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历史能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就是生动的情节。历史人物能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就是关键时刻的表现。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得起学术考验、又不失可读性的原创佳作,值得每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读,过去的风风雨雨真真切切,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吾辈当自强。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重现了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解放大上海到1950年国民党军从舟山群岛撤退的“大上海解放史”。不仅有主体战役,还有反特务、反封锁、反轰炸,以及“银元之战”“物价之战”。讲述了70年前我党如何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依靠广大群众解放大上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风采,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战胜国民党。
作者刘统摆脱了传统军史写作的框架,将目光投射到上海解放的全貌。不仅包括了1949年上海战役,还将更多的笔触放在了为恢复这座城市的生机和运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打击投机,稳定市场;清除匪特,保卫安全;改造旧社会,注入经济活力等种种举措。这样的写法,更能凸显解放上海的深远意义和内涵。


【作者简介】

刘统,历史学博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院,大校,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国军事史研究。著有《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跨海之战:金门•海南•一江山》 《唐代羁縻府州研究》 《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 《决战:东北解放战争1945—1948》 《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1945—1951》。编著有《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 《早年:传记、史料与回忆》。他是“解放战争”系列丛书的“总策划”。《决战东北》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奖。


【媒体评论】

常年学养沉淀,方能厚积薄发。刘统力求将大上海解放*年的风云史重现,“不忘初心,献礼解放”!

  ——媒体

  两会上被市委组织部长点赞的刘统教授,著书《战上海》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

  ——媒体  

  《北上》作者刘统再发力,揭秘上海解放*年的风云历史。  

  ——媒体  

  “解放战争”系列丛书总策划刘统,深挖上海解放历史背后的故事。  

  ——媒体  

  1949年,决战上海,是全国解放的关键一战。  

  ——媒体


【目录】

1 章 谋划解放大上海 ····························································· 001

◎ 《将革命进行到底》 ◎ 蒋介石被迫下野 ◎ 密谋转移台湾 ◎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 ◎ 百万雄师过大江 ◎ 南京解放 ◎ 城市接管与纪律 ◎ 陈毅主持丹阳整训 ◎ 给战士普及《城市常识》 ◎ 接管上海的各项准

2 章 黎明前的黑暗 ·································································· 025

◎ 秘密运送到台湾的黄金 ◎ 国民党大量转移物资 ◎ 破坏江南造船厂 ◎ 汤恩伯部署上海防御 ◎ 毛森在上海的大屠杀 ◎ 中共上海地下电台被破坏 ◎ 张权起义失败被害 ◎ 国民党对学校展开大逮捕 ◎ 交通大学学生穆汉祥、史霄雯遇难 ◎ 解放后迎接出狱的同志 ◎ 寻找遇难者 ◎ 交通大学悼念穆史二烈士

3 章 上海战役 ··········································································· 053

◎ 粟裕、张震部署上海战役 ◎ 月浦、刘行初战受挫 ◎ 迂回进攻浦东 ◎ 高桥之战 ◎ 市区战斗禁止使用炮火 ◎ 刘昌义起义 ◎ 王鼎钧死里逃生 ◎ 吴淞国民党军总溃退 ◎ 工人保护工厂设备 ◎ 严格的入城纪律 ◎ 解放军露宿街头 ◎ 解放上海军政全胜

4 章 接管 ····················································································· 085

◎ 上海人民欢庆解放 ◎ 赵祖康等待接收 ◎ 陈毅接管上海市政府 ◎ 按系统完整接收 ◎ 空空如也的银行金

库 ◎ 接收官僚资产 ◎ 接管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 ◎ 新闻系统的接收与改造 ◎ 陈毅报告接收成果

5 章 银元之战 ··········································································· 117

