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专家编撰,内容权威。

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编撰,作者均为该馆的专家学者,内容权威,曾获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

2. 以文物为主线讲述历史,角度新颖。

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本书以文物为主线讲述历史,以史带物、史物结合,展现文物蕴含的历史,展示的历史可观可触摸,历史成为鲜活的历史。

3. 印制精美,适合馈赠或收藏。

本书精选2000余幅精美历史文物图片,采用四色印刷,精装,印制精美,适合馈赠佳友、个人典藏或图书馆收藏。


【内容简介】

《文物中国史》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编撰的一套通史类历史读物,曾获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共计八卷,以文物为线索讲述了从史前到清朝覆亡的历史。

这套书精选2000余幅精美历史文物图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历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并从文物、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展开叙述,以物带史、物史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史,并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成果。

阅读这套书,仿佛走进一座恢弘的历史博物馆,既可以了解历史,又可以欣赏文物,提高阅读中华文化的乐趣和品位。


【作者简介】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一家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数量为140万余件,展厅数量48个,是中华文物收藏量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

其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科学研究、对外历史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平台作用。


【目录】

文物史前史

章 人类起源之谜

 节 腊玛古猿?

 第二节 南方古猿

 第三节 能人

 第四节 直立人

 第五节 早期智人

 第六节 晚期智人

 第七节 人类起源与进化研究的一些新动态

第二章 中国境内的直立人

 节 早的直立人

 第二节 陈家窝与公王岭

 第三节 北京人

 第四节 进步类型的直立人

 第五节 郧县人

 第六节 北京人的另一个支系

 第七节 居住在东北的庙后山人

 第八节 汤山人

第三章 北京人的生活

 节 生态环境

 第二节 采集和狩猎

 第三节 洞穴为家

 第四节 用火和火种的保存

 第五节 石器加工和使用

 第六节 有关北京人的一些争论

第四章 不同风格的旧石器文化

 节 旧石器的制作与功能

 第二节 手斧

 第三节 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的主要序列

 第四节 华南的旧石器工业制品

 第五节 西南旧石器的特点

第五章 智人的分布

 节 中国的早期智人

 第二节 现代人的出现

第六章 原始技术与精神活动

 节 细石器工艺

 第二节 狩猎工具和方法

 第三节 骨、角器的加工

 第四节 意识、宗教和艺术的初现

第七章 新石器时代之初

 节 一万年前的陶器

 第二节 站在洞口望平原

第八章 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过程

 节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第三节 边远地区的文化

第九章  早期农业的两大系统

第十章 生产与生活

第十一章 野性之美

第十二章 天地人神的沟通

第十三章 光明的曙光

参考书目

后记

文物夏商周史

文物春秋战国史

文物秦汉史

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文物隋唐史

文物宋元史

文物明清史


【前言】

《文物中国史》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中国历史与考古的专家、学者们合作撰写的一套图文并茂的著作。这套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正在学习中国历史的年轻人和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各界人士。在读者阅读这套书之前,我需要先向读者说明几点。

一、顾名思义,所谓“文物中国史”是以文物为线索来讲述中国历史,这当然与一般主要依据文献史料讲述历史的著作不同。文物是历史文化遗存,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历史的实物见证,或称物化的历史。透过文物,我们可以更真实地感受历史。所以,阅读这套《文物中国史》,要比读一般的历史教科书更生动,对许多重要历史问题的体会也会更深刻、更切近真实,因而也更适合青年人阅读。这是我们编撰这套书的原因。

二、这套书的作者都是在博物馆工作的专家,有着比较丰富的文物展览工作经验。所以,我相信读者读这套书,会有走进一座恢宏的历史博物馆的感觉。精心选择的、优美的典型文物图像,附以简练的文字介绍,使读者既可以了解历史,又可以领悟与欣赏文物,增加许多文物知识。这应该是这套书突出的特点。当然,据我所知,类似的著作在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日本都出版过,这种体例并非这套书首创,但是由于这套书的作者均具有博物馆专家、学者身份,故其在文物选择之得当与诠释之准确方面,应该是同类书很难达到的。

