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婉约圣手——秦观传》评语

作者满怀理解与同情,飞腾诗意想象的灵翼,以清畅的文笔,刻画秦观美鬓飘飘、

才华横溢、豪放不羁、风流倜傥的形象;热烈赞扬他受苏轼牵连被贬逐南荒,于

九死一生的险境中仍心系苏门师友,可谓义薄云天;传记高度评价了秦观推进宋

代婉约词艺术成熟的卓越贡献。这是一部文学性较强,又有思想深度的传记。

文史专家 陶文鹏


本传视野开阔、细节密布,行文简洁雅致,趣味盎然。无论正笔闲笔,均开阖有度,有故事,有性格,有气质。秦观所处的时代,群星闪耀,风云际会,他也是核心人物之一,共同辉映着大宋文化灿烂的天空。作者既描绘出那个精神狂欢的时代,也展现了个体的追求与坎坷的人生,使文本立体而饱满。


文学专家 黄宾堂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写婉约词圣手秦观,其次写秦观的老师苏东坡,又写柳永,写张先,写欧阳修、司马光,写黄庭坚、张耒、陈师道等苏门学士和苏门君子,写辩才、参寥等宋代高僧,写魔鬼般的政坛人物章惇,写书痴米芾,写驸马画家王诜,写丹青妙手李公麟,写朝廷硬汉范镇、范纯夫,写作为政治家的、影响了一大批人命运走向的王安石,写秦观身边的美好女性和他邂逅的二三佳丽,写唐宋文人共仰的田园诗祖陶渊明。
北宋中后期辉煌的文坛,跌宕起伏的政坛,美轮美奂的生活画卷,梯次收入眼帘,虔诚奉献给中国读者,海外读者。


【作者简介】

刘小川,男,1960年生于四川眉山县。现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苏东坡》《李煜》《李清照》《王之道》《暧昧》《色醉》《老夫少妻》;论著《品中国文人》(四卷)《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传记《苏曼殊》《汪精卫》《汉刘邦》;散文随笔《眉山苏轼》《苏轼,叙述一种》《先贤与中国》等。


【目录】

001  自序

001  *章/高邮湖上的不明飞行物

005  第二章/秦少游早年生活片断

014  第三章/婚姻

020  第四章/远游

034  第五章/扬州平山堂与秦少游的滑稽表演

042  第六章/“我独不愿万户侯,

但愿一识苏徐州”

054  第七章/闲居

064  第八章/审美之眼

074  第九章/秦观与龙井茶

082  第十章/“仆,散漫可笑人也”

094  第十一章/汴京

106  第十二章/黄州风物与人物

126  第十三章/王安石点评秦观

135  第十四章/高邮的文游台

144  第十五章/登科

154  第十六章/蔡州教授

163  第十七章/不减兰亭盛会的西园雅集

177  第十八章/东京生活点滴

187  第十九章/浑身都是兴奋点

195  第二十章/柳永的幽灵

206  第二十一章/北宋党争

216  第二十二章/姗姗来迟的边朝华

222  第二十三章/高太后与赵宋国运

227  第二十四章/政治中断了爱情

239  第二十五章/宋词为什么吸引我们?

249  第二十六章/道贬

254  第二十七章/孤独的、漂泊的灵魂如何自强

266  第二十八章/苏东坡痛哭秦少游

281  附录一/秦少游年谱简编

288  附录二/参考文献

291  我为什么要写古代文人(代后记)


【前言】

本书致力于现象学意义上的生存阐释,阐释的对象首先是秦观,其次是秦观的老师苏东坡,再次是开宋代婉约词之先河的柳永。围绕这三个人展开叙述,自然会涉及更多。

秦观字少游,北宋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他是今之江苏扬州市高邮人,那地方自古繁华。唐朝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州的富庶天下*。益州指成都。江淮鱼米之乡,大运河千帆竞渡不舍昼夜。宋代的商品贸易更为发达,市民社会勃然兴起。城市的布局坊市相通,不像唐朝,坊市相隔,高级官员还不能去市场。全国三百二十多个州、军,一千六百多个县,总人口和城镇人口远胜于唐朝,尽管宋代的版图比唐朝小。

