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牛津大学知名历史学家劳伦斯·詹姆斯杰出巨献!

劳伦斯·詹姆斯是英国知名历史学家和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颇负盛名的莫顿学院。他出版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作品,例如《钢铁公爵:惠灵顿军事传记》《丘吉尔与帝国》等。经常为《每日邮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等多家知名媒体撰写评论。《大英帝国的崛起与衰落》是其倾注大量心血的全新力作!

2)每一页都精彩绝伦的大英帝国兴衰史!

《大英帝国的崛起与衰落》是一部广受好评的历史巨作,《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多家媒体都对此书有相当高的评价!其中,《华盛顿邮报》盛赞到:每一位想要近距离接触大英帝国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这本书的每一页都精彩绝伦!

3)北大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倾情作序推荐!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英国史研究会荣誉会长钱乘旦专门为《大英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作了推荐序。他在序中提到,这部书在业内人看起来是非常专业的,但专业的同时又写得很有故事性,很吸引人!

更多精彩相关书籍请点击了解>>>


【内容简介】

《大英帝国的崛起与衰落》是一次对大英帝国历史的全景展示。时间跨度从伊丽莎白时代开始,一直至20世纪晚期。书的苐一部分,作者盛赞早期冒险家为英帝国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以及一代代移殖民的艰苦奋斗。苐二部分,主要讲述的是英国为维持其霸业,与诸帝国争霸的故事,蕞终以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开创不列颠的百年霸权。第三部分讲述的是19世纪英帝国鼎盛时期,直至苐一次世界大战的来临。第四部分叙述的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是英帝国衰落的开始。第五部分叙述的是战后英国维护帝国做出的种种努力,是英帝国落幕的故事。

全书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从中我们不仅能重温日不落帝国的兴衰光影,而且能深刻洞悉世界历史的发展走向,是一部非常值得期待的历史巨献!


【作者简介】

劳伦斯·詹姆斯

英国知名历史学家和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学术实力蕞强的学院——莫顿学院。继教师生涯之后,詹姆斯决定与1985年成为一名全职作家,并出版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作品,例如《钢铁公爵:惠灵顿军事传记》《丘吉尔与帝国》等。此外,詹姆斯还受邀为《每日邮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等知名媒体撰写评论。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极具特色、意涵深邃、可读性极强的著作!

——《纽约时报书评》

一本内容真实、详略得当、文笔优秀的作品,每一个想要近距离接触大英帝国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这本书的每一页都精彩绝伦!

——《华盛顿邮报》

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作品,流畅、易懂、特色鲜明!

