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李吉林*作品,40年如一日,持续探索儿童情境学习的奥秘!

国际著名学术出版机构SPRINGER “儿童情境学习丛书”中文版


【内容简介】

李吉林从发现弊端开始起步,探究儿童母语情境学习,在研究中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揭示其规律。有针对性地解答一线教师关注的儿童情境识字、阅读、作文的具体操作。对母语情境学习中如何促进儿童语言、思维和审美能力发展做了重点阐述。进而从情境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深刻揭示了儿童生动活泼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探究的乐趣中学习成为自我需要”;“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获得丰富感受”;“在创造的乐趣中灵活运用知识”。


【作者简介】

李吉林,著名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曾出版《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情境教育的诗篇》《为儿童的学习》《李吉林文集(八卷本)》《情境教育三部曲》等多部著作。其研究成果“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被评为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全国人大代表,曾荣获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


【媒体评论】

我十分敬重李老师的为人,我十分敬重李老师的敬业,我十分敬重李老师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奋斗不息的精神。我非常希望我们要多一点人来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像李吉林老师这样的素质教育的旗帜应该一年一年更加多起来。

——柳斌(原国家教委副主任)


【目录】

卷首语1

写在前面

——实践与研究思路概述1

*部分母语情境学习迈开*步,课堂与生活连接

一、到野外去观察

二、展示社会生活的画面

三、启发儿童体验自己的生活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二部分母语情境学习的基本理念

一、母语情境学习与儿童发展

(一)母语情境学习与儿童语言发展

(二)母语情境学习与儿童形象思维发展

(三)母语情境学习与儿童抽象思维发展

(四)母语情境学习与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

(五)母语情境学习与儿童审美能力发展

二、母语情境学习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

(一)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二)以认识周围世界为基础,强化美感性

(三)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

(四)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人文性

(五)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目录 儿童母语情境学习的理论与应用第三部分情境创设的意义、途径及其特点

一、创设情境的意义

二、情境创设的途径和类型

(一)情境的五种类型

(二)情境创设的八个途径

三、情境创设的四大特点

(一)形真

(二)情切

(三)意远

(四)理寓其中

第四部分儿童情境识字

一、利用汉字特点的情境识字

(一)利用汉字造字原理教好独体字

(二)利用汉字结构特点教学形声字

二、借助情境,丰富、应用词汇

第五部分儿童情境阅读

一、情感与认知结合的情境阅读

(一)初读,在激发动机中入情

(二)细读,在感受课文形象中动情

(三)精读,在欣赏课文精华中移情

(四)应用,在语言表达中抒情

二、不同文体的情境阅读设计

(一)创设情境教好童话

(二)创设情境教好寓言

(三)创设情境教好诗歌

(四)创设情境教好散文

三、课文中“重点的教学”经典案例

第六部分儿童情境作文

一、驱动情感表达的情境作文

第六部分(一)观察情境,获取丰富题材

(二)体验情境,在审美愉悦中激发作文动机

(三)描述情境,在多样化的训练中练好

语言基本功

二、不同文体的情境作文指导

(一)童话作文的指导

(二)想象性作文的指导

(三)应用文作文的指导

第七部分量化分析表明儿童学习的水平

一、关于识字的调查分析与教学改进

二、关于情境作文与“去情境”作文的个案

比照

三、基于实证的比较研究的心率测试

第八部分母语情境学习让儿童在快乐高效的学习中

充分发展

一、在探究的乐趣中学习成为自我需要

二、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获得丰富感受

(一)丰富形象的感染

(二)真切情感的体验

(三)潜在智慧的启迪

三、在创造的乐趣中灵活运用知识

(一)训练感觉

(二)培养直觉

(三)发展创造


【免费在线读】

60年来,我和儿童朝夕相处,不断地发现儿童身上表现出的纯真情趣和美妙幻想。那种永不怠倦的向上性,不容遏制地积极参与的主动性,真是令人叹服。身在儿童中间,便会不断地感受到散发着花草般芳香的生命活力。他们总是不停地寻求新的信息,渴望新的信息。他们潜在的无穷智慧,那“沉睡的力量”正在萌动,时时期待着一触即发的机会。我深深感到,儿童是真正的美的精灵,智慧的精灵,他们是动态的、光亮的。所以在我心中,儿童是至高无上的。在记忆中,为了儿童我度过了多少激情燃烧的岁月和时光。

为了儿童的学习,早在30多年前,我便迈开了探究儿童母语情境学习的*步,至今我仍然钟爱它,持续地实践它、研究它。因为母语情境学习给儿童带来快乐,深刻地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发展。通过整理这30多年的积淀,我对自己的实践与研究思路进行了总结梳理,在此做一些简要介绍。

