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一座长安城,多少繁华梦!在《唐长安城考古笔记》中,有着20年考古一线工作经验的何岁利带领我们拨开长安城的层层泥土,涉过时光的千山万水,走进中国历史上璀璨耀眼的大唐盛世,遇见唐长安城的前世今生。从充满腥风血雨的玄武门到辉煌壮丽的大明宫,何岁利亲自参与了这些发掘。他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视角,呈现了真实生动的考古故事。他仿佛一个向导,为我们开启一场神奇的唐长安城考古旅行。在这本书里,你将看到专业的考古学者如何探索大唐的传奇遗址,并且看到他们如何工作,以及考古的魅力和价值。


【内容简介】

在《唐长安城考古笔记》这本书中,有着20年考古工作经验的何岁利带领我们涉过时光的千山万水,走进中国历史上璀璨耀眼的大唐盛世,遇见唐长安城的前世今生。从充满腥风血雨的玄武门到辉煌壮丽的大明宫,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视角,呈现了真实生动的考古故事。你还将看到专业的考古学者如何工作,以及考古的魅力和价值。


【作者简介】

何岁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隋唐长安城考古发掘与研究。曾先后参加唐长安城圜丘、大明宫丹凤门、太液池遗址以及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全面考古工作等。2014年起,赴乌兹别克斯坦参加明铁佩城址考古发掘。2017年至今,致力于雄安新区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媒体评论】

何岁利是唐长安城考古的亲历者,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记录了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的经历和思考,对大众理解考古、保护文化遗产有积极意义。

——安家瑶


【目录】

章 历史长安 世界大都会——唐长安城 / 001

世界大都会——唐长安城 / 002

唐长安城的前世与今生 / 003

唐长安城选址与建设 / 006

唐长安城内的“紫禁城” ——三大内与大明宫 / 011

唐长安城与大明宫的废毁 / 024

唐长安城与西安城区的今昔对照 / 025

第二章 寻找长安 唐长安城与大明宫的考古历程 / 037

新中国成立前对唐长安城的调查与发掘 / 038

新中国成立以来唐长安城与大明宫的考古历程 / 041

西安城区还有哪些真正的唐代遗址? / 048

大明宫考古发现的遗址 / 061

第三章 印象长安 古今交融的千年画卷 / 065

唐长安城内的道路与交通 / 066

唐长安城的里坊与市场 / 071

唐长安圜丘:差点被遗忘的千年天坛 / 080

探访唐长安城的大内宫城——太极宫 / 083

昔日腥风血雨的玄武门今何在? / 088

天下粮仓之唐太仓遗址 / 093

长安城西南隅地标——木塔寺 / 097

明德门外北望长安城 / 099

第四章 考古长安 大明宫考古笔记 / 105

一块石碑——大明宫考古的开始 / 106

范围与格局的探寻 / 107

宫门考古 / 115

宫殿考古 / 143

大明宫的“脉络”——道路与水系 / 186

中央“智库”——大明宫翰林院 / 210

人间仙境、绮丽的后宫——皇家池苑太液池 / 213

大明宫内园林植物的考古探寻 / 228

大明宫内鲜为人知的宗教建筑 / 234

第五章 记忆长安 唐长安城考古的那些事儿 / 239

含光门考古,我得感谢一位陌生游客 / 240

消失的帝都城阙——我记忆中的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 / 243

应记住为保护大唐西市遗址做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 / 245

那一年为了工作,我差点失去了女儿 / 247

大明宫含元殿御道考古的前前后后 / 249

丹凤门考古发掘亲历记 / 257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考古往事 / 261

太华路考古纪实 / 264

大明宫考古,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 269

附录一 考古不是“挖宝” / 275

附录二 我的考古工作历程 / 283


【前言】

序 言

安家瑶

我的年轻同事何岁利为纪念唐长安城建都1400周年写了《唐长安城考古笔记》一书,嘱我为其写序。何岁利是唐长安城考古的亲历者,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记录了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的经历和思考,对大众理解考古、保护文化遗产有积极意义。