——《书单》


【目录】

前 言Ⅰ

部分:*佳的机会 1600-1689

章 新发现的沃土——北美 2

第二章 廉价货与灵魂的等价交换:西印度与东印度群岛 16

第三章 种植园间必须团结一致:王权与殖民地 28

第四章 天意的处置:殖民者们 39

第二部分:坚持与征服 1689-1815

章 统治海洋:英国海上力量的形成 1689-1748 54

第二章 为了荣耀:收获与失败 1749-1783 71

第三章 美洲帝国:定居与战争 1689-1775 91

第四章 布立吞人的后代:北美的反叛者们 1765-1775 107

第五章 天翻地覆: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 117

第六章 我方武器的威慑力:在印度的征服与贸易 1689-1815 133

第七章 海洋中的荒漠:太平洋和澳大拉西亚 150

第八章 财富与胜利:针对法国的斗争 1793-1815 163

第三部分:日益强大的贸易 1815-1914

章 权力和地位:商业、海权和策略 1815-1870 182

第二章 我们是为了播撒文明的种子而踏上征途:帝国和公众舆论 1815-1880 197

第三章 种族任务:英国和“新帝国主义” 1880-1902 213

第四章 世界的奇迹:印度 1815-1905 231

第五章 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厉害:远东和太平洋 250

第六章 一个伟大的英语国家:南非 264

第七章 英雄的灵魂:为尼罗河的斗争 281

第八章 非洲已知的恩赐:东非和西非 299

第九章 你们这些南方十字之子:白人自治领 315

第十章 勇敢点,大胆点,正确行事!爱德华帝国和人民 327

第十一章 加入“卡其色”线:帝国与战争的到来 343

第四部分:帝国时代的终结 1914-1945

章 E代表我们为之牺牲的帝国 1914-1918 360

第二章 统治还是离开:麻烦不断的爱尔兰 1919-1939 377

第三章 别国之尊严:埃及 1919-1942 391

第四章 趾高气扬的女家庭教师:中东地区 1919-1942400

第五章 新势力与新能量:印度 1919-1942 417

第六章 我为人人:帝国的构想 1919-1939 432

第七章 统一的精神纽带:帝国的面目 1919-1939 441

第八章 虚张声势的咆哮:帝国力量的局限 1919-1936 455

第九章 万难如愿:帝国走向战争 1937-1939 468

第十章 岁月:二战中的帝国 1939-1941 482

第十一章 坚强同志:在战争的重压下 495

第十二章 保卫旧特权:英帝国的复辟 1942-1945 510

第五部分:日落斜阳 1945-1998

章 焦躁的殖民主义者:战后世界的英帝国 522

第二章 友好关系:印度与英帝国的终结 1945-1947 537

第三章 现实世界:中东之灾祸 1945—1956 553

第四章 痛击敌军:苏伊士战争及其他 567

第五章 褪色的米字旗: 垂死的帝国 581

第六章 乌呼噜:自由万岁,补齐短板 1959-1980 599

第七章 未竟的事业1979-1998 615

注 释627


【前言】

前言

  20世纪80年代的早些时候,我曾在大英帝国过去的商业中心作过一次短暂的停留。在那时,泰晤士河北岸交错林立的码头和砖瓦库房都早已废弃不用。然而,那里整体的观感仍令人印象深刻。生铁制的道路名牌标志着过去的荣光(牙买加大街、锡兰大街)。无论是伦敦、利物浦还是布里斯托,被废弃了的码头都昭示着英帝国曾经的辉煌。

  还有一些其他事物同样昭示了英帝国曾经的荣光:兰开夏棉纺织厂中的纺锤上曾经缠绕过运往印度的棉纱;克莱德河(Clyde)和泰恩河(Tyne)上的造船厂曾造出蒸汽机船,载着英帝国的货物以及它们的护送者们驶向远方;商人们以及那些挣得大量利润、成为富豪的乡绅们的别墅。查尔斯·科克雷尔爵士(Sir Charles Cockerell)就是这些乡绅中的一位。18世纪末,他在印度大发横财,并在乡间建造了他的庄园。这一名为赛金科德(Sezincote)的庄园融合了摄政王的皇家穹顶宫的创意以及印度的元素。他甚至建造了一个清真寺式的穹顶。庄园附近是和印度圣地四周一样的装饰性花园以及一座装饰有婆罗门牛的桥。二者都很好地凸显了庄园附近科茨沃尔德(Cotswold)的风景。印度风格对格罗斯郡的影响极好地提醒了我们:帝国主义的影响是双向的。

  从人物角度来看,帝国记忆也是非常丰富的。戴维·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戴维·利文斯通(1813-1873),英国探险家、传教士。曾发现维多利亚瀑布和马拉维湖,是非洲探险的伟大前驱。——译注,下同。就是一例。他的塑像伫立在爱丁堡的王子街上:一手按着左轮手枪,一手抱着《*经》。当你走向城堡的时候,你就能看到那些严阵以待的高地人们的塑像。而且,由于风化的缘故,它暴露出了其石头的表面。这些塑像是这个国家的人民为纪念布尔战争而建造的纪念碑。大大小小的教堂上都挂着布满灰尘、破破烂烂的军旗,上面绣着诸如“奇连瓦拉赫(Chillianwala)”和“泰勒凯比尔(Tel-el-Kebir)”奇连瓦拉赫之战(Battle of Chillianwala)是锡克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而泰勒凯比尔之战(Battle of Tel-el-Kebir)是英埃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名字。人们则在教堂的四周纪念在这些或是其他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将他们的名字刻在大理石和黄铜标牌上。酒馆的标识是帝国英雄们的名字,而街道则是按照被征服的地区或者征服者的名字命名。在南安普顿郡北边的郊区里,我曾见到过两条分别名为“喀土穆(Khartoum)”和“恩图曼(Omdurman)”均为苏丹地名。的街。而在克罗斯希尔(Crosshills)西区的小镇里,我也曾经看到一条名为“罗德西亚(Rhodesia)”英国前殖民地的名字,1965年宣布独立,建立共和国,1980年更名为津巴布韦。的街。按照街道两旁的房子来推断,这些街道的建造年代大概都在20世纪初。