三、这套书虽不属于学术专著,但是从将文物、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结合,通过文物去研究、阐释历史方面看,显然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我认为,以文献研究为主的历史学只能称为狭义的历史学,如何将其更好地与考古学相结合,使二者真正成为历史科学研究的双翼,这个问题虽已开始受到历史与考古学界的重视,两种学科的交流、融合也不断产生着新的成果;但是目前大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似仍未充分重视从文献史学与考古学两个方面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对于促进历史学科教学的发展,特别是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是有裨益的。

四、作为一套带有一定通史性质的著作,尽管是以文物为主述线索,仍需要有自己科学的体系,使读者能够看到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较系统、较完整的过程。这是我们在确定这套著作的体例时十分注意的。要保证体系的科学性,一个首要问题是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方式。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这套书没有采取以往较常用的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经济社会形态名称划分中国古代史发展阶段的做法。这首先是因为这种较传统的划分方式,固然有其理论依据和合理成分,但近年来中国史学界众多学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中国古代经济形态的发展做了更深入的探讨,并与世界范围内其他古代文明发展历程进行比较研究,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了许多新认识。而且,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方式,应是由各段社会形态特点的差异来决定的,仅以经济形态的一些变化来划分并以这些名称来概括也是不完全的。社会形态的划分方式,应综合考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方面。中国古代社会长时间处于独特的地理、自然、人文环境中,其发展在总体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些共同规律,但同时又有许多自身的特点。鉴于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几大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尤其是其从未间断过的悠久历史、广阔的地理分布、在世界文明史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无疑应该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所以,关于中国古代史科学的分阶段、分期问题应该从这一高度做更深入的研究。这套书以分卷的形式,每卷讲述中国历史的一个时段。虽然这种分卷方式并非对中国古代史做上述意义的分期,只是从编撰方便出发设计的,分卷亦即分时段仍尽可能吸收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的多年研究成果,充分考虑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以若干王朝相聚合为一个历史时段,与纯粹的王朝体系是不同的。被归为同一时段亦即同一卷的历史时期,在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社会结构及思想文化发展方面均大致有其可以区别于其他时段的特点。

五、这套书虽带有一定的通史性质,但是是以典型文物为线索展开叙述的,文字也尽量简练。这样就不可能在每一卷中都像通史著作那样,对政治、经济、文化、事件、人物等都叙述得那么系统、详备,而是主要突出描述时代特色,在叙述清楚各时段历史背景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基础上,注意选择本阶段中那些能体现社会进展,对中国历史进程乃至整个世界文明史有较大影响的内容展开叙述,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希望通过这样的编撰方法,使读者能够在熟悉文物的同时,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基本内容有一个较清晰的印象。

六、作为以文物为线索来展述历史的著作,理想的是所要叙述的每个重要史实,皆有典型文物来体现。本书虽致力于此,但显然难以完全做到。所以采取了如下方式,即凡史实能与文物结合、有典型文物表现的,即多着笔墨,以合乎本书之主旨;而无文物可表现之重要史实,则出于上述通史体例要求而必有所交代,但行文则略为简短。

相信以上几点说明会有助于读者理解本书的内容。专家、学者们一般都有体会,写稍普及的著作其实更难,既要将专业知识用较通俗、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又要准确、深刻,所谓深入浅出,实非易事。这套书各卷作者致力于此,为能使读者满意,已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但不尽理想之处与疏误仍在所难免,我谨代表这套书的编委会与作者诚恳地期待着读者的批评、指教。