一、大洋彼岸教法的尝试,迈开*步

那是1979年的春天,我中学的外语老师蒋兆一先生对我说:“你发表的论文我看到了,你汉语里训练语言的方法,我们外语可以用。”我在惊喜之余,即刻请教蒋老师:“那么外语里有什么方法,我们汉语也可以用呢?”蒋老师说:“有一种叫‘情景教学’的方法,并告诉我,*近一期的《中小学外语教学》中有具体介绍。”

那时我正在教小学一年级,感到小学母语启蒙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令一心想着上学快乐的孩子失望了。我迫不及待地借来那本杂志并立刻贪婪地读起来。读后的*感觉就是,外语的情景教学训练语言生动而有趣,仿佛是在生活中学语言。我产生了移植的想法,并做了粗浅的分析——无论是汉语还是外语,都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既然是工具,两者必有其共性。儿童学母语,首先是在生活的情境中学习的。语言这样的本质属性告诉我,外语训练语言的方法也可以成为中国孩子学习母语的方法。于是,我积极地尝试来自大洋彼岸的教法。

写在前面 儿童母语情境学习的理论与应用开始,我只是从儿童的生活中选择他们感到亲切的场景在课堂再现,让他们自己担当角色,必要时我也成了他们的“妈妈”“奶奶”,在情境中对他们进行片段的语言训练。孩子们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由此让我直接体验到语言材料来自生活,儿童热烈的情绪在学习语言中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本土文化经典的吸纳,翻开情境作文的新篇章

我从外语的“情景”很自然地联想到中国古诗词的“意境”。我开始学习刘勰的《文心雕龙》,书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八个字使我眼前一亮。这虽是中国古代诗人作词写诗的体悟,我反复思考,觉得其中的“情”“物”“辞”三者的关系,表明客观外物会影响人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会触发语言的表达。这里的“物”即指客观外物,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周围世界的某一场景”。倘若没有对“物”的感受,“情”如何“迁”?“情”不动,“辞”又如何发?我开始意识到《文心雕龙》中的这一论述恰好可以帮助我解决母语教学中儿童学习写作的难题。

尽管小学生作文远远不是诗人作诗、作家写文,但同样离不开生活,同样需要情感。“情”怎么会“以物迁”,这又应该选择怎样的“物”?我首先想到美丽的大自然,那是造物主早已为儿童准备好的丰富多彩、无与伦比的课堂。于是,我迈开双脚走向田野,走向河边,穿过小树丛,攀上小土丘,精心挑选典型的场景。那初升的太阳,夕阳映照下的晚霞,夜空中的星星月亮,都在我探索的视野里。当然那些可爱的小花、小草,爱唱歌的小蝈蝈、小蟋蟀,我也没有忘记,它们美妙的形象和生命力让我和孩子们都会在情境中神思飞扬、流连忘返。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富有,大自然的灵动,是一本读不完的教科书。

每次进行观察活动前,我首先优选好儿童观察的客体,接着是安排好观察的顺序,之后再设计好启发性的导语。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优选的情境唤起儿童的情,让他们进入广远的意境,快乐地想入非非,显示了“情动而辞发”的神奇。我针对儿童观察中的所得,让他们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他们颇具灵气的观察日记和观察情境作文,生动地描写出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精彩画面的勃勃生机,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们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亲近,表达了他们的真情实感和奇思妙想。这正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做到的——写感受、写见闻、写想象、要有真情实感。实验班二年级学生竟有三个孩子的作文上了《人民日报》,且加了“编者按”。江苏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我们实验班30位孩子的《小学生观察日记》。我更感受到“意境说”作为古代文论经典的博大精深和意韵丰富。

实践中的探索与喜人的效果让我开发了“观察情境说话、写话”“情境口头作文”“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童话作文”等唤起学生兴致的作文新样式。在此过程中,我同时加强母语情境学习有梯度的、扎实的语言训练,从“写一句话”起步,通过写短小的“观察情境日记”打下认识和表达的基础,并辅以各种应用性情境作文的训练,进而归纳出情境作文指导的步骤:“在观察中指导观察,获取丰富题材;在观察中引导感受美,审美愉悦强化表达欲望;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情动而辞发;描述情境,在多样化的语言训练中练好基本功”,终于突破了“遵命作文”无病呻吟的重围,翻开了情境作文教学崭新的一章。上述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改革,开发了儿童的创造潜能,使儿童学会表达,乐于表达。