  在物质层面上,帝国对英国的影响是显著的。而在精神层面上,这一影响可能显得就没有那么显著了。在我所写作的有关帝国以及人民的篇章之中,读者们可能会体会到,帝国带给人民的影响仍有存续。虽然已经没有三四十年前帝国期间那么明显,但人们的行为和话语方式仍旧带有帝国的痕迹。我试图阐明,拥有帝国的这一事实极大地影响了英国人对自身以及世界的认识。帝国改变了英国人的性格,而这一点又是极为重要的。它促使了一种优越感的产生。同样曾经作为世界性的力量,优越感也存在于法国人的血液中。通常情况下,它近乎等同于明确的排外主义。它也培养了种族傲慢。然而,几乎与此同时,深植于人心的*由与福音主义理想令人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即帝国所带来的义务感与使命感。至少其卫道士认为,帝国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使其人民文明化以提升他们的地位。

  他们之所以主张这一要求,是有其必要性的。这是因为,英国人从不将拥有一个地缘意义上的帝国视作理所当然。自17世纪起,英国人就受到这样的教育:他们的法律、个人自由以及民选政府是值得自豪的。这一观点也受到了官方的支持。但是,很多人不禁要问,英国人的权利可以包容万物吗?换言之,英国人的权利可以出口到其他地方,并且为英国殖民地上的原住民所享有吗?从帝国的开始一直到其结束,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帝国的人民以及其统治者。而且,由于在许多关键的问题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这一回答也就终导致了帝国的消亡。回顾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这大约80年的时间里,帝国达到了其时期,随后又逐渐衰落。我试图从这一时段入手,以回答与这一过程相关的问题,即英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帝国的。在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建立了民主政体。因此,如果没有大多数人民的同意,帝国显然是难以存续下去的。这一点对于解释帝国的发展及其衰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单凭理念自身是无法创造出帝国的。许多男人和女人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可能是建造者,也可能是统治者。也正是他们的故事集合在一起,才终书写出帝国的篇章。有些人成了伟大的人物。他们的事业见诸报端,登上头条;很快地,他们发现自己成了英雄,其功绩也成了教科书上的内容。人们仔细地筛去了他们性格中不良的一面,将这些英雄们塑造成年轻一代的偶像。他们正是那些保守而成就斐然的指挥官与政治家们。其中包括:皮特、伍尔夫、罗德尼、纳尔逊和威灵顿。这些人遵循着高尚的原则,并且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受到了人民的尊敬。他们中也有不易管教的。正是这些人航行来到了未知的大陆,不仅寻找到了隐藏的能量,而且看到了不一般的风景。个是克莱夫,紧接着是戈登。克莱夫,即罗伯特·克莱夫。英国殖民主义者,原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办事员,在印度确立了英国的霸权。戈登,英国军官和殖民地官员,“常胜军”头目。1860年曾随英军来华。如同其他的帝国建立者一样,后者把自己看作天意的传播者。这一神谕将英国与其他国家划分开来,将其看作更加美好世界的创造者。对于罗德斯罗德斯,即塞西尔·罗德斯。英国殖民主义者,1870年赴南非,后建立“德比尔斯矿业公司”,鼓吹要扩大英国在全世界的统治。而言,虽然被其野心和粗暴所掩盖,完成英国的帝国使命也是其行动的指路明灯。后,“阿拉伯的劳伦斯”“阿拉伯的劳伦斯”,指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英国作家、军人。因在1916年至1918年的阿拉伯大起义中作为英国联络官的角色而出名。在20世纪大展手脚。尽管其行动华而不实,大抵也称得上优雅。正是他为帝国的日落添上了一抹光辉的色彩。

  对于一个人来说,建立一个帝国并在其身上烙下自己的烙印,总是要比拆除帝国的骨架要来得迷人。在帝国解体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中,并没有出现第二个克莱夫或者劳伦斯。他们的身上没有披上浪漫的色彩,也并不吸引人。蒙巴顿可能勉强接近这一标准。然而,与其前辈相比,他的成就仍旧显得浅陋。而且,比起其个人的杰出才能,他出名的原因很有可能在于其同皇家之间的联系(从威廉四世之死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皇室家族享受了前所未有的崇敬)。相反的,我认为,艾德礼、麦克劳德和麦克米伦才是帝国解体过程中的真正英雄。艾德礼,工党政治家,英国前首相,曾参与波茨坦会议。麦克劳德,英国保守党政治家。麦克米伦做了首次加入欧共体的尝试。他们灵巧地运用着自己的政治手腕,极大地促进了帝国的解体。与法国、葡萄牙或俄罗斯不同的是,英帝国的解体并不伴随着泪水。