北宋一百六十八年,九朝皇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大多数是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让开国的将帅们回老家享清福,防止五代十国武人称雄、“四海瓜分豆剖”(李清照语)的乱局重演。他立下家法,不杀士大夫。皇帝的家法比国法更厉害,子孙们大抵不敢违背,于是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士大夫政治,汉唐七百年是没有的。大学者大文豪空前活跃,纷纷跻身权力核心,以天下为己任,“奋厉有当世志”(苏轼)。在中国古代,这具有*性。

宋真宗《劝学歌》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天下学子经寒窗奋斗而登仕途者,数量是唐朝的十倍以上。社会的利益格局避免了固化,起于寒族、冷族的名臣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一些距离汴京遥远的地方,例如成都、眉山,科举之风大盛。两宋三百年间,眉山县的进士多达九百余人,高居全国*,成都不能比。此前,“蜀人不好出仕”。蜀中沃野千里,生活的花样多,苏洵描述:“古人居之富者众。”蜀人懒得翻过崇山峻岭去中原求仕。苏东坡祖上五代,大抵没有做官的。苏轼大秦观十三岁。

北宋一百三十万军队,禁军八十万,保境安民绰绰有余。宋辽两国自“澶渊之盟”后,长期交好,通婚、通商、通文化、通感情,七十多年间,贸易顺差很大,商品的技术含量很高,比如丝绸和瓷器换来契丹人的牛羊马。宋钱在包括日本、高丽在内许多国家是硬通货币,类似今之美元。不同于美元者,是商品贸易支撑着宋钱,而不是坚船利炮加丛林法则,弱肉强食。

北宋的边患主要是西夏。宋军不搞大规模的主动出击,则宋境可保,国运可续。宋神宗上台想打仗,三朝老臣富弼警告这个年轻人:“陛下临御未久,当先布德泽。愿二十年口不言兵,亦不宜重赏边功。干戈一起,所系祸福不细。”

宋神宗强推国家意志,打西夏一败涂地,先后两战,损兵折将六十万,禁军的精锐打掉了,国库打空了,他自己也染疾不起。十几年以后,宋哲宗崩,宋徽宗登基,这个轻佻、轻薄、轻狂的男人,“矜小智”的嬉皮皇帝,极尽奢靡,玩尽了人间花样,受潜意识的助推又玩起战火,联金攻辽,结果被女真金国掉过头来吃掉。

赵匡胤卓越的开国智慧,终于龙头蛇尾。

一一二七年,北宋变成南宋。岳飞笔下的“靖康耻”发生在前一年。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承太祖之遗志,继真宗之遗风,取无为而为之智,虽有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的毛病,但国家整体向好,百姓安居乐业,士农工商的价值排序罩着朝野大局。风俗醇,道德厚,生活世界蓬蓬勃勃。秦观的少年时期是在仁宗朝度过的。仁宗驾崩,秦观十五岁。其后是英宗朝四年,神宗朝十八年,哲宗朝,高太后听政九年,秦观三十多年付与文事、家事、官事、佛事、丹青事、游冶事、风流事。风流倒不单指男女风流。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主要指叱咤风云的历史英雄。笔锋转向旷世佳人也是自然而然,“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这里有个潜台词:小乔未嫁时,周郎雄姿不发。

苏轼写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人在黄州,人到中年,小他二十七岁的侍妾王朝云日夕在身边。苏轼的黄州五年艺术井喷,王朝云的红颜贡献不难猜想。后来这朵艳力四射的鲜花凋谢于岭南惠州,坡翁泣血悼亡,泪写的诗词斑斑于纸上。

宋词兴起的背后有大规模的红颜贡献,此一层,教科书不该处理成盲点。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序》有云:“据唐宋两代的诗词看来,也许可以说,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之下那种公开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搬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

本书写秦少游,写苏东坡,写柳永,写张先,写欧阳修、司马光,写黄庭坚、张耒、陈师道等苏门学士和苏门君子,写辩才、参寥等宋代高僧,写魔鬼般的政坛人物章惇,写书痴米芾,写驸马画家王诜,写丹青妙手李公麟,写朝廷硬汉范镇、范纯夫,写作为政治家的、影响了一大批人命运走向的王安石,写秦观身边的美好女性和他邂逅的二三佳丽,写唐宋文人共仰的田园诗祖陶渊明。

