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德育专家张万祥老师作序推荐 智慧缘于浓烈的感情,会爱的老师更美好

河南省名师、“河南省影响力教师”韩素静力作;德育专家张万祥倾情推荐。

书中既有作者一线班主任的班级实践,又有她多年来对班级管理的思考和辨析;既有来自一线的教育故事,又有对故事进行的理论剖析。真实、接地气,能给一线班主任带来颇多启示。

智慧、温暖源于浓烈的感情,本书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爱,对教育的爱。让我们在爱中读懂教育,触摸教育的温度。

推荐文章:

序:智慧源于浓烈的感情

思考篇 教育忌“冷暴力”

实践篇 让学生在说“不”中长大 变“要求者”为“行动者”

启示篇 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


【内容简介】

《大夏书系·做温暖的“老班”》共分为三辑——思考篇、实践篇、启示篇,思考篇呈现了作者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深刻剖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实践篇呈现了作者强大的行动力,班主任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不要忘记成就自己;启示篇呈现了作者强大的阅读力和敏锐的反思力,书评和影评都围绕教育展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简介】

韩素静,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濮阳市名师、濮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7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语文教研员。曾荣获“河南省影响力教师”特别奖,以及 “河南省成长力教师”。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国培班”特聘讲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专家,《班主任》《教师博览》《福建教育》封面人物,《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周刊》推介人选,被誉为“用阅读和写作点亮教育人生的传奇教师”。


【媒体评论】

这本书既有素静多年做一线班主任的班级实践,又有她多年对班级管理的思考和辨析;既有来自一线的教育故事,又有从理论方面对故事进行的剖析。阅读之,定能对班主任的成长起到很好的作用,期望更多的读者能读到它。

——张万祥


【目录】
思考篇

003 提升专业性,避免情绪化
007 不伤害,是底线
015 教育*忌“冷暴力”
020 有趣和有意义同等重要
023 孩子们这样配合老师的工作,好吗
025 规则意识,不可或缺
028 礼物的价值≠价格
031 教师要有学生立场
035 教育,切莫忽视学生的感受
037 生命里没有主科与副科之分
039 让干扰离课堂远一点
041 不敢贪天功为己功
043 教育,宁愿速度慢一些
046 不要忽略微笑的力量
049 一次谈话,没有那么神奇
051 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顺从
054 教育不能简单模仿
059 班主任切莫患上“势利眼”

实践篇

063 “四部曲”开启*次见面
069 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086 给“另类”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090 让学生在说“不”中长大
094 我和学生这样谈爱情
105 “老班”,就要不做“寻常事”
112 教育,有时需要“不公平”
117 “偷懒”,也是一种智慧
122 期待,蕴含着神奇的力量
128 女生,该如何面对陌生人
132 班主任不妨多些孩子气
137 用日记搭建沟通的桥梁
140 变“要求者”为“行动者”

启示篇

159 好老师,会让学生对未来充满期许
165 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
170 教师要有生命意识
173 向龙应台学教育
176 那些刻在学生生命中的教师
181 别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184 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站起来
187 教育,不是管制是教化
189 千万别给孩子贴标签

参考书目/191
【前言】
智慧源于浓烈的感情

张万祥

韩素静是我*看重的徒弟之一。这不仅仅因为她经过多年打拼获得了多项殊荣——“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影响力教师”“河南省*成长力教师”;获得濮阳市政府特殊津贴;成为《班主任》《教师博览》《福建教育》等杂志封面人物,“中国教师报新生代班主任”推介人选……也不仅仅因为她在学术上造诣很高,著书立说取得斐然的成绩——出版有教育教学随笔集《与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散文集《陪您走过*后的日子》、语文专著《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家庭教育专著《陪伴,是*好的教育》,还有这本已经呈现于读者面前的班主任研究专著——《做温暖的“老班”》。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身上、心里都有浓烈的感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教师要有强烈的感情”,他说:“如果您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请您首先要在年轻的心灵面前表现自己身上作为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美——这一点很重要。这里指的不单是要体现教师以身作则这一巨大的教育力量,还要使儿童和少年懂得并感受到自己的老师在日常工作中所表现的作为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美——细腻的情感和情感素养的美,真正的教育者是一个情感领域宽广的人,他能深刻地感受欢乐和忧愁、悲伤和惊恐、愤慨和恼怒。”对这一观点,我深表赞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他们浓烈的感情关系到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能否“成人”“成才”,关系到他们能否拥有幸福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能否不断充盈自己的心灵,能否健康成长……孩子的一切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能否幸福快乐,关系到天下父母是否对未来饱含希望……如果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孩子没有深厚的爱,甚至厌倦班主任工作,看见班级出现状况、学生不听话就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由此厌烦学生,厌烦班级,厌烦工作,这样的教育必定会失败。

