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喜读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公元1644年的明清易代,较之之前的任何朝代更迭都更惊心动魄、更具戏剧性。同时,也更让之后的历史研究从业者及爱好者们痛彻肺腑,乃至有大明驱逐鞑虜,丧于鞑虜之说。话说以1644年为标志,位于北京的朝廷、已在沈阳建都的清朝、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的李自成,三股势力针锋相对、军事形势瞬息万变。这一年,紫禁城里的崇祯皇帝一家刚刚过完凄凄切切的农历新年,转眼间,李自成的农民军兵临城下,只费了吹灰之力便打进了北京城。然而,金銮殿的龙椅还没坐热,关外的鞑子兵清朝八旗便在多尔衮的率领下,赶走李自成,浩浩荡荡开进北京城。江湖中,有一代枭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传说,庙堂上,有崇祯皇帝砍杀妻女吊死煤山的惨烈,而他们共同的敌人李自成在一枕皇帝梦后,仓皇逃离北京,兵败商洛山,生死不明。这其中是历史的宿命还是历史的必然,专家们众说纷纭,看客们争论不休,真相扑朔又迷离。明清史学者、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陈生玺以自己扎实的史料功夫,条分缕析,多视角地为读者讲述《大明帝国的陨落》的历史真相。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皇太极改革为中心叙述原属女真的关外部族,如何在与大明的长期交往中,特别是后期如何在汉族士人的帮助下,成长为一个可以与中央王廷相抗衡的政权。这个过程中的几次重要的战役,如己巳战役、松锦战役等都配有战况示意图。这个部分是三方力量角逐鹿死清朝手的背景。下编公元1644年即农历的甲申年,这一年血雨腥风,这一年风云变幻。李自成进京,崇祯帝以发覆面吊死煤山,吴三桂降清,苏州歌姬陈圆圆,清兵入关,这些明清史爱好者耳熟能详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一年新年刚刚过去的三月。作者以自己独到的见解,讲述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分析各方政治政策、军事部署的得失,特别是对流行长时间的一些大咖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对一些史实作了辩证。
【作者简介】
陈生玺,陕西乾县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明清易代史独见》《清史研究概说》《帝国暮色—张居正与万历新政》等。主编有《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张居正讲评<论语>皇家读本》《张居正讲评<孟子>皇家读本》《张居正讲评<大学 中庸>皇家读本》《张居正讲评<诗经>》等,发表论文《清军入关与吴三桂降清问题》《陈圆圆事迹考》《清初剃发令的实施与汉族地主阶级的派系斗争》《明清之际的历史选择》等。
【媒体评论】

【目录】
上篇 皇太极改革与后金(清)政权
皇太极即后金汗位 2  
后金对漠南蒙古的征服与统一 33
在松锦地区与明军事相持及入侵内地 62
皇太极的改革与后金政权的进一步封建化 116
皇太极之死及其政治余波 155
下篇 甲申风云巨变
李自成进据北京与吴三桂降清 174
李自成为什么从北京败退 182
吴三桂与陈圆圆 ·98
清兵入关与乘机进入北京 229
陈圆圆的*后归宿 269
附 : 再论李岩其人 ——— 顾诚 《 李岩质疑 》 辨误 294
结束语 351
【前言】
【编后记】:
陈生玺教授是明清史研究的老专家,有多种关于明清史的研究专著,以他的如椽巨笔来写明清易代,真可谓是旗鼓相当。拿到书稿,小编即是*读者。饶是小编历史学专业科班出身,多年从事史学类读物的策划编辑出版,熟知这段历史,读完书稿,仍然心绪难平。这一段往事跌宕,陈教授娓娓道来,各方的胜败得失自现,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记取,但是,历史*的教训却是历史的教训从不被记取。(苦笑脸)
【免费在线读】

【书摘与插画】
多尔衮率兵征明
崇祯十七年 ( 1644 年 ) 春 , 关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 , 李自成于正月在西安称王 , 二月东渡黄河 , 北京岌岌可危 , 明廷即讨论对策 , 蓟辽总督王永吉建议放宁远 , 调吴三桂到山海关 , 北京有警 , 即可迅速入援 ,因为山海关外 , 中后所 、 前屯卫 、 中前所已全被清方占有 , 宁远孤悬关外 , 难于固守 , 吴三桂也上疏主张撤宁远 , 守山海关 。 崇祯皇帝也是同意的 , 明朝重大事情的决定必先集科道九卿部院大臣会议 , 再由内阁大学士票拟 , 即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 上报皇帝认可批准所谓批红 , 即为诏令 。 