北宋中后期辉煌的文坛,跌宕起伏的政坛,美轮美奂的生活画卷,希望尽我之所能,梯次收入眼帘,虔诚奉献给中国读者,海外读者。

读宋词四十年,颇多领悟与断想,趁这机会,一吐为快。

我个人对历史有偏爱,我的心在先秦,在汉初,在魏晋,在北宋。唐帝国的辉煌有着浓重的阴影,直叫人欲说还休。以后或许针对这种阴影写一本篇幅不大的书。

历史乃是当下回望的历史。历史事件一经进入价值判断,历史就变成了哲学。这是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讲的。马丁·海德格尔名言:“文献史要变成问题史。”

问题抛向何处?当然是抛向现实与未来。现实有缺失,未来有召唤,才会形成回望历史的冲动、书写人物的意志。中国古代文献乃是浩如烟海的文献,打进去更要打出来,否则就泥古,就自说自话,自陷于故纸堆。“打进打出”是需要武装的,也许笔者长期拜读西方大哲,获得了某些异质性思维,避免了单纯进入中国历史的同质性尴尬。

也许哲思得一寸,文学进一尺。

不管怎么样,书要写得好看,要尊重史实,要耐人寻味,要学《庄子》《史记》,展开古人日常生活的合理想象。要牢记德国大师海德格尔的告诫:

“少一些哲学,而多一些思想的细心;少一些文学,而多一些文字的保养。”

这本不足二十万字的小书,我能写成美文吗?试试看吧。

刘小川

我为什么要写古代文人

(代后记)

古典作品为什么吸引我们呢?只因汉语巨大的生命力。语言的无限细化对应着几千年的人事与物事。古人的许多话,听上去像昨天讲的,像昨天写的。这恐怕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如此独特的文字和语言,创造了浩如烟海的经典文献,它所承载的价值却难以流布到国外去。越是独特的东西越具有本土性,或者,反过来说,越具有本土性就越独特。汉语艺术的西译,向来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唐诗宋词,几乎不可译。那些海量的、只可意会的审美意象,恐怕只与本土性的生活意蕴息息相关,不足为外人道也。

华夏族百代不衰的诗意栖居,栖居于风俗、道德、审美的宏大布局。单看南北方城镇、山水和器物的命名,足以证明文之化人化到了何种程度。

而文化的不自信,盖由于近现代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打不赢,于是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股自轻自贱的思潮,波及面与辐射力殊难测量。

若干年来,随着洋观念滚滚西来泥沙俱下,国人固有的生活方式受到方方面面的威胁。汉语、饮食、家庭观念,乃是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三大支柱,前两根支柱尚牢固,后一根则难说。唯利是图之飓风冲击着家庭伦理,解构利他主义的千年传承。

放眼这个曾经无限美丽的蓝色星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挑战难以查明,任何高科技仪器不能精确测算。气候变化的未来态势能测算吗?笔者关注气候变化二十多年,实在没料到来得这么快。这些年,全球气温几乎年年创新高,从二〇一五年到二〇一六,甚至连续十六个月打破历史极值(据央视新闻)。另据美国大气与海洋管理局二〇一七年提供的数据:全球冰川退缩,已持续三十七年。另据波恩全球气候大会权威发布的消息:二〇一七年是近年来三个历*热的年份之一。

人类*不能克服的是他自身,面对自私与贪婪的疯狂蔓延束手无策。

美国“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尝言:资本主义让这个星球变得不可居住。(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日,《人民日报》介绍了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学派)那么,人到哪儿去居住呢?到另一个星球么?外太空的探索,却又给掏星球的人留下了借口,留下可乘之机。

据二〇一五年六月六日央视新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强烈呼吁:“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自然可持续提供资源的速度,改变人类目前的消费模式刻不容缓!”

潘基文先生的呼吁,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转目前的消费模式呢?

每一张印出去的钞票都指向物的消耗。美元欧元加速印刷,有限的资源加速消耗。

一切都已经指向大地*后的承受力了吗?但愿我们是杞人忧天。

生态文明早已纳入我们的国家战略。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乃是国家意志。华夏族文化先贤永载教科书。这多么令人欣慰。

中国古代文人的当代价值何在呢?