◎ 上海的粮荒煤荒 ◎ 人民币兑换金圆券 ◎ 银元投机猖獗 ◎ 查封证券大楼 ◎ 实行黄金外汇管制

◎ 破获国民党特务制造案 ◎ 严格控制私营银钱业 ◎ 人民币在上海站住了脚

6 章 扫荡盗匪,安定民心 ··················································· 143

◎ 成立淞沪警备司令部 ◎ 查处国民党散兵游勇 ◎ 上海解放初期的盗匪刑事案件 ◎ 全城大搜捕 ◎ “鸿生轮

大案 ◎ “以盗制盗以案破案◎ 改造保甲制度 ◎ 建立完善的户口体系 ◎ 控制流动户口,消除盗匪根基

◎ 罪犯改造

7 章 让帝国主义分子低头 ··················································· 171

◎ 庆祝上海解放大游行 ◎ 严惩威廉姆·欧立夫 ◎ 中美关系的曲折变化 ◎ 别了,司徒雷登

◎ 《字林西报》造谣事件 ◎ 《大美晚报》中国员工的抗争 ◎ 封闭美国新闻处和外国报刊 ◎ 征收房产税收回

沙逊大厦 ◎ 英国汇丰银行大楼转让

8 章 隐蔽战线斗智斗勇 ························································ 195

◎ 国民党在上海布置潜伏特务 ◎ 扬帆、王征明主持公安局反特工作 ◎ 破获潜伏电台 ◎ 粉碎国民党特务武装

◎ 坦白从宽大会 ◎ 智擒杀手刘全德 ◎ 追捕劳有花 ◎ 捕获朱山猿 ◎ 活捉封企曾

9 章 共产党与资本家的团结和斗争 ································ 225

◎ 中共中央强调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战政策 ◎ 上海资本家的搬迁与观望 ◎ 陈毅、饶

漱石邀请资本家开座谈会 ◎ 陈毅到荣毅仁家赴宴 ◎ 解决劳资纠纷 ◎ 上海洗浴业签约 ◎ 陈毅严厉批评投机

行为 ◎ 顾准主持上海税务工作 ◎ 新税收政策的探索 ◎ 大轰炸后的萧条与征税的矛盾 ◎ 陈毅请求中央减税

缓征 ◎ 上海经济形势的好转
10 章 经济战线的淮海战役 ················································· 255

◎ 恢复上海的运输和物资调拨 ◎ 全国支援上海的粮食** ◎ 轮米棉价格战 ◎上海财经会议确定经济方

针 ◎ “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 发行大额人民币应付通货膨胀 ◎ 收紧银根 ◎ 陈云指挥打击投机商的贸易战

◎ 发行公债吸引资金 ◎ 调运粮食稳定上海 ◎ 全国财经统一,加强中央财力 ◎ 称为经济战线的淮海

战役

11 章 改造旧人,清除社会污垢 ······································· 291

◎ 对旧人员包下来◎ 专业技术人员量才录用 ◎ 改造旧警察 ◎ 枪毙欧震 ◎ 改革旧律师制度 ◎ 法院三讼

事件 ◎ 精简旧人员纠偏 ◎ 收容改造游民 ◎ 把游民变为劳动者 ◎ 1948 年的上海舞女风潮 ◎ 用行政管理使

舞厅自然消亡 ◎ 缓和手段废除妓院 ◎ 收容改造私* ◎ 打击上海码头帮会

12 章 在反封锁的日子里 ······················································ 329

◎ 国民党海军封锁长江口 ◎ 上海台风灾害 ◎ 开展反封锁斗争六条方针 ◎ 节衣缩食,减少能耗 ◎ 将燃油设

备改造为燃煤 ◎ 改用国产棉花纺织 ◎ 疏散城市人口,动员难民回乡 ◎ 工厂搬迁内地 ◎ 由外向型经济转为

内向型经济 ◎ 进口原料的国产化

13 章 大轰炸 ·············································································· 355

◎ 金门战斗失利与台湾的反扑 ◎ 连续轰炸上海 ◎ 1950 二六大轰炸◎ 上海艰难的局面 ◎ 抢救恢复

发电 ◎ 枪毙特务罗炳乾 ◎ 全民防空 ◎ 克服困难稳定人心 ◎ 坚持生产共度难关 ◎ 陈毅期盼军事援助到来

14 章 中苏联合上海防空保卫战 ······································· 383

◎ 中共中央寻求苏联援助空军和防空力量 ◎ 调高射炮团保卫上海 ◎ 建立雷达系统 ◎ 中苏签订友好同盟条

约 ◎ 苏联派防空混合集团军来上海 ◎ 中方修建机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 苏联空军秘密到达上海 ◎ 连续击

落国民党飞机 ◎ 上海人民扬眉吐气 ◎ 虚心向苏军学习技术 ◎ 国民党空军侦查得知苏军到达

15 章 胜利 ··················································································· 401

