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开辟草莱 首创《小品文研究》;
技艺精湛 锤炼散文精品;
怒目金刚 时代正义斗士;
勇于开拓 语文教改先驱;
哲人云亡 勋业长存天地

本时期(中国现代小品文的昌盛时期,主要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战前的时期)的重要成果便是多部系统的小品文理论专著的诞生,并带有“*”的特征。其中*先出现的、*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李素伯1932年1月在上海出版的《小品文研究》(新中国书局)。它*次较为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了“五四”以来小品文创作和研究的特点和成绩,并为此后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李宁:《中国现代小品文概观》

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小品文研究的*本专著。它既是对“五四”以来小品文创作和研究的一个全面总结,又为此后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其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这样说,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是我国小品文研究的开辟草莱之作,其筚路蓝缕之功,泽及后世,这是南通现代作家兼学者李素伯对现代文学作出的突出奉献。

——陈辽:《开启南通现代文艺殿堂之门——读〈濠南集——南通现代文坛漫笔〉》

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言志说散文批评、社会学散文批评和文本说散文批评为标志的三足鼎立的批评格局。言志说散文批评以周作人、林语堂为领衔人。社会学散文批评以鲁迅为领衔人。文本说散文批评以朱自清、李素伯为领衔人。

——尹颉:《20世纪中国散文批评概观》

历史似乎把李素伯这位散文批评家遗忘了。他的生命很短暂,仅仅生活了三十个春秋。他没有妻室儿女,身后萧条。但他留下了散文批评专著《小品文研究》,给散文理论研究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我们只要站在散文批评的银河中前后扫描一下,就会发现,李素伯在这银河中是一颗耀眼的星星,因为他是这样重要,在二十世纪散文批评中,他是真正系统地自觉地研究散文的少数几个人中的一个。

——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
【内容简介】

李素伯是现代卓有成就的散文家、诗人和散文理论家。然而由于他不幸英年早逝,生前只有一部散文研究专著《小品文研究》得以刊行,发表的其他诸多作品未曾结集出版。随着新时期学界对现代文学和散文研究的重新关注,李素伯其人其文也逐渐得到较为公允的评价。与之相应,李素伯的相关作品和资料也亟待我们抢救性发掘整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本较为全面地囊括了李素伯存世遗作和佚文的文集得以面世。

本书涵盖了李素伯创作的旧体诗词、文言小品、新诗、散文等诸多体裁的作品,也收录了他所撰写的文学论文、研究专著,还囊括了一些书信、译文、读书笔记等。本书首次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李素伯的创作和研究成就,将有助于读者对李素伯其人其文的了解,也有助于相关研究者对于李素伯研究和现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作者简介】
李素伯(1908-1937),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今海门市)中和镇,后随家人迁居南通县垦牧乡(今启东市海复镇)。原名李文达,又名李绚,字素伯,又字质庵,号梦秋、梦秋子,笔名所北。现代散文家、诗人、散文理论家。
李素伯于1923年入通州师范学校读书,成绩优异。在通师读书期间,李素伯开始文学创作,同时钻研绘画、书法。毕业后,李素伯先后执教于南通实验小学、南通县乡村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1936年,李素伯患病期间为庸医所误,从此一病不起。1937年,李素伯不幸英年早逝,年仅30岁。
李素伯生前创作了大量旧体诗词、文言小品、新诗、散文、文学论文,并发表于《爝火》《艺风》《文学》《中学生》《文艺茶话》《人言周刊》等刊物,影响甚大。他发表于《中学生》杂志的《春的旅人》,当时曾被选入北新书局的活页文选和不少学校的语文补充教材。除此之外,他还撰有散文理论研究专著《小品文研究》,于1932年由新中国书局出版。《小品文研究》首开中国现代散文研究的先河,既是对“五四”以来散文创作和研究的全面总结,又为此后的散文发展开拓了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李素伯的笔名,在当时即被收入《现代中国作家笔名录》(1936年)。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辞典》(1987年)、《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1988年)、《中国散文大辞典》(1997年)、《中国文学大辞典》(1997年)等也收录了他的相关资料。对于李素伯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上的突出成就及贡献,著名学者范培松、黄修己等在《中国散文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等专著中予以了高度评价。
【目录】

