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作者王煜全是“得到”专栏讲师,在科技创新领域积累了很大的用户影响力。
2. 罗振宇、刘润、何帆、王小川、薛兆丰等大咖联袂推荐。
3. 聚焦改变你生活和未来的产业,深度解读人工智能、混合现实、生物医疗等你必须关注的科技行业。
4. 以20年实战 每年5亿元科技投资经验,全景式展现球科技创新领域前沿动态。
5. 解读新科技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发展机遇,前瞻性提出企业和个人的思维与行动应对策略,思路简单而清晰。
6. 这不是一本仅仅讲趋势的书,而是教给你如何获得把握趋势的能力。
7. 通过这本书,你能够真正读懂科技,把握科技未来发展趋势,掌握用科技和技术视角看世界的方法,提前预知未来可能的走向。


【内容简介】

《暗趋势》由得到“全球创新260讲”专栏主理人王煜全,为你揭示藏在科技浪潮中的商业机会,教你获得把握趋势的能力,发现小趋势,抓住大机遇。
《暗趋势》聚焦于改变你生活和未来的产业,深度解读人工智能、混合现实、区块链、生物医疗等你必须关注的科技行业,并分析新科技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发展机遇,前瞻性提出企业和个人的思维与行动应对策略。
王煜全作为全球科技前哨侦察兵,以其每年5亿元的科技投资及20余年的投资经验,深入科技创新行业前沿,为你全景式展现全球科技发展趋势。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这本书会帮你读懂科技,把握趋势,掌握用科技和技术视角看世界的方法,提前预知未来走向,抓住历史性的时代机遇。


【作者简介】
王煜全,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得到《前哨·王煜全》《全球创新260讲》主理人。Frost & Sullivan中国区总裁,资深的电信市场营销和战略咨询专家,在业界有多年的丰富经验。王先生熟悉中国与世界电信市场的需求与运作,是OSS、业务创新、现代化运营管理、电信业务模式研究等国际先进电信经营理念的引进者和倡导者。
【媒体评论】

罗振宇 罗辑思维、“得到”App创始人
王煜全是投资人出身的科技思想家,他对趋势的观察和理解非常值得重视。他的思考所得,是他每年用几亿元投资投出来的见识,是经过资本市场验证过的判断。科技趋势未来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这件大事要听真正在一线有实操经验的洞察者之言才有意义。

刘润 润米咨询创始人,《5分钟商学院》栏目主讲人
终身成长的目标,就是要跑赢时代。想要跑赢时代,一定要了解我们正在进入什么样的时代,未来变化的趋势是什么。王煜全的这本书对未来科技的洞察,不仅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未来趋势会隐藏得更深,更是警告我们,谁先掌握趋势,谁就有可能先跑赢时代。

何帆 经济学者,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任何时代都一样,趋势总是藏在现象后面,只是我们今天的发展速度更快,趋势更加难以判断。“暗趋势”与“大局观”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未来的视角,看待今天的问题。王煜全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打开了一条新路径,横跨中美,放眼全球,以对比的视角,以实操的经验来阐述他的洞察所得。

王小川 搜狗公司首席执行官
王煜全一直在深刻地观察着这个时代的商业变量。科技浪潮为商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红利”,但是这个“红利”未来不会那么轻易让所有人共享。《暗趋势:藏在科技浪潮中的商业机会》就是理解科技与商业的有效路径。按照王煜全的方法,我们有可能抢先一步,发现那些未来的趋势。未来已来,趋势在我们还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薛兆丰 经济学者,《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栏目主讲人,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这些年我向煜全学习,希望探索科技发明和商业转换的实现路径。煜全不仅具有投资人式的敏锐触角,更有学者式的深入思考。这部作品描绘了今天的科技趋势,提供了一套展望未来的思考体系,是同道者不应错过的著作。


【目录】

序言/把握趋势如何成为每个人的能 何帆
前言/每个洞察趋势的人,都将实现自我的创新 王煜全

引言范式转移时代的暗趋势/ 1

*部分世界运行的范式转移:不确定,更美好

第1章 宏观世界:大背景与大机遇/ 15
全球化:信号与噪声/ 15
中美经贸摩擦:挑战与机遇/ 18
环境与气候:反复中前行/ 24
人口问题:拥抱老龄化/ 30