【免费在线读】

节 北宋的建立

960 年,后周将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北宋王朝逐步统一了从岭南至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为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宋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解除了一批高级将领的兵权,派京朝官出知各州县,将地方军权、财权和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采用分割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同时扩大科举入仕之门,保证文官队伍的延续。
一、陈桥兵变
距河南开封东北约20千米处,穿过黄河古道,一片黄沙弥漫之中,能见到一座歇檐式屋顶的建筑。拾阶而入,是一座不大的院落,院中铁栅栏围起一株形态怪异的古槐树,黑褐色的枝干仿佛曾经被烈火熏烧过,弯曲的树干似乎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这座院落就是古代驿站——陈桥驿的遗址。一千多年前,在这里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陈桥兵变。那棵枯干的古槐,据说是兵变谋划者赵匡胤用来系战马的,因而被叫作系马槐。槐树旁边矗立的石碑上书写着“宋太祖黄袍加身处”几个大字。
一千多年前,在这座普通的院落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据宋代史料描述,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三,一支军队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穿过京城长景门,向北进发,准备抵御北汉和契丹的进犯。黄昏时分,大军来到陈桥驿安营扎寨。将近黎明,四面叫喊声骤起,声震原野。醉卧之中的赵匡胤正要起身,他的弟弟赵匡义(即赵光义)和谋士赵普匆匆进门禀报,诸将领要求“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正说,传来急促的叩门声,赵匡胤推门而出,诸将领已手执兵器环立院中,“诸将无主,愿策点检为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有将领拿出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其他将领马上拜倒在地上,齐呼“万岁”。赵匡胤再三推辞,众将领不答应,将他强行簇拥上马,向京城方向返回。赵匡胤万般无奈,说道:“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若能听从我的命令,我就同意;如若不然,我就不能当你们的主子。”众将听了这番话,全都下马表白:“唯命是从。”赵匡胤又说道:“近世帝王初立时,进入京城都纵兵大掠,擅劫府库,你们不得如此,待大事已定,当有厚赏;否则诛杀全族。”众将皆拜。于是,大家重新上马,整军回师京城,北上抵御外敌进犯的任务似乎已不存在。赵匡胤的把兄弟、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作为内应,早已打开宫门迎候。当日,百官早朝未退,诸将已簇拥着赵匡胤进入皇城明德门。见到后周宰相范质、王溥,赵匡胤流着眼泪说道:“我受先帝厚恩,一旦至此,惭愧天地,但被六军所迫,也不知该怎样做才好。”范质等尚未答话,站在赵匡胤身后的一名大将挺剑向前,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无论赵匡胤怎么呵斥,诸将不退,见此情形,两位后周宰相只好跪拜于地,向这位昔日同僚山呼万岁。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好办了,全有前朝先例。赵匡胤在宰相的引导下来到崇元殿行禅位礼。召文武百官就列,宰相扶新皇帝升殿,穿上龙袍,群臣拜贺。朝廷原主人——后周恭帝也被请了出来,封为郑王,遣送西宫居住。
陈桥兵变的发生,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约十年前,同样的一幕就曾上演过。950 年 11 月,后汉禁军大将郭威受命抵御辽军进犯,率兵到澶州,将士们也称天下无主,撕下一面黄旗披到郭威身上。郭威被众将士的赤诚所打动,“被迫”当上了皇帝,接着便不记得还有北上御敌的任务,直赴京城,逼后汉幼主及寡太后“禅让”,完成了由后汉至后周的演变。赵匡胤不仅亲眼目睹了那一次黄袍加身,而且作为郭威的亲信,他也是那次兵变的参与者之一。稍稍不同的是,郭威以“周”代“汉”,以示崇尚三代之美德;大约考虑到周王朝以前的朝代均以荒暴天子而终,赵匡胤果断地摒弃了这种一味好古的习气,因起兵之前他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便命名新的王朝为“宋”。除此之外,几乎每一细节都在效法他的前朝主子。尤其相似的是,郭威在正月初五(951年2月13 日)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广顺,成为后周的代天子,去世后庙号太祖。赵匡胤也是在正月初五(960年2月4 日)改国号为宋,改元为建隆,成为宋朝的代天子,驾崩后庙号太祖。


