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孟氏有言:“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此不得已之心,是何心欤?此不得已之辨,是何辨欤?以不得已之心,行不得已之辨,不容加上一毫作意,是则吾之所以自省。虽然,不得已之心无穷也,不得已之辨则亦有时而穷。挟胜心而不反,无知而难以理喻者,又恶从辨之哉?故如来有所不记,尼父亦日“吾末如何”。                                ——熊十力

1920年,经梁漱溟推荐,熊十力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问学,这是熊先生学问和人生的一个转折点。1922年应蔡元培之邀赴北大担任法相唯识学特约讲师,并撰《唯识学概论》,其间对唯识学产生疑问,遂改本更张,另写出一部《新唯识论》,融通儒佛,并对唯识学提出批评。此举无异于入室操戈,以致欧阳竟无号召其徒鸣鼓而攻之,由刘定权撰文《破新唯识论》,熊十力随后撰《破破新唯识论》反破之。双方以唯识学见招拆招,颇有古印度论师之风。无独有偶,时隔十五年,后来鼎鼎大名的印顺法师又发表《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一文,于是又有《摧惑显宗记》的反驳,此文署熊门弟子黄艮庸之名,实则是熊先生自撰或亲定。

《新唯识论》属哲学著作,法度谨严,用语精确;《破破新唯识论》《摧惑显宗记》则有如长江巨浪,畅快淋漓,尽显熊十力本色。此书与《新唯识论》合观,熊十力哲学体系及其与唯识学之渊源,庶几得之。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熊十力的两部著作。 《破破新唯识论》是一部反批评的著作。《新唯识论》(文言文本)1932年出版后,南京支那内学院刘定权(衡如)于同年12月在内院年刊《内学》第六辑发表《破新唯识论》予以驳难,欧阳竟无(渐)特为作序。熊先生随后于1933年2月出版本书反驳刘著;是书由北平斌兴印书局代印,北京大学出版部等处代售。此次出版即以该版本为底本,并参考中华书局1985年本点校。 《摧惑显宗记》是熊先生又一部反批评著作,针对印顺法师1948年发表的《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一文。原稿以黄艮庸(庆)名义发表于1949年《学原》杂志二卷第十一、十二期合刊上,又收入《十力语要初续》。1950年,熊先生改写此稿,并于前增写约万言,概述《新唯识论》要旨,又于后附录两长文,由大众书店印行单行本,题曰《摧惑显宗记》,署为“黄庆述”。此次出版以大众书店印本为底本,并参考湖北教育出版社《熊十力全集》本点校。为体现辩论的来龙去脉,将刘定权、印顺原文并附于后。


【作者简介】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字子真,号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人。 青年时代投身反清革命,武昌起义后任都督府参议,并参预护法运动。三十四岁后慨然脱离政界,专心学问。曾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治佛学,后应蔡元培之聘任教北京大学。抗战期间入蜀,先后应马一浮和梁漱溟先生之邀讲学于复性书院、勉仁书院。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及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54年后定居上海。

熊十力先生学贯古今,会通中西,融摄儒释,自成一家,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教名相通释》《读经示要》《体用论》《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以新儒家名世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皆为熊门弟子,熊十力亦被尊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宗大师。


【目录】

破破新唯识论

题记

 破征宗

 破破计

  子项

  丑项

  寅项

  卯项

  辰项

  巳项

 破释难

 附:破新唯识论/刘定权

  序

  征宗

  破计

   甲、一元之体

   乙、众生同源

   丙、宇宙一体

   丁、反求实证

   戊、真如为体

   己、种子为体

   庚、一翕一闻

   辛、能习差违

  释难

摧惑显宗记

 题记

 卷端小识

 申述新论旨要平章儒佛摧惑显宗记

  *分

  第二分

  第三分

  第四分

 附录熊十力先生语要二则

  与诸生谈新唯识论大要

  为诸生授新唯识论开讲词

 附: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印顺

  一、引言

  二、佛法与玄学

  三、人世与出世

  四、融会与附会

  五、空宗与有宗

  六、性相与体用

  七、心与物

  八、相似证与颠倒说


【前言】

近由友人见示某君《破新唯识论》一册,署《内学》第六辑之一。其目曰: 《征宗》《破计》《释难》,《破计》又分甲至辛八子目。偶为检视,觉其于吾书完全不求了解,横施斥破。病榻无聊,因取彼文,略为酬正,名曰《破破新唯识论》。仍准彼目,曰: 《破破破新唯识论摧惑显宗记