第2章 微观世界:新范式与新趋势/ 36
小公司崛起/ 36
积木式创新时代/ 41
新经济形态/ 48
生活品质升级/ 61

第二部分 科技范式转移:寻找确定性机遇

第3章 量子计算/ 69
争夺量子霸权/ 70
关键公司:DWave系统公司和量子计算商业化/ 74
光子计算机和生物基因计算机/ 80
未来计算机发展的3个趋势/ 82

第4章 云计算/ 86
抢滩云计算市场/ 88
关键人物: 杰夫·贝佐斯和他的AWS/ 92
关键公司:谷歌云平台/ 97
云计算走向何方/ 102

第5章 物联网/ 107
信息产业发展的第3次浪潮/ 107
关键人物:物联网之父凯文·艾什顿/ 112
物联网领域的新机遇/ 115

第6章 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 121
迎接万物互联的5G时代/ 122
关键公司:5G时代的高通/ 126
如何抓住5G机遇/ 130

第7章 人工智能/ 135
人工智能:从风口到标配/ 135
人工智能革命/ 139
关键公司:深度思考/ 141
人工智能的机会在哪里/ 143

第8章 工业机器人/ 149
工业机器人时代/ 149
关键人物:罗德尼·布鲁克斯/ 154
关键公司:亚马逊机器人/ 159
人机协作的新机遇/ 163

第9章 自动驾驶/ 169
自动驾驶的现实状况/ 169
关键人物:塞巴斯蒂安·特伦/ 172
关键公司:无比视/ 174
自动驾驶还有机会吗/ 176

第10章 大航天时代/ 180
大航天时代:从国家主导到商业化/ 180
关键人物:伯特·鲁坦/ 185
关键公司:毕格罗航空航天/ 188
航天产业的机遇/ 191

第11章 混合现实/ 197
为什么混合现实很重要/ 197
关键人物:普拉纳夫·米斯特里/ 200
关键公司:转型中的宏达国际及混合现实产业链/ 203
混合现实的机遇/ 207

第12章 新材料/ 211
石墨烯材料/ 212
碳纤维材料/ 215
柔性电子材料/ 218
纳米材料/ 222

第13章 生物医疗/ 227
基因编辑/ 227
精准医疗/ 233
癌症疫苗/ 240

第三部分思维与行动的范式转移:活在未来

第14章 企业思维与行动指南/ 249
迎接“科技军备竞赛”时代/ 249
构建科技创新思维/ 251
尽早觉醒,及早行动/ 260
新国际化:善用全球资源/ 265
传统企业的应对策略/ 268

第15章 个人思维与行动指南/ 276
未来已来,活在未来/ 276
中期未来:抓住未来3~5年的机会/ 281
长期未来:掌握未来的力量感/ 287
短期未来:把握眼前的机会/ 296


【前言】

序言
把握趋势如何成为每个人的能力

如同经济学不是研究发财致富的学问一样,趋势洞察也不是研究未来的学问。经济学思考未来的变化,趋势洞察预测未来变化,但是我们依然应关注当下。因为决定未来趋势的,是我们今天的选择和行动。

然而,只关注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过于急功近利,因此我才一直提倡“大局观”的思考方式。我曾经在《大局观》这本书中这样解释,“大局观”是在充满不确定的年代,能够让你获得深度安全感和掌控感的认知能力。

现在看来这样的能力尤为重要。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节点,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国内投资收紧的压力、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可预知,这些问题让人们普遍焦虑。这些问题的核心,并不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到底在怎样的一个阶段上,而是我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面对不确定性加剧,洞察趋势,从“大局观”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未来,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技能。理解趋势,顺势而为,并不是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才能掌握的“秘密武器”,它应该成为大众的基本认知。人人都需要锻炼一种能力,培养一种思考方式,那就是在芜杂的信息世界中找到线索,透过错综复杂的表面发现潜在的趋势规律。

越是在未来不确定的时代,在风险和机遇不能简单判断的时代,越需要掌握洞察趋势的能力。风险加剧,率先发现暗藏的未来趋势的人,将冲破时代的局限,创造一个崭新的未来。

改变未来的趋势往往“藏”在两个时代转换之间,那些代表新生的力量,起初都很难被发现。假设我们身处在白垩纪晚期,会看到恐龙正在灭绝。那个时候我们可能想,连地球霸主恐龙都要灭绝了,世界末日肯定就要来了。

