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濑户内海巡礼 ? 探访日本艺术重镇、工艺之乡濑户内地区,在香川、高松、松本、濑户内海的风景中,找寻柳宗悦、中岛乔治、野口勇留下的民艺痕迹;

深度专访 ? 深泽直人、大西静二、堀井和子、皆川明、山口信博……器物创作者、选物者、使用者深度对话,分享对质感的执着、对陪伴的珍视和对设计的追求;

精彩对谈 ? 三谷龙二、鞍田崇、石仓敏明,哲学家、人类学家和匠人三方碰撞,剖析泡沫经济时代器物给予人心的慰藉,以及手艺人付出的卓绝心力;

匠人心得 ? 赤木明登、安藤雅信、辻和美、内田钢一……著名匠人讲述造物心得,分享好用之物;

生活书单 ? 附有日本生活工艺思想书单,日式生活器物、生活方式书籍全覆盖。


【内容简介】

《器物的足迹》由日本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实行委员会编纂,以濑户内为原点,走访数十位日本匠人、作家、设计师,分享器物与人的点滴故事。

濑户内海,不仅有让人心驰神往的风景,也是日本生活工艺的中心。这里有柳宗悦、野口勇留下的民艺传统,也是当代匠人聚集之处,是一年一度的“濑户内生活工艺祭”举办地。在这里,商品经济和民艺传统激荡碰撞,孕育出了将器物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在生活方式愈发多元的当代,究竟什么才是好物?生活器物的创作者,造物的初衷是什么?而那些试图将器物容纳进日常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又是怎样看待事物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实行委员会成员走访了多位器物的爱用者与制作者,有活跃在工业设计前言的设计师、当红料理设计师、作家、品牌设计师,以及知名匠人,真诚对谈,形成了这样一册“生活器物地图”。每位受访者对“好”的定义各不相同,但相通的是,能够得到认可的器物必然美而有温度,足以照亮生活。

本书还收录了濑户内生活工艺委员会的“濑户内海巡礼”,走访香川、松本、高松、赞岐等地,在饱览当地风景、建筑的同时,寻找民艺运动以来的生活工艺痕迹。


【作者简介】

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实行委员会 编

“濑户内生活工艺祭”是一批生活工艺创作者爱好者发起的工艺品展会,于每年秋季在日本高松市举行,活动为期两天。这是一个创作者与使用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会场不仅有工艺品买卖,也有主办方音乐会、街头表演、美食分享等活动,是人们欣赏工艺、分享生活的欢乐庆典。

“濑户内生活工艺祭”的宗旨:和认识的人聚在一起,用让人喜爱的器物分享美食,一起欢庆生活之美好。

杨明绮 译

中国台湾东吴大学日文系毕业,赴日本上智大学新闻学研究所进修,目前专职翻译。

译有《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接受不完美的勇气——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超译尼采》《雷霆队长》《至高的音乐——百田尚树的私房古典名曲》《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一个人的老后》等。


【媒体评论】

器物吗?器物啊!我不会再让它们消失了,今后一定好好珍惜。——川上弘美(芥川奖作家)

探索“器物的足迹”,倾听关于物品的故事,无论是手作品、机械制品残留在家中的可爱足迹,还是带点哲理的事,生活器物的前景意外地广阔。——三谷龙二(木艺家)

即便是每天随意使用的器物,也要在意使用的材料和细腻的感觉。审视日常使用的东西和喜欢的器物,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啊。——堀部笃史(日本诚光社书店创始人)

一本讲述“手作是什么”“民艺走向何处”“设计是什么”的书,不仅仅对手工艺者,对产品设计相关者和喜欢器物的人来说,也是很有意思的内容。让我思考流行趋势中真正好的东西是什么。——日本读者


【目录】

楔子 风————川上弘美

代序 器物创作者与使用者和鸣的协奏曲————三谷龙二

关于民艺 、工艺与设计————深泽直人

我挑选东西的眼光,是从餐桌上磨炼出来的————堀井和子

用“大人玩扮家家酒”的心情,培养生活品质————大西静二

加法能发挥的可能性,就是和使用者的想法结合————皆川明

图像剪辑 濑户内的海 、岛与街道 , 没有界线

探访“生活工艺”之乡高松

在高松萌芽的创作之心及“樱制作所”一路走来的历程————请教“樱制作所”会长永见真一先生

专栏“赞岐民具连”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专访草创成员小川熙先生

三方对谈 摊开生活思想的地图————三谷龙二 × 鞍田崇 × 石仓敏明

生活工艺五种形体

孤独的石头或器皿————赤木明登

让我爱不释手的盘子————安藤雅信

不太显眼的器皿————内田钢一

普通的杯子————辻和美

生活中的木制器皿————三谷龙二

生活工艺参考书单


【书摘与插画】

川上弘美

我结过一次婚,这段婚姻在法律上维持了二十几年,途中却再也走不下去。我提出离婚,但对方不肯,于是协议分居,这是发生在婚后第十年的事。

我因为没什么钱,只能租居六叠榻榻米大小的公寓,带了一些书、工作用的文书处理器、几件衣服,骑着自行车,迁居新住所。所谓的生活器物,我一样也没带。

新居有一个小小的流理台,还有一处放置瓦斯炉的空间,我到附近的无印良品买了杯子、碗、盘子,还有筷子,电锅则是小说家长嶋有给的,他因为结婚添购新家电,所以将旧的电锅送我,于是,书柜一隅摆着平底锅、炒锅、朋友送的电锅和几样餐具。