  无论处于研究的哪一个阶段,我都注意到了许多小人物的所作所为。其中,为重要的可能是那些参与建立英国海外殖民地的人们。在海外殖民的过程中,殖民者的脚步踏上了北美、澳大拉西亚(今指澳大利亚)以及南部非洲的土地。在讨论这一主题的时候,我试图小心翼翼地避开后帝国时代的罪恶这一泥沼。几乎在近30年当中,这一特殊的恐惧感(angst)一直困扰着英国以及美国的学术界。在每一处可能的地方,我都尽量避免参与到《黑夜之军》(Armies of the Night)《黑夜之军》是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所创作的一本书,曾获普利策非虚构类文学奖。该书要讲述的是1967年美国人反越战的游行,作者在这里引用是希望指出本书可能会受到反战人士的某些反对。的争斗之中。他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帝国有哪些优点与缺点。历史不能重写,也不能以一种客观的口吻加以叙述。将20世纪后半叶的价值观强加在过去所发生的事件上更是对历史的扭曲,并且使得其难于理解。因此,我让征服者和殖民者们为自己争辩。与此同时,我也充分地意识到,他们自身的话语可能与今天的理性有所冲突。

  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出发,英帝国重要的影响在于,它改变了世界。世界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这个样子,英帝国三百年的海外扩张可谓功不可没。在北美、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中东、非洲以及太平洋地区,当地的人口、经济以及政治生活无疑都受到了英国此前统治的作用与影响。英语是使用范围为广泛的全球性语言。而且,正是因为同英国及其价值观长期的接触,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人所经受的政府管理、他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于思维习惯,都打上了英国的烙印。无论是好还是坏,现代的、后帝国主义时代的世界正是帝国时代的产物。而在自16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欧洲帝国扩张狂潮中,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英国都是获益多的那一个。

  我已经努力去解释历史的来龙去脉以及其发展过程,而且我也希望,自己的阐释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客观性。我的写作是在承认英帝国的复杂遗存依然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来说,它对包括英国本土在内的世界都具有空前的影响力。现在,英国已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这一点恰恰是其曾经为一个帝国的直接证据。单凭这一原因,帝国的建立以及其本质就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况且,帝国的历史以及其创造者们的事迹都已经写入了历史教学大纲。这无疑又为我们进行相应的研究增加了筹码。我希望,在阅读了我所书写的文字之后,帝国的继承者们将会更加容易理解这一帝国的过去。


【书摘与插画】

代序

英帝国是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在它鼎盛的时候,其领地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也占那个时候世界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帝国有如此庞大的势力,也没有一个帝国可以号称“日不落”。像英帝国这样的现象,以后不会再出现了,因为侵占别国领土建立殖民帝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正因为如此,历史学家们对这个现象就十分重视,希望能够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运行情况;历史学家已经写了许许多多的书和论文,讨论英帝国的各种问题。有些著作是十分有名的,各种观点也层出不穷。关于英帝国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久,它构成英国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些著述中,多数当然是由英国历史学家写作的,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其中一部。

和多数英帝国史著作不同,这部书虽说也属通史性质,追溯英帝国的整个过程,但它却不像其它书那样格式拘谨,一板一眼地专题论述、引用史料,有一副老学究的面孔。这部书尽量写得像故事,有很多情节,让读者觉得有趣。这是近一段时间西方历史学的一种转变,试图接近一般读者,让大家都能够接受历史学的叙事手段。历史学在很长一个时间里坚持“专业化”,结果把读者圈弄得很小,就好像量子科学那样让人费解。但这部书虽然写得很轻松,却又不脱离专业标准,业内人看起来是非常专业的,其中一个个小故事(或大故事)都是有根有据的,有坚实的史料支撑。这在业内人眼中是很清楚的,作者的史学功底很深,同时又有文学素养。现在有些人以为历史很好写,有一些皮毛就可以胡编乱造,玩一点噱头,就能够骗钱。出版界为了利润也愿意助长此风,学术风气因而大受损害。这种情况在中国和外国都存在,幸运的是,我们面前的这部书不是这样。