如果我们从未来的视角看,其实不必这么悲观。仔细观察,我们会在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发现一只丑陋而胆小的小动物,也许它像老鼠一样畏畏缩缩。但这只像老鼠一样的动物,没准儿就是这个地球的未来希望,甚至可能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祖先。

结合王煜全的书来看,这是对潜藏在大变革时代背景下未来趋势的*好隐喻。这就是暗趋势的价值,它帮助我们在时代变迁与范式革命中找到潜在的新兴力量。当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创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今天传统巨头正在丧失创新精神,传统产业面临巨大危机的时候,别着急,看我们谁能发现那只“老鼠”。

因为那些孕育着未来希望的机会,一定“藏”在那些还没有被人关注的地方。

这就是王煜全在《暗趋势:藏在科技浪潮中的商业机会》这本书里提出的洞察所得。我和王煜全就中美贸易关系紧张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的问题,做过多次交流。我们都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未来可能是一个常态,中国企业想要适应这一新变化,必须要不断地自我调整。换句话说,中美贸易问题的解,其实不仅仅在贸易和经济,更在于我们未来如何通过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成为可以给全世界创新赋能的力量,进一步提升全世界的创新效率。

中国企业接下来如何主动拥抱变化,关键一点是需要发现那些真正可以引领未来的暗趋势。王煜全这些年一直在美国从事创新科技的投资,他的真知灼见是真金白银投资的实战所得,是难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洞察所得。

尤其这几年,他带着中国学者、企业家考察了很多一般人很少关注的美国创新区域,有很多一手资料和独家方法体系,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每一个有志于推动中国企业科技化和全球化的朋友,带来更多思考和启发。

何帆
2018年12月


前言
每个洞察趋势的人,都将实现自我的创新

这本书收尾的时候,正好是2018年年底。坦率地说,这一年,中国企业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焦虑。从中美贸易的国际趋势变化,到国内宏观政策的调整,任何风吹草动都挑战着中国企业家的神经。

很大程度上,这确实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企业家的焦虑感。仅从产业层面来看,我们这个时代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潜在的机会好像无处不在,人人都有可能创造财富与价值,又好像随时都会“踏空”,无法跑赢时代。人们怕错失改变命运的机会,这可能是今天人们焦虑的*缘由。

顺势而为是任何一个时代的成功法则,只是今天我们要面对的趋势越发难以判断和取舍。这个时代的另一个特色是,趋势变化快速而且主题非常丰富。以前一个时代的主题似乎相对单一,从个人计算机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产业变化代际区别明显,趋势很少重叠。但是如今是什么“时代”呢?既可以说是人工智能时代,也可以说是生物技术时代。你说是航天时代也没有错,无人驾驶时代、新能源时代等好像也可以。

迅速到来的各种产业变革让人很难从容面对,焦虑成为快速发展时代人们的现实问题。焦虑不是坏事,学习并且学会与焦虑同行,可能是未来的常态。

要缓解焦虑,就要想办法理解、跟上甚至引领这个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能发现更多的机会,而不是错过。所以我很不赞同一些人的观点“2018年是创业黄金时代结束的一年”,因为伴随趋势的融合,创业的黄金时代将真正到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2016年6月,受好朋友罗振宇的邀请和鼓励,我在“得到”App(手机应用程序)上开设了一档音频栏目——《前哨·王煜全》。该栏目基于我和海银资本这些年在海外做高科技投资的经验,系统地为用户梳理全球科技创新趋势。

在做栏目的过程中,我逐渐接触到更多的企业家、投资人和创业者,发现他们的焦虑感很强。一方面,整个社会都在推崇创新创业尤其是年轻人创业,年轻人只要做跟移动互联网相关的项目,好像就能改变世界了;另一方面,事业有成的中年人都在看未来的机会在哪里,他们觉得自己曾经的成功大部分的原因是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在“新常态”的社会中并不那么容易把握,但是新的机会却并没有涌现出来。

在海外做高科技投资,除了能够看到更具科技实力的项目,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和研究一个跟我们国内完全不一样的创新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模式创新并不那么普遍,真正有技术和专利基础的科技创新才受人追捧。

