裴炜王倩云孙杨


【书摘与插画】

书摘

研究数据也表明,中美两国受访者在认识犯罪和犯罪控制上具有相似性。尽管两国受访者在关注重点上存在差异,但是如果用文氏图(Venn Diagram)来分别描绘两国受访者的观点,就会发现重合度远大于离散的部分。

两个国家*显著的特征是它们的犯罪理念都很复杂。之前的研究表明,美国民众对于犯罪成因和社会控制的观点具有多元性。例如,他们会同时支持惩罚和矫正。这种多元性同样存在于中国大学生受访者的观念中。与广为流传的呆板的“政党理念”的形象相反,中国大学生实际上支持多维度的犯罪学理念,他们认为犯罪的成因多种多样,控制犯罪需要改造与惩罚并举。

但是,国别的不同仍然会塑造出一国国民在犯罪理念上的独特之处。以中美两国对经济犯罪(白领犯罪)的回答为例(参见表6)。尽管美国大学生受访者对富裕阶层通过其掌握的资源以逃避刑罚的现象有所警觉,但他们并不像中国大学生受访者那样认为这些犯罪更加严重。这也许是因为在中国,经济犯罪(白领犯罪)通常侵害的是国有企业而非犯罪人私有企业的利益,从而使得中国大学生受访者对这类犯罪更加反感。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大学生受访者在面对国家权力时,表现出颇为矛盾的态度,这一点在中国大学生受访者中并不明显。美国大学生受访者似乎希望国家权力既扩张又受到限制。一方面,与中国大学生受访者相比,美国大学生受访者更支持扩张国家权力以抓住罪犯,他们认为罪犯享有了过多的权利(特别是与受害人相比而言),并且支持长期监禁刑。但在另一方面,一旦罪犯处于国家控制之中,美国大学生受访者又会降低对国家的信任度,他们反对艰苦的监狱生活,以及由国家主导的治疗矫正措施。与之相反,中国大学生受访者则表现出对国家权力的信任,他们支持国家主导的强制性改造计划,并认可政府通过死刑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