破破新唯识论

征宗》《破破计》《破释难》。客曰:“宇宙至大,狂蜂有息,微蚁有声,何况于人,焉得一一喻以吾意?”余曰: 子之言达己,而疑于玩世。孟氏有言:“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此不得已之心,是何心欤?此不得已之辨,是何辨欤?以不得已之心,行不得已之辨,不容加上一毫作意,是则吾之所以自省。虽然,不得已之心无穷也,不得已之辨则亦有时而穷。挟胜心而不反,无知而难以理喻者,又恶从辨之哉?故如来有所不记,犹言不答。尼父亦曰“吾末如何”。


【免费在线读】

破征宗

初阅《征宗》之目,方冀于吾立论宗旨,有所赐正。言有宗,事有君,无君不成乎事,无宗不成乎言,固也。不求其是,不体其真,入主出奴,以为宗君。如是而事,无乃偾事,如是而言,无乃妄言。吾于此凛之久矣。故破者《征宗》,果中吾失,不惮馨香,以承雅命。乃阅《破》文,竟于吾书纲领旨趣全无所触,遑论是非,而徒寻章摘句,拣取枝节,不深维义理得失,轻肆诋,此何与于征宗事耶?审破者所陈辞义,本不须驳,然愍其迷执,仍复相酬。

一来破云“熊君自当以诸佛为宗矣。然三性之说,佛口亲宣,诸经备载,今谈三性,则存善恶而废无记,任情取舍”云云。须知: 说到本性,善不可名,恶亦奚立?然本性难以善名,却无妨说之为善,经云“清净”,亦即善义。唯断断乎不可说为恶耳。此须将佛家经论,字字反之身心,辛辛苦苦做过一番工夫,方见自性清净。愿勿在名词中作活计,以自误毕生也。至佛家所云三性之“性”字,与吾上言本性之“性”字,原不同义。本性之性,即谓本体。此三性之“性”字可训为德性,乃言乎吾人习心所具之德性也。此须详玩吾书《功能》《明心》两章。德者得也,言此法之所以得成为此法也。如云恻隐之心,即此心以具如是善性而得成为此一念善心法;如云贪心,即此心以具如是恶性而得成为此一念染心法。凡经论言三性者,皆就习心言,无有于本性上说善、恶、无记之三者。如不了此义而自称佛家正统,终是谤佛,此甚可惧也。吾所异夫旧说者,唯不许有无记耳。盖非善非恶,方名无记。记者记别,于善恶两无可记别,只是非善非恶,故名“无记”。吾意此或诸佛菩萨顺俗之谈,未为了义。须知习心动处,不善即恶,未有善恶两非之境。曾涤生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此盖本之孟子。孟子曰:“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如彼之意,庶民去此“几希”,即是禽兽,实无有介于圣贤禽兽之间者。不善即恶,势无中立,所谓“道二,仁与不仁而已”。孟子于人生参透深切,自非真志乎为己之学者,何足以语此!又吾幼读《孟子》,至“鸡鸣而起”章,尝发问曰: 鸡鸣而起,不孳孳为利,亦不孳孳为善者,其得为舜之徒欤?若不许为舜之徒,而又不许为蹠之徒,则是有舜蹠中间之一流。此于世俗虽复可云,若衡诸真理,则凡不舜者,即皆蹠之徒也。特其为蹠之程度较低浅,而非与蹠为性质之异也。故夫吾人念念之间,不善即恶,未有中立之境。此理须于自身求之,宗佛与否,吾何问哉?设令诸佛现世,吾以此理求证,又安见其不蒙印可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