审美导引的生活,乃是物欲汹汹的解毒剂。低沸点欣悦是克服人性贪婪的*途径。审美不伤物,几乎不消耗能源,却能维系生命的兴奋。一首歌一首诗,体细胞就兴奋了,这样的人何往而不乐?再者,现代物欲很大程度上是被虚构出来的。物品价格千千万万,源头却是所谓钞票游戏。把生活质量同物质消耗直接挂钩,形成简单、有力、数学般精确的公式,以资本-技术的逻辑挑战自然的至高法则。——这是聪明人自掘坟墓。

现成在手的物品堆积如山,能堆出生命的丰富性吗?我是不相信的。

天上都是脚板印,触屏满是手指印,两种生命形态,何止相差十万八里。

童年少年的体验是铁证。是的,铁证。

屈指十多年,三分之一的时间交给户外玩耍,耍不够,耍不饿,每一秒钟都晶莹剔透,就像早晨悬挂花朵的露珠。想当年吃穿很简单,偶尔才有一点零食,于是不存在吃零食的念头,嘴巴不至于去霸占身体。年年寒暑假日里,每天疯玩十几个钟头啊,居然耍不饿,居然不花钱,居然兴奋点推不高。哈哈!

连一片树叶、几只蚂蚁都玩得起劲,天地万物就向短暂者(人)蜂拥了。生活中无限的游戏与物质消耗直接挂钩了吗?试问:何谓物质?干干净净的雨雪雾霾不是物质么?拢集几千种意绪的春夏秋冬不是物质么?充满魅惑的神秘野地不是物质么?夜空中的亿万颗星星,距离我们的孩提时代很近,宇宙之光逼入眼帘,缠绕着梦境,浸润着细胞。一草一木关情,一山一水魂牵梦萦,百年消不尽。爱自然爱生命实实在在。

去他妈的西方资本主义。


【免费在线读】

*章 高邮湖上的

   不明飞行物

公元一〇四九年的腊月,秦观生于江西南康的一条船上。

同一年,高邮新开的湖上出现了不明飞行物。古人叫它神珠。

宋人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

秘书少监孙莘老,庄居在高邮新开湖边,尝一夕阴晦,庄客报湖中珠见,与数同人行小草径中,至水际,见微有光彩,俄而光明如月,阴雾中人面相睹,忽见蚌蛤如芦席大,一壳浮水上,一壳如张帆状,其疾如风。舟子飞小艇竞逐之,终不可及,既远乃没。

我曾经多年订阅《飞碟研究》杂志,了解一些相关知识。蚌蛤如芦席大,飞行如风,与海内外飞碟目击者的典型描述相吻合。先是湖面微有光彩,俄而光明如月,可见其飞行速度之快。孙觉字莘老,后来是苏东坡的好朋友,黄庭坚的老丈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游镇江的金山寺,也遭遇了不明飞行物,写《游金山寺》一诗,其中有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人非鬼竟何物?”他又补记:“是夜所见如此。”苏东坡既是大文豪,又是严谨的学者,他的话,可信度高。

北宋科学家、水利工程师沈括在其代表作《梦溪笔谈》中写道:“嘉祐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十余里间的林木光影,佐证苏轼的“飞焰照山栖鸟惊”。黄庭坚的诗中也提到,“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辉。”

看来,不明飞行物于十一世纪中叶,频频造访江苏和浙江的某些地方,当属历史真实。神珠飞临湖上,民间解读为吉兆。一〇四九年的某个夜晚,孙觉跑到湖边看神珠,不久,他赴汴京考上了进士,乡里人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是年腊月,秦观生于水上,襁褓里的婴儿与高邮湖的灵异之物是否有某种瓜葛呢?