◎ 粟裕部署夺取舟山战役 ◎ 蒋介石决定从舟山撤军 ◎ 石觉指挥撤军行动 ◎ 舟山解放,封锁解除 ◎ 人民海

军长江口扫雷 ◎ 解放嵊泗列岛

参考书目 ·································································································· 421

后记 ·········································································································· 427


【前言】

后记

2017 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周年,我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再版了我的解放战争系列。当时社会反响很好,于是王为松社长提议: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庆,也是上海解放七十周年,能不能写本关于上海解放的书?我当时没多想,就答应了。

我不是研究上海史的,为什么敢写上海解放史?因为我此前已经有两本书涉及此事。《华东解放战争》写了上海战役,《跨海之战》写了上海防空保卫战。一头一尾有了,中间插上些接管、改造上海的内容就够了。

当我阅读了1949—1950 年的《解放日报》,查阅当年的历史档案,我才发现问题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上海解放初期的情况是何等的严峻。蒋介石搬空了国库的银行储备,卷走了上海人的大部分财富和物资,在长江口布雷掐断了对外贸易,企图把上海人民饿死困死。市面上盗匪出没,特务破坏,投机盛行,物价飞涨。大家都在看着进城的解放军,这些次走进大城市的土包子,能管理好大上海吗?

我们看到了一群意志坚定、斗志昂扬的共产党人,他们迅速地融入上海社会,接管、调查、决策、出击。用铁腕钢拳砸烂了金融投机地下网络;集中清理扫荡了散兵游勇和盗匪,斗智斗勇捕获了间谍特务,软硬兼施改造了游民妓女;与工人兄弟一起修复铁路轮船,将粮食煤炭源源不断运到上海;稳定了物价,保证了人民的生活。

我们看到了一群智慧的共产党人,他们迅速地学会了管理银行、税收,运用经济手段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对民族资产阶级有团结有斗争。一方面扶植他们恢复生产,解决他们的各种困难,调解劳资纠纷。另一方面对投机行为开展斗争,以举国之力将个体游资打得狼狈而逃。

在上海解放的年,在城市管理和经济运行方面,共产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办,更不能采用外国租界和国民党的管理方法,一切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刚进入上海时,面临的是怎么养活500 万市民。他们迅速恢复铁路和航运,将解放区的粮食物资源源不断运进上海,保证人有饭吃,工厂能够开工。为了控制物价波动,采取了解放区的供给制办法,搞折实单位工资。陈云到上海指导税收工作,发掘上海的财政潜力。针对市场的投机风潮,陈云以举国之力,调配物资,控制物价,进而实现全国财政统一。从这些斗争过程中,又发行公债,帮助新中国渡过财政困难。新中国的许多财经政策法规,都是从上海总结的经验。所以,这些创造性的探索不仅在上海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且指导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在上海解放的年,斗争错综复杂,谁都不是先知先觉,谁都难保不犯错误。共产党人是光明磊落的,有错必纠。起初为了减轻城市负担,动员难民返乡。后来扩大范围,把一些多余的旧人员也裁减了,造成人心浮动。中央立即指出这样不符合党的城市政策,上海市委在报纸上公开发出纠正的指示,将裁减的旧人员恢复工作,不能复职的,也要保障生活。对于舞女和妓女,并没有采用军事和行政命令禁绝取缔,而是采取行政管制和税收手段,使其逐步消亡,并且采取给出路的办法,使其改为从事劳动,自食其力。这些旧社会没有办法解决的痼疾,都被新社会根*了,让人民真实感受到新生活新气象,换了人间。

在重温历史和写作过程中,我由衷地佩服这些共产党人。你说他们是土包子,怎么精明的投机商都败在他们手下?国民党的特务都难以藏身?海上的封锁和空中轰炸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不被任何困难吓倒。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赢得了上海人民的拥护。几百万人团结一致,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

今天上海已经成为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与七十年前的上海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抚今追昔,我们还记得前辈们经历的峥嵘岁月吗?我们还在继承他们的奋斗精神吗? 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如实展现七十年前的那些风风雨雨,从前辈们跌宕起伏的经历中寻求他们留下的遗产和精神财富。