二、杯酒释兵权
同样是黄袍加身,同样由军事统帅改当皇帝,赵匡胤可比郭威要幸运许多,也英明许多。郭威看到了藩镇割据和契丹南侵是朝廷的内忧和外患,先后贬杀了两名掌握军权的重臣,又平定了镇将作乱。但他急于求成,过于信任自己提拔上来的人,尤其致命的是他的健康状况十分不佳。赵匡胤确实对后周太祖心存感激之心,并受其影响,顺利地穿上了天子的黄龙御袍。但他看出前朝皇帝在防御内忧外患方面策略的偏差,看到了黄袍加身有可能重演的危险,意识到要使国家稳定,不再陷入频繁地改朝易代的局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他询问赵普:“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八易姓,争战不息,生民涂炭,究竟是什么原因?有何办法能够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呢?”赵普答道:“原因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要改变现状,没有别的办法,唯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然安定。”赵匡胤未等他说完,便道:“你不用再说了,我已经明白该怎样去做了。”
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赵匡胤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军权的亲信。酒酣之际,太祖屏退左右,对他们说道:“朕若没有诸位鼎力相助,哪会有今天的位子。但做皇帝并不比你们当将军的舒心,我几乎没一天能睡个好觉。”诸将领询问是何缘故,太祖道:“这还不清楚?这皇位谁不想坐呀!”石守信等人闻言,相顾失色,连忙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何要说出这样的话?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摇头道:“并非如此。你们虽无异心,可你们的属下能没异心吗?一旦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想不干也不成了。”众将听了皇上的这番话,才明白他是担心他们这些功臣中间再出现谋反篡位者。谁也不想被安上篡位这个罪名,于是他们一齐流着泪请求皇帝指明一条生路。太祖早已成竹在胸,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想要富贵,不过是多积蓄钱财,及时行乐。你们何不解去兵权,出守大藩,多买些田宅,为子孙置下永久产业,再置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我与你们互结亲家,这样,君臣之间两无猜忌,上下平安,不是很好吗?”众将领全都明白了,要想免除皇帝对他们的猜忌,只有交出手中的兵权。次日,将领们纷纷称病告老。宋太祖一一抚慰,赏赐甚厚,同时批准了他们的请求。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侍卫亲军都虞侯张令铎等都被免去军职,出任节度使。石守信仍兼侍卫都指挥使,但已不掌握兵权。此前,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已被免职,同样出为节度使。
当然,要使国家不再重蹈军阀擅权、藩镇割据的覆辙,仅靠一两次御宴的把戏是不够的,宋太祖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按照赵普设计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三部曲,宋太祖首先对军政机构进行了全面改造,殿前司不再设都点检和副都点检,而以属官都指挥使充任;侍卫亲军司不再设置统领马、步军的都指挥使,马军与步军直属朝廷,加上殿前司,形成禁军的三衙,均由一般将领负责,职权也被限制为对所辖部队的管理,发兵权属于基本由文臣负责的枢密院,实际上禁军出征往往临时任命将领,有时以文臣为统帅。以文制武,三衙相互制约,兵权由此直接控制在皇帝手中。接着,宋太祖着手削弱藩镇实权。以往节度使出守大藩,把所辖区域当成了自己的地盘,设税养兵,将自己养得兵强马壮,一旦羽翼丰满,就不听朝廷号令,这是造成藩镇割据乃至入城逼宫的根源所在。乾德四年(966),宋太祖要求地方选送精兵至京师,补充禁军,当时还往各地派送了身材健壮的“兵样”;挑剩下的士兵留在地方充作厢兵。同年,宋太祖又下了两道诏书,要求各地将每年税收所得的钱帛,除必要开支外,一律解送京师,不得截留。在此前后,宋太祖陆续派朝官出知府、州、县,而这些京师来的文官只听朝廷号令,不受任何人节制。由此,地方的军、政、财权均被朝廷收回,节度使徒具虚名。到后来,节度使只领一府或一州,担任节度使的官员基本上都不出京城,此官职成了一种虚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