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1:本书荣获美国新闻工作者与作家协会授予的两项荣誉:年度zui佳非虚构类图书奖和年度zui佳调查奖,并已经在61个国家以14种语言出版。


编辑推荐2:“这些肮脏的交易记录在被忽视了长达半个世纪后,终于被埃德温·布莱克曝光于世”(美国国家档案馆被俘德军记录与纽伦堡档案记录前首席专家罗伯特·乌尔夫语)

编辑推荐3:你也许不知道,纳粹集中营里每个人手臂上纹的数字都编码了他们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各类信息,纳粹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选不同的人进行奴役和屠杀。没有IBM的霍尔瑞斯穿孔卡系统,这项浩大的工程是不可能完成的。

编辑推荐4:科技没有善恶,但如果没有伦理和道德的约束而被滥用,越先进的科技越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

编辑推荐5:好莱坞著名影星、制片人、奥斯卡奖得主(《为奴十二年》制片人)布拉德·皮特已经买下本书的改编权,正在筹拍电影。

【内容简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近600万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受害者首先被围捕并剥夺财产,然后被塞进一列列火车,这些火车的目的地将会永载史册:达豪、毛特豪森、布痕瓦尔德、贝尔根—贝尔森、奥斯维辛……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对德国国内以及被占地区所有人的身份信息进行登记归档,需要对劫掠的财产进行记录和分类,需要将被捕的犹太人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进行分选,还需要对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进行复杂的调度。只有这样,纳粹的种族灭绝机器才能保持高效的运转。如果没有先进而完善的技术支持,这些活动将耗费掉纳粹德国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甚至根本就无法完成。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希特勒找到了他的合作伙伴:IBM。
通过查阅IBM的官方文件以及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德国联邦档案馆、荷兰国家档案馆等权威机构超过十个国家和语言的近2万页文献资料,《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埃德温·布莱克完成了历史巨著《IBM和纳粹》。
在本书中,埃德温·布莱克讲述了在其董事长托马斯·J.沃森的领导下,IBM是如何与纳粹德国进行交易,向其出租自己的霍尔瑞斯穿孔卡系统并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为纳粹定制各类穿孔卡的。利用这种当时非常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纳粹进行了极为全面的人口普查,锁定了每一个未来需要“zui终解决”的目标;通过给火车站和集中营配备霍尔瑞斯穿孔卡系统,纳粹能对其铁道系统中的每一辆列车进行灵活的调度,还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受害者进行分选,将有的人送往劳工营,将有的人送进毒气室。通过这些交易,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行动得以高效地进行;通过这些交易,IBM的海外分公司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并将其源源不断地转移回美国。
对于在欧洲发生的一切,沃森和IBM心知肚明,沃森甚至因为与纳粹的积极合作获颁了其授予“外国友人”的德意志雄鹰勋章。迫于各方的压力,沃森采取了种种措施试图掩盖IBM与纳粹德国的合作,但在《IBM和纳粹》详实的文字和影像资料面前,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还是被无可辩驳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作者简介】

埃德温·布莱克(Edwin Black)

★ 美国新闻工作者与作家协会年度zui佳非虚构类图书奖、年度zui佳调查报道奖得主
★ 美国犹太人出版协会“西蒙·洛克威尔奖”(被誉为“犹太界的普利策奖”)得主
★ 美国大屠杀纪念馆与教育中心(佛罗里达)终身成就奖(“道德指南针奖”)得主
★ 由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南加州大学“浩劫”基金会等18家机构联合颁发的“道德勇气奖”得主
埃德温·布莱克是一位著名调查记者和畅销书作家,研究领域包括纳粹大屠杀、政府失职、大公司在重大历史事件中违法和违背道德的活动等。他目前已经出版了《IBM和纳粹》、《纳粹联结》(Nazi Nexus)、《转让协议》(The Transfer Agreement)等11部作品,这些作品已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出版。布莱克曾接受《奥普拉·温弗瑞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今日秀》等知名节目专访。他的多部作品还被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历史频道等多家著名媒体拍摄成了纪录片,他的所有作品均被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公司买下了电影改编权,其中有多部正在拍摄制作中。