在我和薛兆丰教授合著的《全球风口》一书中,我们就一直推崇“积木式创新”模式,推崇“科学家 企业家”的“双长制”。“双长制”的成功要建立在对趋势的准确判断上:一方面,那些经过风浪的企业家,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市场趋势,选择好应用方向;另一方面,那些专注自己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因为对技术趋势有深刻理解,才能更加坚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掌握科技创新规律,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中国有很多企业已经在全球科技创新的布局上先行一步。我一直推崇TCL在量子点技术上的战略选择。由于对产业趋势的准确判断,TCL早在几年前就布局量子点技术,从技术的研发到生产工艺的提升,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布局。正是对趋势的掌握和提前进行产业布局,TCL今天才可以和三星(Samsung)共同引领全球量子点屏幕的发展趋势,赢得更多竞争的机会。

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是*推崇创新的国度之一了。比如我们的移动支付,也许是因为国内信用卡支付“发育”实在不够充分,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迅速开拓出一个全新的市场,连菜市场里的小商小贩都可以从此告别零钱,很多来到中国的“老外”觉得自己有些out(落伍)了。

中国不仅有全球*的单一市场,有十几亿人的消费者,有开放的大规模制造业基础,有雄厚的资本,更重要的是,全民“迷恋”创新的气氛,让中国经济的未来显得生机勃勃。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的技术,都能在中国找到落脚点和试验场。

之前,有人说:“你的对手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整个时代。”现在看来,这句话还是很中肯的。因为个体也好,企业也好,乃至国家,成功的*终决定因素,是我们能否跟上时代的趋势。那些洞察趋势的先行者,赢得的不是一城一池,而是整个时代的机遇。

从2015年开始,我每年都要带很多企业家朋友到美国做投资考察。从曾经的创新热门区域硅谷、波士顿,到那些以前中国人不怎么去的美国西南部小城市,大家在考察中不仅看到了值得投资的高科技项目,更看到了高科技创新以大学为中心遍地开花的生态,未来世界在这些创新区里被定义和建构。

很多时候,我在想,趋势并不那么模糊和难以把握,而是我们没有走进科技创新的生态中去。当你真正深入其中,只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和热情,就会发现机会非常多,甚至会对未来感到无比兴奋和期待。

然而,趋势的分布并不均匀,每个技术领域都有其特有的知识密度,每个产业领域也都有自己的应用特色,这时候就需要地图,需要向导。所以,请跟我一起,走进《暗趋势:藏在科技浪潮中的商业机会》,开启你的未来之旅吧!

王煜全
2018年12月


【免费在线读】

引言
范式转移时代的暗趋势

为什么必须要改变世界观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写过一本享誉世界的名著《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这本书的*章是这样开头的: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据说是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曾经做过一次关于天文学方面的讲演。他描述了地球如何绕着太阳运动,以及太阳又是如何绕着我们称之为星系的巨大的恒星群转动。演讲结束之时,一位坐在后排的矮个子老妇人站起来说道:“你说的这些都是废话。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驮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的一块平板。”这位科学家很有教养地微笑着答道:“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聪明,年轻人,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连续驮下去的乌龟群啊!”

大部分人会觉得,这个老妇人的说法很可笑,根本不值一驳。不过这个说法以及类似的说法在人类历史上占据主流的时间,可要比我们现在知道并且深信不疑的宇宙观占主流的时间长多了。不仅如此,很多现在看起来很荒谬的认知,其实常常是出自当时*为重要的科学家之口。例如,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认为地球处于静止状态,而太阳、月亮以及所有的星星都在围着地球转动。这一观点后来被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olemaeus)进一步完善,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地球中心说理论。但今天,就连小学生都知道,地球不仅在自传,而且还在围绕着太阳公转。

当然,今天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这类荒谬认知嗤之以鼻或冷嘲热讽。毕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那时是在不具备完全信息,甚至数据非常稀缺的情形下,建立起对自己、对社会,乃至对世界的认知系统的。而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掌握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数据,人类会快速纠正自己的错误,转换认知的视角,进入新的认知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本身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视角转换的意义重大,因为我们常常会错误地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受科学指引的,但历史事实却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实际上,真正指引人类行为的其实是我们的认知系统,是不同的视角引发了不同的行为。正因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看世界的视角可能比科学事实更为重要。

