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一篇深情的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清新的歌谣,

凝汇成恬淡、宁静、自由的童年注脚,诉说着每个孩子对自然、对生命、对自由的无限向往

★选自“文学洛神”萧红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呼兰河传》

★几代人诵读的文学经典,提升孩子文学阅读能力,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品味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指定书目


【内容简介】

“听见童年•大师经典美绘本”收录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对童年美好回忆的篇章,向读者展现童年里炫彩多姿的生命底色与永恒不变的自由旋律,是献给孩子的一套美轮美奂的经典文学读本,是陪伴孩子一路成长的温暖的童年记忆。

将经典文学进行绘本式的创新演绎,是该系列的一大特色,根据文本内容配以不同风格的图画,让读者体味不同年代下的童年况味:《我的老师》是一篇魏巍回忆恩师的散文,平实的文字将对老师的思恋之情极度本真地抒发出来,画者借古人传统水墨绘画技艺,用现代手法表现,将距今近百年的故事诉于现代人听,回味悠长,亲切自然,毫无隔阂之感;《我和祖父的园子》描画了一幅充满蓬勃生命、默默温情的田园景致,书写了作者轻松、恬然的童年往事。画者用颇为纯粹的无技巧性彩铅绘图,还原*古老的原生态景观,将贴近生活的“亲近之美”与贴近自然的“真实之美”糅合一起,让我们于平实中感受到深永之致。本系列所有文本均选用与之*匹配的图画风格,反映作品全貌,给读者带来丰富的美学盛宴。

听见童年•大师经典美绘本为亲子阅读提供了更高格调、更高品质的素材,对孩子进行文学启蒙、开阔阅读视野、提升文学阅读能力以及培养纯正的文学品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品中所折射出的善良、纯真、节俭等主题,更利于孩子心灵的塑造和品德的培养。


【作者简介】

萧红 (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

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富才华和盛名的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与张爱玲等人并称“民国四大才女”。 萧红擅用细腻敏锐的感悟力,捕捉生活中常被人忽略的美好,用质朴、诗化、直率而自然的笔触书写她所熟悉的一切,其作品无不散发着性灵智慧的光辉。

代表作有:小说《马伯乐》《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关于绘者

田菾,女,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笔名:图拉de橡胶球。自由插画师。

站酷优秀插画师,人气高达269万。拥有2万固定粉丝群,并且单幅图画作品在站酷网站点击量高达15万。

田菾偏爱用彩色铅笔绘制、纯手绘纸上图。喜爱质朴天然的事物,画作善于表现平凡的岁月、深刻的记忆,唤醒心底的温暖与情感。绘画手法与画面内容一样不做过多的渲染与技艺,更多的是回归朴实。


【媒体评论】

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世世代代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夏志清(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


【前言】

乐天委分,心有常闲 读完《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本绘本,我的心中升起一种别样的羡慕,作为一名80后,追溯童年记忆时,若仔细思索,常会有一种轻微的无力感,即在民族性的范畴下,隐约有种“人生之根”的难以定位感。我想这可能是在社会巨变的背景下,那个年代出生的城市孩子会比乡村孩子更多地感受到周围环境发生的无法预见的、持续的变化。但对画家田菾而言,在她的童年时代,近三十年前的浙江小山村却是相对稳定的、不变的,悠然而持续地展现着一种天然古朴的规律,让祖祖辈辈都循着一种自然之态生活下去。画家田菾的童年其实和若干代前人们“野态成长”的童年是类似的,在这种经历下所感受到的那种缓慢的生活节奏、时光自由流逝感要比城市孩子强烈很多,这种感觉会慢速而坚定地植入到这些孩子们将来的处世哲学中,对田菾而言,这或许就是她图画风格的基石来源。恰如文中所说: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