所以此事崇祯皇帝就让内阁首辅陈演票拟 , 陈演怕事后有重大失误 , 皇帝又会把责任推给自己 , 所以他坚持 “ 一寸山河一寸金 , 无故弃地二百里 , 臣不敢任其咎 。”① 不行票拟 , 所以朝臣议论纷纷 , 不能决定 。 直到三月初 , 农民军已经全部进占山西 , 三月六日皇帝才亲自下令撤宁远 , 调吴三桂入卫北京 , 并封吴三桂为平西伯 。 吴三桂接到通知后迟迟不行 , 因为他和他的父亲经营辽东几十年 , 他的兵士大多是辽东人 , 由于数十年与清兵仇杀 , 辽东人民和士兵家属都不愿意留在辽东 , 他不能只带士兵把士兵的家属和民众扔给清人 , 必须把部属士兵连带家属一同迁走 , 共约五十万人 , 日行数十里 , 十六日到达山海① 《 明史 · 吴麟徵传 》 卷二百六十六 。关 , 二十日到达丰润 ( 一说玉田 ), 得知李自成已于十九日进入北京 , 吴三桂闻变后 , 停止了进军 。吴三桂从宁远撤退后 , 三月十六日 , 清方就从逃人的口中 , 得知明军已从宁远撤走 , 必定是中原有何紧张状况 , 因为他们从上年进入内地时已经知道农民军已非常强大 。 这年正月 , 清方又从蒙古鄂尔多斯部落济农来奏中 , 得知李自成已经攻陷陕西郡县 , 所以即派人去陕西与农民军联系 , 要共同合作 , 打击明朝 。于是下令修整军器 , 储粮秣马 , 准备四月上旬大举进讨 。 当时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 ( 早期在辽沈被俘投降后的儒生 ) 即于四月初四日上书摄政王 , 提出了此次出兵进据中原的策略和计划 : 一 、 明朝西有流寇 , 东有清国 , 四面受敌 , 内政腐败 , 人民流离散乱 , 荼苦已极 , 明朝失败 , 已成定局 , 将来河北一带定属他人 , 我国应乘此机会 , 进据中原 , 倘失此机会 , 将后悔无穷 ,二 、 明朝的强敌虽是我国 , 但流寇纵横中原 。 事实上 , 与我国争天下的主要对手是流寇 , 所以此次行军 ,必须改变过去的抢掠作风 , 把老百姓和士大夫争取到我们这方面来 ,“ 则大河以北 , 可传檄而定 。” 不要使流寇夺取天下后 , 我们再与流寇争 。 明朝受到两面夹攻 , 若改变态度愿与和 , 不应该拒绝 , 否则就是为 “ 流寇驱民 ”, 把老百姓都赶到流寇那边去了 。 三 、 此次入边以后 , 或直趋燕京 , 或相机攻取 , 但必须在山海关长城以西 ,“ 择一坚城 , 顿兵而守 , 以为门户 。” 作为长久之计 ① 。 范文程的这个建议 , 就是乘农民进攻北京明军两面受敌的机会 , 清军应抢先进入中原 , 假若清军不能进入北京 , 也必须在山海关以西 , 攻取几个城池 , 坚守在那里 , 便于清军来往 , 进行长期斗争 。 因为山海关还在明军手中 , 无法拿下 。 这说明 , 此次进军仍然是一种试探性的 , 应根据情况而定 , 与明议和仍是一个选项 。 于是清军以摄政王多尔衮为统帅 , 率英王阿济格 、 豫王多铎 ( 均为多尔衮同母兄弟 )、 满洲 、 蒙古八旗兵三分之二 , 以及降清的汉将孔有德 、 耿仲明 、尚可喜 、 沈志祥 、 携有火炮武器的汉军 , 约八万至十万人 , 四月九日从沈阳出发 , 往征明朝 。 仍然是沿着过去窜入内地的老路 , 西渡辽河 , 直达长城边口 , 毁边墙而入 。 当日 , 师至定丘 , 初十日师至六哈 , 十一日师至杨柽木 , 十二日至张郭台口 。 十三日师至辽河地方① 《 清世祖实录 》 卷四 , 顺治元年四月辛酉 。已得知李自成进入北京 , 多尔衮即以军事询问洪承畴 。 洪承畴建议说 : 一 、 必须先宣布王令 , 申明此行是为了扫除乱逆 , 期于灭贼 , 即是打农民军 。 明军若有抗拒者 , 必加诛戮 , 然不屠城郭 , 不焚庐舍 ; 二 、 凡府 、 州 、 县官 , 开门投降者官则加升 , 军民秋毫无犯 ;三 、 流寇初起时遇弱则战 , 遇强则逃 , 今得京城 , 财足志骄 , 已无固志 , 贼首陕西人 , 必怕大清兵力强盛而西遁长安 , 我军必须计道理 , 限时日 , 快速进兵 , 精兵在前 , 辎重在后 , 出其不意从密云 、 蓟州等处 , 疾行而前 ,贼若遁走 , 即行追剿 , 贼若坐据京城 , 则伐之更易 ; 四 、贼若死守京城 , 我军不宜留守*各地 , 应增兵至京城之西及西北 , 断贼从宣府 、 大同 、 保定逃往西安归路 。洪承畴原在陕西镇压农民起义 , 所以他对农民军作战的方法了解甚深 , 遇弱则战 , 遇强则逃的流寇主义 , 洪承畴的目的就是急速从密云蓟州近京城入边 , 以防农民军逃走 , 将其剿灭在北京周围 。 但他还嘱咐 ,“ 流寇十余年来 , 用兵已久 , 所获甲器马畜甚多 , 虽不能与大军相拒 , 亦未可以昔日汉兵般轻视之也 。”① 洪承畴的这① 《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 》( 中 ), 顺治元年四月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1989 年 。个建议明确指出 , 此次进兵 , 主要的目的是消灭李自成的农民军 , 明朝军队若行抵抗 , 也一并杀戮 , 这就坚定了多尔衮夺取中原的信心 。 洪承畴原为松锦之战的明军统帅 , 城破后被俘投降 。 他的这一建议说明他已决心背叛明朝 , 反面事仇 , 为清朝夺取明朝的江山谋划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