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年度巨制,记录时代精英的成长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宗庆后、俞敏洪、王坚、资中筠、林毅夫、张维迎、李银河、潘建伟、谭盾、张艺谋、李宁、陈平原……四十位行业领袖、高层智囊的集体传记,重现他们的创业历程,折射中国社会不同寻常的发展轨迹和成长逻辑。

★作为站在中国各个行业**的人,他们也分享了相关领域内*富前瞻性的观点与资讯,有助于广大读者准确把握行业的脉搏和走向,探索未来的发展与转型之路。

★他们如是说——

宗庆后:我们那一代的老企业家很多都是白手起家,都很勤奋,开始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拼命,资产积累多了就要去承担社会责任的。

曹德旺:福耀反倾销胜诉,*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相信条约的尊严。

俞敏洪:我是一个自我驱动力特别强大的人,从小到大就是把自己“励志”长大的。这就是新东方的风格。

李斌:什么才是商业*重要的本质?即满足用户的需求,给用户以*好的使用体验。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或许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需求,它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人们和产品、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方式。

资中筠:贫富差距加大、贪腐现象泛滥等负面现象,恰恰不是因为改革事业本身,而是由于它在法制建设和上层建筑方面还存在的滞后造成的。

张维迎:改革就是这样,应该是一个自发的、渐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很多事情是无法设想与设计的,我们所能预见的,只是一个大方向。

李银河:中国人的生育观念起这么大的变化,*主要的因素,还是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我们称之为“现代化”。

汪晖: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是20世纪的核心,这是漫长的革命,但也是一个短促的世纪。革命的20世纪终结了,但它不是一个可以被简单否定的历史。

潘建伟:在量子卫星立项和研制过程中,也时常出现一些疑虑。人们常问:美国、欧洲都没有发射量子卫星,我们国家先搞,到底靠不靠谱?回复质疑的*好办法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

王晓东:长久以来,天价抗癌药成为癌症患者沉重的负担,就像2018年热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一样。如今我们可以设想,日后将会出现国外患者来中国买药的情况。

谭盾:40年国门开放,资讯不断涌入,我们经历了从*原始的状态到*现代化的演变过程,其演进可以与过去4000年历史的演进相提并论。

张艺谋:我记忆里的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年代。那个年代,百废待兴。那个年代,全民都在思考,全民都在谈论文学和艺术。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翘楚、行业领袖人物、国家高层智囊的集体传记,通过他们的口述,重现了他们的成长与创业历程,并以此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人精神气质的重塑,以及时代变局下,中国社会不同寻常的发展轨迹和成长逻辑。

伟大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中国大时代成就了他们的辉煌,而他们也以自己勇气和创造力,引领和改变着这个时代。作为站在中国各个行业**的人,在本书中,他们也分享了相关领域*前沿,而且是*富前瞻性的真知灼见与相关资讯,有助于广大读者准确把握行业的脉搏和走向,理性看待中国社会的真实状貌,探索未来的发展与转型之路。


【作者简介】

《三联生活周刊》

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具有良好的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杂志,曾荣获中国百强报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美期刊等荣誉。