【媒体评论】

亚伯拉罕·佩克(Abraham Peck

美国犹太人历史协会研究中心主任

埃德温·布莱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述了大屠杀历史。显然,没有IBM的霍尔瑞斯机器,纳粹不可能完整地整合欧洲犹太人,也不可能杀害600万名犹太人,摧毁无数非犹太人的生活。在“*终解决方案”中,那些被驱逐到集中营里的犹太人被统一消灭。这已经令人不安,但布莱克揭示了一个更令人不安的事实——他发现一家跨国企业猖獗的腐败势力已经超越了法律。

罗伯特·乌尔夫(Robert Wolfe)

美国国家档案馆被俘德军记录与纽伦堡档案记录前首席专家

《IBM和纳粹》一书气势恢宏,并且出版得非常适时。作为世界闻名的企业,IBM为了追求市场垄断与纳粹政权合作,这些肮脏的交易记录在被忽视了长达半个世纪后,终于被埃德温·布莱克曝光于世。他全面而详细地叙述了本可以造福人类的穿孔卡技术是如何推动纳粹大屠杀,进而引发人权灾难的。

亚伯拉罕·H.福克斯曼(Abraham H. Foxman)

美国反诽谤联盟(Anti-Defamation League)全国主管

如果想了解希特勒是如何通过实施 “*终解决方案”灭绝欧洲犹太人的,那就必须读一读《IBM和纳粹》这本书……这一次,埃德温·布莱克又成功了。

威廉·赛尔兹(William Seltzer)

《人口统计与大屠杀》(Population Statistics and the Holocaust)作者

联合国统计办公室前主任

作者埃德温·布莱克控诉了IBM这家热衷技术的企业及其执行董事托马斯· J.沃森与纳粹政权合作,向其提供技术,造成大屠杀的事实。这本书研究深入,内容令人痛心,为未来敲响了警钟。

迈克尔·赫什(Michael Hirsh)

《新闻周刊》(Newsweek)记者

这是一本将会引起轰动的书……布莱克做了详细又全面的研究,他引用的事例简单却又极具吸引力。

戈登·A.克雷格(Gordon A.Craig)

《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记者

布莱克讲述了沃森企图在幕后控制IBM与德国之间的交易,却失败的故事。作者巧妙地处理了这一点,这也是本书*精彩的部分。沃森能够在IBM纽约总部和德国子公司之间的直接联系被切断时,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和德国子公司进行交涉。他善于辞令,既能巧妙地否定他与纳粹党的合作,又能通过满足他一切愿望的子公司暗中操作……他从未阻止这些子公司向纳粹德国供应IBM的霍尔瑞斯机器。正是这些机器,将百万名犹太人送往了集中营。

索尔·弗里德兰德 (Saul Friedlander)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记者

布莱克的研究……包含了大量人们已知的或未知的细节。作者如实描述了IBM为获得*利润,想尽一切办法将它的机器和穿孔卡出售给某个国家,而不久之后,这个国家就犯下了无人不知的罪行

罗恩·格罗斯曼(Ron Grossman)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记者

《IBM和纳粹》是一本能引人深思的书,因为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罪行。作者把决定权留给了读者。

克里斯汀·哈贝(Christian Habbe)

德国《明镜周刊》(der Spiegel)记者

IBM始终被过去的事所困扰。如今,埃德温·布莱克的这本书揭示了该公司和大屠杀之间的关系……之前人们几乎不会提及纳粹时代的“蓝色巨人”……但现在,IBM受到了人们的谴责。布莱克用缜密的研究,揭示了IBM是怎样精确获知其机器去向的。

克里斯托弗·辛普森(Christopher Simpson)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记者

布莱克提出一个不容置疑的观点:IBM的霍尔瑞斯机器助纣为虐,极大地帮助了纳粹党灭绝犹太人……《IBM和纳粹》是一本有价值的书,有助于我们理解大屠杀的历史。

萨姆·贾菲(Sam Jaffe)

《商业周刊》的网站(Businessweek.com)记者

布莱克的书很有启发性,因为它刻画了一幅丰富生动的画面,即一个男人及其公司如何能不顾道德底线,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罪恶的商业交易。如果有时间,每位MBA新生都务必看看这本书。

弗兰茨尔谢克·皮珀(Franclszek Piper)