目 录

旧体诗词

子夜歌 - 003

九日感怀 - 004

晓 起 - 005

月夜独立三元桥有感 - 006

雾夜舟行 - 007

海游操二首 - 008

秋日杂感二首 - 009

触 目 - 010

秋夜独坐达旦 - 011

寄孙永刚 - 012

言 怀 - 013

春日早起偶作 - 014

塞下曲四首(拟唐人) - 015

边庭四时怨(拟唐人) - 016

拟祭江浙将士文 - 017

题湖山烟雨图 - 019

自题画东坡像 - 020

中秋夜月甚明玩赏久之慨然有作 - 022

登三元桥远眺感而赋此 - 023

乙丑重九后四日十八初度感赋 - 024

祭沈宗礼文 - 025

挽宗礼 - 027

立春日野望 - 028

过旧送别处 - 029

早春寄永刚 - 030

春 晴 - 031

题 画 - 032

春夜怀人 - 033

后楼望雨 - 034

读散原精舍诗有作 - 035

读海藏楼诗有作 - 036

采桑曲 - 037

柳 絮 - 038

野 步 - 040

念周纪念亭夜坐 - 041

公园桥夜步有感二首 - 042

睡 味 - 043

别施韬 - 044

采桑子·渡江至润州 - 045

浪淘沙·登燕子矶 - 046

春夜怀人 - 047

十九初度自题小影 - 048

晓 步 - 049

剔银灯 - 050

自题画松 - 051

重九感怀 - 052

拜采桃源墓 - 053

飞 絮 - 054

寒食得兄书悲愤交集怃然有作三首 - 055

伤春怨 - 056

浣溪沙 - 057

玉楼春 - 058

十六字令 - 059

抚朽道人稿并次原题韵 - 060

素伯念五自述集龚之一 - 061

壬申重九后四日念五初度自述八首(集龚) - 062

思往事八解 - 064

感赋一章答谢勋阁师赠言即依原韵 - 065

附:赠李素伯 - 066

补成尤无曲丁守谦合作山水画并题 - 067

绮怀十绝句 - 068

柳 絮 - 070

次韵谢怡师赠言 - 071

附一:赠素伯 - 072

附二:和怡师韵赠素伯兼题《爝火》 - 073

重来濠上 - 074

偶 成 - 076

挽庄弟 - 077

自灵隐寺至黄龙洞 - 078

挽鲁迅先生联(三副) - 079

赠稚松 -080

文言小品

双十节之感言 - 085

湘侨师传 - 086

书三君子事 - 087

沈君复初传 - 088

纪渔父言 - 089

字质庵说 - 090

桂花咏 - 091

府君述 - 092

《独赏集》序 - 093

寿松堂记 - 095

寓言一则 - 096

《伤春三叠》序 - 097

追悼王、万、陈三君启 - 099

有不为斋记 - 100

书施雨亭 - 101

姨丈沈公志辉家传 - 102

祭沈公志辉文 - 103

铭文四篇 - 104

《海门耆旧传》序 - 105

曹君觉先生五十寿言 - 106

附:谢李素伯赠言 - 107

新 诗

镜子和影人 - 115

妈妈倚着门槛在望 - 118

春之夜 - 119

信 - 120

落叶之梦 - 121

街之夜乐 - 122

现代小品文

黄泥山下看桃花——苦荼草之一 - 129

说三民主义相互的关系 - 134

所谓东亚门罗主义 - 136

我们的出路——实事求是 - 138

读《铁甲车》 - 140

观万流亭之夜——苦荼草之二 - 142

夏之乐曲三章 - 149

世界一周间 - 155

希特勒往何处去? - 157

留学生的义务律师 - 159

心理的优越 - 161

燃起了守岁烛——苦荼草之三 - 163

念五自序——苦荼草之四 - 168

春的旅人 - 174

我们应该怎样应付酝酿中的世界大战 - 176

血写的历史 - 178

谈读书 - 180

怀永定——苦荼草之五 - 183

关于席勒 - 187

江亢虎存文救国 - 189

庭院之春 - 191

国庆之话 - 194

家 - 196

秋 树 - 200

冠 语 - 204

中国百科全书事业瞻望 - 205

春 阴 - 207

文学论文

关于散文·小品 - 217

附:评《小品文研究》 - 224

“自己的话”——“关于散文·小品”之三 - 227

小品与有闲——小品文漫谈之一 - 231

旧调重弹 - 233

小品与大品——小品文漫谈之二 - 235

中国诗人与自然 - 238

漫谈新诗 - 245

小品文研究

*编 什么是小品文 - 253

第二编 中国现代小品文发达的原因 - 266

第三编 怎样做小品文 - 273