韩素静从事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成长为“*影响力教师”“*成长力教师”需要“智慧”,她的智慧就源于浓烈的感情。《教师月刊》“答问”栏目有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看来,爱学生需要具备哪些专业能力?”针对这个问题,素静是这样回答的:“爱学生需要发自内心的接受和认可,要剥掉所有外在的、附加的条件。也就是说,真正的爱是爱的这个人,而不是他的分数或者他的外表……”素静总是告诉学生:“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分数也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快乐健康地成长才是你们的首要任务。”每次考试后,她都再三提醒学生:“不管你考出什么样的分数,老师都爱你。在分数和你面前,老师爱的是你,而不是分数。”这句话让学生知道,在老师心目中,他们不是学习的机器,分数的化身,而是有情感有血肉的人。这是教育智慧,这样的智慧,更源于对孩子浓烈的情感。

现在,素静把她的第五部书稿——《做温暖的“老班”》发给了我,我不禁再次被她震撼。

这本书共分为三辑,分别为“思考篇”“实践篇”和“启示篇”。“思考篇”展示了素静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说真话,作为知识分子的班主任,很多时候是遵循常规有余,而思考辨析能力不足,这就导致班主任工作极其欠缺专业性。例如,看到学生上课开小差或者看课外书,我们往往会动用班主任的权力——没收、罚站和叫家长,而很少从专业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这样?他内心是怎么想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帮助他?……素静在《提升专业性,避免情绪化》《规则意识,不可或缺》《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顺从》等文章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明确提出这样的观点: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要有正确的育人观,既要关注孩子的成绩,又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既要关注孩子的现在,又要关注他们长长的未来;既要看重知识,又要看重生存和生活的智慧。

“实践篇”展示了素静强大的实践力和行动力。新班级成立的*天,她充分利用“首因效应”,通过“四部曲”让孩子们了解班级,了解班主任,为以后的班级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记述了她带领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活动——“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出家门,走进生活”“利用班会课,创设体验活动”等。“快速记住你的名字”,让孩子们多了归属感和安全感;“落叶档案”,让孩子们了解自己,悦纳自己;“1分钟的力量”,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时间的力量……一次次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有了体验,多了感悟,从而达到育人无痕、润物无声的目的。她给“另类”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不同的孩子均能获得成就感。素静不仅关注学生的成长,更关注自己的成长,在《变“要求者”为“行动者”》一文中,她详细介绍了自己进行教育阅读和教育写作的方法。她归纳出教育写作的“五忌”“五要”:写作忌功利心,要保持平常心;语言运用忌堆砌辞藻,要简单朴素;写作形式忌流水账,要渗透教育理念;选取材料忌又大又空,要从小处入手;投稿忌盲目性,要有针对性。素静是用心的,她把她这些年的教育写作归纳为三个阶段:练手感阶段、练思维阶段、练语言阶段。这样的总结归纳,可谓是字字珠玑。总之,素静提醒我们,班主任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不要忘记成就自己。

“启示篇”展示了素静强大的阅读力和敏锐的反思力。无论是读书还是看电影,素静都能敏锐地捕获到跟教育有关的思考。读了《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她提出:教师,你看到的永远不是学生的全部;遇到好老师,孩子就可能遇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读了《窗边的小豆豆》,她提出教育的首要条件是接纳并尊重;教育,要给孩子留下难以忘怀的瞬间。看了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她写下:“教育,千万不能只剩下死记硬背,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和动脑。只有思考,只有动脑,学习才充满乐趣,职业才能成为事业。”

《做温暖的“老班”》,是素静多年行动和思考的总结归纳,这本书既有素静多年做一线班主任的班级实践,又有她多年对班级管理的思考和辨析;既有来自一线的教育故事,又有从理论方面对故事进行的剖析。阅读之,定能对班主任的成长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期望更多的读者能读到它。

班主任朋友们,让我们做个智慧的班主任,做个具有浓烈感情的智慧班主任!

