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当代神话学大师、前中国神话学会主席袁珂先生,穷毕生之学养,专为国人写作的神话入门;打破中西神话优劣之差的谬见,以一己之力构筑中国神话体系。 精选36个*代表性的神话故事,带你一窥民族神话的起源和异变!从中体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刚健、战天斗地的勇武、舍己为人的博大…… 本书带你领略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夸父逐日,从后裔射日到眉间尺,从鲧禹治水到杜宇化鸟…… 中国神话典故被大量化用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中,本书可以带你感悟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灵感之源,提升古典文学修养。 装帧采用裸脊锁线精装,摊开阅读更方便阅读。

本书是袁珂先生晚年的心血之作,作者秉持其广义神话学观念,广泛考察神话的起源和发展演变历程,从中遴选出*代表性的神话传说故事,用简练平实的语言将“叙故事”和“讲原委”相结合。 在更全面和更广阔的视野下,走进奇幻瑰丽的神话世界,感受中国神话所独有的自强不息、博达坚韧的精神传统和积极浪漫主义气质,一窥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白蛇传的中国神话传说概貌。袁珂先生文字质朴简练,读来朗朗上口,是很好的语文范本,适合亲子共读,也满足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品味。


【内容简介】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对世界的浪漫想象,中华民族先祖也曾留下过壮美丰富的神话宝藏,后因种种原因散失四处。面对近代以来疑古派和言必称希腊希腊者对中国神话的偏见和误解,当代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穷尽毕生精力,从浩瀚的古文献资料中,通过细致深入的整理和研究,构建出中国神话系统轮廓。

本书是袁珂先生晚年的心血之作,作者秉持其广义神话学观念,广泛考察神话的起源和发展演变历程,从中遴选出*代表性的神话传说故事,用简练平实的语言将“叙故事”和“讲原委”相结合。读者可以通过此书在更全面和广阔的视野下,走进奇幻瑰丽的神话世界,感受中国神话所独有的自强不息、博达坚韧的精神传统和积极浪漫主义气质,一窥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白蛇传的中国神话传说概貌。


【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中国神话学会主席,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中文系,从许寿裳先生受小说史。1946年随许先生到台湾,任职台湾编译馆,开始系统化地研究中国神话。1949年回到四川,继续从事文学暨神话学的研究;1978年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1984年担任中国神话学会主席。

袁珂先生一生著述颇丰。1950年,《中国古代神话》出版,是我国*部系统研究汉民族古代神话的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其后,另著有《中国神话传说》《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间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二十余部著作及八百余万字论文。袁珂先生的多数著作被翻译成俄、日、英、法、意、韩、捷克、西班牙等多种语言。其作品还在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媒体评论】

“开辟鸿蒙”这一时期的光景,气势宏伟,波澜壮阔,奇闻异事,层出不穷,毫不逊于希腊、罗马、埃及、印度诸闻名古国的神话传说。而论其自强不息的刚健,战天斗地的勇武,舍己为人的博大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种种精神,是为中国古代神话特色,比之诸国,实有过之,并无不及。

——袁珂

聊驱蚊蚋搜神话,不料专家出后贤。

——茅盾

他(袁珂)是神话研究的开拓者,他对中国神话的研究所作出的艰苦工作和杰出贡献已被当今汉学界的专家们所公认。

——剑桥大学汉学家白安尼(Anne M. Birrell)
【目录】

目录

序说

壹 开天辟地

贰 兄妹结婚

叁 创造发明

肆 填海追日

伍 皇炎战争

陆 蚕马

柒 盘瓠

捌 射日奔月

玖 舜象斗争

拾 鲧禹治水

拾 壹 神女峰

拾 贰 远国异人

拾 叁 龙伯钓鳌

拾 肆 牛郎织女

拾 伍 穆王西游

拾 陆 老子出关

拾 柒 孔子绝粮

拾 捌 公冶长

贰 玖 眉间尺

贰 拾 杜宇化鸟

贰拾壹 李冰斗蛟

贰拾贰 田章上天

贰拾叁 哪吒闹海

贰拾肆 陷湖传说

贰拾伍 德庆龙母

贰拾陆 董永和七仙女

贰拾柒 沉香救母

贰拾捌 张道陵七试赵升

贰拾玖 白螺天女

叁 拾 张大帝与张龙公

叁拾壹 鲁班造桥

叁拾贰 钟馗捉鬼

叁拾叁 柳毅传书

叁拾肆 陈鸾凤

叁拾伍 和合二仙与刘海戏蟾

叁拾陆 白蛇传


【前言】

序说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它自己远古的动人的神话。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更不例外。中国的神话,不但丰富,而且美丽。可惜先前的人们没有注意去保存,使它们散失了不少。剩下来的一些零星片段,东鳞西爪地散见在若干古书里,也或多或少地经过了篡改和歪曲。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出我国古代神话和传说的丰美。