说完写作风格(其实不仅是写作风格、也是史学理念问题),再说说这部书的内容。作者说他是以时代的客观性进行写作的,也就是把历史放到当事人的时代去理解,让当事人自己来解释他们的历史。这确实是许多历史学家的历史学观念,历史学也应该提倡这样做。但这不应该成为历史学家回避对历史作判断的责任,他写什么,终究会领导人们对历史的理解。我们这部书对英帝国的回溯大体上还是客观的,尽管作者不赞成现代人用后现代的眼光评判英帝国,但他还是写出了英帝国历史上几个基本特征,比如贪婪性、暴力性、征服性、傲慢性等等,英国人在建立和拥有帝国的几百年中不断为自己寻找合法性理由,包括为杀戮和抢掠寻找借口;但无论怎样寻找理由和寻找了什么样的借口,都不能否定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英国从英帝国得到了巨大的好处,不仅是物质的好处,还包括国家的力量和精神影响力。英国在19世纪中叶以后登上世界强国的,称霸于全世界,显然从帝国取得了莫大的助力。

在英国得益于帝国的同时,作者也指出,英帝国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这确实也是一个事实。作者说:

世界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这个样子,英帝国三百年的海外扩张可谓功不可没。在北美、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中东、非洲以及太平洋地区,当地的人口、经济以及政治生活无疑都受到了英国此前统治的作用与影响。英语是使用范围为广泛的全球性语言。而且,正是因为同英国以及其价值观长期的接触,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人所经受的政府管理、他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于思维习惯,都打上了英国的烙印。无论是好还是坏,现代的、后帝国主义时代的世界正是帝国时代的产物。

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尽管我们不愿意接受“功不可没”这个词。其实英国带给世界的变化是把全世界带进了现代化的过程;但我们不能将这个过程简单地理解为工业化,英国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尽管英帝国已不复存在。在这方面,下面这段话就非常有意思,它提示了英帝国解体的深层原因:

自17世纪起,英国人就受到这样的教育:他们的法律、个人、自由以及民选政府是值得自豪的。这一观点也受到了官方的支持。但是,很多人不禁要问,英国人的权利可以包容万物吗?换言之,英国人的权利可以出口到其他地方,并且为英国殖民地上的原住民所享有吗?从帝国的开始一直到其结束,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帝国的人民及其统治者。而且,由于在许多关键的问题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这一回答也就终导致了帝国的消亡。

换言之,在作者看来,是英国人自视高人的那些教条——作为英国人有理由统治其他民族的合法性依据,终竟然被帝国内被统治的人民拿起来反对英国的统治——这就是奇妙的历史逻辑。

非专业读者也许不理解这段话,此处再做一点解释。我们都知道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就在英帝国辉煌的鼎盛时,各殖民地就相继开始反抗英国的统治,终在20世纪燃成燎原大火,将英帝国烧成了灰烬。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英国的价值观,比如独立、自由、宪政、主权这一类口号,恰恰成为反抗英国统治的有力武器,因为:如果人民是自由的,为什么要接受英国的统治?如果宪政意味着人民主权,那么殖民地人民组织起来,就要结束英国的统治!20世纪的英帝国,到处都遭遇它为自己设置的障碍,而这些障碍一度为英国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英国正是以“文明”的名义建立帝国的。于是,英帝国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土崩瓦解了。

写到这里,就看出这部书的一些缺点了,其中之一,就是它为了不做学究式的说教而力图讲故事,结果有许多必须用论述方式才能说清楚的道理,就无法展开,于是就出现一些只有专业学者才能看懂的行文,如上面那一段。但是这些隐隐表露的观点如果不做解释,一般读者也许就不明白。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本意,也许不得不去看更多的书,尤其是那些刻板的学究式的书。

其中之二,我们在认可作者对英帝国的立场基本客观时,却不能不指出,他终究仍是一个英国人,他仍旧带着英国人对帝国的无形的幽恋;当我们在仔细品嚼书中优美的叙事和精巧的结构时,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一种幽恋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

出版社和译者要求我做一篇序,谨识。

钱乘旦

中国英国史研究荣誉会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2017年12月25日,北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