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经典与解释·古学纵横,呈现桐城派后学中两位具有代表性人物对《左传》的解读

1.《左传》是先秦时期儒家的一部重要典籍,是我国*部比较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为后世史书之典范。就文学而言,《左传》文采华美,辞义赡富。

2.二千多年来,解读《左传》的古籍可谓汗牛充栋,传世者无虑数百种。

3. 《〈左传〉读法两种》由潘林编注,将林纾《左传撷华》和陈朝爵《读左随笔》两部著作合编为一书,并对其进行校注,对解读《左传》有重要参考作用。

本書《〈左傳〉讀法兩種》由潘林編注,即是將林紓《左傳擷華》和陳朝爵《讀左隨筆》兩部著作合編為一書,并對其進行校注,對解讀《左傳》有重要作用。


【内容简介】

林纾的《左传撷华》继承并发展了明清盛行的文章评点之学,注重讨论《左传》之文法、意境,于《左传》纪事之篇章结构、历史之曲折婉转、人物之善恶臧否有其精彩独到的评点。

陈朝爵的《读左随笔》是在其授课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虽不具载经传原文,但于所见分条罗列,参考诸说,详加训释。此书颇受乾嘉学派影响,经史考证、文法探讨并重,于文章义理、文字考据皆有发挥。

《〈左传〉读法两种》由潘林编注,将林纾《左传撷华》和陈朝爵《读左随笔》两部著作合编为一书,并对其进行校注,对解读《左传》有重要参考作用。


【作者简介】

林纾(1852-1924),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人。出身寒微,励学有成。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曾执教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城讲舍、北京金台书院、五城学堂等学校,后受聘京师大学堂讲席。林氏治学推崇桐城义法,“力延古文之一线”,被称为“古文殿军”。著作等身,有《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畏庐诗存》《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文微》《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行世。又有百数十种译作联翩问世,成为文学史、翻译史上之一大奇观,故又被称为“译坛泰斗”。

陈朝爵(1876-1939),近代著名学者。字慎登,号芚庵,湖南长沙人。早岁为长沙府学庠生,受知于湖南提学使吴庆坻。辛亥鼎革后,历任湖南长沙楚怡学堂、安徽省立*中学、安徽秋浦宏毅学舍、安徽大学等校教员,以及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安徽通志局特约编修、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陈氏覃研经史,精通小学,亦擅诗文。著有《汉书艺文志集说》《文学释词》《文法在我》《字学浅诂》《历代圣哲学粹后编》《文选随笔》《读左随笔》等。

潘林,男,1971年出生,四川内江人。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毕业。致力于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校注有《周礼疑义辨证》《张居正奏疏集》《诗说》,参与主编《陈柱集》《廖平集》,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古典研究》《古今农业》《重庆工商大学学报》《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媒体评论】

民国更元,文章多途;特以俪体缛藻,儒林不贵。而魏晋唐宋,骈骋文囿,以争雄长。大抵崇魏晋者,称太炎为大师;而取唐宋,则推林纾为宗盟云!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