第四编 中国现代小品文作家与作品(上) - 301

第五编 中国现代小品文作家与作品(下) - 358

其 他

《月亮上升》 - 385

通 信 - 386

新车(译文) - 387

《爝火》杂志编者按语 - 391

致刘振缨、史友兰函 - 396

读书笔记辑存 - 397

附 录

李素伯评传 - 421

李素伯年谱 - 443

后 记


【前言】

序 言

谈到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批评研究,李素伯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在我国学术界,散文研究始终是一个被人们冷落的角落。这和一个认知误区有关:虽然文学分四大类,散文也作为一类,但人们却认为散文可以任意搽抹,不是艺术。直到今天,专心致志研究散文者不多。正因为如此,我在踏上研究散文理论批评的漫长道路上,遇到李素伯,不由得肃然起敬。他虽然仅仅活了三十岁,但确实是应该受到我们尊敬的散文研究的前辈。

正因如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台湾一个电视台的读书节目准备推出李素伯专辑,该节目由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散文研究理论家郑明娳担任主持,她邀请我评说李素伯。当时我正承担国家科研项目“中国散文批评史”的研究工作,便欣然接受这一任务,和台湾同仁合作,拍摄了《李素伯》专题片。专题片制作精美,除我评说外,解说词基本上采用李素伯《小品文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话语。电视台复制了一份拷贝给我,但年代久远,几次搬家,怎么也找不到了,惜哉!

在拍摄李素伯的专题片时,我很感慨,当时大陆知道李素伯的人可以说是寥寥,可是台湾没有忘掉他,兴师动众为他宣传。一九九九年,我赴台湾东吴大学任教半年,亲身感受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整理和传承上,有许多可取之处。

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出版于1932年,正是小品文热的时代。20世纪中国散文发展有些诡异,每隔三十年要兴起一个热潮:世纪初的杂感热,三十年代小品文热和九十年代散文热。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是应运而生。几乎同时,还有石苇的《小品文讲话》和冯三昧的《小品文作法》面世。相比之下,《小品文研究》无论从学术性还是在体系建立探索上,其影响和作用都是非常特殊的。五四之后,散文兴旺,对散文理论有贡献的是周作人、鲁迅、朱自清等。但是,他们都是一些分散的零星之作,不成体系。以专著的形式,并试图对散文理论研究的体系建立进行探索的是李素伯。

在五四之后,中国散文理论研究逐渐形成三大派别,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言志说散文理论批评,二是以鲁迅为代表的社会学散文理论批评,三是以朱自清、李素伯为代表的文本说散文理论批评。文本说散文理论批评特点是以散文史论、创作论和作家论的“三合一”的全方位研究,标志性成果就是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是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他的研究呈开放型,以开放的心态博采众长,显示出特有的活力。在《小品文研究》中共引用了45位中外作家对散文的论述,中外的作家近乎一半对一半,借用他的一句话,他的散文研究是“东亚病夫”和“西方美人”热恋的结晶,是个很有生命力的“混血儿”。李素伯对散文的“体”的意识极为重视,这实在难得。他提出散文“是‘个人的形式’的自由文体”,是有经典意义的。对体的重视,标志着散文研究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就此而言,李素伯堪称是中国现代散文研究的拓荒者。我欣赏他的文字,《小品文研究》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现在许多研究论文面目可憎,语言乏味,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似乎这样才显得有学问。李素伯的文字,都有他研究的体温,如:

(小品文)不需要结构,也无所谓因果关系,只是不经意的抒写着个己所经验感受的一切。它所表现的正是零星杂碎的人生。在这里,读者虽不能愉快地领略到像在小说中表现的一切可歌可泣可爱可悯的有系统的人生的断面;却能出其不意的,找得在人生里随处都散布着的每颗沙砾的闪光,使你惊叹,使你欣喜,以为不易掘得的宝藏。

(小品文)触机即发,而不在乎“搜索枯肠”或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髭”的。

没有学究味,却有学术含量,对小品文评述到位,直到现在,它仍然是研究散文的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李素伯生命很短暂,他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但是他留下了《小品文研究》的精神儿子,这个精神儿子活力四射,有着永恒的魅力,一个人的人生能如此,足矣!

范培松

后 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记忆中,对李素伯其人其文的印象是零星而疏浅的。然而,无论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小品散文、新旧诗歌创作方面,李素伯都可凭其足够的才华和实力在中国现代文坛占得一席之地。李素伯在通师学习时的国文老师曹勋阁(民国初期“南通四大才子”之一)在李素伯《〈伤春三叠〉序》一文的批语中写道:“有此质地,它日当得占词章一席。”金子总会发光,囊椎自能露颖,李素伯到底没有辜负勋阁师的殷殷期盼,他以他的勤奋努力,实践了先师的预言。

研究中国现代散文批评史的权威范培松教授在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研究的扛鼎之作《中国散文批评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中评价李素伯:“他留下了散文批评专著《小品文研究》,给散文理论研究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我们只要站在散文批评的银河中前后扫描一下,就会发现,李素伯在这银河中是一颗耀眼的星星。”如此赞誉恰如其分,昭示了李素伯在中国现代文坛应有的历史地位。

1937年3月,李素伯正骐骥之初骋,期青云而直上。岂意庸医误治,微疾而殁;悠悠半世心血,一朝奄忽。由于他的遽然早逝,其散见于当年各地报纸杂志上的作品未能结集出版,大多散佚。古人云:“名者,实之宾也。”没有文集面世,学界识者寥寥,故而声名不彰,也在情理之中。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给中国现代文坛添彩争光,李素伯其人其文的相关资料亟待我们抢救性发掘整理。

收集李素伯佚作的工作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李素伯的学生陈象新、王建白、张俊城等相继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退休,时间充裕而精力充沛。经过一段时间的聚会磨合,他们认为与其流着眼泪缅怀先师,不如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于是,他们决定开展如下四项工作:其一,集私资修缮恩师墓园;其二,出《启东文史·李素伯专辑》纪念恩师;其三,收集恩师佚作结集出版;其四,再版恩师的《小品文研究》。李素伯的学生心如老骥,任齿鬓之将衰;志比精金,恒兀兀以穷年。历经整整十四个年头的不懈努力,终于得遂心愿,四项工作一一完成。其中第三项工作*为漫长而艰辛,大江南北,杖履蹒跚;寒暑交更,风雨不辍。其*后的成果体现在海门陈象新主编的《李素伯诗文选》和扬州王建白主编的《李素伯诗词集》上,这是他们集体努力的结晶。嗣后,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此三本书(《小品文研究》《李素伯诗文选》《李素伯诗词集》)的基础上,于2006年11月编辑出版了《春的旅人——李素伯诗词散文文论选》。编辑者钦鸿老师在该书《编后》中坦言:“这些作品集和资料集,凝聚了人们对李素伯的深切怀念,也为今天整理出版李素伯的诗文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言透辟,洞中肯綮。

2016年5月9日,“李素伯研究会”成立,决定出版一本较为齐全的《李素伯文集》,于是,继续搜集李素伯佚作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由于年代久远,加之经历多次战乱、动乱,李素伯存世的佚作本来已属不多,此次搜集到的更为凤麟矣。现在编入本书的作品,估计仍只占李素伯全部创作的二分之一弱。因此,如今呈献于读者诸君面前的,只能是这本相当于“李素伯全集”而又并不完全的《李素伯文集》。