这本书写作过程中,我注重的是保留原始史料和记录。当年共产党的政策和指示都是开诚布公的,政府的公告、首长的讲话都在《解放日报》上,批评和处分的决定也都是公开的。当年没有官话套话,都是开门见山的大实话。所以我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叙述时,都尽量引用原文。有时我想用自己的语言陈述,但是感觉还不如用当年的原话更直接。所以读者可能认为本书引用的材料较多,但是我认为这样做可能更体现历史的原貌。

我写的书都不是个人的成果,都与方方面面的帮助分不开。我一直这样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其实都是作者和编辑共同的成果。本书从策划到出版,责任编辑楼岚岚为本书倾注了很多心血,认真核对史料,到上海市档案馆寻找配图,经常就一些具体问题与我商量沟通。《解放日报》社的王一女士为我提供了1949—1950 年的老报纸,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负责审读了全部文稿,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领导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希望这本书能让读者满意,认为这是一部真实的历史。

刘统

2018 年12 月1 日于上海交通大学


【免费在线读】

陈毅到荣毅仁家赴宴

如何面对共产党,是上海资本家忐忑不安的一个大问题。在他们多数人心目中,国民党已经令他们彻底失望。经历了1948 年以来的经济崩溃、币值改革对他们的巧取豪夺,“打老虎”让他们心惊肉跳,所以在国民党逃离的时候,没几个资本家愿意跟他们去台湾。但是共产党来了,会不会对资本家采取革命措施,剥夺他们的资产,心里更是无数。因此,上海解放前,凡是有条件的资本家都采取了狡兔三窟的办法,抽逃大部分资金去国外和香港,然后留一部分人看着厂房和设备,观望共产党的一举一 动。

例如,上海的棉纺业和面粉业头等大户荣氏家族就在策划如何转移资产,抽走资金,到国外或者香港避一避风头。荣氏企业中部分人向广州、香港、台湾等地陆续转移资金和设备,以分散资金,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先是荣研仁抽走天元公司很大一部分资金去了泰国,接着是李国伟委托英信昌洋行,在九龙设立纱厂。荣尔仁听了宋子文的劝告,移拆了“申新”二、三厂的一部分设备到了广州,在那里开办了广州纺织第二 厂。

上海解放之前,时局一天比一天紧。富商巨贾听信国民党的宣传,开始大逃亡。荣家总公司系统(大房系统)的负责人都走了,二房系统也走了部分。荣溥仁、荣辅仁先去了香港,“申一”“申九”厂原负责人去了香港,“申六”“申七”厂经理、厂长未离沪,“申二”“申五”厂负责人荣尔仁去香港后,总管理由荣毅仁负责,荣德馨主持厂务。鸿丰公司原负责人胡载之不辞而去,由总公司暂时维持。福新面粉公司在王禹卿、陆辅仁等去香港后,厂务没有人管,经理部由荣毅仁和曹启东负 责。

但是老太爷荣德生坚决不肯走。他毕生辛勤经营实业,创造出荣氏企业的不凡业绩,成为中国民族企业的一个榜样。但是也经历了民国时期的种种黑暗,尤其是1946 年被匪徒绑架,付了50 万美元才幸免于难。虽然国民党的毛森破了案,枪毙了歹徒,但是赎金被充作奖金和办案费用,没回来多少,所以荣德生对国民党彻底失望。此时他不愿意逃亡,更不愿意抛弃无锡、上海的企业。许多人劝荣德生去香港,都被他拒绝了。他觉得自己无法割舍这里,无锡是他的家,一棵大树怎可以离开自己的根 呢?

有一位好友说:“共产党来了,资本家肯定要倒霉的。”荣德生坦然地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我荣德生一生为人处世问心无愧,我不 怕。”

公司的职员们惶惶不安,仿佛大难临头。他们纷纷打点行装离开上海,荣毅仁少爷承担起留守上海的责任。他也要看看,共产党来了会怎么样。

1949 年5 月25 日解放军进了上海,而荣毅仁此前遭到国民党监察院起诉他承办军用面粉有质量问题,这天应该去旧法院出庭。一大早,“申新”二厂厂长荣德馨跑来报信:解放军进城了,都睡在马路上。荣毅仁不信,两人开车出门,眼见为实,果然如此。解放军严明的纪律,不扰民的作风,给荣毅仁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个新时代真的到来 了。

上海解放仅仅一周,6 月1 日荣毅仁接到市长陈毅的请柬,第二天在外滩中国银行大楼开座谈会。6 月2 日下午,中国银行大楼四楼大厅,90多位上海知名的产业界人士拿着有陈毅署名的请帖出席“产业界人士座谈会”时,心里都有些怦怦跳。威震淮海战场的陈毅将军,会不会没收他们的企业资财,革他们的 命?