神话起源于人类的童年。原始人类起初是蒙昧无知的,由于长时期的劳动,“两手教导头脑”(高尔基语),使头脑逐渐变得聪明起来的时候,才对于大自然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例如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虹霓云霞的变幻,风雨雷电的击搏,森林里大火的燃烧……产生了巨大的惊奇的感觉。惊奇而得不到解释,于是以为它们都是有灵魂的东西,叫它们做神。从这个时候起就开始有了一些解释自然现象的极简单的神话。例如《山海经》所记的“各有两首”的??(即虹虹);《左传》所记的高辛氏两个“不相能”的儿子所化的参、商二星,它们东出西没,永不相见;《淮南子》所记的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大约可以举来作为这类神话的说明。

原始人类并不满足于仅仅对自然现象作解释,随之而来的,便是征服自然的神话。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原始人类长时期被生存的困难和与自然做斗争的困难所逼迫着,在他们的想象中,就有了控制自然和压倒自然的威力的欲望。要达到这种目的,离开劳动还是不行的。因此,他们一再用激情的调子,唱出了劳动和劳动英雄的颂歌。他们歌颂用斧头开天辟地的盘古,抟泥土造人和熬炼五色石子补天的女娲,和旱灾做斗争因而射落天上九个太阳的羿,治理洪水的鲧和禹,教导人民种庄稼的后稷……。这些征服自然、改善人类生活的劳动英雄,是神,具有超人的神通和本领,然而他们同时又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他们是生活在人群当中,忠心耿耿地为人群服务的。

神上了天并且在天上愈升愈高,这乃是阶级社会形成以后的事。古代劳动者创造了可以作为劳动模范的诸神,原不过为了鼓舞自己劳动的热情,后来阶级产生了,统治阶级便把这些劳动英雄据为自己的祖宗,抬到九重高天去,用以威吓和欺骗劳动人民,使他们安于做奴隶,于是部分神话就变质成为迷信。

但迷信也还是束缚不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的。尽管神被奴隶主抬得一天比一天高,群众中却滋生着一种反抗神的意愿。这意愿的具体表现就是:天才的人民又创造了反抗神的神。在中国神话里,这类的神很多,有射太阳(他们都是天帝的儿子)的羿,偷窃息壤来平治洪水的鲧和禹,和上帝争神座的刑天,以及后来传说的斧劈桃山的二郎神杨戬,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等等。像这样一些英雄神话,正反映了阶级社会里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有的神话虽然主题表现的仍是征服自然(例如羿和鲧、禹的神话),但因为是在阶级社会里才*后完成的,无形中也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高尔基说:“神话的创造在自己的基础上乃是现实主义的。”(《苏联的文学》)这真是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

长时期遭受严酷封建统治的中国社会,也随时在产生着新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题,往往带着浓厚的反封建的色彩。至于它们的内容,则经常是描写少年男女为了爱情的自由和幸福向封建势力作坚强不屈的斗争:因为这不但容易激动人们的心弦,实在也关系着每个人的命运,于是在神话里我们就可以看见牛郎织女如何反抗威严的天帝,善良的白蛇如何反抗妖僧法海……他们在正义的斗争中,都具有哪怕是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的决心。也有好些神话,直接描写到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和统治者正面的对抗,如《眉间尺》里的眉间尺和“道逢客”,用了他们的头颅去奋战楚王;《望娘滩》里的那个穷苦的孩子,被逼吞下了宝珠,变成了蛟龙,想要兴起洪水去淹灭仇人的家园……都充分地反映了在阶级社会里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残酷和人民还击统治者的英勇。