奥斯维辛-比克瑙博物馆(Auschwitz-Birkenau State Museum)史学工作者

埃德温·布莱克这本突破性的书——《IBM和纳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首次记录了IBM为纳粹党迫害犹太人做了多方准备,使这家美国公司背负了很大的道德责任。《IBM和纳粹》证实了一个观点:大屠杀不仅是一种残忍的、史无前例的罪行,还是一个有着无数官僚参与的勾当。

西蒙·威森塔尔(Simon Wiesenthal)

维也纳犹太历史档案中心(Jewish Documentation Center)负责人

埃德温·布莱克将大量史实整合起来,从而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IBM勾结第三帝国。这本书值得任何一个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黑历史”感兴趣的人阅读。

马尔科姆·霍恩莱恩(Malcolm Hoenlein)

美国主要犹太人组织主席会议(Conference of Presidents of Major American Jewish Organizations)执行副主席

让人完全没有否认的余地。


【目录】

黑白颠倒的时代该如何被记忆?1

*部分

第 1 章 “种族灭绝”的帮凶:穿孔卡系统 3 

无法逃离的编号 3

染血交易 6

第 2 章 IBM与希特勒帝国缔造史 8

创建之初:权威之战 8

从路边小贩到商业恶棍,是谁崛起了谁? 17

埋在敌国的投资种子 28

战略前奏:陷入疯狂的两个帝国 30

第 3 章 犹太人识别计划 37 

首战纳粹人口普查 37

IBM:科学战士的培养者 42

“推聋作哑”的冒险家 46

美德政府“座上宾” 54

第 4 章 IBM—纳粹战略联盟 59 

好战的海丁格尔,失败者的不断挑衅 59

联盟!联盟! 65

绝育计划:精英崇拜者的武器 73

败落的人性,经济战*的助力 80

第 5 章 沃森的纳粹勋章 89

定义犹太人 89

一场永不停息的战斗 95

日进斗金的男人 102

非德国人的“*荣耀” 109

第二部分

第 6 章 纳粹战争机器 123

大德意志帝国追捕网络 124

下一站,捷克斯洛伐克 143

利润与股份的抉择 147

第 7 章 统计,是死亡的前奏 154

希特勒两线战争的关键  155

“白色方案”骗局 163

罪孽深重的受害者 170

IBM波兰计划 176

第 8 章 战时投机:IBM退居幕后 184

沃森的“和平”宣言 184

硝烟下的信息战 187

战争是不可多得的商机 193

退还的勋章 198

第 9 章 危机!动荡的德霍梅格 203

IBM跌落云端,反叛因子落井下石 204

人脉:一盘精妙的棋局 221

卡特尔带来的一线转机 226

费森迈耶:希特勒的刽子手 238

第三部分

第10章 维系轴心国业务,沃森焦头烂额 255

纳粹的咆哮 255

美国国务院是IBM的私人邮递员? 259

二次投资:走投无路的决定 263

第11章 法国和荷兰:是什么造就了命运差异? 278

相似的计划,迥异的命运 278

荷兰:被贴上的印记 289

法国:统计被迫延期 298

未制成的名单:“马可波罗网”下的筹谋 305

“旅程”的终点——集中营 314

第12章 将二战玩弄于股掌 317

“通敌贸易”疑云 318

被公布的黑名单 321

“忠诚”的投机资本家 326

第13章 纳粹的“*终解决方案” 335

集中营管理系统 335

承载着命运的数字 347

成批次大屠杀 350

犹太人仅存的武器 356

第14章 种族灭绝下的赃物 359

无关纳粹,无关反犹,关乎金钱 359

受难的欧洲,致富的IBM  362

第15章 硝烟与经济 381

被保护的赃物  381

IBM士兵 388

战胜国与IBM,谁为谁服务? 394

匿身于军事法外 400

永不结束的战争 404

后 记 409

附 录 421

致 谢 451


【前言】

前言 黑白颠倒的时代该如何被记忆?

