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2018年中国言实出版社隆重推出的当代中国zui ju实力中青年作家书系

★由当代作家,《长篇小说选刊》主编付秀莹主编,东君、海飞、胡性能、黄孝阳、李浩、刘建东、刘玉栋、田耳、叶舟、哲贵和朱山坡等国内知名小说家携手打造的一场文化盛宴

★同为“河北四侠”,刘建东则属于藏在民间的高手,大隐于市,是另一种不轻易露相的“真人”。低调,内敛,甚至沉默。他深谙小说之道,是得以窥见小说堂奥的有幸的少数。以出道时间计,刘建东成名甚早。对于创作,他是严苛的,审慎的。他只肯留下那些精心打磨的宝贝,他绝不允许自己有半点闪失。

—— 当代作家,《长篇小说选刊》主编 付秀莹

★《丹麦奶糖》中收录的中篇中说《阅读与欣赏》入围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提名
【内容简介】
《丹麦奶糖》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作者6篇小说作品,其中包括《阅读与欣赏》《丹麦奶糖》《完美的焊缝》《我们的爱》《声音的集市》《会飞的父亲》。作者通过构思巧妙的6个故事,讲述着人性的沉沦与抗争、信仰与背叛、梦想与救赎……小说用平实的叙事语言,用对人性充分尊重的激情,以文学的表现力,把一个个叙事故事,以情节与细节的再生,讲出了新意。
【作者简介】
刘建东,男,河北石家庄人。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文坛“河北四侠”之一。一九八九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第十四期高研班学员。一九九五年起在《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全家福》《女人嗅》《一座塔》,小说集《情感的刀锋》《午夜狂奔》《我们的爱》《射击》《羞耻之乡》《黑眼睛》等。曾获《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孙犁文学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等。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



【媒体评论】
刘建东的小说,纯粹而富有魅力,往往在不可能中言说着可能,在*与偏执中讲述着生活永恒的常态。他以奇诡的想象力和出人意表的情节设计,演绎着小说自身的逻辑。他以舒缓的节奏、细密的叙述和淡蓝色的忧伤,营造着小说的诗意氛围。他以对人性和社会肌理的深刻剖析,展现着时代的多重侧面。

——郭宝亮



建东的小说永远都是zui朴素的表达,zui质朴的情感,但是展现出的都是zui xian锋的,甚至是有些*的人性情绪。实际上他是以现代主义追寻探索的精神来表达现实主义意味。

——施战军



建东的小说往往以独特的结构形式来书写跌宕起伏的人生,能够传达出一种变幻无常的强烈命运感,能够将自己的笔触采取“以不写为写”的方式真切地探入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深处,探究表现其思想与灵魂的奥秘。

——王春林



【目录】
阅读与欣赏 / 1

丹麦奶糖 / 55

完美的焊缝 / 117

我们的爱 / 178

声音的集市 / 222

会飞的父亲 / 237
【前言】
猛虎嗅蔷薇,或者密林里那些身影

作为同行,当我面对这一套“当代中国*实力中青年作家书系”的时候,心里既有感佩,亦有骄傲。这些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们,他们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学现场,以他们的文字,以他们对时代生活的深刻洞察、对复杂人性的执着追问,以他们对小说这门艺术的理想追求,抵达了这一代人所能够抵达的高度。作为女性作家,当我面对这些男性作家作品的时候,心里既有惊诧,更有震动。相较于女性,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是如此的不同。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视野更加宽阔,更加辽远。他们的姿态更加从容,更加镇定。有时候,他们也犹疑,彷徨,踌躇不定,他们在那些人性的罅隙里流连,张望,试图从习焉不察的细部,窥见外部世界的整体图景。然而更多的时候,他们是自信的,确定的。他们仿佛雄鹰,目光锐利,势如闪电,他们在高空翱翔,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山河浩荡,岁月绵延,世界就在他们脚下。

在读者眼中,李浩或许属于那种有着强烈个性气质的作家,具有鲜明的个人标识。多年来,李浩近乎执拗地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探索,建构起独属于自己的艺术王国。他是谦逊的,又是孤高的,貌似温和家常,其实内心里饲养着野生的猛兽,凶猛而傲慢。他是野心勃勃的小说家,不甘于通达却庸常的大路,深山密林的冒险于他有着更大的诱惑。