吾友陈慎登先生,少从邻先进游,深窥经籍,以迨百家;及长优于文章,有逼近归震川之誉。教学勤勤不遑,造诣益加邃密。

李寅恭《陈慎登教授传略》

《左传》一书,其义,为经;其体,为史;其用,则为文;其旁枝,衍而为诸子、为哲理。

?张高评《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


【目录】

編注説明 / 1

左傳擷華 / 1

左傳擷華序 / 3

左傳擷華卷上 / 7

楚武王侵隨桓公六年(前706年) / 7

連稱、管至父之亂莊公八年(前686年) / 9

鄭厲公自櫟侵鄭莊公十四年(前680年) / 11

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閔公二年(前660年) / 13

宫之奇諫虞公僖公五年(前655年) / 16

管仲斥鄭子華僖公七年(前653年) / 18

陰飴甥會秦伯僖公十五年(前645年) / 20

楚人伐宋以救鄭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 / 22

吕郤畏偪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 / 24

介之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 / 26

展喜犒師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 / 28

城濮之戰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 / 29

燭之武見秦君僖公三十年(前630年) / 36

秦三帥襲鄭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 / 37

秦師襲鄭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 / 39

原軫敗秦師于殽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 / 41

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晉文公七年(前620年) / 43

河曲之役文公十二年(前615年) / 46

士會歸晉文公十三年(前614年) / 48

楚人滅庸文公十六年(前611年) / 50

鄭子家抗晉文公十七年(前610年) / 52

晉靈公不君宣公二年(前607年) / 54

楚子問鼎宣公三年(前606年) / 58

鄭穆公刈蘭宣公三年(前606年) / 59

鬭樾椒之亂宣公四年(前605年) / 61

解揚將命宣公十五年(前594年) / 63

鞌之戰成公二年(前589年) / 66

申公巫臣取夏姬成公二年(前589年) / 72

楚子歸知罃於晉成公三年(前588年) / 74

齊侯朝晉成公三年(前588年) / 76

晉侯觀於軍府成公九年(前582年) / 77

晉侯夢大厲成公十年(前581年) / 78

聲伯之母成公十一年(前580年) / 79

吕相絶秦成公十三年(前578年) / 81

蕩澤弱公室成公十五年(前576年) / 86

鄢陵之役成公十六年(前575年) / 87

厲公誅三郤成公十七年(前574年) / 94

左傳擷華卷下 / 97

魏絳戮揚干之僕襄公三年(前570年) / 97

魏絳和戎襄公四年(前569年) / 99

鄭人從楚襄公八年(前565年) / 101

晉受鄭盟襄公九年(前564年) / 104

偪陽之役襄公十年(前563年) / 106

遷延之役襄公十四年(前559年) / 109

衛侯出奔襄公十四年(前559年) / 112

晉逐欒盈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 / 116

欒盈之亂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 / 119

穆叔答范宣子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 / 122

張骼、輔躒致師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 / 122

崔杼弑君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 / 124

宋公殺其世子痤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 / 128

衛侯殺甯喜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 / 130

慶封攻崔杼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 / 131

齊人尸崔杼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 / 133

子産爲政襄公三十年(前543年) / 135

子産毁垣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 / 136

鄭放游楚於吴昭公元年(前541年) / 139

齊使晏嬰請繼室於晉昭公三年(前539年) / 141

穆子去叔孫氏昭公四年(前538年) / 144

蹶由對楚昭公五年(前537年) / 147

芋尹無宇對楚王昭公七年(前535年) / 149

伯有爲厲昭公七年(前535年) / 151

屠蒯諫晉侯昭公九年(前533年) / 152

楚子狩於州來昭公十二年(前530年) / 153