相信你在阅读本书时,内心会受到深深的震撼,而我在撰写本书时也有同样的感受。本书讲述了IBM如何直接或间接(通过子公司)地参与大屠杀,又是如何成为屠杀了数百万人的纳粹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自动化凶器

当“大规模组织的信息”(Massively Organized Information)这一概念悄然出现,并成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一件战争武器、一张集体性毁灭指引图时,人类几乎毫无察觉。1933年1月30日,20世纪*重要的一天,引发这一概念的独特导火索出现——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正式上台。讽刺的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仇恨推动了技术变革;而一家美国企业及其独断专行的传奇董事长,则凭借着自身对利益的渴求极大地促进了希特勒实现目标。这家美国企业即IBM,而这位传奇董事长则是托马斯·J.沃森(Thomas J. Watson)。

希特勒并非首位痴迷于屠杀犹太人的领导者。在他之前,欧洲也曾出现独裁者和暴君。然而,希特勒却得到“自动化”技术的助力,这是前所未有的。此外,希特勒也并未孤军作战,而是得到了他人的鼎力相助。

大屠杀制造了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尊贵的技术人才成了希特勒的先行部队。警察无视职责,支持恶棍并迫害无辜者;律师扭曲正义,制定反犹法律;医生亵渎医德,操刀进行各种恐怖实验,挑选出相对健康的人,迫使其劳作至死,再将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犹太人送进毒气室;科学家和工程师贬低了自己的使命,发明工具或阐明科学原理来助推大屠杀行动;统计学家利用鲜为人知却十分强大的统计学知识来识别受害者,以便更好地规划并合理化大屠杀行动、组织迫害,甚至审计种族灭绝行动的效能。现在,让我们看看IBM及其海外子公司在大屠杀中所扮演的角色。

IBM创造了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技术世界,但自恃骄狂的它也被这个技术世界的漩涡弄得头晕目眩。IBM谨遵一条“不道德”的特殊信条:只要有能力做,那就应该做。对于盲目的技术官僚而言,手段永远比目的重要。犹太人的生死之所以变得不重要,是因为技术官僚(科学家或工程师出身的IBM中高层)只关心能否在灾民排队等候救济粮时获取巨额利润,而对利益的追求反过来也会激励IBM,使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成果。

那么,IBM是如何做到的?

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分子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出并毁灭德国境内的60万名犹太人。在纳粹分子眼中,犹太人不仅包括犹太教徒,还包括所有流着犹太血液的人,无论他们是否融入了其他群体、与其他民族通婚、参与其他宗教活动或已经转信基督教。纳粹分子只有在辨别出犹太人后,才能没收其财产,将其隔离、驱逐、毁灭。为此,纳粹分子必须搜索德国境内以及欧洲其他国家所有的社区、教堂和政府记录。这是一项艰巨的交叉索引任务,需要计算机的协助才能完成。但在1933年,计算机尚未出现。

第三帝国计划剥夺犹太人的经济权,并将其驱逐出家园,赶进犹太区。这项任务同样艰巨,也需要计算机。但在1933年,计算机尚未出现。

纳粹分子在计划执行*终解决方案时,想利用铁路系统更高效地将犹太人转移到死亡集中营,并让受害者一下火车就被送入毒气室。这需要精准掌控时间,仍需要计算机。但在1933年,计算机尚未出现。

不过,当时存在着另一项发明——IBM穿孔卡及卡片分类系统,即计算机的前身。IBM通过德国子公司德霍梅格与纳粹分子交易,将希特勒的犹太人灭绝计划视为技术使命。通过与纳粹组成联盟,IBM试图大发战争财。德霍梅格利用自己的员工与机器为希特勒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使其能完成前人无法执行的任务——自动化人口毁灭。IBM向德国调遣了2 000多套机器,之后又向欧洲德占区调遣了数千套机器。每个大型集中营都安装了卡片分类系统。一批批囚犯会被转移到不同的地区,并劳作至死,而他们的死亡数据会被记录在冷冰冰的自动化系统中。

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展览的原始IBM霍尔瑞斯机器,这台机器目前已移出该纪念馆。(美国大屠杀纪念馆)

德霍梅格不只是提供机器,它也具备IBM纽约总部的运作能力,其正式业务就是为客户定制机器和应用程序。活跃而狂热的纳粹分子组成了这家公司的高层,*终,这群人在战后因其所犯的战争罪而遭到逮捕。1933年以来,IBM纽约总部自始至终都知道,德霍梅格努力讨好的交易对象就是纳粹党的高级官员。利用与纳粹党之间的联系,德霍梅格不断加强与纳粹德国的业务关系,不仅包括德国境内的业务,也包括欧洲德占区的业务。