【免费在线读】

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一部代表作。该作品在1981年出版后,被译成33种文字,在全球引起了极大反响。作品讲述的是作者小学时曾遭遇过的真实故事:读小学一年级时,作者(文中的小豆豆)因淘气被学校劝退,于是妈妈把她带到巴学园——一个与其他学校不一样的学校。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小豆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段时光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那么,这所学校为什么能够与众不同呢?原来,这所学校有着一个对教育有独特理解的小林宗作校长。本书从儿童视角出发,讲述了作者在巴学园亲身经历的点点滴滴,其中当然有小林宗作校长和孩子之间的故事。尽管故事很浅显,但这浅显的故事却足以给人以启发。

一、教育的首要条件是接纳并尊重

在小林校长眼里,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成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并尊重。作者在后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小林校长经常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生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把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小林校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原来的学校里,小豆豆是一个“怪”孩子。当她看到学校的课桌和家里的桌子不一样时,她就不停地开开关关,一节课将课桌开关上几十次,因为她感觉很好奇、很有趣;上课时,看到窗边有宣传艺人走过或者小燕子飞来,她就会跑到窗台边跟他们打招呼,否则就觉得不礼貌;老师让画国旗,她却画军舰旗,当她把绘图纸都已画完而军舰旗还未画完时,她便画到桌子上……总之,在原来学校老师的眼里,小豆豆不仅给本班带来了麻烦,而且就连隔壁班也受到了影响。

小豆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一般人眼里,这样的孩子给班级带来的是麻烦和困扰。那么,小豆豆来到巴学园后,小林校长会怎么看待她呢?

*次见面时,小林校长让小豆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大人愿意听自己说话,这对小豆豆来说太开心了。她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说啊说,根本不顾及说话的顺序和方式,只顾得拼命地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诸如电车跑得非常快、原来学校里有个燕子窝、上幼儿园时她曾把剪刀放到嘴里剪着玩等等都成为她想说的内容。她说啊说,一直说到她绞尽脑汁也想不到什么可说的为止。而这一过程,持续了4个小时。在这4个小时中,小林校长有何表现呢?小林校长始终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边听边微笑点头,偶尔会问一句“后来呢?”……

这就是小林校长的*次出场。在这4个小时里,小林校长似乎只说了一句话“后来呢?”,但这一句话里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有期待,有鼓励,没有不耐烦。很多时候,我们口口声声在说“爱”,但真正的爱是什么?也许,小林校长对“爱”做了一个*好的诠释:真正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接纳和认可,真正的爱指向的是剥掉了所有外在的附加条件的那个人。当然,人是情感动物,要求教师爱所有的学生未免勉为其难,但对于教师来说,尊重每个学生应该是底线。怎么做才是尊重?也许,小林校长4个小时的认真倾听就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是的,小林校长用他独特的方式细心呵护、尊重着每一个生命个体。尊重,不仅表现在有足够的耐心认真倾听孩子说话上,更体现在为每一个生命搭建的种种平台上。书中还讲述了另外一个孩子——高桥君的故事。和小豆豆的“怪”不一样的是,高桥君是一个因小儿麻痹症而留下后遗症的孩子。面对这个孩子,小林校长又会怎么做呢?运动会上,小林校长开动起了脑筋,设计了许多高桥君擅长的项目,于是,巴学园的运动会就有了如“爬台阶”“钻梯子”等短腿运动员擅长的项目。在这些项目中,高桥君每项都拿*,于是,他一次又一次登上领奖台,在这一次次登台领奖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运动的快乐,内心的自卑在慢慢消除。就这样,小林校长营造了一个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信任和鼓励的场,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人说,接纳是*美的温柔。是的,每一个孩子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必有一定的原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从内心真正地接纳每一个孩子,接纳他的笨拙,接纳他的缓慢,接纳他独特的个性。

二、教育的另一条件是自由

巴学园是一所自由度极高的学校。这里教室的座位是自由的,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意地安排一天的座位,想坐在哪里就坐在哪里,想跟谁坐一起就跟谁坐一起,想独处就把凳子拉到后面无人的地方去。

这里的上课方式也很特别:不是按照课程表由老师来讲授,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原来,这里的老师会把一天要学习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内容,喜欢作文的就写作文,喜欢物理的就点起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能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对孩子们来说当然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是说这里的老师不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找老师,老师会耐心地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除上课方式自由外,这里的学习安排也很自由。如果学生上午就能把一天要学习的内容全部学完,那么下午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外出散步了。从表面上看,外出散步的过程是个自由自在玩耍的过程,但实质上,这是一个认识路边植物的过程。例如看到路边的油菜花,老师就会带着孩子们观察油菜花的雌蕊和雄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很多其他知识。