关于视角变化的重大意义,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他不朽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在他的眼中,科学革命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完成了视角的转换。他把这种视角的转换称为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

托马斯·库恩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在大学毕业时,这位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物理系高才生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出色的理论物理学家。然而,在仔细研究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Calileo Galilei)、牛顿(Isaac Newton)等人的物理理论及物理发展的历史之后,库恩对传统的科学认知理论和流行的科学基本原则产生了怀疑:那些认为科学和知识是在通过不断的直线累积实现发展的观点,与历史呈现的实际状况并不相符。受此观念的影响,库恩决定放弃自己的物理学生涯,转向对科学史理论的研究。

1962年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出版,迅速引起了学术圈的轰动。在这本书中,库恩*次明确使用了“范式”的核心概念,并且认为科学的实际发展就是受到范式制约的常规科学以及突破旧范式建立新范式的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过程。

用库恩自己的话说,所谓范式,就是一种被公认的模型或模式;转移则意味着改变。顾名思义,范式转移就是一种公认模式的改变。举个简单的例子,人类从认为“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圆的”这个认知模式的转变,就是一种范式转移。范式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视角”,“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事物,把事物看成什么,在事物中看到什么、忽视什么”。

当然,作为一名严谨的科学哲学家,库恩对范式及范式转移的定义有着更为系统化的描述。例如,他认为一个范式的转移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首先,科学界存在着一种公认的模式,按照这种公认模式运转的科学就是“常规科学”,而在常规科学下,大多数科研人员从事的是一些“解谜”类的常规工作。这类工作看起来比较稳定,但是会显得有些教条化。

其次,当公认的模式出现无法适应现实状况时,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反常”的现象发生,对现有模式的质疑和争论也会随之而起。如果这样的情况不断延续,反常现象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现有常规范式就会变得虚弱不堪,进入一种“危机”状态。

*后,在反常等力量的持续推动下,“科学革命”发生了,与此同时,一种新的认识也通过竞争和选择逐渐建立起来,也就是说,一种新的范式形成,范式发生转移。

当然,范式完全转移之后,科学又进入新的常规状态。而这种常规科学等待的,正是下一次的“反常”、“危机”、“科学革命”以及“范式转移”。科学本身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取得突破和前进,而这也正是库恩所说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要义。

从科学革命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范式及范式转移其实还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旦一个范式形成,它就可能束缚我们对事物的想象力,让我们变得更为按部就班;但范式转移则意味着打破原有的束缚和限制,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开创新的可能性。

第二,范式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过程。新范式出现的时候往往如同一株幼苗,不能立刻被确认是否会长成参天大树,而追随老范式的人会坚决抵制新范式。有时候这种新旧之间的斗争会非常惨烈,例如宣扬哥白尼日心说的意大利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就被当时的教会烧死,而另一位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遭到软禁,笛卡儿(René Descartes)不敢公开他自己支持日心说的著作。

第三,范式转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这种转移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经过革命产生的新科学和旧科学是不相容的(被库恩称为不可通约性)。不仅如此,范式转移更是让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变成了兔子”。科学家在新的范式下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正因如此,科学革命也就是科学家“世界观的转变”。

库恩的范式转移说在整个科学界引起的轰动是非常震撼的,即使是50多年后的今天,整个科学界也仍在深受这一理论的启发。而正是因为范式转移是一种世界观的转变,是一种公认模式的改变,因此这一理论早已超出科学研究的范畴,成为从学界到产业界以及商业界都在认真学习和领悟的思想。

不确定时代的范式转移:从科学到世界

范式转移是世界观与认知视角的转变,是打破原有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因此其威力不容小觑。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无数范式转移的精彩故事。当年,数字唱片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听黑胶唱片的老玩家,对数字唱片非常不屑,在他们眼里,数字唱片精度不如模拟唱片,音质也不好,绝不可能颠覆黑胶唱片的地位。随着数字唱片的计算方式对曲线的拟合越来越好,直至完全拟合,数字唱片在精度上已经远远把传统唱片甩在了后面。同样,当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全球音乐公司的大老板提出要把音乐按首下载出售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糟透了的主意,因为在旧的范式之中,音乐必须有“完整性”,因此必须按专辑出售。