劳动人民创造了神话,无形中也把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优秀的品质,灌注在神话里的神和英雄的身上。看啊:那追赶太阳的巨人夸父是何等的豪迈!那用小石子、小树枝去填平大海的小鸟精卫又是何等的坚韧!那小小年纪就去拯救他的母亲,历经艰险、百折不挠的沉香,又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乃至于舜的仁爱,田章的聪明,李冰的勇敢……所有人们对神的这些优异的禀赋,原来也都是劳动人民本身固有的美德。《风俗通义》说:“女娲抟黄土造人。”这当然是神话。实际上倒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形貌塑造了神话里值得颂扬的诸神和具有神性的英雄们。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神话的本身就从现实生活中逐渐消失了。但作为一种艺术,它确实具有强大的魅力,必将历久而常新。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大人是不能变成一个小孩的,除非他变得稚气了。但是,难道小孩的天真不能令他高兴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正是人类童年时期天真烂漫的幻想,因此值得珍贵。

在神话研究方面,我是持广义神话观点的。广义神话的中心思想,就是把神话的起源和它的发展演变联系起来考察,即不仅承认起源时期的神话(原始社会的神话),也承认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发展演变的神话。那种以为神话是和原始社会同终始、企图把神话约制在原始社会以内的看法,我是不赞成的。事实上,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仍有大量的神话存在。即使以古代神话而论,古代神话也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后完成的:这就是我认为后世也能产生新神话的主要依据。说到神话的消失呢,神话是会从现实生活中逐渐消失的,但从现在世界的范围而论,还不能说它就完全消失了。

我很高兴接到出版方邀请编写“神异篇”的任务,因为它的总体精神是在于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给青少年以有益的精神食粮,我当然乐于接受;这是一。其二,“神异篇”这个名目我觉得拟得很好,它的概括性较大。照我的解释,“神”就是神话,“异”是神话的变异,即发展演变中的神话,这样就把神话的起源和发展两方面都照顾到了,符合我广义神话的思想,我也乐于接受。汉代末年有一部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格局是模仿《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则大体属于神话的变异这方面,立名的精神可以和“神异篇”相通。

“神异篇”的主要部分是神话,占了14节,“牛郎织女”以前,大体上属于神话的范围,它们的主旨前面已略有介绍,这里就不再多赘。

现在要说的是从“穆王西游”到“白蛇传”这22节,大体上属于神话的变异的范围,即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新产生的神话。这一部分中又大致可以分为(1)历史人物的神话。(2)仙话和佛典中的神话。(3)拟神话。(4)文人写作的神话。(5)民间神话。(6)其他。这么几类。

先说历史人物的神话。

历史人物的神话,从“穆王西游”到“李冰斗蛟”,共7节,大体上属于这一类。这类神话的主要特点是:以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做主角,再附会上神话的因素,过去有人称它为传说,我们则当它作神话看。其间“眉间尺”这名字近于虚构,但眉间尺的父母干将、莫邪乃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所以也把它包括在这一类里。

再说仙话和佛典中的神话。

仙话和神话本来是同出一源的,它们都和原始巫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相连的关系。仙话宣扬长生不死、修炼升仙,个人利己的因素多些,但其抗击死亡厄运的精神却是和古神话中英雄们征服自然的精神有相通之处。仙话不始于道教的建立,只是道教建立以后,由于教徒们的推波助澜,使仙话更加得到发扬罢了。仙话中也有较积极有意义的,可以当作神话看待。例如前面“神女峰”、“龙伯钓鳌”、“老子出关”等节,都具有仙话的色彩,但仍当算是优美的神话。现在又特选“张道陵七试赵升”,作为较有意义的仙话的代表,略加叙写,以见一斑。至于佛教经典中的一些神话人物,如观音、善才、龙女、文殊、普贤、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也随着两千年前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逐渐被人们熟悉了。群众还根据这些人物的不同特点,创造出一些纯属中国风格的神话来。其中“哪咤闹海”神话,就是一个从佛教经典中演化、创造出来的优美神话,也根据有关的材料略予渲染,将它写出。

再说拟神话。

拟神话就是模拟古代神话的内容和格局而创造的新的神话故事。这类神话故事不但在民间广泛流传,而且神话的主人公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为他们立了庙祀,使神话故事不但久传不衰,还因立庙之故又有新的附会增益。我用“张大帝与张龙公”一节的篇幅来将这类神话的情况稍加展示。