身穿褪色布军装、脚蹬布鞋线袜的陈市长和饶漱石政委来了。陈毅开口便说:“工商界的朋友们。”“朋友”二字一出,会场气氛便有所松 动。

陈毅对大家说:“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已告结束,新的伟大建设任务已经开始。我们的工商政策早已有言在先,就是16 个字: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人民政府愿与产业界共同协商,帮助你们解决困难,你们有话尽可对我们谈,我们暂时办不到的也会说明理由。让我们共同努力,尽早把生产恢复起来。”

然后,陈毅、饶漱石听取了在座人士的发言,并听取了他们关于稳定上海局面、恢复生产的建议。饶漱石政委作了总结发言,他强调:你们的困难也是我们的困难,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民族工业有光明前途,只要通力合作,定可逐步战胜困难。关于劳资问题,我们提倡双方本着劳资两利的原则,合情合理协商解决。关于税率问题,我们也认为国民党时期的旧税率标准是不合理并必须加以逐步改革的,但目前对情况还未加以调查研究前,只好暂时维持现状,以防改良不当引致混乱,但今日的税收是全部为国家所有,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后,饶政委又解释了产业界人士因对中共政策不了解导致的某些疑虑。他说:我们要打倒的是官僚资本,而民族资本则是我们的朋友,是应予以扶助和发展的。我们对于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工业是采取坚定的保护与发展方针的。后,饶政委着重对照顾“四面八方”的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

外交流)加以解释。

陈毅、饶漱石两位首长的话,资本家们听得真真切切,又惊又喜。会后,荣毅仁兴冲冲回到家里,对满屋等候消息的人宣布:“明天就开 工!”

“团结多数人在我们周围”,是陈毅对上海各界人士统战工作的条原则。但是实行起来谈何容易!首先就是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怎么搞。那天会后,刘靖基、荣毅仁对财政接管委员会副主任许涤新说:他们想请陈毅先生到家中吃饭叙叙。许涤新在一次会上向陈毅作了汇报,陈毅问在场的人去不去,有的主张去,有的则认为我们是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中的一分子,如果我们去吃他们的饭,划不清阶级界线,就会在政治上丧失立场。陈毅听后笑着说:“共产党不怕帝国主义,不怕蒋介石国民党,难道对资本家就怕起来?难道吃了这餐饭就会丧失政治立场?难道你们不会利用吃饭的机会去了解他们,去对他们做点思想工作?我带头,你们敢去的跟我去。有工作的,不想去的,我不勉强。”

8 月的一天,陈毅和夫人张茜,潘汉年副市长和夫人董慧,以及刘晓、许涤新等领导干部一同来到荣公馆,出席荣毅仁的家宴。陈毅摇着一把大葵扇,拉家常问情况,亲切坦率,谈笑风生,完全没有一点官架子。4 个小时很快过去,双方沟通了感情,对荣家人和上海资方影响很 大。

交朋友归交朋友,问题归问题。陈毅明白,荣毅仁请吃饭是“投石问路”。当时荣氏企业处境很不妙,在国民党搜刮下企业损失惨重;长江口封锁,原料涨价;逃走的家族成员抽走近1000 万美元资金,在上海的企业实际是个空架子、烂摊子。国内市场没理顺,厂子不能顺利开工,拖欠工人的工资也无法兑现。荣毅仁心里明白,这些困难有的是客观形势造成的,有些是自己家族造成的,政府会真心帮助他解决这些困难 吗?