在这次搜集工作中,我们得到了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通博物苑、南通市图书馆、南通大学本部、南通大学医学院、如皋市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启东市委宣传部、文史办、档案局等部门的领导和同志的大力支持。其间,我们也得到了许多热心人士(如苏州大学的范培松,南通博物苑的赵鹏,上海知青协会的成根荣,北大的张明瑟,北师大的颜婧、代航英,同济大学的王野华等)的积极帮助。启东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极为重视《李素伯文集》的出版工作,多次协调处理有关问题,并把《李素伯文集》的出版经费列入市财政支出。朱锦文、王平同志担任了校对工作。书稿整理既竟,承范培松教授为之作序、李素伯的侄孙女张路路封面题签并扉页题字。在作家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的热心指导协助下,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本书在编辑校订过程中,遵循如下几项原则:其一,鉴于李素伯先生当时仍处于白话文运动的探索时期,有些文字使用方法(如结构助词、人称代词、词类活用、叠字构词)、行文表述形式(如体例格式、纪年方式、落款时间)等尚未定型,在标点运用方面也尚未规范,故而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人印记。在编校时,除对原文中个别语序颠倒、标点错漏、错字漏字等直接订正,以及繁体字统一改为简体字(除不允许更改的人名、地名)外,其余一仍其旧,而不以现代的标准加以改动。尽量尊重作者的原文,尽可能保持作品原貌,给读者一个可信的文本。其二,有些带有普遍性的情况,在该现象首次出现时作一脚注说明,此后不再标注。其三,各部分作品的排列,以创作时间(未发表)或刊载时间(已发表)为顺序(《小品文研究》一书作为已经出版的单行本例外)。其四,凡“作者注”,均放在文中或文末;凡“编者注”,均作脚注处理。

我们谨代表李素伯的亲属,向所有支持、帮助本书出版的单位和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