同为“河北四侠”,刘建东则属于藏在民间的高手,大隐于市,是另一种不轻易露相的“真人”。低调,内敛,甚至沉默。他深谙小说之道,是得以窥见小说堂奥的有幸的少数。以出道时间计,刘建东成名甚早。对于创作,他是严苛的,审慎的。他只肯留下那些精心打磨的宝贝,他绝不允许自己有半点闪失。从这个意义上,他是悲观的吧。时间如此无情,而又如此有情。大浪淘沙,总有一些东西终将远去。

骨子里面,或许叶舟更是一个诗人。他在文字里吟唱,醉酒,偃仰啸歌,浪迹天涯。莫名其妙地,我总是在他的小说深处,隐约看见一个诗人的背影,月下舞剑,散发弄舟,立在群峰之巅,对着苍茫天地,高声唱出心中深藏的爱与哀愁,悲伤与痛楚。叶舟的小说有一种浓郁的诗性的气质,跳跃的,不羁的,沉迷的,有时候柔肠百转,有时候豪气干云。

从精神气质上,或许胡性能与刘建东有相通之处。他不张扬,不喧哗,在这个热闹的时代,他懂得沉默的珍贵。他的作品也并不算多,却几乎篇篇锦绣,字字留痕。大约,他是爱惜自己的羽毛的吧。他从不肯挥霍一个小说家的声名。生活中的胡性能是平和的,他只在小说里暴露他与世界的紧张关系。他是复杂的,正如他的小说,又温和又锋利,又驳杂又单纯。

刘玉栋则显然具有典型的山东人的精神特质,沉稳,有力,方正而素朴。他以悲悯之心,注视着大地上的万物。他的文字里饱含着深切的忧思,对故乡土地的深情,对前尘往事的追念,对人间情意的珍重,对世道人心的体察,他用文字构建了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他在这世界里自由飞翔。小说家刘玉栋飞翔的姿势耐人寻味,不炫技,不夸耀,却自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广西作家群中,田耳和朱山坡是文学新势力的优秀代表,同为七〇后一代,田耳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小说家的敏感气质,外部世界的细微涟漪,都有可能在他内心深处掀起惊涛骇浪。他看着那浪潮起起落落,风吹过来,鸟群躁动不安,俗世尘土飞扬,一篇小说的种子或许由此慢慢发芽,生长。他期待着与灵感邂逅时的怦然心动,享受着一个小说家隐秘的不为人知的幸福时光。朱山坡则一直坚持在“南方”写作。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执拗,也不打算解释自己的“偏狭”。南方经验,南方记忆,南方气息,南方叙事,构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学的“南方”。他执着地构建着自己的“南方”,也构建着自己的小说中国。这是一个小说家的自信,也是一个小说家的强悍。

江南多才俊。同为浙江作家,东君、海飞、哲贵却有着强烈的差异性。多年来,哲贵把温州作为自己的精神起源地,信河街温州系列成为他鲜明的文学地标。他写时代洪流中人心的俯仰不定,精神的颠沛流离。他在文字里仰天长啸,低眉叹息。生活中的哲贵,即便是酒后,也淡定而沉着。作为小说家的哲贵,他只在文字里喧哗与骚动。而海飞,文学成就之外,近年来更在影视领域高歌猛进,声名日炽。敏锐的艺术触角,细腻的感受能力,赋予了他独特的个人气息,黏稠的、忧郁的、汹涌的、丰富的暗示性,出人意料的想象力,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激情暗涌,成为独有的“这一个”。与海飞、哲贵不同,东君的写作,却是另一种风貌。他的文字浸染着典型的江南气质,流淌着浓郁的书卷味道,古典的,传统的,温雅的,醇正的,哀而不伤,含蓄蕴藉。东君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濡染,深得传统精髓之妙。从某种意义上,他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在人们蜂拥“向外”的时候,他选择了“向内”。他是当代作家中优秀的异数。

在同代作家中,黄孝阳有着强烈的探索勇气和激情,他以自己充满野心的文本,努力拓展着小说的思想疆域和艺术边界。他是不甘平庸的写作者,永远对写作的难度心怀敬畏。他飞扬跋扈的想象力,一意孤行的先锋姿态,以及由此敞开的内部精神空间,新鲜的,陌生的,万物生长,充满勃勃生机,挑战着我们的审美惰性,也培育着我们的阅读趣味。

中国当代文学现场,藏龙卧虎,总有一些身影隐匿,有一些身影闪现。无论是显是隐,他们都是这个世界的在场者、亲历者和创造者。他们以斑斓的淋漓的笔墨,勾勒着我们这个时代复杂蜿蜒的精神地形图。或者高歌,或者低唱。或者微笑,或者流泪。他们在文字的密林里徜徉,奔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是为序。