交通行业也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100多年前,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这些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据说当时仅伦敦就有几十万匹马。但马的增加也给城市带来了负担,因为当时这些马每天产生约3 000吨马粪、30万升马尿。一些人士对此担忧,并惶恐地认为整个城市将因此陷入一场“马粪危机”。1894年《泰晤士报》(The Times)甚至预测,在接下来的50年里,伦敦将被高达3米的马粪淹没。然而历史却并没有按照这种预测发展,因为汽车的发明和生产使得马车大量减少,马粪危机自然也就不再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了。汽车代替马车的这个例子,不仅展示了范式转移的威力,也充分说明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往往是完全不相容的特性。新范式绝不是旧范式的自然发展,而更像一种毫无关系的飞跃和质变。

我们*近接触的一个范式转移的例子,应该是互联网对世界和我们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改变。例如,70后、80后被称为“互联网移民”,而90后和00后则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这是因为前者是在成长后期才接触互联网的,后者则是彻底的互联网一代。不仅如此,与互联网接触时间的不同也导致这两代人存在着某种截然相反的认知视角。比如那些秉持着传统二分法的互联网移民,他们即使接受了互联网,也要以线上和线下来划分世界,并且偏向于认为线上骗子多,不可信。但互联网原住民从小就伴着互联网长大,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这种区分,他们会说,不论线上还是线下,骗子都有不少,关键是你要学会识别骗子,这样才可以保证在线上、线下都安全,否则哪儿都不安全。

范式转移的威力之大,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它,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到了一个范式转移迫在眉睫的时刻。

首先是客观世界正在变得越发不具有确定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化一直是全世界的主流趋势,而改革开放已有40年的中国,也因为积极参与全球化而成为其中的受益者,并且在制造业等方面建立了强大的优势。但在近几年,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由于各国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单边主义、孤立主义及反全球化思维开始出现一定的反弹,很多国家开始走向自由贸易的反面。中美贸易摩擦正是在这种全球大趋势下的一种显著现象。通过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这种快速发展也导致中美之间出现了诸多摩擦,未来中国发展的外部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这种客观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应对策略,实现世界观的范式转移,以便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寻找到更为确定的发展方法。

其次是科技行业内的趋势变化。总体而言,过去20年是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黄金期。众多大型科技企业及互联网企业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无不是因为抓住了这一轮持续多年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增长红利。但随着这种红利的逐渐消退,全球的企业开始面临新一轮以科技为核心的竞赛挑战。智能化、大数据航天及新能源等产业推进,客观上要求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变成科技企业,没有一技之长的企业将彻底被淘汰出局。正因如此,所有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一场科技创新的变局。

但是,在认知层面范式转移和科技产业发展节奏调整的关键时刻,发展趋势却并不容易被识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暗趋势”——等到趋势明朗的时候,机会早就被别人“抢夺”了。要想明辨“暗趋势”,提前做好产业布局,中国现在亟须在应对全球化和科技化两大主题上,寻找到新的认知模式,实现革命性的范式转变。

在面对世界的方法上,我们应该改变过去简单地以本土为主的思路,而应该更加具有全球化的胸怀。越是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中国的企业越应该敢于冲出国门,以四海为家。中国需要更多具有全球化思维和全球布局能力的企业,也需要通过和世界各国更为密切的合作来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科技的变革则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看待科技创新的思路,将我们的目光转向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小企业身上。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的外部成本,增加了小企业的发展潜力。通过积木式创新,中国的小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发展核心竞争力,并通过与全球企业的强强协作来实现自身发展。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将目光从科学家转向企业家,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已经从单纯的研发转向了产业化,所以我们也必须更为重视科技产业化的*功臣——企业家。

这两个范式转移对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甚至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或者说非常急迫。范式革命将会给我们带来崭新的世界,也会推动中国继续进步。

本书的结构:大环境与暗趋势

科技乃至世界的范式转移是本书的两大主线。全书主要阐释的就是为什么要进行变革世界观的范式转移,科技界乃至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以及作为企业或者个人到底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变革。

本书的*部分集中讨论世界的变革以及我们所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在宏观世界部分,探讨全球化和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对不确定事件结果的任何预测都有可能出现失误,但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并非做出完全正确的预测,而是首先要在不确定之间找到那些更为确定的领域。除了讨论政治和经济,本书还会关注一些易被普遍关注的宏观问题,例如环境与气候变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环境变化和老龄化对我们的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多严峻的挑战,但是讨论这些挑战的目的不是引发恐慌,相反,是希望读者能从中看到被忽略的变化背后所隐藏的诸多机遇。