德霍梅格等IBM子公司会为客户定制应用程序。与今天的软件设计者类似,IBM的技术人员会反复将穿孔卡模型送进德国官员的办公室,直至达到要求。只有IBM能设计、印刷和出售这种穿孔卡,但IBM并不出售霍尔瑞斯机器,而是出租。同样,也只有IBM能对这些机器进行定期维修和升级。IBM子公司为欧洲各地的纳粹官员及代理商提供了专门训练,并在欧洲德占区建立分支机构,组织经销商。这些子公司还会寻找造纸厂,授权其生产穿孔卡。仅德国,这些工厂每年就能生产多达15亿张穿孔卡。此外,IBM的职员几乎每隔一个月就要到各处维修这些精细的机器,即便后者被安置于集中营内部。德霍梅格位于柏林的总部保管着大量编码簿的副本,就像今天的任何一个IBM服务部门所保存的电脑数据备份一样。

犹太人名单从何而来?

我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这个问题即便是历史学家也无法解答。为何德国人总能得到犹太人的名单。有了这些名单,面孔铁青的党卫军得以突然闯入城市广场,贴上告示,要求名单上的人第二天在火车站集合。之后,党卫军会将这些聚集起来的人驱逐到德国东部地区。但纳粹分子是如何获得这些名单的?几十年来,没人知道,也少有人问起。

德霍梅格利用人口普查和先进的统计技术、登记技术促成了纳粹德国的驱逐行动。1896年,德国发明家赫尔曼·霍尔瑞斯(Herman Hollerith)创建IBM。IBM*初只是一家制表机公司,人口普查是其全部业务。但在德霍梅格与纳粹德国结成联盟后,IBM便被赋予新的使命。德霍梅格发明了种族人口普查,不仅要求获取调查对象的宗教信仰,还要求追溯调查对象的血统起源。这是纳粹分子梦寐以求的信息,前者迫切希望辨识犹太人。

登记人口与资产只是纳粹德国在运用数据分类系统时发现的众多用途之一。纳粹分子还会利用数据库分配食物,以选择饿死某些犹太人。对劳工的识别、追踪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用穿孔卡进行。此外,纳粹分子还能利用穿孔卡管理火车的运行:既可确保火车准时到站或发车,也可对火车上的货物(人)进行分类。德霍梅格的首要客户是德国铁道部,后者直接同柏林的IBM高级管理人员洽谈业务。德霍梅格会定期维护火车站里的穿孔卡设备,其服务对象一开始只限德国,*终扩展到整个欧洲。

在第三帝国存活的12年里,IBM与其交往密切,肯定获知了许多信息。对于那些相当糟糕的信息,IBM充耳不闻。但IBM要员,如沃森的私人代表哈里森·K.昌西(Harrison K. Chauncey)与W.C.利尔(W. C. Lier),几乎一直在柏林或日内瓦留意第三帝国的举动,以确保IBM纽约总部不会错过任何利润或商机。尽管美国严禁通敌贸易,不允许企业与纳粹直接接触,但IBM要员仍通过IBM瑞士办事处不断为IBM纽约总部提供重要信息。由此,IBM纽约总部就可大胆声称自己没有从事非法活动了。

当然,在希特勒掌权的这12年中,IBM与德国纳粹的联盟关系与背景也在不断变化。我希望你能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若你只是跳跃式地阅读,那只能得出片面或不正确的结论。所以,如果你打算走马观花地浏览本书,或只选读部分内容,请干脆不要阅读。请明确这一点:即使没有IBM的协助,大屠杀仍会发生。如果你不这么认为,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没有IBM的帮助,那么纳粹分子会借用纸笔慢慢统计犹太人,进而用子弹和死亡部队逐步屠杀犹太人。尽管如此,我们仍有理由去考究为何希特勒能在短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屠杀数百万生灵,也有理由去确认自动化技术在其中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因为我们有必要弄清谁该为屠杀负责。