叔向斷獄昭公十四年(前528年) / 156

無極害朝吴昭公十五年(前527年) / 157

宣子求環昭公十六年(前526年) / 158

駟乞之立昭公十九年(前523年) / 160

費無極害伍奢昭公二十年(前522年) / 161

齊豹之亂昭公二十年(前522年) / 163

華貙爲亂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 / 166

華登以吴師救華氏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 / 167

吴公子光之亂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 / 170

晉殺祁盈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 / 172

吴滅徐昭公三十年(前512年) / 174

晉侯將以師納公昭公三十一年(前511年) / 175

叔孫成子逆公喪定公元年(前509年) / 177

公侵齊門於陽州定公八年(前502年) / 179

陽虎之亂定公八年(前502年) / 180

陽虎歸寶玉、大弓定公九年(前501年) / 182

晉敗鄭師哀公二年(前493年) / 183

黄池争長哀公十三年(前482年) / 186

齊陳逆之亂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 188

白公勝之亂哀公十六年(前479年) / 190

讀左隨筆 / 195

讀左隨筆序 / 197

讀左隨筆卷上 / 199

讀左隨筆卷上補録 / 226

讀左隨筆卷下 / 231

附録 經説 / 283

古祭祀用尸記 / 283

《春秋》譏二名辨 / 285

書顧棟高《春秋不書河從論》後 / 286

主要參考文獻 / 288


【前言】

編注説明

《左傳》是先秦時期儒家的一部重要典籍,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熔經學、史學、文學於一爐的傑作,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着深遠的影響。就經學而言,與《公羊》《穀梁》偏重義理不一樣,《左傳》偏重事實,借事立義,推見至隱,闡明聖人筆削之旨,*後由傳升爲經,成爲“十三經”之一。就史學而言,《左傳》是我國*部比較完備的編年體史書,爲後世史書之典範。就文學而言,《左傳》文采華美,辭義贍富,堪爲“叙事之*”。故當代臺灣學者張高評認爲:“《左傳》一書,其義,爲經;其體,爲史;其用,則爲文;其旁枝,衍而爲諸子、爲哲理。”二千多年來,解讀《左傳》的古籍可謂汗牛充棟,傳世者無慮數百種。從内容上看,有側重探討經義者,有側重評論史事者,有側重揭示文法者,亦有經義、史事、文法兼顧者。

桐城派作爲清代*有影響的文學流派之一,倡導“以文見道”,鎔裁經史,推崇《左傳》、《史記》、唐宋八家文章,主張義理、考據、詞章兼長相濟,以一種“凝練而又明暢的文風”左右文壇二百餘年。桐城派向以“義法”自詡,而“義法”肇端於始祖方苞,他曾指出:

《春秋》之制義法,自太史公發之,而後之深於文者亦具焉。“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爲經而法緯之,然後爲成體之文。

義經與法緯並舉,體現了内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方苞認爲,古文義法源自六經,而“義經、體史而用文”之《左傳》,其義法可謂至精至備。方苞口授、其弟子整理之《左傳義法舉要》,選録《左傳》六篇文章,“於首尾開闔、虚實詳略、順逆斷續,包括貫穿之法,推闡爲詳”。此後,桐城派學人皆推崇《左傳》,解讀《左傳》之作甚夥,多致力於揭橥古文義法。“五四”以降,桐城派日漸式微,但亦有一些文人爲抗衡西學,接續桐城文統,留下了不少古文評釋著作,林紓《左傳擷華》、陳朝爵《讀左隨筆》便是其中力作。

林紓(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别署冷紅生。福建閩縣(今屬福州市)人。出身寒微,勵學有成。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人。曾相繼執教於福州蒼霞精舍、杭州東城講舍、北京金臺書院、五城學堂等學校,後受聘京師大學堂講席。著述等身,有《畏廬文集》《畏廬續集》《畏廬三集》《畏廬詩存》《韓柳文研究法》《春覺齋論文》《文微》《左孟莊騷精華録》《左傳擷華》等及百數十種譯著行世。林紓宗桐城義法,認爲左、馬、班、韓之文乃“天下文章之祖庭”。所撰古文爲桐城人吴汝綸、馬其昶、姚永樸、姚永概輩所推許。據朱義胄編《林畏廬先生年譜》載,《左傳擷華》成書於民國五年(1916年)。是書分爲上下兩卷,選《左傳》文八十三篇,其中二十九篇與《左孟莊騷精華録》重複。每篇皆先録原文,間有雙行小注、眉批,然多本杜預注釋。各篇之末,皆綴以評語。

陳朝爵(1876—1939),字慎登,號芚庵,湖南長沙人。早年入長沙府學,受知於湖南提學使吴慶坻。後執教於湖南長沙楚怡學堂、安徽省立*中學、安徽秋浦宏毅學舍、安徽大學等多所學校。陳朝爵覃研經史、小學、詩文,著有《漢書藝文志集説》《文學釋詞》《文法在我》《字學淺詁》《歷代聖哲學粹後編》《文選隨筆》《讀左隨筆》等。陳朝爵客居安徽時,曾向桐城人方守彝、方守敦請教詩文義法,並與姚永樸、姚永概等交厚,“講義論學,垂二十年”。據作者自序,《讀左隨筆》是陳朝爵在秋浦學舍授課所用講義基礎上整理而成,成書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閏四月。是書分上下兩卷,不具載經傳原文,但於所見,分條臚列,參稽諸説,詳加訓釋。全書共收文一百七十條,其中包括書末所附三篇經説文章。