(作者系当代作家,《长篇小说选刊》主编)
【免费在线读】
那一年,我师傅冯茎衣三十岁。

我依然记得当时她风姿绰约的样子。她站在太阳地里,背后是车间的操作间,斑驳的墙上还写着“备战大检修”的大字标语。太阳就镶在她身后的房顶上。她微笑着,露在外面的黑色长发被微风吹拂着,头顶红色的安全帽干净明亮得能照出人的影子。我踏进院子的那一刻就想呕吐,显然不是因为七月耀眼的阳光,而是处处存在的混合着汽油、机油、铁锈的味道,角落里那些废弃的铆钉、螺丝、法兰、阀门、换热器更助长了味道的扩散。那是个孤独的欢迎仪式,我只是在她伸出的绵软的手心里,找到了一丝安慰。我不知道,跟着一个女师傅,是福还是祸。

刚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我,迎来了*失意的一个夏天。本来分配我来厂里是到子弟中学做语文教师的,但不幸降临,就在我来之前的半个月,学校停办了。我只好被临时改派到了检修车间。那个夏天,我的命运就像是风雨中的小船。

劳动人事处的杨干事在把我分配到检修车间时特别安慰我说:“按说应该把你留在政工部门,可是宣传部、党委,都人满为患,你还是到车间锻炼锻炼,对你的成长也有好处。你师傅是个顶呱呱的技术能手,她是全厂*好的班长。她在上厂技校时就参加过市里的技能大赛,拿过*名。她一定会对你好的。”

我刚刚和车间主任王铁汉分手,他把我从劳动人事处领回来,一路上都阴沉着脸,我明显感觉到他对我的排斥,从办公大楼到车间的路上,坐在电瓶车里的主任只说了一句话,而那句话让我在工作生涯的起始点郁闷而无奈,对自己辛苦学来的知识彻底失去了信心。他说:“不是我想要你,而是你师傅。我磨不过她。”

“老王怎么没跟你一起回来?”师傅问我,她看我不明白,又补了一句,“就是王主任。”

“他去材料处了。”我愁眉苦脸地说。我回头看了看,主任和他乘坐的电瓶车早就没影了,可我还是觉得主任那张黑脸就跟在我的身后。

其他人都去干活了,院子里就我们俩。她把我领到车间里,把安全帽放在桌子上,坐到一张藤条椅子上,指了指那张长条凳。坐下来后我还是没有正眼看她,她和我印象里的女工不一样。

“是我把你要来的。劳动人事处的杨姐天天和我坐一个班车,她说起你来很是犯愁,不知道该把你分到哪里。你成了他们的难题。你不知道吧。我说,我这里缺人手呀,让你来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来车间里委屈了你?”她丝毫不掩饰我地位的尴尬。

我急忙站起来:“没有,没有。”

“那你知道我为什么非缠着主任把你要来吗?”师傅眼睛在火红色的安全帽的映衬下,黑得那么彻底和纯粹。

“不知道。”我有些局促不安。

师傅笑了笑,她笑的时候,嘴角有两个小小的酒窝:“我也是有自己的私心。我听说你是中文系毕业的就动了心。上大学,学中文,那可是我从小的梦想。你别看我现在天天和那些装置、设备打交道,我小时候可是语文课代表,我喜欢看书,喜欢写作文,我的作文是我们班的范文呢。”

“上小学中学时我*不喜欢的一门课就是作文课。可是我却上了中文系,真是造化弄人。”我愁眉苦脸地说,“就如同现在一样,我没想来检修车间,却来了。”

“直到现在,我都羡慕那些能写写画画的人,连厂里在厂报上发表文章的通讯员,我都羡慕。你来正好,你一边学习铆工技术,一边可以当我们的通讯员。”此时,她已经摘下了安全帽,头发卷卷曲曲地垂落到肩上。

我小声嘀咕道:“我可不是来当通讯员的。”

“那你想干什么?”

“写小说。”我的话一出口就有点后悔,我担心会不会给未来的师傅留下一个不务正业的印象。

师傅笑了:“那正好啊。这里有那么多的人物、素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每天发生那么多的事情,等着你去挖掘呢。这可是个生活的宝藏啊。*不都号召要深入生活嘛。你就当是深入生活吧。”

我权当这是师傅的安慰,心情仍然无法兴奋起来,倒是师傅随后的一句话让我郁闷的心舒展了许多,她说:“我特别喜欢看小说,现在每月都买《小说月报》,你哪天把你的小说让我欣赏一下呗。”这句普普通通的话,在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都是我写作的动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