这不是荣家一家的问题,而是上海工商界多数企业的问题。大难题是劳资纠纷,战后重建,百废待兴。因为生产和销售尚未走上正轨,工厂开工不足,工人工资难以发放,6、7 月发生2000 余起纠纷。抽逃资金的资本家哭穷叫苦,工人们要求打倒资本家求解放。陈毅说:“解决这问题好比救火,不能用纸去包火,要从起火根源上去控制这火。”这就是指资本家多年虐待、剥削工人所造成的阶级对立。比如纱厂工人要求废除“抄身制”,纱厂经理想不通,说“这样纱厂还不被偷光”。陈毅亲自登门谈心,做劳资双方工作。厂里的工会要教育工人树立主人翁精神,做企业主人,提高觉悟。资方也要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开工,不要依赖政府救济。为了解决劳资纠纷,上海市政府指示干部深入各行业了解情况,通过协商订立劳资两利的合 约。

1949 年7 月5 日,中共中央给各中央局发了《关于解决私营企业中劳资纠纷问题的指示》,指出:“解决劳资纠纷的方式,应以订立集体合同为主。在现代化的企业中,可以由每个工厂企业的工会组织,直接与本企业的资本家谈判订立(如在同一城市中,有几个同一性质的工厂企业,而资本家又有联合组织者,好还是由产业工会与资本家的组织订立,而不个别订立,以免高低不齐互相影响)。在旧式的小企业、商店、作坊中,必须由同一行业工人店员组成的工会与本行业资本家组成的同业公会订立。因为在同一城市中,同一行业,都有大致相同的习惯或行规,因而工人的劳动条件,也就有基本相同的共同点。这种办法,可以做到使同一行业包括的许多企业、作坊或店铺所发生的问题,在一个集体合同当中得到基本解决。这样,才能使零碎分散的作坊、店铺中的劳资纠纷,做到有条理、有组织的解决,而且比较容易做到合理恰当,防止过左过右的偏差。如果不

这样办,而让每个小企业、作坊、店铺的劳资纠纷都单独解决,必然造成混乱现象,难于掌握。”

上海市人民政府年的工作总结 说:“围绕于工商业叫苦的斗争,是我们几个月来工商工作的重心。好多资产阶级分子尽想减避负担(包括公债、捐税及工资),并尽把困难向政府靠,尤促成尖锐的阶级性的斗争,我们在斗争中仍力求团结。工商局通过工商联和各种关系,坚持统一战线的团结斗争,是有成就的。但对私营企业业务的督导和市场管理工作,都做得很不够。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剧烈团结斗争的过程中,虽鼓励了工商界对前途的信心,击破了他们一

味想倒在政府身上的不正确念头,提高了他们对暂时的困难的认识。但他们不论在经营上和观念上,不可能短时间全面放弃旧的一套,今后斗争和团结工作仍未可松 弛。

“劳资问题上,我们是本着劳资两利、共同渡过困难的原则,在照顾资方确实的困难,维护劳方应有的利益之前提下,并阻止资方赖皮,纠正劳方过左情绪,做调解仲裁工作。这一工作是我们一切斗争中基本的阶级斗争,我们一进入上海,特别慎重处理纠纷事件。每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劳资问题终是居着重要的地位。次代表会议后,我们颁布了《劳资争议处理程序》和《复业复工纠纷处理暂行办法》,把劳资争议的调处纳入正轨。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年奖办法,废除工厂抄身制及劳资仲裁委员会的组织等,起了相当缓和作用。第三次会议通过组织私营企业的劳资协商会议,将以更具体的协商办法,团结他们共渡暂时的困难。已经有了成就的集体调解、集体协议、集体合同等办法,在与劳资协商会议相配合之下,当求其更高的成就。劳动局过去曾有某些左右摇摆及调解仲裁后缺乏检查的缺点,尤应当迅速纠正。同时,我们在研究处理劳资争议的专业化的分

工负责制办法.以增强调处能力。”


【书摘与插画】

1949年解放军靠什么接管好大上海?

第三野战军渡江之后,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解放了南京、杭州、镇江、无锡、苏州等江南城市。渡江战役第三阶段的任务,是解放和接管上海。

上海是亚洲的城市,有 600 万人口,也是中国工业、商业中心。能否完好无损地占领这个大城市,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陈毅曾对三野干部说:“进入上海是中国革命的后一个难关,是一个伟大的考验。”

解放上海难在哪里? ,上海是帝国主义利益集中的地方,美国、英国的军舰还停在黄浦江中不走。如果我军进攻上海,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使国际局势复杂化? 第二,在上海作战,犹如“磁器店里打老鼠”。如果打烂了上海,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就要蒙受重大损失。第三,如果我军接管工作做不好,导致上海停工停电,发生混乱,变成一座“死城”,我军就可能在上海站不住脚。