事實上,林、朝二人乃桐城别支,皆戮力爲桐城張目。不過,由於學術背景與學術取向不同,二人解讀《左傳》的風格有較大差異。《左傳擷華》繼承並發展了明清盛行的文章評點之學,注重探討文法、意境:“因本其(編者注:指杜預)説,以點論左氏之文。然核其所論,大抵皆古文起承轉合、遣調鍊詞之法。”《讀左隨筆》則頗受乾嘉徵實學風之影響,於經史考證、文法探討並重,如陳朝爵所言:“古字訓故爲文章鈴鍵,皆弗可略,亦復引申先儒義例,要以通經而止”,“於文章義法,批卻導窽,殆無遺藴”。

在二十世紀初葉的古今文白之争中,林、朝等桐城派後學以發揚舊學爲己任,試圖“力延古文之一綫”,由於被新派人士貼上“封建復古派”“國粹派”的標籤,其學術成果長期没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實,他們留下的大量著述,致力談藝論道、訓故通經,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當今學子研讀古傳經典、弘揚傳統文化頗有裨益。有鑒於此,筆者不揣淺陋,将《左傳擷華》和《讀左隨筆》編注成“《左傳》讀法兩種”,以供當今学子參讀。

《左傳擷華》由商務印書館於民國十年(1921年)三月發行排印本之後,又多次印刷。《讀左隨筆》有民國十四年(1925年)秋浦館油印本,後收入《安徽大學月刊》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第二卷第三、四期。本次校注,即分别以上述商務印書館、《安徽大學月刊》版本爲工作底本。此外,《左傳擷華》部分還參校了林紓評註、商務印書館於民國十四年出版的《左孟莊騷精華録》。

兹將本次校注的體例分述如下:

一、全書採用繁體横排,施以現代標點,於難解字詞、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作簡明注釋。對於原書引文,盡量考證並註明其出處。需要指出的是,《左傳擷華》原書有斷句,《讀左隨筆》原文亦有標點,但均存不少錯誤,或前後體例不一致,或不盡合現代標點符號用法,故有必要適當重新標點。

二、正文一般用小四號宋體字,原有注釋和校注者新增注釋用小五號宋體字。新增注釋採用隨文夾注形式,外加圓括號(單獨註音除外)。此外,對於長段引文,採用“獨立引文”格式、仿宋字體;對於篇幅較長者,酌情加以分段。

三、《左傳擷華》作如下調整:原有眉批排入正文相應位置,前以“〇”示之;原有雙行小注改爲單行排列;考慮到排版的困難及實際參考價值,原有圈點盡行略去;《左傳》選文後的評語採用五號宋體字,左縮進兩格排列。

四、《讀左隨筆》作如下調整:原文注釋外的圓括號盡行略去,每則條目字體一律加粗。

五、原有四篇(則)文章未按《左傳》紀年順序編排,分别是:《左傳擷華》之《聲伯之母》《魏絳戮揚干之僕》,《讀左隨筆》之“紀叔姬”“齊辟司徒之妻”。此當係原編者疏忽,故本次校注參照原有體例予以調整。

六、對於底本中的譌、脱、衍、倒文字,一般予以校改,並在頁下出校記説明;但如果僅是筆劃小誤,如日曰、戊戌、己巳等之類混淆,則徑改不出校。

七、凡原文爲避聖諱、清諱所改字,徑予回改,不出校記。

八、凡原文字迹漫漶而無法辨認者,用“□”表示。

九、原文中的異體字、古今字和通假字,一般保持原樣。爲規範起見,將舊字形悉改爲新字形。

十、增列主要參考文獻,附於全書末。

本書係重慶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儒家思想與西方哲學的會通:文獻譯注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准號:CDJKXB14006。

潘林

戊戌年孟春識於緝熙室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