在微观世界部分,本书详细阐释了一些重要的“暗趋势”。与宏观世界的不确定性相比,这些隐藏得越来越深的趋势看起来更加具有持久性。首先是小公司的崛起:以往科技创新是大公司的专利,如今小公司正成为创新的主要力量。这种变化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美国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然而在中国,小公司崛起是正在发生的现象。


其次是积木式创新。技术的发展、小公司的兴起,让积木式创新的土壤变得更为肥沃,其在中国也同样具有前景。这一部分将对积木式创新做完整和系统性的说明,如果读者对“长板”“搭积木”“无缝拼接”等概念还不熟悉,那么不妨认真阅读相关内容。

除此之外,本书还对新型的经济形态做了选择性介绍。这些新型经济形态虽然未必是*近出现的,但得益于互联网和智能化,它们在近几年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并且表现出持续的增长潜力。

生活品质升级是我们从行为和需求入手,去了解经济增长、技术变革等给中国民众带来的变化。无论是从消费等级,还是资产管理需求的增长角度来看,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出现了全面升级,这种变化需要企业予以足够的重视。

从内容上讲,本书的第二部分是*重要的部分之一。秉持“一切只讲科技趋势不讲科技产业化时点的都是空谈”的原则,这一部分会介绍科技的*发展动态,更会详细分析这种技术的应用机会。

例如,在介绍量子计算时,本书不仅会介绍量子计算的概念、原理,更重要的是会介绍这项技术的发展进程、成熟度以及应用范围等。

第二部分所介绍的科技突破是经仔细斟酌后,从几十个领域中精选出的。与一般性的科技突破相比,这本书中出现的科学技术要么更具基础性,要么更具广泛的应用可能性。例如,量子计算和云计算预示着计算的未来,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5G)则可能在未来几年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实际影响。除此之外,本书也会关注与我们自身健康相关的生物医药科技。当然,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自动驾驶和工业机器人等密切相关的行业,也是本书要重点介绍的。虽然这些相关领域的*关键知识,不能令读者变成专家,但这些介绍可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进入某一领域的大门。

为了让这部分内容更容易理解,更有趣味性,每一章节都给出了实例。这些实例有的是以“关键公司”或者“关键人物”的方式举出进行详细讨论的。这些被单独讨论的例子的主角,要么是某个行业的先行者,要么是取得了巨大突破的企业。本书希望这些企业或者企业管理人的故事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一项技术是如何转变为一个产品的,也更清楚地看到企业家在科技产业化当中扮演的角色。

本书的*后一部分则聚焦于思维和行动。世界在变,科技在变,其中有很多的挑战和机遇。本部分探讨的是如何抓住这些机遇,以及企业和个人应该选择的路径和方法。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科技竞赛的全新时代,某种程度上而言,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变成科技企业,否则将很容易在竞争中被淘汰。

要避免被淘汰,企业就需要掌握创新的思维与方法,当然关键是要尽早展开行动,构建自己的壁垒。和过去不一样,未来企业只要具有长板,就可以在积木式创新中赢得一席之地。除此之外,本书还专门讨论了传统企业的科技化问题。传统企业一方面要用科技来改进自己的产品、生产、仓储物流与营销等,另一方面也要更加了解消费者的变化。

而个人则要“活在未来”。未来有长也有短,针对未来的不同阶段,书中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这一部分介绍了笔者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创办企业的经历,希望这些真实的内容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无论企业还是个人,要想适应一个新的、不确定的、急速变化的环境,*的方法就是要摒弃传统的视角,拥抱新的世界观。当然,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新世界观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传统思维模式可能使你固化思考,让你无法做出革命性的决策。在这样的时候,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具有一种勇气和智慧,擅于发现藏在时代滚滚洪流下的暗趋势,率先做出改变。因为只有敢于主动拥抱变化,你才能在一场快速的变革中获得先发优势,由此成为新范式的建立者和领军者。

当然,思维的转换固然是发生在前面的,但行动的落实永远是*重要的。范式转移意味着世界观的变化,而世界观的变化注定要影响和指导行为,否则新的趋势就永远无法形成。

洞察趋势,让行动更有价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