这些问题,是中共中央和总前委时刻考虑的大事。因此在部署渡江战役时,中央就提出对上海要“慎重、缓进”。要充分做好一切接管的准备工作。 4 月 27 日指示总前委和粟裕、张震:“你们不但要部署攻击杭州,而且要准备接收上海,以便在上海敌人假如迅速退走,上海人民要求你们进驻的时候,不致毫无准备,仓卒进去,陷于被动。”“为着多有一些准备时间, 不使国民党过早退出上海,我军仓促进入上海,请粟张注意不要使我军过于迫近上海。同时,争取在数日内完成进驻上海的准备工作,以便在国民党迅速退出上海时,我军亦不至毫无准备地仓卒进去。”强调:“何时进驻上海,须得我们批准。”

刘邓陈来到南京后,耳闻目睹我军进入大城市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感到紧迫的是对部队进行城市政策教育。尽管过江前各部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城市政策教育,但绝大部分干部战士是次进大城市,新鲜好奇,闹了不少笑话。陈毅和邓小平到南京后,住在蒋介石的“总统府”里。 4 月 28日早晨他们在东园散步,发现地上漫着水,走廊上的地毯也泡在水里。一问才知道是战士不会用自来水龙头,把它扳坏了,到处跑水,好容易才堵住。陈毅很生气,命令住在这里的警卫部队马上打扫干净,除站岗值勤人员外全部撤出“总统府”。陈邓也随即迁移到原国民党“行政院”办公。

23 军 68 师进入杭州后,因不习惯城市生活,也出了一些问题。有些同志看了电灯、自来水就好奇,浪费水电现象很普遍,几天就损坏了 40 个灯泡。 203 团战士在蒋介石公馆里搞坏了三个抽水马桶,用抽水马桶的水洗碗。站岗的哨兵站在马路中央,看到汽车经过就阻拦询问,妨碍了交通。有的对城市看不惯,看见城市女人穿的漂亮,背地里就骂不是好人;有的见商人生活讲究,背地里就骂他是寄生虫。军师领导对纪律抓得很紧,68 师政委陈茂辉在武康县城发现卫生队的骡马栓在一间小洋房里拉屎,在行军路上就对该团政委指出;入杭州后发现一个排长在街上买香烟,陈政委当场阻止,并让排长回去作检查。入城那天军长、师长仅吃到一顿饭,宁可饿肚子也不去街上买食物和香烟。有的同志对城市纪律很不习惯,有的说:“城市里真难,动不动就犯错误。”有的说:“当兵不抵老百姓三分之一好。”有个营从城里撤到乡下住,大家都高兴地说:“这下可到解放区了!”

看到部队的报告,总前委感觉到城市接管确实是很复杂的问题。由于战线推进太快,许多准备工作来不及或不细致。后方的物资和接管干部尚未到达,部队入城纪律和政策教育还不深入,如果这样稀里哗啦开进上海, 非乱套不可。4 月 30 日总前委报告军委,要求推迟进占上海。电报说:“根据南京经验,在我党我军未作适当准备,仓卒进入大城市,必然陷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就军事上说,杭州、上海很快即可拿下;就政治上说,我们许多重要准备都未作好。加以上海、杭州干部上在长江北岸,人民币因火车拥挤(据说薛暮桥处很难交涉到车厢)不能及时运到,煤的问题因缺运输工具,则更难克服。粮食在南京无大问题,估计杭州多无大问题,上海还不知道有无存粮。而在部队本身困难亦多,政策及入城守则尚未深入教育,连续行军作战尚未整理,大批俘虏尚未处置。如不经过十天左右的整训,进城之后一定会发生许多问题。 35 军因非主力兵团,骄气较少,故该军在南京虽然出了不少乱子,但纪律还算比较好的。其他主力军如不训练,不会比 35 军的情况更好。我们考虑,以尽可能推迟半月到一月入上海为好。”

5 月 3 日,批准了总前委的请求,复电说:“上海在辰灰( 5 月 10日)以前确定不要去占,以便有十天时间作准备工作。在辰灰以后,则应作两方面的计划:甲、即去占领上海。这是假定汤恩伯在十天内由海上退走,上海成了无政府状态,迫使你们不得不去占领。你们的准备主要地应放在这点上。否则,你们将陷入被动。过去,你们在三个月准备渡江期间,没有抽出一个月时间令军队学习政策和接管城市事项,没有作很快占领诸城的精神准备和组织准备,吃了亏。现在只好在十天内补足此种缺点。乙、拖长时间至半个月或二十天或一个月再去占领。只要汤恩伯不走,就应如此。占领浏河的时间亦可推迟。”