生活稍微宽裕之后,我搬到了一套有两间房间的公寓。淘汰掉比我小十岁的弟弟送的,那个冷冻室经常结厚厚的霜,连门都开不了的小冰箱,换了个一般大小的冰箱。器物也增加了一些。虽然新家的空间不大,但三不五时会有朋友来做客。

又过了大约十年,我总算办妥离婚手续,又搬了一次家,逐渐增加的器物总算可以收进柜子和抽屉里。这时,有出版社向我邀稿写这样的主题。

器物吗?

器物啊!

其实,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关于生活器物的事,只是恰巧同住的友人很喜欢古旧东西,于是我们家就有了许多器物。“试试用这个吧。”友人边说,边拿出几件器物。“嗯,就试试看吧!”说着,我就把料理装进盘子。用上好器物盛装,料理看起来也更美味。真是太好了!我在心里欢呼,有一种赚到的感觉。手艺一向不怎么样的我,看起来竟也像是有那么一两手。

我因为编辑一本女性作家的随笔选集,有机会见到高峰秀子、泽村贞子、向田邦子与白洲正子等人,这群用惯上等器物的女人们的珍藏品的照片,让人感觉真棒!而我自己却完全没想过也使用高级的器物装盛纤细又大胆的料理。

我只要使用手边刚好有的器物就够了。

记得*初居住在六叠榻榻米大的公寓时,我会用那种印有啤酒公司商标的杯子,也会用美仕唐纳滋送的塑胶盘。那时,我还用过镶金的织部小器物,或是古染兔子图案的盘子。

对我而言,这些器物都一样。

宛如隔世般,我想起了结婚时,我也买了整套的器物。那时和母亲一起去店里采买,总是五份成套地买下手。逢年过节也会收到一些器物,按常理来说,应该要幸福地保存这些器物度过这一生的,然而,某一天,这些器物却一个也不剩。

不是因为什么灾害而破损,也不是被别人夺走,是自己破坏了生活,而失去了这些器物。

想到这里,我有点吓到,原来这么容易就会失去。

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器物,每一件都是我的*爱,无论是现在手边用的,还是以前结婚时用的,用着用着,每一件都用得习惯又顺手,无论是无印良品的器物、印有商标的杯子,还是江户时代,甚至制作年代更早的器物,都有着我满满的爱。

所以,我不会再让它们消失了,今后一定会好好地珍惜。

虽然不是什么值得开心到大书特书的事,但对我来说,这就像舒爽的凉风拂面般,让人心情畅快。

器物创作者与使用者和鸣的协奏曲

三谷龙二

我认为,日常使用的生活器物,讲求的不是设计精美或独具特色,而是毫不矫饰,能与生活融为一体,功能性强,造型耐看和实用。

日本有许多从事手作、自由创作的人,打造着心中理想的生活器物,而且有不少人支持这些创作者;也就是说,很多人正使用着手作的生活器物。我想这在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中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说是日本的特色吧!这完全是因为日本人执着于素材的细致感,以及对于倾注心力、打造细工的职人精神所抱持的强烈热爱与信赖,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坚持。

“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就会集了这样一群生活工艺创作者和爱用者,于每年秋天在四国高松举行为期两天的活动。工艺圣地香川县,不但拥有漆艺与茶道等传统文化,还设有县立工艺学校。战后地方政府亦大力推动设计文化,由流政之、中岛乔治等工艺家领头的“赞岐民具连”活动,边吸收来自外地的新风潮,边琢磨自己的设计风格,发展出当地才有的特色。

因为“濑户内生活工艺祭”,我想要写一本有关工艺的书,于是,我访谈了几位创作者,再将谈话内容汇整成文。

虽然有人说工艺界是“不动口,只动手”的世界,但我想,思考器物与人、器物与生活之间有何关联时,还是得用言语来表达。一件物品蕴含着创作者的故事,也有着使用者的故事。探索“器物的足迹”,倾听关于物品的故事,无论是手作品、机械制品残留在家中的可爱足迹,还是带点哲理的事,生活器物的前景意外地广阔。

邀请大家一起用心倾听本书所记录的器物旅行过的世界,这个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