唐代是我国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际交往频繁的盛世。长安城作为唐代的都城,人口一度超过百万,是中世纪的世界名城,也是唐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唐长安城的前身是隋大兴城。公元581年,杨坚建立了隋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但汉长安城建于西汉初年,久经丧乱,破败不堪。公元582年,隋文帝诏令在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营建新都,命名为大兴城。唐取代隋之后,将该城改名为长安城,仍沿用为都,并有多次增修。这个城市自隋开皇二年(582年)兴建,经过了322年,到唐天佑元年(904年)正月,朱全忠挟唐昭宗移都洛阳,宫室、百司及民家被拆毁,以其木材扎成浮筏,由渭河转黄河至洛阳,唐长安城沦为废墟。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其规划设计承前启后。近年曹魏、东魏、北齐邺城和魏晋洛阳宫城阊阖门、太极殿的考古都给隋唐长安城中轴对称制度、宫城北置的布局、明确功能分区的设计理念,找到源头。隋唐长安城的规划设计影响巨大,唐州城大多根据长安坊内十字街的设计而部署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设计直接影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隋唐长安城的规划设计对宋、元、明、清城市布局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2008年美国规划师协会访问西安,我给他们讲隋唐长安城。当他们知道隋大兴城规划精严、规模空前,而且中国的史书明确记载了隋代规划师宇文恺的名字时,那吃惊、敬佩的表情让我至今难忘。

由于隋唐长安城的巨大影响,早在盛唐时期的韦述即著有《两京新记》,对长安城的规划和布局做了较详的记述。自五代、北宋以来一直有学者踏察、记录这座城址。北宋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做了补充和研究。北宋吕大防又作图刻石以期使之永垂后世。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古老地图。南宋程大昌所著《雍录》和赵彦卫所著《云麓漫钞》,对长安城也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元代李好文作《长安志图》。清代学者徐松对长安城做了大量考证研究,著有《唐两京城坊考》。20世纪初,日本人足立喜六曾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著有《长安史迹考》。

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考古学是近代出现的一门崭新的科学学科。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年代范围极大地拓展了。除了继续开展史前考古工作外,还做了大量的历史时期遗存的调查和发掘,特别是历史上重要都城的勘察。1957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隋唐长安城址进行了初步探测; 同年,中国科学院(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出以马得志先生为队长的西安唐城考古队(又名陕西工作队),以隋大兴唐长安城为工作重点,进行了长期、全面的勘查和部分考古发掘。近年来,西安市考古研究院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也投入到隋唐长安城考古发掘的工作中,从而对城址的平面布局、坊市的形制、宫殿的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的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历史文献记载多有补缺纠正,也为遗址的展示和利用奠定了科学依据。我有幸于1982年开始参加隋唐长安城考古工作,十年后主持了西明寺、大明宫含元殿和太液池、圜丘等遗址的发掘。现任唐城考古队队长龚国强博士于2005年起主持发掘大明宫丹凤门、宫署遗址等,目前正在发掘隋唐长安城东市遗址。

先生于2016年9月底离我们而去,临终前念念不忘的还是隋唐长安城的考古工作。可以告慰考古前辈的是,当下文化遗产越来越受世人重视,隋唐长安城的总体保护规划正在制订,考古发掘的队伍后继有人,考古数字平台正在建立。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大雁塔、小雁塔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西市部分遗址、含光门遗址和圜丘遗址等已建成遗址博物馆对外展出,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正在进行。隋唐长安城的遗址见证了那段灿烂的历史,传递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今人只有深入挖掘历史,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018年6月  

前 言

何岁利

近几年,随着《盗墓笔记》的大红大紫,盗墓小说、盗墓电影成为时尚,曲折离奇的情节、稀奇灵异的珍宝,成了诸多年轻人追逐喜爱的对象。再加上鉴宝类电视节目的热播,仿佛拥有一件珍宝就可以一夜暴富、一步登天。考古学这个原本冷僻的专业突然变得“炙手可热”、人气十足,吸引了许多人好奇的目光。我们这群低调的专业考古工作者竟然也收获了许多朋友的艳羡与崇拜,甚至在朋友圈里不时成为“香饽饽”,受到很多关注与调侃。

真实的考古工作是怎样的呢?到底有没有传说中那般传奇?作为一名专业考古工作者,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说说我参与过的唐长安城考古。隋唐长安城,也就是现在西安市城区范围,我们就从西安说起。

西安,古代多称长安。西周、秦、西汉、新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都曾以此为都城,所以西安又有“十三朝古都”的美誉。特别是作为隋唐两代的都城,长安城曾是当时世界上规模的城市和中国古代的都城,与古罗马城一起被认为是东西方古代城市的代表。长安城规模宏伟、建筑壮丽、布局规整,不仅为中国唐以后的都城建设树立了典范,同时对邻近其他国家都城的形制布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世界古代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长安城的考古工作如今已经走过了60余载,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城址的形制、范围、相关遗迹(如城墙、城门、街道、宫殿、寺院、池苑等)都有许多重要的发现,也取得诸多成果。但这些考古发现与成果,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却知之甚少。