李克东、李品廉
【免费在线读】

子夜歌

其 一

郎约月上来,累侬立风露。

风露侬不怕,但愿郎相顾。

其 二

门前碧桃树,是郎亲手种。

花开游人多,郎去侬谁宠。

——作于1922年7月

九日感怀

五年作客当今日,九日黄花复此朝。

满眼江山羊祜泪,终身孤愤子胥潮。

无多忧乐华颠换,几许风霜髀肉消。

我欲登高愁怅望,燕云青紫黯魂销。

——作于1922年10月

晓 起

身逐朝禽起,东窗一派红。

行随径诘曲,衣沾露溟蒙。

菊润今朝雨,梧衰昨夜风。

芙蓉三两树,红过小桥东。

——作于1924年3月

月夜独立三元桥有感

中心一有触,辄觉万象丑。

悠悠六合内,吾生亦其偶。

人情如秋云,又如掺水酒。

有患方见真,无求自然厚。

一人只一心,一心憎多口。

观色定贬褒,可惧翻覆手。

宜具妙明心,逆来以顺受。

世途日以隘,道湮将谁咎。

沈思与冥会,不觉凭栏久。

薄雾笼水白,暝烟困杨柳。

一钩月东上,大星七八九。

夜凉风露多,神愉心无忸。

强归下帘卧,此境变梦有。

因知风尘苦,营营徒奔走。

宁与自然游,不为名利诱。

君子立其身,自守岂能苟。

不耻与时违,但羞随俗垢。

君看古君子,身殁名不朽。

——作于1924年4月

雾夜舟行

大地雾蒙蒙,舟行夜色中。

村灯和月白,渔火贴波红。

乡梦摇摇落,家山历历空。

归人眠未稳,坐听片帆风。

——作于1924年7月

海游操二首

甲子七月望海作

海天兮茫茫,

星月兮煌煌,

黄沙兮浩浩,

白浪兮荒荒,

怀君子兮天一方,

朔风疾兮心伤。

天有崩塌之日兮,

地有陷落之时兮,

彼巨海之茫茫兮,

水枯石烂,

岂无期兮。

嗟予生其何为,

历此沧桑之劫兮。

举世兮浑浑,

望君子兮何处,

叩天阍兮无路。

——作于1924年8月

秋日杂感二首

甲子八月

其 一

黄叶西风起暮烟,恼人*是晚秋天。

南云北雁常千里,秋蟋春鹒又一年。

作赋须追王勃后,执鞭要在祖生先。

幽思壮志谁堪诉,独立斜阳意渺然。

其 二

河山劫后草萋萋,蒿目时艰眼欲迷。

冀北群狼争鹿肉,江南哀鸿逐鸿泥。

荒原乌桕斜阳淡,战垒黄花秋水低。

六代繁华歌舞地,西风杨柳感凄其。

——作于1924年9月

双十节之感言

嗟夫,今日为十三年之双十节矣,吾人缅怀先烈,感慨岁时。玄鸟生商,姜嫄诞稷,此璀璨华严之民国,宜国人如何爱护之也。犹忆元二三年之双十节,歌舞鼚轩,欢声雷动,胥视为纪念之盛典:洎夫四年,项城称帝,日本要求二十一条件;六年,张勋复辟;八年,因山东问题,发生抵货风潮;九年,直皖战争;十一年,奉直战争;十二年,隳匪发生,扰乱百姓。此数年中,内讧迭起,外患频仍,而双十节遂在凄风苦雨之中,天日黯淡,旌旗无色矣。光阴荏苒,转瞬又是十三年之双十节矣。江浙开战,引动全国;中山北伐,作霖南寇。国人正如惊弓之鸟,吊于未遑,胡敢言庆?徒以先烈之碧血,为军阀攘权夺利之资。际兹双十节,正宜痛哭流泪者也。嗟夫,白宫岑寂,粼粼来曹三之车;青燐隐见,翩翩飞烈士之魂。旌旗掩映,乐声凄咽,正地下鬼雄激昂悲语时也。

——载1924年10月10日南通《通海新报》3版,署名:素。

湘侨师传

师李姓,讳南苏,字湘侨。其先湖湘人,祖某,曾从其先贤文正公讨洪杨,官指挥。父春荣公,迁于通,遂家焉。师生而渊懿,长而好学,望之岩岩而即之温温,盖其所养者深而不外见如此。毕业两江师范校,任南通师范校国文科教授。博古通今,学兼新旧,识见高远,议论隽拔。凡六易寒暑,而曾闻教者皆心悦诚服。惟家素寒,内任反哺之供,外有负金之累,忧伤憔悴,遂于乙丑正月二十日得疾卒,年仅三十余耳。师于学无所不究,于前贤喜龚定庵。其自为文简古隽永,不失古人法度。而为年所限,不尽其才,可悲也。

赞曰:先生又善琴,尝应余辈请为操《平沙落雁》《汉宫春》二调。其音清越,其气苍凉,而其思也深,壹如其之为人,盖有古高士之风也。噫!有才如彼,有艺如此,先生又何以死哉!余为先生传,犹觉清越苍凉之韵,盈盈在耳也。

——作于1925年3月

书三君子事

陈策,宋建昌人。尝购一骡而不能鞍,命僮饲之郊墅待其自毙。策子阴与滑驵谋,有吏过,马暴死,磨骡之背而售之。策闻,急追吏告以故。吏以为策爱骡也,不之应。复请验之,信。策遂还金牵骡而归。

有嫁女购银器绮罗于危整者。整曰:“无之。”曰:“昔者亲见之,何云无?”曰:“是某质于予者,历年多,丝已脆,不可用。”又出银器投诸炽炭,曰:“恐其伪也。”盖以明其不欺且戒其侈为。

危整市鲍鱼,驵重其权而多与之。谓整曰:“汝购五斤,今倍之。当报予以酒。”整闻,大惊,急追卖者数里。及之,告以故而还其半,复以醇酒饷驵,谓之曰:“交易贵公平,奈何以口腹之故欺穷人哉?”驵大惭。

曾叔卿,陶贾也。尝集货欲运之河北,未发。有他贾并之,已纳值。叔卿问欲以之至何地。曰:“如君前计。”曰:“不可。今闻河北灾荒,君去必不利。”乃毁其约。叔卿固母老子幼饥寒交逼者也。

论曰:“三君子之所为,皆不欺,而叔卿忘己之窭而为人计,尤为难能可贵。”呜呼,可以讽世矣。

心理的优越

时代的推移,物质的进步,杀人的利器亦日见其日新而月异。如果依照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废话,则弱者自应归于淘汰,但天下事有不尽然者。盖弱者自有弱者的操持,故强者为弱者之所乘。

