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陪都岁月:重庆时期的宋美龄研究》选取宋美龄研究中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角度,立足于详实而丰富的新史料,讲述宋美龄在重庆时期的政治生活。全书共分五章,包括初入四川:宋美龄视野中的重庆;举国大内迁:“蒋夫人再莅重庆”;战争与中国女性:蒋夫人的“宣传战”;废墟上的“救赎”:大轰炸时期的宋美龄;陪都岁月:精神重于物质。本书通过系统梳理重庆时期宋美龄参与抗战建国事业的方方面面,从全新的视角解读宋美龄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心路历程和历史作用。
【作者简介】
张瑾,1963年生,重庆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民国史、城市史、新闻史研究,著有《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研究》等。

【媒体评论】

一位乱世美人,以女性的非凡情感,影响了大千世界,值得我们永远品味和思考。
——[美]基辛格
夫人的能力,抵得上20个陆军师。
——蒋介石
宋美龄绝顶聪明,是“近代中国找不出第二个来”的人物。西安事变之后,我之所以没有被杀,是因为蒋夫人保护了我。
——张学良
宋美龄对于我,永远是一位公主。
——[美]陈纳德
宋美龄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中国,是动乱时代里一位极不寻常的女性。

——[美]基辛格

宋美龄成了历*著名*有权势的女人之一。她影响了两代美国人,美国人多年来一直把她列为世界上*受欢迎*受尊敬的十个妇女之一。她影响了美国领导人做出的决定,并通过这些决定影响全世界整整三十年。
——[美]西格雷夫

【目录】

导言

章 初入四川: 宋美龄视野中的重庆

节 天府之国: 军阀统治下的“魔窟”

第二节 “新四川”: 复兴民族之根据地

第三节 想象新重庆: «西南漫游» 解读

第二章 举国大内迁: “蒋夫人再莅重庆”

节 城市即国家: 大后方的“新首都”

第二节 时过境迁: “到后方不是逃难!”

第三节 聚焦中外观瞻: 重庆的夫人

第三章 战争与中国女性: 蒋夫人的“宣传战”

节 后方妇女动员起来!

第二节 “谨为难童请命”

第三节 战时书写: 从重庆发出的声音

第四章 废墟上的“救赎”: 大轰炸时期的宋美龄

节 1939 年, 战斗在大后方的“前线”

第二节 1940 年, 残酷的无差别轰炸

第三节 1941年, 愈炸愈坚!

第五章 陪都岁月: 精神重于物质的年代

节 苦守在“精神堡垒”: 我们站定了!

第二节 大后方的苦日子

第三节 身心疲惫: 访美归来之后

参考文献


【书摘与插画】

“为四川做事就是为中国做事”

再入四川,作为新都的女主人,宋美龄注意到了这里的新气象。 此时,四川的重庆似乎完全改变了她在1935年得到的负面的印象,一旦落户重庆, 宋美龄开始了“我们西部” 的换位思考;更重要的是, 在这里, 她看到了西部存有中国的“再生力量”。

宋美龄热情、乐观的工作状态与蒋介石批评重庆的情绪形成了较大反差。1938 年12 月14日, 蒋介石在日记里记: “甚矣,中央人员之在渝者,苟安自私,而无战时精神与对敌观念为可惧也。” 与此同时,陈公博等人在《中央日报》»上也发表诸多对于“新都” 不满的言论。 对此, 宋美龄则采取了与1935年年初次入川截然不同的态度, 即在首次亮相媒体时,对重庆加以高调的赞扬。这样近乎恭维的鼓励话语,虽显得有些夸张, 却拉近了与四川本地人的距离。

12 月14日下午, 宋美龄在重庆出席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妇女抗战建国协会、儿童保育院等六个团体举办的盛大欢迎茶会。大会主席沈慧莲致欢迎词, 她盛赞宋美龄,说: “今天我们真是十二万分的荣幸! 我们愉快得好像襁褓里的儿童寻着了慈母! 她能指示我们的迷津,纠正我们的错误;我们爱护国家,爱护领袖,同样我们也爱护领袖夫人。”“蒋夫人是妇女运动的指南针,是新中国妇女的新生命。”

......

在严峻的形势下,宋美龄的工作热情并未受到影响, 她全力推动重庆市妇女参与抗建工作。 1939年1月10 日下午,宋美龄在重庆国际联欢社出席国际妇女会主持召开的欢迎会,与会者有中外妇女二百余人。宋美龄用英语发表了演说,演说中列举了中国妇女慰劳抗战将士的工作情况, 并讲述了来渝途中所见妇女投身抗战工作的情形。 她指出: “中国的妇女已被日本侵略的炮声所震醒。并郑重声明: “中国永远不会向敌人屈服。” 宋美龄发出强烈的呼吁: 中国不屈服! 一种典型的形象构建起来。自此,所有话语都围绕抗战展开,超越了女性的性别。1月11 日, 重庆《中央日报》登载美国“中国之友会” 致宋美龄的一封信, 报告纽约抵制日货运动的情形,信中称: “自抗货运动之后, 日本对美德出口已减少三分之二了。” 这种形象的构建和呼吁不是单向的, 媒体营造出来的氛围是来自盟国的道义声援, 从某种意义上给予后方民众以心理上的抚慰和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