2015年3月,我应陕西省图书馆的邀请,做了一场关于唐长安城考古的公益讲座,概括介绍了有关长安城考古的一些情况,并回答了西安城市发展建设与长安城考古的关联等一些群众关心的热议话题。没有想到的是,现场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响,报告结束后,许多人不肯离去,继续追问一些有关长安城考古的问题。之后的一段时间,又受到许多媒体的采访。这使我次深切感受到公众渴望了解长安城考古情况的迫切心情。作为一名西安人,同时又是长安城考古工作者,我自觉有责任、有义务把更多唐长安城考古的情况介绍给大家。后来不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邓微老师找到我,建议我把历年来唐长安城考古成果,自己20多年来从事唐长安城考古工作的亲身经历与考古背后的故事整理成书出版,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真实的唐长安城考古,这才有了《唐长安城考古笔记》一书。

从内心来讲,让更多人知道唐长安城考古成果及考古工作背后的故事和经历,也是我所渴望的事。特别是考古工作背后的故事和经历,一般不会被记录,多半只有当事人和几个关系密切的同事知晓,过去也就过去了……这一情况,至今存在于考古行业。一方面,从工作角度讲,这样就失去了许多考古工作过程的资料与记录,不利于考古工作的继续与传承。另一方面,这更是公众考古的损失。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所关心的不是什么学术性问题,而更多是出于好奇,想了解考古工作是怎样去拨开迷雾还历史一个真相,怎样对历史谜团孜孜不倦地探索,等等。或许这正是考古工作不断得以发展的一大动力,是考古工作的价值所在。也正因此,如今更多的考古单位与众多考古大家,都以实际行动大力推动公众考古工作,希望专业的考古能够融入公众生活。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经过多方协调,把我这些年从事唐长安城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工作情况、见闻和一些感受编辑成书,是我莫大的荣幸,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所有唐长安城考古工作者莫大的荣幸。希望通过这本小书,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上真实的长安城,了解真实的长安城考古,了解长安城考古工作者背后的故事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考古经历。

作为唐长安城考古的本非专业性书籍,我想把它献给为唐长安城考古奉献毕生精力的前辈马得志先生。马先生是唐长安城考古的奠基人,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城考古队队长,唐长安城考古代功勋级元老。从1956年起,马先生就带着大家对唐长安城郭城的形制、规模、城门,街道、里坊、市场,太极宫、兴庆宫、大明宫的形制、结构、宫门、宫殿等进行全面的考古钻探与发掘,同时又对整个长安城(包括大明宫)进行了系统的考古测量,获得了珍贵、翔实的考古资料。直到现在,隋唐长安城的考古工作还以此为基础。这些资料也是研究唐长安城非常重要的考古资料,永远无法替代。

写作此书的时候,笔者正在乌兹别克斯坦参加“一带一路”考古项目中乌联合考古队明铁佩(Mingtepa)遗址发掘工作,期间惊悉马得志先生于2016年9月30日晚因病逝世(享年94岁)。据其亲属描述,马先生在昏迷时,还在谈考古,谈西安,把医生、护士当成考古队员“分配”到各地去考古。他们都以为马老神智糊涂了,可有谁知道,就是这样一位老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考古,献给了自己工作的唐长安城。他在生命的后时刻还心系西安,惦念唐城考古!

2018年恰逢唐长安城建都1400周年。追忆历史,感悟唐朝,作为新时代唐长安城考古工作者,探寻大唐盛世下的长安城,揭示和认识更多鲜为人知的大唐历史文化信息,是工作职责也是历史使命。穿越历史,寻找真迹,探寻长安的灿烂与包容、厚重与自信,让考古和历史不再停留于过去的时间与空间,不再停留于报告、书本和脑海,而是走进大众的视野和生活。因此,我也想把这本小书献给拥有1400岁辉煌历史文化与雄厚积淀的唐长安城,以表崇敬和纪念。

长安城的考古不是一二人所能完成的,考古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有考古工作的开展与成果的取得,除了一线发掘、研究的考古工作者外,更离不开幕后考古技师们(熟练掌握田野考古钻探、发掘、绘图、照相等技术的一线工作人员)不为人知的奉献。考古工作中离不开他们的身影,考古报告中却鲜有他们的名字。说他们是考古工作背后的英雄,一点都不为过。1998年至今,和我一起进行隋唐长安城考古工作的技师有李振远(1982年起从事隋唐长安城考古)、谭崇礼(1981年起从事隋唐长安城考古)、冯小振(1982年起从事隋唐长安城考古)、王佐刚(1998年起从事隋唐长安城考古)、郑朝阳(1992年起从事隋唐长安城考古,后从事其他城址考古)、董慧杰(1990年起从事唐长安城考古,后从事汉长安城考古)等。希望他们在读到这本书时,能为自己做为唐长安城考古人之一而感到自豪,长安城考古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他们辛勤的汗水!

2018年6月18日于西安研究室 


【书摘与插画】

西安城区还有哪些真正的唐代遗址?