是什么促使我寻找“IBM和大屠杀”那些未被提及的问题?1993年的一天,我在美国大屠杀纪念馆(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useum)见到了IBM染指大屠杀的证据。当时,我看到的*件展览品是一台型号为D-11的霍尔瑞斯卡片分类机,上面满是电路板、插槽和电线,十分显眼。机器面板上贴着一张发亮的IBM标示牌。后来,博物馆用另一台较小的IBM机器代替了这台卡片分类机,因为围观人数过多,妨碍了其他游客走动。这次展览只提到IBM于1933年执行了人口普查项目,并首次鉴定犹太人。虽然证据确凿,但IBM对其与纳粹德国的关系仍守口如瓶。因此,尽管先后共有1 500万人参观这次展览,且其中不乏研究大屠杀的著名专家;尽管杰出的博物馆历史学家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大众对这段历史仍知之甚少,只局限于馆长在展览时的简单解说以及几页研究报告上。

我仍记得自己盯着那台机器看了一个小时,之后,我转向身旁的双亲,向他们承诺自己一定会挖掘出更多线索。

我的父母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他们背井离乡,从波兰逃到美国。当时,在一列开往特雷布林卡集中营的火车上,母亲成功逃出车厢,却遭到枪击,被埋进万人坑。父亲从一列戒备森严的犹太人队伍中逃出来后,意外发现母亲露在坑外的腿,于是将奄奄一息的母亲救了出来。在月光的掩护下,这两名侥幸的逃亡者共同抵御寒冷、饥饿,他们历尽千险,*终躲过追捕,活了下来。50年后,他们站在我身边,身影倒映在展览台的玻璃上,脑海中回忆着那些子弹碎片是如何永久地嵌入了身体,脸上露出极困惑的表情。

但我此时正想着另一个问题:纳粹分子如何得到我父母的信息?

在欧洲,数百万名犹太人和非犹太人惨遭毒手,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在战乱中痛快地死去,而是遭受了长达12年的高度组织化的虐待,在受尽羞辱和非人性化对待后,才*终被消灭。那么,这台静置于昏暗博物馆里的夹杂着黑色、米色和银色的锃亮机器与这一惨剧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罪证:不容遗忘的过去

在那次偶然发现后,一个想法困扰了我数年,那就是IBM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某些技术参与了纳粹大屠杀。但对于这些技术是如何运作的,我却不得而知。线索散落在世界各地,我要做的就是将它们串联起来。

IBM标榜自己是一家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之后,我了解到IBM并不是一味等着客户登门造访。它之所以能积累大量财富与声誉,是因为它通常在达成协议前就已预知政府和企业的需求,且能及时设计并交付为客户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即便这意味着需调遣内部职员与机器。正是借助这种方式,IBM为不计其数的政府机构、商业巨头和行业协会提供了服务。

多年来,我告诉自己总有一天会查清IBM为纳粹德国提供了多少解决方案。我知道它*初的解决方案是人口普查,但其他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1998年,我开始疯狂地寻找答案。当时,我没有得到任何基金会、组织机构或出版社的赞助,只能自掏腰包招募研究人员、实习生、翻译与助手,开启调查活动。

很快,一个网络在美国各地发展起来,随后蔓延到德国、以色列、英国、荷兰、波兰和法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网络在不断扩大。大屠杀的幸存者、幸存者的子女、退休人员和一些与大屠杀毫无关联的学生、专业人员、档案管理员、历史学家,甚至是原纽伦堡审判中的审查员都开始协助我搜索档案。*终,有100多人参与了这次调查活动。事实上,他们并不知道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只是简单地寻找关键词,如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名单、登记、铁路、穿孔卡等。每当找到这些关键词,他们就会将相关资料复印并发送给我。一连几个星期,我每天都会收到近100份文件。

大部分团队成员都是自愿参与这次活动的,而且所有人都发誓会对此保密。他们每个人在得知这个活动背后的动机后,都大为震惊,但也从中获得了强大的动力。一些人承认,当得知IBM和大屠杀之间的联系后,他们数夜难眠。他们的话语时常鼓励着我,使我得以坚定地走下去。

*终,我从50份案卷、收藏于图书馆的手稿、博物馆档案及其他资料库中收集到超过2万页的文件。在此过程中,我还访问了美国国务院、美国战略情报局等政府部门,并得到了大量原机密文件。我们并未翻译其他来自欧洲的意义不清的文件,也没有将之与此次调查活动联系起来。所有文件都被收入我的档案中心进行集中处理,且如实反映了原始档案提供的信息。