5 月初,小小的丹阳县城突然热闹起来。陈毅、饶漱石于 3 日到达这里,主持解放上海的准备工作。数千名干部从各解放区、北平、香港日夜兼程赶来,投入接管上海的集中整训。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是著名的“上海通”,如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刘晓、从事文化工作的夏衍、从事秘密工作的潘汉年,从事经济工作的许涤新。各路精英汇集一堂,分头进行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有关上海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资料,有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有上海地下党调查的、有上海来人报告的,整理成 200 多本小册子。大家根据这些材料和中共中央的有关政策,研究接管上海的具体方针措施。如上海的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如何区别对待,外国人的企业如何接管,国民党政府机构如何处理,金融如何稳定,流氓帮会怎么办,市民的粮、煤等生活必需品如何保证**,等等。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周全才行。陈毅、饶漱石不分昼夜地与分管各方面的干部研究情况,听取汇报。单是财政接管纵队的汇报陈毅就听了两天两夜,对于如何紧急调运粮食、棉花、煤炭保证上海市民的需要,作了周密部署和应急准备。

5 月 10 日,陈毅在丹阳一座大庙里,对向数百名接管干部作入城纪律的报告。一开口他就声色俱厉地批判两件违反纪律的事:“8 号下午我和饶政委到街上散步,走到戏院门口,有几个穿黄军服的同志,没拿票硬要进去。老百姓拿着票子反而进不去了。那时逼得我不得不亲自出马干涉,他们才走了。如果没有我们去干涉,那天戏院一定要被打烂。为什么无票非要进去看戏? 是不是老子革命几十年,进戏院还没有资格? 这就是违反纪律!”

“第二件,今天早晨我到丹阳师范学校,问校长、教员有没有解放军进来破坏纪律。他们说:‘一般地很好。前天有位解放军来摘去一个电灯泡,昨天又有两个同志带着摘灯泡的同志来还灯泡。’这是人家不满意中的满意,这是很严重的破坏纪律。”

陈毅从这两件小事,谈到接管上海的大事。他说:“上海很复杂,我们都不大懂。我们不能自大、吹牛。上海一个月要烧 20 万吨煤, 600 万人这张大口又要饭吃,要解决几百万人的粮、煤及生活问题。单是每天大小便问题不解决就不得了。每天的垃圾不解决,几天就堆成一座山。我们会演戏唱歌,人家佩服。我们管理不好上海,就无法向老百姓说话。上海是现代化的城市,是帝国主义反动派的窝巢,是百年来发展起来的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复杂的城市,我们没有经验是很难进行工作的。因此除了具有信心以外,必须要有谨慎小心‘临事而惧’的态度,这样才能多考虑问题。否则是低级的幼稚的,就一定会栽筋斗。进入上海是中国革命的后一个难关,是一个伟大的考验。上海搞得好不好,全中国全世界都很关心。我们搞得好,世界民主力量就会为我们高呼、庆祝、干杯;搞不好就会使他们失望。”

怎样才能接管好上海,陈毅强调:“必须强调入城纪律,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开始,是和市民的见面礼。纪律搞得好,政策就可以搞得好,搞不好就会影响政策的推行。上海人民对我们的希望很大,把我们看成‘圣人’,如果一进去就搞乱了,他们就会大失所望,再去挽回影响就要费很大的劲。”二十天的丹阳整训,为接管上海的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月 27 日,上海全部解放。经历 15 天的淞沪战役,我军歼灭国民党军第 51、37 军和五个交警总队全部,第 12、21、52、75、123 军大部,总计 15万人。我军坚持外围作战,把大上海完整地交回人民手中,创造了战争史的奇迹。在战斗中,我军伤亡 3 万余人。上海的解放宣告了历时 43 天的渡江战役胜利结束。第三野战军总共歼灭国民党军 10 个军、 32 个师及交警、保安部队共约 30 万人,其中俘虏 23 万人,毙伤 24000 余人,起义投诚 480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 2350 余门,汽车 1300 余辆,坦克、装甲车 120 余辆,舰艇 72 艘,以及大量物资。三野在渡江战役全过程中共伤亡 46000 余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