秦观暮年写诗,犹提到那颗神珠。

一九七〇年代,不明飞行物出现在眉山县象耳镇上空,报纸有报道。若干年来,笔者有三个朋友亲眼见过飞碟。——他们没有任何编故事的动机和杜撰的习惯。作家池莉写她在新疆福海县看见飞碟的那篇文章,让我至今留有印象。池莉在文章里这般描述:“西北面的天空上横着一束巨大的光束,它雪亮雪亮的光芒照亮了整片西北的天幕,光束由一只唱片大小的碟状飞行器发出,碟状飞行器快速地自转着,似乎悬在空中……太奇特太震慑人了……静悄悄的,整个县城几乎没有一丝声音。十分突兀地,飞碟忽然朝我们所在的地方直逼下来,在这一刹那,我以为它要降了,但又是十分突兀地,飞碟停住了,向高空移退,只见它一闪,变成了一个星星般的亮点,接着再一闪,不见了。”

池莉这篇题为《我在新疆看见了飞碟》的文章,网上可搜到。她的激动感染人:“这天晚上,我们一个个兴奋极了,彼此问:你相信有飞碟吗?又彼此答:从此相信了。彼此又问:如果那一刻飞碟下来要带你走,你去吗?又彼此热烈地答:去!”

我也想去。二十年前在四川省社科院,有个颇具学问的领导呐喊发现了飞碟,我从二楼的办公室一口气冲到八楼顶,举目却已碧空茫茫,无缘见飞碟,颓丧大半天。

池莉等人的目击时间约五分钟,目测飞碟的高度约数千米。自转,悬停,光速般地逼近和消失,都是飞碟的典型特征。这比宋代人的描述多了一点科学术语。神秘感是一致的,满怀期待的仰望与凝视是一致的,虽然相隔近千年。

宇宙浩瀚无边,天文学讲的那个起于大爆炸的宇宙,只是沧海一沙粒。外星生命的存在毫无疑问,只是生命的形式恐怕远非地球人所能想象。人类只是进化中的人类,断不可能具备终极理解力。笔者小时候有个猜想:人类的感觉器官不可能恰好对应物质的几种属性。举例来说,假如没有嗅觉,气味便不存在,也发明不了检测气味的精密仪器。

来自遥远星系的外星生命,很可能无限高于地球生命。

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只不过是外星人的试验品。试验是否成功,目前尚属未知。这些年,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老提外星人,是何原因呢?是否有不便公开的东西?自爱因斯坦之后,霍金是这个星球上*负盛名的科学家。

我家可爱的小狗丁当,常常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看。即使它盯上一亿年,也搞不懂我的香烟或电脑。以此反推,我们对能够来到地球的外星生命的探索,类似小狗丁当想要理解它的主人。很可能,人与飞碟上的外星生命的差距,大大超出了人与小狗的差距。

人类所能做的事情,除了发明几条飞船到外太空去小打小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像古人一样,对宇宙,对自然,抱着永久性的虔诚。妄自尊大的西方人对自然的持续伤害,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称之为“宇宙式的傲慢”。轮椅上的霍金先生说,自私与贪婪是人类*不容易克服的东西,这令人联想到孟子的追问:“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二〇一七年春,霍金再次提醒这个世界:留给人类星际移民的时间,可能只有一百多年。瘟疫、核战争、全球变暖、冰川消融,都有可能毁掉人类的未来。

罗素尝言:凡是不明白人在宇宙中所处的渺小位置的人,都不是优秀的人。

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抱审美态度,对日常生活取质朴态度,谨慎使用技术,严防物欲越界膨胀,拖着肉身下沉。这对现代世界的权能过度(罗素:人对人、人对自然的权能过度)是一种有效的平衡力量。人类文明一切具有规律性的东西,都必须服从自然的至高法则。《道德经》:“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生态文明早已纳入我们的国家战略,这多么值得欣慰!

美国人却长期拒绝应对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近年,又公然退出全世界艰难签订的《巴黎协定》。

一九七五年,德国《明镜》周刊问海德格尔,人类*的威胁是什么?海德格尔只用一个词来回答:技术。据央视新闻,二〇一五年六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大声疾呼:“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远远超过地球可持续提供资源的速度,改变目前的消费模式刻不容缓。”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话,联合国秘书长的话,希望能起一些作用吧。

是时候了,回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当以新的眼光去打量,看看他们是如何以审美的目光揭示生活,创造生活,主导生活。

秦观的降生与高邮湖上的神秘飞壳是否有联系,大概已成永久性的谜团。而秦少游作为宋代的一颗明珠,光芒不仅投射到今天。如果霍金忧心忡忡的预言只是预警、人类文明能够永久延续的话,那么,苏轼秦观等先贤,一万年以后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