我们检查并翻译了图书(50多本)、回忆录及二战期间涉及穿孔卡与统计数据的科技期刊、纳粹出版物和新闻报纸。原始文献、期刊文章、新闻剪报和书摘都是按月交互索引的。我们还创建了马尼拉文件夹,按月分类1933—1950年的资料。如果一份文件涉及多个日期,就会被存入交叉档案。每条信息会根据特定的主题被进一步搜索,比如华沙犹太区(Warsaw Ghetto)、德国人口普查(German Census)、保加利亚铁路(Bulgarian Railroads)、德国沃森(Watson in Germany)和奥斯维辛(Auschwitz)等。

按主题分类的文件被堆叠在我的地下室里。无论何时,在这里忙碌的工作人员总是不少于6人。从早上直到午夜,他们总是忙着将文件从一个文件堆复制到另一个文件堆。一份文件有时会被复印成五六份,分别放入不同主题的文件堆。为此,我在地下室装了一台配有20个分拣设备的高速复印机。地下室里堆满了文件,工作人员若想走动,就得在文件堆里跳来跳去。

这2万页文件没有用闪存卡存储,因此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如果单独检阅某份文件,你并不能发现什么。事实上,如果单独检阅,其中的大多数文件可能会误导你。你只有将某份文件与其他文件综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而后者往往来自完全不相关的资源。换言之,每份文件是一块拼图,只有将所有拼图拼起来,才能构建完整的图案。例如,IBM曾在报告中粗略提到,“亨德里克斯(Hendricks)先生”从达豪集中营取走了一台IBM机器。我*初无法得知这位先生是谁,直到将该报告与伦敦国家档案局一份晦涩的军事统计报告结合起来,才知晓他的身份。

更让人头疼的是,IBM的许多文件都未经署名或未注明日期,且故意使用了许多模糊的词汇、代码、流行语及公司内部临时的缩略语。为此,我只能参考与IBM同时代的词典以求解读这些文件。有时,我得耗费几个月来研究某份文件,直到通过对比其他已知文件,理解了其意义才罢休。例如,某份文件提到了“点”,后来我才发现“点”指的是为IBM的百分百俱乐部制定销售配额。在整个希特勒时期,IBM都会为其子公司制定销售配额。

有时,只有追溯某份资料的原稿,我们才能发现一些重要信息。比如,我*初在查阅雅各布·普雷瑟(Jacob Presser)著名的《荷兰犹太人的毁灭》(Destruction of the Dutch Jews)的英译本时,并没有发现任何想要的资料。我请求身在荷兰的研究员核查了这本书的荷兰版本,后者发现荷兰版提到了穿孔卡。只有在核查了普雷瑟的原始稿件之后,我们才在稿件边缘发现了一处引用荷兰档案的注解,而正是这个档案让我们获得了大量关于荷兰的信息。在研究罗马尼亚的人口普查时,我委托他人翻译了一份由德国统计人员写的长达20页的记录,并在其中发现了一句话,证实了罗马尼亚也曾使用穿孔卡。这一信息与IBM所写的一封信正好吻合,后者提到要将机器从饱受战争蹂躏的波兰转移到罗马尼亚,以帮助罗马尼亚完成人口普查。

从*真实的意义上讲,IBM和大屠杀的故事已经被粉碎为成千上万的信息碎片。只有将这些碎片全部拼凑起来,我才能看到过去真实发生的故事。这些已经得到查证的故事将会在这本书中被揭开。

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的私人机构、公众机构和政府机构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但遗憾的是,*一个拒绝我的机构是IBM。IBM断然拒接了我的请求,不允许我查阅相关文件,也不允许我进行采访。不过,被拒绝的人不止我一个。自二战结束后,IBM就一直拒绝与外部作家合作。几乎每一本关于IBM的书籍,无论作者是受人尊敬的商业史学家,还是IBM的前雇员,都曾提及IBM拒绝以任何方式进行合作。不过,我*终还是以恰当的途径得到了数百份有关IBM的资料,并审阅了一番。