走在繁华的西安城区,我不止一次回忆这些年自己的考古经历,蓦然发现,我们引以为豪的大唐王朝,其实如今真的没留下多少遗址。一方面,历代的天灾人祸,让本来就不容易保存的土木建筑只剩下了夯土;另一方面,近些年城市的疯狂建设,唐长安城很多遗址还没来得及发掘、保护和展示,便彻底消失在挖掘机的轰鸣中,消失在钢筋混凝土的浇筑中。

西安城区还有哪些真正的唐代遗址?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如今在西安城区能看到真正的唐代遗址总计有27处(图2-4)。这些真正的唐代遗址你去过几处呢?一起去看看吧。

1.唐长安外郭城北墙

位于西安市北关自强西路51号西安昆仑电线电缆有限公司院内。接近地面部分被浮土和垃圾掩盖。

2.唐长安外郭城北墙北侧墙址

位于西安市北关自强西路中段的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北操场围墙北,东距华强路约120米,南距自强西路约130米。

墙址为黄土夯筑而成,东西长53米,南北宽10米左右,高约3米。其西段27.4米已被辟为花圃种植花木,地表尚存几十厘米高的墙基。西安市人民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在这里曾立有“唐城墙遗址”保护石碑,现已不存在。

此段墙址过去一直被误认为是长安城外郭城北墙(实则在北墙以北近30米处),究系何遗址,尚待确认。

3.唐长安城外郭城西墙南段

位于西安高新区唐延路与沣惠南路间的西安唐城墙遗址公园内(图2-5)。南北全长3.7公里,这一段唐城墙内有一座城门——延平门,由北向南经过7个里坊,分别是崇化、丰邑、待贤、永和、常安、和平和永阳。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发掘。

4.唐延平门遗址

位于西安高新区唐延路与沣惠南路之间的绿化带内的隋唐长安城外郭城西墙南段上。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发掘(图2-6),发掘结束后不久,文物部门及时对遗址本体进行了保护,如今延平门遗址已成为城墙遗址公园一处标志性的文化休闲景点。

5.唐长安城外郭城西南角遗址

位于唐延路和科技八路丁字路口西南,陕西省高尔夫练习场东侧。西南城角是2005年进行考古发掘的,遗址位于地下1.5米左右(图2-7)。2010年前后,文物部门及时对遗址本体进行了保护,如今这里已经是精致的路边广场,这个小广场也是西安高新区唐城墙遗址公园的南端所在。

6.唐长安城外郭城南墙与东南角

位于大唐不夜城南500米雁南二路和雁南三路东西向平行的两条城市道路之间的唐城墙遗址公园内。东西全长3600米,宽100米,面积540亩。今人示意性的复原了外郭城南墙与东南角(图2-8),走到这里,隐约还能感受到唐代城市的风貌。

7.明德门遗址

位于西安市南郊明德门小区东北约200米(原杨家村所在)处。明德门是隋唐长安城外郭城正南门。1972年前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图2-9)。之后,建筑学家根据发掘成果进行复原,再现了明德门历史轮廓(图2-10)。2018年再次发掘。依托这两次考古发掘,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相信不久后,明德门遗址将成为继大雁塔、小雁塔、大明宫遗址之后,西安又一显示唐长安城遗址的重要地标。

8.大雁塔

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西安市南郊)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高65米左右。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从天竺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大雁塔作为现存早、规模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现如今该遗址区已经修建了广阔的水景,发展成集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一张千年古都文化名片。

9.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小雁塔景区内,即唐长安城安仁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高45米左右。塔建于唐景龙年间,是当时的信众为了祈福集资修建的,它见证了另一位唐代高僧义净翻译佛经的岁月。小雁塔是密檐式塔,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二者都属于国人对印度式佛塔进行中国化改造的产物,并开创了中国佛塔重要的两种样态。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如今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

10.青龙寺

位于西安市东南铁炉庙村的乐游原上。唐时为长安延兴门内新昌坊。该寺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原名“灵感寺”,唐景云二年(711年)改名“青龙寺”。该寺为唐朝皇家护国寺庙,是中国佛教密宗祖寺。如今这里已经建起了博物馆。在寺院入口处还有文物部门设立的遗址保护碑(图2-11)。

1973年考古工作者对青龙寺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遗址有两处,一为塔址,一为殿堂遗址。塔基正中有一直壁方坑,当是塔心的地宫部分。此塔可能是隋唐盛行的方形木塔。殿址位于塔址东侧50余米处。殿址台基面呈长方形,似为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格局。台基东西两侧发现有坡状慢道。台基北面中部有踏道遗迹,台基南面中间有露道。考古发掘还出土了一批银质及鎏金小铜佛、石造像、陶瓷器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