此后多年来,我反复研读“意境说”,又从中概括出“真、情、思、美”,作为整个儿童情境学习构架的核心元素。情境作文教学的成功,阅读教学的跟上,辅之以“多读书,不做题,注重整体训练”的方法,凸显了儿童情境学习“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独特优势,让儿童在优化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着。学生的高质量学习赢得了社会的肯定,使儿童母语情境学习更富生命力。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借鉴世界现代教育理论的同时,还必须从民族文化经典中寻到“根”,不断吸纳东方教育的智慧,才能真正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之路。

三、边缘学科的借鉴,让阅读教学美起来

推想情境作文教学成功的原因,那就是:我为儿童选择或创设的观察客体是美的,他们的写作题材就富有美感,作文就“美”起来了。“美”又唤起儿童主动地进行写作,使其真正享受到“舞文弄墨”的快乐与成就感。于是,我又开始思考怎么让儿童从阅读中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我从作文教学的成功很自然地想到怎么让阅读美起来,从小学教育联想到美学,又从美学联想到艺术。这虽是三个不同领域,但是它们之间有着相似、相近、相融的空间。边缘学科的借鉴让阅读教学美起来。我运用孩子们喜欢的图画、音乐、戏剧等艺术,直接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创设情境,让儿童在审美感受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搭建了富有美感的儿童成长空间。美感潜移默化的作用,润泽了儿童的心灵,丰富了儿童的精神世界。

我通过图画再现情境,把课文语言与形象结合起来,课文形象一下子就鲜明了,很好地帮助儿童伴随着快乐的情绪感受课文的整体。我运用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旋律、节奏也是一种语言,它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很易于激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我还让儿童扮演角色,以角色体会情境,角色扮演一开始,教室里就沸腾了,孩子普遍感到其乐无穷。角色扮演让儿童心理从动情自然进入到移情,从而加深孩子对角色语言、情感、行为的体验。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语言描绘情境。艺术的直观必须与语言描绘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语言对儿童的认知、情感起到调节、支配、暗示的作用,引领儿童感受情境的美,体验情境中的“情”。教师的描绘、措辞、语气、语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教师情感的示范性、传导性。

上述四种途径,再加上“以生活展现情境”“模拟操作情境”,连同近年来提出的“游戏比赛情境”“网络拓展情境”,我提出创设情境的八条有效途径;并明确提出儿童母语情境学习*化的两条标准:“效果要高,耗费要低”。“耗费要低”,其间包括的不仅是教师准备时间以及制作所需材料的耗费要低,更包括学生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少,这就是达到高质量、轻负担的要求。儿童母语情境学习*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单纯追求形式生动或不讲究实效的倾向,使母语情境学习真正成为儿童快乐、高效学习的途径。

在大量实践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我梳理归纳出“初读—细读—精读”的情境阅读的教学程序、步骤,以及儿童在情境阅读过程中从入情到动情再到移情,以至抒情的情感发展的脉络。在此阶段,由于儿童母语学习创设的美的情境的生动形象,儿童的课堂学习气氛热烈。随着实践与教学研究的持续进行和不断深入,我对儿童母语情境学习做出界定:“通过优化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儿童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由此建立起独特而高效能的小学母语情境学习的教学新体系。

四、反思产生顿悟,为儿童研究儿童

我一直在追求一种能顺应儿童天性的小学语文教育的完美境界。那就是儿童在学习祖国语言的过程中,潜在的智慧得到发展,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得到培养,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这种追求一开始时是朦胧的,之后便日益清晰起来,到今天已变得分外强烈。在实践研究儿童母语情境学习漫长的历程中,我非常习惯回顾自己走过的路,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成功的诀窍,往往由此还能产生顿悟。儿童的发展让我看到儿童母语情境学习喜人的效果,令我进一步在情境母语教学发展的过程中研究儿童。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我发现儿童都是爱美的,他们爱美的人、美的景、美的事、美的物。应该说,爱美是儿童的天性。无数伟人、科学家成长的事实,都表明美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美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育德。美是教育的磁石,这块磁石是拿起,还是放下,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儿童母语情境学习通过“艺术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创设美、智、趣的情境,把儿童带到作家创作的那个情境中,感受课文的真切、美感和广远的意境。儿童被紧紧地吸引过来,课堂教学充满着美感,充满着师生间生命对话的勃勃生机,儿童幼小的心灵得到润泽。教学实践表明,美的教育功能已经在不少老师的课堂上显示出来,并且发出了绚丽的光彩。