音乐课上,孩子们也很自由,他们一边听老师弹奏,一边自由地、尽情地在礼堂的地板上用粉笔画出各种音符,只不过结束后需要把地板上的音符清洗干净而已。这一过程,既满足了孩子尽情涂画的需要,又让孩子感受到了清洁的重要性。

当然,这里的课堂也不拘泥于教室,也会请更多的人参与:孩子们曾到田间地头,听农民伯伯讲解怎么种庄稼,并亲自操作,从除草到翻地,从培垄到播撒种子。后来,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种植过的土地长出庄稼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总之,这是一个极度自由的学校。看,校园里,有的孩子在玩球;有的孩子在爬树;当然,还有的孩子留在教室里,继续做物理或者化学实验;还有的留在图书室里看书;喜欢动物的则抱着捡来的猫,观察猫的耳朵,研究着什么。

这是一个极度自由的学校,孩子们拥有多项选择的权利。自由出兴趣,自由生智慧。担任过十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主席的王元院士曾说:“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由于兴趣爱好而执著追求,才创出成绩的。”钱理群教授在回忆自己读书生活时说:“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是的,每个生命都像一粒种子,他的未来和潜力都蕴藏在种子的基因里:橡树的种子不会长成小草,玫瑰的种子也不会盛开出牡丹。遇到不同的孩子,做教师的就要尊重差异,并给予他自主选择的权利;创造一个空间,让他发展差异。也许,当教育顺应孩子的天性时,当学生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时,有效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发生。

三、教育,要给孩子留下难以忘怀的瞬间

我们必须承认,大多数人都是平凡而普通的,我们的生活大多是世俗和庸常的。但是,即使庸常的生活也会因为瞬间的精彩而令人难以忘怀。在巴学园,小林校长就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

巴学园是一个独特的校园。它的大门是长着绿叶子的树,在孩子眼里是一个从地里“长”出来的大门,这不能不说独特。巴学园的教室是独特的,由废弃的电车改装而成,这让孩子感觉很有趣。这里的午餐更有趣,按照校长的要求,每个孩子的饭盒中都要有“山的味道”(山里的产品)和“海的味道”(海里的产品),午餐时要把饭盒打开告诉校长,如果缺少了什么,校长夫人会及时添上。这样做,一方面保证了孩子们的营养,另一方面让孩子在无形中知道了什么是山里的产品,什么是海里的产品。平时上学,学校要求孩子穿*差的衣服,因为校长认为,如果孩子“担心弄脏了衣服,妈妈要骂的”“会弄破衣服,所以不能和大家一起玩”,就会少了很多的乐趣,而穿*差的衣服,无论把衣服弄得多么脏都没有关系。

除了学校的常态要求很有趣外,这所学校还开设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暑假开始前,学校会让孩子们搭起帐篷露营,尽管是在学校的礼堂里,但对孩子来说,这已经是一件异常兴奋的事情了。暑假结束前,学校会组织温泉旅行,即使一年级的孩子也要参加。外出的日子里,孩子们要真正独立地生活,自己买菜自己做饭等。其他时间,学校也会组织野炊活动,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孩子自己动手,让他们一方面体会做饭的乐趣,一方面了解做饭的不易。

可以想象,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中,孩子们肯定会学到很多生活常识,生活智慧或生活规则也会自然而然地融进孩子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看,外出郊游的路上,孩子们安静得让人惊讶,没有人跑来跑去,即使要和身旁的孩子说话,孩子们也是安安静静地说。理所当然,小豆豆也变了,那个被大家认为“怪怪”的小豆豆学会了关心别人,成长为一个情感丰富、心地善良而又单纯快乐的孩子,真的像校长先生经常说的“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这是小林校长的声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孩子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展示的舞台、成长的舞台。在这些舞台上,孩子们快乐地学习、玩耍。理所当然,成长,也便成了*自然的事情。

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这也正印证了心理学家荣格先生的那句话:“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是的,每个人成为现在的样子都自有其原因,我们能给予的*好支持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在他原有的基础上,点亮他的心灯,让他开出属于自己的那朵花!教育,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天性。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