然后说文人写作的神话。

文人写作神话,自古已有,不过唐代以前,大都偏于记录传闻,从唐代开始,才有根据某些神话材料特意创造神话故事的倾向。唐人写作的神话故事不下六七篇,其中影响*的有李公佐的《古岳渎经》和李朝威的《柳毅》两篇。《古岳渎经》中写的无支祁,在“鲧禹治水”节中已经大略介绍过了;现在又根据《柳毅》篇中所写,在“柳毅传书”节里,稍微予以介绍。

*后说到民间神话。

民间神话是神话的一个广泛的概念,任何神话都来自民间,似乎都可以称为民间神话。但多数神话,虽然早在民间流传,一经文人记录,便比较完整,比较定型,以后即使有某些发展和演变,却只是细节上的一些变化,故事的轮廓还是大体依旧,像这类神话,就不能称作是民间神话。现在要讲述的民间神话,是那些虽有古籍零星记载,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一直没有定型,只是或明或暗地广泛流传于民间,靠小说、戏曲、唱本、鼓词、绘画等为之媒介,使它们在群众的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本书后半部选写的“董永和七仙女”、“沉香救母”、“和合二仙与刘海戏蟾”、“白蛇传”等,就属于这一类。

除此而外,还有暂时无法精确分类的,只好列入“其他”类中,像“田章上天”、“陷湖传说”、“德庆龙母”、“白螺天女”、“鲁班造桥”、“钟馗捉鬼”、“陈鸾凤”等都是。神话本来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丰富多变的,尤其是零星记载、交错出于诸书的中国神话更是这样,决不能因为某些神话暂时不能精确分类而忽视它们的存在。只好存其旧观,以后再慢慢研究应该怎样妥善分类就是了。

我研究和整理中国神话40多年,如今经过两三个月的努力,终于编写出一部可以见到中国神话大概面貌的神话故事书来,供青少年(当然也包括未失童心的中老年)阅读,这在我仿佛是完成了某种任务,心里感到十分欣悦。

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白蛇传》的“白蛇出世”,这就是我替一般读者设想的广义神话所包括的时间跨度,我想这样的跨度大约可以被接受,否则人们会以为过于广阔无边了。过去只是在理论上谈论这个问题,现在则从内容实质上,将它们编写为通俗神话故事,帮助人们对广义神话概念的理解,自然会更有好处的。广义神话的概念其实并不复杂,也无奥义,只不过是要求大家开拓视野,用发展的眼光更全面地考察、研究中国神话罢了。这样一来,自然会因此而破除一些陈旧的观念,发现一些新鲜的东西,凡此种种,都不必在这里多说。

由于篇幅所限,原打算单纯编写故事就算了的,后来和编辑部同志商议,大家认为为了加深读者对神话的理解,还须将“说原委、叙故事”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才好,因此又适当增添了“说原委”这一部分。这样一来,“叙故事”这一部分就受到一些影响,不能铺展开去叙写,只好采取浓缩的办法。其结果虽然增加了若干难度,却也获得了一些舍糟粕、取精华的效益。以“白蛇传”一节为例,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白蛇传》故事*早的文字记载,全文约一万八九千字,还没有包括后来戏曲、鼓词、唱本及民间传说中所描述的白蛇缘起、端午节雄黄酒、盗仙草、水漫金山、蟹和尚等重要情节。我在此节的编写中,除主要仍依据冯梦龙文而外,还把上述几个重要的情节都补充、加入了进去,但篇幅却止得冯文的1/3,即6200字光景,可见是狠狠下了浓缩的工夫。但因此不免也有略嫌板滞、不够生动的地方,实在无法可想,不能两全其美。其他如“柳毅传书”节,也有类似的情况,增加了一些内容,白话叙写的故事却和原来文言故事的字数大致相等,浓则浓矣,可惜还没有完全传达出原来文字的神采。只有“沉香救母”节,因系用旧文删改,没有受到多少限制,放得开手,似乎比较神完气足一些。至于“钟馗捉鬼”和“和合二仙与刘海戏蟾”两节,则根据内容的需要,将“说原委、叙故事”二者融为一体,夹叙夹议,构成篇章,似乎也还不拘一格,别开生面,给本书添加了点新鲜的色彩。其余的我就不再多说,任凭读者去随心体会,给予批评好了。

注:本序言原系袁珂先生1991年为《中国文化集粹丛书》所写,此次出版经袁思成先生审订稍作修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