所以,田菾的画和其精神内核是一样的,至少在这一本中,能明显看出其毫无保留的质朴性,这种质朴性有一种原生态的“土味”在其中,而且极为认真。不论是田间的根根青苗,还是门前竹篓上的条条竹篾;不论是狗尾巴草和谷穗上丝毫不乱的细丝,还是屋瓦上至少铺过五遍的肌理色……在观看这些极其费工的细节时,我能深刻感受到画家伏在案边闷头画画的状态——那是一种持久的、旁若无人的纯粹;是一种抛弃技巧、让画面自然生长的“野生”的无畏。什么特定风格、审美流派,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本心的原始景象,一草一木,一树一人,完全忠于私人记忆——我借助我的画面回到童年时代,我的画面就是我的童年时代。

所以,本书更像是作者的回忆散记,书中展现出一种全景视角的纯自然状态,追个蝴蝶,吃根黄瓜,看看天空,睡个午觉,如民俗画一般生活化,偏人文描绘,有一种“亲近之美”;而另一方面,这些状态发生的场景描绘得又极为丰富,达到了科普图鉴书的细致还原,偏自然描绘,有一种“真实之美”。下面我们来细说一下:

自然的“真实之美”很明显,画家在全书中画了几十种田间地头的植物和动物,槐树、倭瓜、玉米地,绣球、雏菊、蒲公英,蝴蝶、蚱蜢和蜻蜓……这些物种其实都很常见,但当真的有人一笔一笔地把它们全部画出来时,却会被触动到。是啊,你有多久没有认真观察过一朵花的构造?一只鸟的羽毛?一只蚂蚱的活动?至少,在翻看《我和祖父的园子》时,你会停下目光,仔细看看。所以说,这种类似图谱式的绘画方式可以对周围图景进行二次呈现,再加上艺术家本身风格的滤镜,让读者在欣赏绘本美的同时将注意力回归到事物本身,感受自然万物。

那生活的“亲近之美”呢?来源于画家本身自然朴素的绘画风格,加上清新、轻松的散文式语言,作为一个童年在如此质朴的田园环境中长大的人,画家本身的性格使得其画风温情而亲切,而全彩铅的使用更是与回忆中的朦胧温度感相符。另外,彩铅特有的透气晶莹性也非常适合用来表现光影:粉红色巨大绣球花上闪烁的光亮如钻石,大榆树上前后的光影亮如蚌壳,狗尾巴草和谷穗上的光芒晕绕了一整圈,书中有一页,穿着蓝色褂子的女孩站在树下,白亮亮的阳光穿过树叶落在她的身上,女孩的脸和整个世界都在闪闪发光。这是属于女孩的世界,记忆中的那些缓慢而温暖的成长、闪耀而又有些模糊的时刻,都通过这隐约之光传达了出来。同时,这种表达也因为叙述的平和而显得毫无压力,极具安全感。全书*的冲突点就是“我”与祖父争论谷穗与狗尾巴草的区别这一段,但随后又很快被“我并不细看,马马虎虎承认下来”翻篇了。这种“无冲突”在表达年代时也非常隐喻,你能发现女孩在书中换了几套衣服吗?这本书,可能是个跨越5年甚至10年的故事哦。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在繁华现代生活中一本难得的自然回望,其绘画手法采用颇为纯粹的“无技巧”性,甚至可以说是比较细腻的彩色素描,全书的构图和人物造型也都传统稳定,毫不张扬。现在,很多中国年轻艺术家都在拼命地吸取西方审美,以现代的技巧和前卫的风格取胜。像本书这种直接踩在泥土之上,反映乡村式生活的创作是极少的。也正因为如此,因为这种纯粹性,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于平实中见深永之致。

这种率性与纯真,一种“这样就好”的满足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让我想起陶渊明,平常之画,平常之景,却是“天意”安排下的自由自在和有知无畏,请让我引用陶渊明在1700年前写下的诗句来结束这篇文章,以此来表达那*为深远难寻的对自然生活之向往:

春秋代谢,有务中园。

载耘载籽,乃育乃繁。

……

冬曝其日,夏濯其泉。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