在写本书时,我还组建了一个团队,成员包括对文字挑剔的人、注重细节的人,还有研究人员和档案管理员,后者会审查本书的每一句话,以确保每个事实都有白纸黑字的文件支持。

我在审阅每一份资料时都遵守着两项指导原则:背景和影响。例如,尽管我喜欢收集外交资料和情报信息,但也会关注大众媒体对发生在欧洲的暴行及反犹现状的反应。出于这个原因,读者会发现这本书多次引用了《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文章。我引用《纽约时报》的文章,并非因为它详细记录了历史,而是因为包括托马斯·J.沃森在内的IBM高管都是在纽约总部领导IBM业务的。如果他们住在芝加哥,那我会引用《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的文章;如果他们住在克利夫兰,那我会引用《克利夫兰平原商报》(Cleveland Plain Dealer)的文章。

或许你会发现,我在引用电报、信件和通话内容时常会重现当事人使用的具体词汇。你可以自行判断在当前情境下,那些话所隐含的真实含义。

除了少数例外,几乎所有与大屠杀有关的著作都未提到霍尔瑞斯机器,尽管后者已在美国大屠杀纪念馆里被高调展出。历史学家没有理由为那些尚未被提及的事做辩解。公开文件就在那里,但仍有大量大屠杀资料被藏在世界一流的档案馆中。在这些资料里,许多至今仍不可获取,许多仍未对外公开;有些建立在错误的时间线上,有些只是关于企业的细枝末节。还有一些资料则广为人知,如海德里希(Heydrich)在1939年下达指令,要求将犹太群体集中到铁路附近,不过,他反复提及的人口普查则被那些资料忽视了。

若想完成调查,除了解读晦涩难懂的文件,还需了解一些专业知识,诸如二战前后的大屠杀历史、后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历史及技术发展史(即穿孔卡系统发展史),以及认识第三帝国经济同跨国企业是如何进行合作的。此外,在拼出完整的图案前,我们还需要综合多国信息。在我查阅有关IBM的文件前,几乎有一半的真实历史都被遮蔽了。只有将各类文件综合起来,我才能得到重要信息。得益于我早期的著作《转让协议》(The Transfer Agreement),以及我在计算机产业方面的背景和作为记者积累下来的经验,我有幸了解了第三帝国的经济和跨国商业的运作方式。尽管算不上宏伟,但我的这个项目也是一次全面的企业行为调查。但它与此前的调查有着戏剧性的区别:该项目涉及的主题影响了数百万名生者和死者。

在本书出版前召集专业审阅者,也是个耗时费力的过程。我找到了研究大屠杀的重要历史学家及研究维希法国、罗马尼亚、人口普查与迫害等领域的专家;咨询了研究商业史的历史学家、技术专家、会计、知晓战争赔偿和企业战争罪的法律人员、原纽伦堡审查员、战时军事情报技术专家;甚至咨询了研究金融犯罪的前FBI特工。我想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视角的改变或许是IBM和大屠杀的关系从未被探究的主要因素。1984年,当我开始撰写《转让协议》时,没人真正关注资产的运作。但现在,每个人都在谈论资产。对大屠杀的学术研究多出现在计算机时代前,那个时候,信息时代还远未到来。而如今,每个人都了解技术如何被运用在战争或和平事务中。因此,我们可以让时光倒退,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

许多人都曾为计算机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欣喜若狂。我便是其中之一。但现在,身为大屠杀幸存者的儿子,我被一股强烈的意识所吞噬,这种意识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认识。在这个“认知时代”(Age of Realization),我们将重新审视技术的觉醒。除非我们了解纳粹分子如何获取名单,否则将有更多人被那些名单所编码。

IBM和大屠杀的故事只是一个开始。根据欧洲各国的资料,我能再写出20本。据估算,目前还有超过10万份资料散落在欧洲及美国的地下室或企业档案馆里。企业的档案管理员请留意:这些档案跟某项罪状相关,不能被移走、篡改或销毁,必须被转移到合适的档案机构,让学者和战争罪检察官能在*时间检阅,这样一来,问责制便得以延续。

只有通过揭露和审视那些真正发生过的事件,技术世界才会接受这条老生常谈的格言:到此为止(Never Again)。

埃德温·布莱克(Edwin Black)

华盛顿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