同时我深感,儿童都是多情的,他们的心中怀有可贵的*纯洁、*真切的情感,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过分。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情境教学中,由于情境的再现,学生仿佛看到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和场景,仿佛听到了课文中人物的对话,甚至是课文中描写的鸟叫声、风吹树叶的飒飒声,这就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所谓“如临其境”!我认为只有看到了、听到了,才谈得上感受,也才能激起情感。中国国学家王国维先生就说过“真正的知识唯存于直观”。在这样的情景交融中,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便结合起来了。一方面,这种结合使儿童的认知活动因为情感的参与而变得主动,甚至是变得情不自禁。因为主动,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而且越是快乐,就越是学得主动;另一方面,这种结合,使母语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素养、人文精神也在系统的认知活动中得到落实,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母语学习的高效能。对于这种结合而言,教师情感的传递,教学语言的调节支配和唤醒、激励,同样是不可淡化的。教师的情感,是火种,是点燃情感的火苗,教师利用情感的渗透,去传递作家在作品中抒发的情感。母语情境学习适时提出“情感是纽带”的策略,情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缩短了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的情感被激起,其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调动,甚至能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可以说,让教育、让课堂充满情感,是情境学习*的特点。

儿童都是喜欢活动的。正是活动,让儿童迈开了人生的*步;也是活动,让儿童获得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喜爱活动是所有儿童的共性。我们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中光明美好的场景和人物之中。春天,我们带孩子们去找春天,到小河去捞小蝌蚪,去田野上、小河边采野花,感受无穷的生命力;秋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拾落叶,捡起秋姑姑留下的美丽影子……回到课堂上,我们又紧密结合学科内容设计一系列相应的实践活动。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每一个大脑功能正常的儿童都有潜在的智慧,好奇心、求知欲使儿童的内心世界充满着走向未来的可贵的驱动力;而孩子们的想象力更是令人叹服,他们的思维是长了翅膀的,是会飞的。但是儿童潜在的智慧和创造的潜能如不在早期开发,便会因抑制而弱化,以致像小苗苗上的新芽一样,因为得不到阳光雨露而枯萎。潜在的智慧,是儿童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儿童情境学习提出以思维为核心,提倡为了儿童的发展,教师倾注真情的期待,让学生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的心理状态,*终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体验到自信,感受到动脑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们在词的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在修辞的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在篇章结构的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在想象性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利用广远的意境,启迪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宽阔的空间里,在宽松自主的情境中,积极思考,乐于思考,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秋天的夜晚,我带孩子们在小河边看月亮升起。孩子们看着月亮,说着嫦娥、小玉兔,说着环形山,说着宇宙飞船在月球着陆的情景,神话的虚幻与科学的真实交融在一起,孩子们想入非非,美不胜收。我深深地感到在这优化的情境中学习,既是美的享受,也是智慧的启迪。

一言以蔽之,爱美、多情、爱活动、有潜在的智慧,是儿童共同的四大特点。中国的先哲孔子说过,对于儿童,应该“顺其天性而育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进行培育。我深深地感悟到,“顺则成,逆则败”。而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是小学母语教学应该致力的。

当然,我也从哲学,从现代心理学中的暗示、移情、心理场,找到理论依据,得到借鉴,构建了情境教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在儿童情境学习漫长的实践与研究中,我还一直从脑科学、学习科学中寻找理论支撑。近年来,脑科学进行的大量实验所获得的*成果表明:儿童在多样化的手段构筑的丰富环境中活动,能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并带着信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激活神经元长出新的树突。儿童情境学习正是利用富有美感的图画、音乐、表演多种艺术的手段,结合老师语言的描绘,情感传递、示范,给儿童带来愉悦感,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从而令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就使脑功能产生有利于儿童学习的高效能;而带着情绪的信息,比其他信息在大脑中优先得到脑的加工,并留下难以淡忘的“情绪记忆”。儿童的脑是正在生长的脑,它不断寻求信息。儿童情境学习强调的以“思”为核心的操作要义,促使儿童在情境中积极进行思维活动,不断地刺激脑,又加快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有效地促进大脑的生长发育。这就使聪明的孩子更聪明,不那么聪明的孩子也变得聪明起来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这样儿童情境学习就从脑的活动功能上保证儿童快乐、高效的学习,我倍感踏实和振奋。

我一直秉承着“一切为了儿童发展”的初衷和自己立下的主旨,深感“为儿童研究儿童,易于发现规律”。回顾走过的路,我之所以能坚守40年做一个课题,那就是三个字:心中充满一个“爱”字,讲究一个“真”字,追求一个“美”字,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