到了近代,物质的文明愈见发达,而战争的利器亦日见进步。就表面看来,似乎物质优越的国家,所操的胜算更多,但就事实说来,而物质优越的国家的可败的地方亦逐渐增加。何以言之?盖优于物质的必绌于心理,故愈文明的国家,愈是资本帝国主义的国家,愈近代化的国家,其心理上的缺点必更多,如人心的趋向物质享乐而缺乏勤苦忍劳的性格,思想的复杂化左倾化,国家民族观念的浅薄,都是给予他人以可乘之点:这种可乘的缺点,就是现代新国家的崩溃的*原因。

世界上历史上的革命事件,失败的固然不少,而成功的亦占多数。如果就革命者与统治者的形势来看,则统治者的物质势力,当然远胜于革命者。如果有物质优越必能争胜的原则,则革命是永不能成功的。然而陈胜吴广的“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终能战胜拥有百万雄师的暴秦;土耳其国土已被分割,血战三年,在粮械两绌,艰难困苦当中,卒能战胜希腊,以达到民族解放的任务。像这样的,都是心理战胜的实例。

日俄战争以前,日本还是一个弱小的海岛国,并不为人所重视,其地位不过与荷兰、葡萄牙相等而已。日本在对俄作战的时候,如果就日俄两国的物质比较起来,则日本当然远不如俄国。但是,日俄战争发生以后,日本人以必死的决心,去力争祖国的光荣,攻旅顺的时候,父送其子,妻送其夫,至嘱其不必生还,卒以著名的“肉弹”阵,战胜强俄,因一跃而为世界一等强国。如果日本在开战的时候,自馁于物质的不如人,因而屈辱求和,因而愿作城下之盟,因而持不抵抗主义,则日本不特没有今日的地位,亦很难于立国。但日本当时持心理战胜的决心,终能一战成功,其间当非悻致。

日本战胜俄国,称世界*强国,并极力整顿海陆军,到了今日,已达到帝国主义的极致,而且一切世界上*式的战争利器,在日本帝国主义都应有尽有了。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如果实施战争,应该实力更强,而无坚不摧了。然而,旧岁上海战事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将近代的新式利器,如坦克车、飞机、重炮等悉数应用。其作战兵力亦在十二万人以上,十九路军及第五军额虽五师,实数不及四万,而且器械窳劣,设备简陋,给养困难。鏖战一月有余,终使强日屡战屡北。及*近暴日侵热,陆空并进,气焰之盈,尽可以惊走不抵抗的东北军队,但碰到宋哲元部“大刀之神”,利器便失其作用,倭奴均束手受刑,整万的死尸,继续不断地载回国去。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暴日虽占些物质的优胜,但十九路军及宋哲元部的心理的优胜,可以抵抗暴日而有余。

暴日的物质设备,虽比较日俄战争时,有长足的进步,但心理的优点,则完全消失了。日本帝国主义自日俄战争以来,二十余年,却以强取豪夺,占着优胜地位,而且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有长足的进展,在这两重的关系底下,一方面使日本帝国主义失去战斗的素养和准备,增加了营利致富的享乐心理和行为,他方面从资本主义经济的机构底下,对于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意识日见明了,而且生活的争斗消磨了国民的民族的观念,同时左倾的思想又像洪水一般,在失业与痛苦的人群中爆发出来。换句话说,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在物质上虽日见完备,而在心理上则缺点日见滋生,这种现象,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崩溃的现象,是我们所应急切注意的。

我们已明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心理的弱点,则我们要和日本帝国主义作战,应该如何培植我们的所长,去攻击敌人的弱点呢?十九路军以孤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虽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物质的压迫,尚能支持至一月有余,其支撑点亦就在此!宋哲元部以大刀寒敌胆,使敌势不得逞,亦全在乎此!

现在,我们所可恃与强敌周旋的,只有心理的优越,我们只有努力培植这种心理的优越,使全国抗日的意志化为一德一心,才可以取得胜利,才可以争回国家民族的光荣。

——载1933年上海《持志》创刊号,署名: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