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精神科医生刘贞柏教父母听懂孩子的内心话;
★本书从身心发展、亲子互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儿童行为偏差的原因,指导父母在孩子的敏感期,应该如何进行管教。
★多动症?强迫症?自闭症?过度依赖父母?25个困扰父母的常见教养问题尽在这本书中得到解答。
【内容简介】
“请问医生,我的小孩只喜欢自己玩,他是不是自闭症?”
  “我的小孩坐不住,难到是过动症?”
  “我的小孩洗手都洗好久,我怕他有强迫症?”
  “我的小孩上学哭不停,是分离焦虑症吗?”
  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大堆问题,父母忧心忡忡,却不知道要向谁寻求答案。
  问老师?但常常没有时间深入讨论。
  问长辈?大家都说是你太紧张了。
  问网友?他们看不见孩子真正的情况。
  问专家?专业术语听得头昏脑涨。
  问医生?好像又没有那么严重。
  为了这些“用心,只是找不到方法”的父母们,本书作者刘贞柏医生找出25个*常见的教养问题,提出各种弹性的思考方式。
  刘贞柏医生指出,只要把握教养的四个基本重点:
  1.专注优点,看好不看坏
  2.常见盲点是“九次成功,一次失误”
  3.家庭教育根源于日常生活互动
  4.父母需思考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转一个弯再试试看,或许就会豁然开朗,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作者简介】
刘贞柏
  曾在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接受完整训练,包括门诊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疗及住院药物暨认知行为治疗训练。目前于台北荣总新竹分院担任主治医师。推广使用人文艺术创作媒材结合精神医学、心理治疗领域专业知识来提升灵性感知、丰富生命。著有《失眠关键50问》。
【目录】
【PART1身心发展】
蹲在地上画圈圈,害羞内向不是病002
孩子怕生,个性害羞、内向,难道是自闭症吗?
课堂坐不住非多动症,拖拖拉拉有谁懂009
孩子好动症,在课堂上坐不住,无法静下来写作业,会不会是多动,要吃药吗?
是大鸡慢啼,还是不能输在起跑线?019
孩子智商高,是不是优秀生?孩子的发展比别人慢,是不是要赶快去早疗?
校门口的十八相送,哭哭啼啼爸妈好难受029
拒学、上学哭闹,是分离焦虑症,还是学校老师有问题?
全家吃饭*温馨,别把餐桌当战场039
挑食又偏食,吃饭配电视,跑来跑去追着喂,孩子为什么就不能乖乖吃饭?
又尿床了,千万记得半夜不要骂小孩047
戒了尿布却又尿床,白天常常跑厕所,是故意、不小心,还是心里有压力?
噩梦惊哭又梦游,情绪安抚保平安055
小孩半夜哭醒,是做噩梦、白天玩太high、被欺负,还是中邪啊?
零食诱惑难抵挡,完全禁止不如细心挑选063
大家都知道零食不太好,但拿糖哄小孩,是很开心的事!到底如何取舍?
【PART2亲子互动】
我的天空在下雨,父母接纳会转晴072
闷闷不乐、每天懒洋洋,难道孩子也会抑郁?
说谎的原因千百种,测试爸妈懂不懂078
天哪,这么小就会说谎、骗人,长大怎么办?
紧黏缠人显依赖,逐步放手才能独立084
整天黏在妈妈身上,是不是爸妈太纵容,是不是应该狠一点?
小公主、小皇帝,会吵的孩子有糖吃是大人的错096
舍不得打、舍不得骂,小孩个个是宝,到底该怎么教?
孩子一哭爸妈就心软,心理界线要画清楚105
爱的教育还是铁的纪律?照书养还是照猪养?是对孩子好,还是爸妈自己想要?
西瓜偎、大边,就是不站父母这一边118
爸爸妈妈公婆姑嫂,意见一大堆,小孩见风转舵,大人要怎么教?
九十九分不够棒,看坏不看好的完美执着126
父母要求高,孩子追求完美,遇到一点挫折就受不了!
心细体贴真淑女,浮夸敏感假绅士135
爱干净、爱整洁是好习惯,但过度洁癖真麻烦,以后怎么融入团体?
【PART3人际关系】
沉迷电子产品,顺应喜好延伸真实互动146
平板电脑、手机真的好好玩,但又担心小孩近视、沉迷,该怎么拿捏呢?
争先恐后打打闹闹,培养默契一起玩155
孩子会打人、咬人、抢玩具,是不是因为家长会打小孩?
孩子被霸凌,家长应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162
在学校被欺负,应该要大事化小,还是据理力争?
见长辈不打招呼,大人小孩互动有技巧171
要不要逼小孩叫人?小孩没礼貌,大人气得直骂有用吗?
过度保护犹不及,行为退化停、看、听181
明明已经会的,怎么又赖皮说不会了?
长幼竞争礼让讲伦常,手足之情从生活中培养191
争宠、告状、打架,生两个小孩真的比较好吗?
父母爱心无限,时间有限,孩子应珍惜199
物质越丰裕,越不知珍惜;父母越费心,孩子越不懂感激,怎么会这样?
孩子在校在家两个样,家长老师合作一条心209
在学校一个样,在家一个样,父母问太多,会变成恐龙家长吗?
从认识身体开始,认识性,培养自信219
媒体色情暴力泛滥,如何教导孩子保护自己,也尊重别人的身体?


【免费在线读】
Part1身心发展

  蹲在地上画圈圈,害羞内向不是病

  孩子怕生,个性害羞、内向,难道是自闭症吗?

  “医生,我们家小宝很怕生,见陌生人就躲。他哥哥不会这样,两兄弟差那么多。有朋友看到小宝自闭的情况,建议我带来给医生看。”小宝妈妈一口气说完,忧心之情溢于言表。

  许多人误以为“自闭”就是害羞不说话,“搞自闭”就是耍脾气自己玩、躲在角落生气、关在房间不理人。这是习惯性口语造成的误会。精神医学定义的“自闭症”,跟传统口语上“自闭”所指的害羞、怕生有很大不同。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是先天脑部某部分功能缺失,其影响层面很广,包括患者的思考逻辑与行为模式。这并不是脑部构造上的问题,因此并没有有效仪器能直接检查出病症。再加上此类患者语言沟通能力较差,通常是借由外显行为来推测患者的自闭程度。被怀疑有自闭症的小朋友来到医院,父母们常要填一些问卷,用来搜集孩子的日常行为是否符合自闭症诊断。既然是源于先天脑部功能缺失,就不会因为父母教养态度或生活事件的负面影响而导致发病。

  自闭症的核心在于:

  ·无法体会世界上其他人的存在:自闭症患者无法由心体会世界上有其他人,无法理解这些人有各自的情绪。无法理解人们会乐于分享、会相互比较、会从小团体到大团体产生各种人际关系。
  不易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若我们在单独一人的房间生活,也不会尝试跟床、书桌、电视机沟通吧?自闭症患者并非不会说话,而是他无法理解说话的目的是跟其他人沟通,话语中的组成语法常会破碎、让人难以理解。
  ·肢体语言贫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语言只占一小部分。沟通还包括:肢体语言、眼神交流、拥抱、亲吻等亲密互动,借此表达深刻情感。自闭症患者既无所谓其他人,自然也很少看人(或觉得不需要看人),少有眼神接触。肢体互动少,遑论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或轮流推秋千了。
  ·发展逐渐落后,跟同伴差距越拉越大:当其他小朋友随着年龄增长发展出复杂的人际互动,如打招呼、玩游戏、分享、嬉闹等,而自闭症小孩却发展不出这些能力,相形之下差距越来越大。
  小宝并非典型自闭症患者,经医生说明却无法消除小宝妈妈的焦虑,她说:“你说小宝不是自闭症,为什么他那么怕生?”

  孩子在群体中闷闷不乐,不一定是自闭。在试图改变他行为之前,先试着多了解他。
  ?
  孩子内向、害羞的原因。

  ·先天气质:每个孩子具有先天气质,一种米养百样人,即使是亲兄弟也可能截然不同。个性可以塑造,但也有其限制。逆势而行往往事与愿违。
  ·缺乏安全感:去儿童乐园不敢玩“海盗船”,或许是因为害怕脚踩不到底的感觉。如果家长陪同,增加孩子安全感,或许能增加孩子尝试的勇气。反之如果不熟悉游园环境,父母也不在身边,则会强化恐惧,令孩子更加退缩。
  ·争取注意力:远远看到毛毛虫,没什么好怕,孩子却显现过度害怕,不敢从旁边走过(即使有段距离),非要紧紧跟着大人,妈妈轻声安慰才走过。这种成功争取注意力的行为模式,会强化孩子的退缩习惯。
  ·避免失败:在家跟年幼的弟弟妹妹猜拳很容易赢,到外头遇到的是大人或较会玩的邻居小孩,猜拳反而容易输。从而产生错误印象:在外头不要随便跟其他人玩,因为容易输,久而久之出了家门反而变得退缩。
  ·谨慎小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次过马路差点被摩托车撞,之后过马路就会小心翼翼。这种谨慎态度扩展到其他方面,就会被误认为胆小内向。
  ·测试周遭反应:孩子个性尚未定型,有时孩子展现不同性格,借此观察周遭的反应。比如平常活泼的孩子突然闷闷不乐,有时找不出原因,几天后自然恢复,不需过度担心。
  ·幻想世界:孩子受电视剧、电影的强烈影响,对恐怖情节或悬疑气氛深印在脑海里,造成短暂退缩怕黑、不敢独处。如果恐怖印象挥之不去,退缩可能延续下去。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先天气质、智力、体力与想法的差异。

  ·家庭习惯:龙生龙、凤生凤,父母少户外活动,喜文静休闲,孩子倾向于室内活动。
  ·同伴竞争:体育课打躲避球,反应敏捷的同学会拿球丢人,跟不上的就学闪躲,避免被打中。功课不好的同学,上课*好安静,否则容易被老师点到。同伴竞争会使居劣势的孩子趋于内向,以求自保。
  ·依赖习惯:孩子主张自己意见,连带要负相对责任。嚷着要吃面,煮好只吃半碗就挨骂。依赖父母做决定的孩子,问他意见他总是倾向于不表态,看似内向,其实是过于依赖的缘故。

  父母不需依照上列清单一一对照,看看自己的孩子符合哪种。列举说明是为了让父母明白:孩子的行为,无论是害羞还是内向,都有多种原因。经由行为分析可找到蛛丝马迹,针对重点改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