【目录】

序言一  创造者:光荣与道路 /001

序言二  我们创造的历史,我们的中国梦 /012

*章 企业:破冰

宗庆后:娃哈哈是从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 /4

曹德旺:我在美国做玻璃 /12

刘永好:民营企业有“希望” /21

张瑞敏:“不划算”的自创品牌 /30

陈东升:中国拍卖25年 /35

梁建章:中国人出游的互联网故事 /42

第二章 创新:中国式

俞敏洪:中国的开放和留学潮 /55

王 坚:创新*难的是常识 /63

王小川:从“计算机神童”到“AI领路人” /72

李 斌:移动互联在重构人们的生活 /80

第三章 社会科学:兴起

资中筠:中美“破冰”与改革开放 /90

林毅夫:带着“真经”走向世界 /97

张维迎:价格,市场的力量 /105

温铁军:“三农问题”在中国 /114

朱苏力:送法下乡40年 /122

王铭铭:在黑非洲古城思考中国人类学未来 /130

李银河:40年,中国人经历了两性观念的剧烈变化 /138

第四章 思想:无疆

汪 晖:在90年代反思现代性 /150

陈 来:“文化热”中,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 /157

刘小枫:面向当下的古典政治哲学求索 /164

第五章 科技:起飞

张 智:我见证了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 /176

王贻芳:国内中微子研究从无到领跑 /183

潘建伟:和量子“纠缠”的人生 /191

王晓东:做中国人自己的抗癌药 /199

第六章 艺术:曲折向前

谭 盾:从乡音到世界音乐的舞台 /210

徐 冰:我为什么会做出“英文方块字” /220

张晓刚:记忆只是一个过程 /228

张永和:重建平常建筑 /237

刘香成:我见证了80年代初中国人肢体语言的变化 /246

第七章 文化:那一束光

张艺谋:时代影响我们,我们不是天才 /258

孟京辉:“先锋”,多好听的一个词 /267

张亚东:流行音乐是一种情绪 /276

第八章 体育:不止于体育

李 宁:*与低谷,不忘初心 /288

熊 倪:中国跳水队也是“梦之队” /296

苏炳添:我必须追上去 /304

邹市明:拳拳相扣 /311

第九章 文学:重返本源

陈平原:黄金80年代中诞生的“20世纪中国文学” /323

韩少功:放下写作的那些年 /331

迟子建:当你与世界的痛苦感同身受 /339

陆建德:中国学者的“优先权” /347



【免费在线读】

曹德旺:我在美国做玻璃

我*早出国卖玻璃是1990年,那时候我做的是维修市场。维修玻璃跟配套玻璃不一样,配套玻璃量大,单片利润薄,维修玻璃量小,但单片利润大。那时候中国一年进口车总共才几十万辆,我一年能做几万片玻璃出来,多出来的就拿到中国香港、加拿大等地去卖。那时中国人有误解,认为出国销售一定要有门路。我没有门路,我到香港*次卖玻璃是靠找它的黄页,查汽车修理店、维修玻璃店等的电话号码。打过去,没想到人家听说过我,说市场上有个内地的个体户,玻璃做得不错,于是专门请我吃饭。我的产品当时在香港挺受欢迎的。

接着我又去了加拿大,是通过一个台湾中间商做介绍。后来他又介绍我去美国,在底特律去一个经销商家里吃饭。那人也是个台湾人,饭吃到一半,我觉得他脸色不对,他把我的中间商叫出去说了一会儿话。等我们吃完饭,我的中间商跟我一起回到酒店,他跟我说,他明天有事,会有一个他的女同事来陪我逛逛。现在我知道,台湾经销商是觉得我一年卖10万片到美国来,量太小了。但当时我还不明白,心情很差。这个女同事陪我四处转转,后来又带我去了福特汽车博物馆,她跟我说,这是美国的一部工业历史,但我当时心情很焦虑,虽然也在福特博物馆里转了一圈,但并没有心情参观,只想着我一个小老板,花了几万美元到美国来,没想到白跑一趟,她的话我都没听进去。等我上了飞机,倒时差睡不着觉,这才反应过来,这趟我其实没白来,我应该再到福特博物馆去认真看看。既然是美国的工业历史,我应该去找出中国和美国的工业和经济差距有多大,看看在同样的历史时期,美国在做什么。于是等我回到香港,没过几天又跑到美国去了。

把福特汽车博物馆里的各项经济指标作为标尺来衡量中国经济,我发现我们跟美国差100年。1900年,美国农业人口的比例是60%,跟中国20世纪90年代差不多。1884年,道琼斯指数开始反映美国股票市场的总体走向,《华尔街日报》有了关于股票的专业报道,如果用这些数据来衡量美国经济水平的话,我们跟美国的差距是非常大的。福特汽车博物馆里,*早的波音飞机就像蜻蜓一样,用板车的轮胎做起落架,等我到美国考察的1992年,才过去了几十年时间,一架波音飞机就可以坐几百人了,在芝加哥机场,飞机一架架起飞,时间间隔非常短。当一个产业或者一种产品被认定之后,它的发展就是不可限量的。那么100年前,美国在转型时期做了哪些事呢?我在福特汽车博物馆里看到,传统工业是当时的排头兵,钢铁、PPG玻璃、家电玻璃都是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而且现在仍然没有过时。这个很好理解,经济转型期,需要传统工业提供建筑材料,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做玻璃肯定是很好的,因为我们的玻璃工业才刚起步,远远没有普及。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

但*初在美国经营得并不十分顺利。我们的产品从1992年开始进入美国,到1995年,可以在美国建仓库了。我当时想得很美,但是经验不足,1995年至1998年亏了1000多万美元,当时是很大的一个数字。我原本想把玻璃放在自己的仓库里做批发,结果没有意识到,这在美国是行不通的。玻璃运到码头,再从码头运到仓库,再搬出来分装,人工成本非常高,这是一个决策上的失误。我请了一个顾问公司,想知道为什么会亏本,他们告诉我,我这是混业经营。我自己做玻璃自己卖,怎么成混业经营了呢?原来在美国卖玻璃是服务业,你生产出来再分销出去,这就跨行业了。顾问公司问我,可不可以混合包装?我说可以,一个箱子大概可以装4种玻璃,几个品种凑齐一个箱子,几个箱子再凑齐一个货柜,直接发到客户那里,改分销为直销,把仓库也卖掉,到了1999年,就把前面亏的1000多万美元全都赚回来了。

2014年,福耀开始对美国大规模投资的时候,我才开始真正坐下来研究美国税负的问题,研究后发现美国的税负比中国轻很多。首先,中国有增值税,美国没有。其次,虽然美国的人工成本很高,占营业成本的40%,中国这一项仅占20%,但是中国企业缴纳的保险比例很高,美国是按照应付工资的11%缴,占营业成本的4.4%,我们的“五险一金”按照应付工资的40%缴,占营业成本的8%。虽然我们的工资比它低一半,但这样算下来,我们比美国又高了接近4%,再加上汽车玻璃的增值税,这就在12%左右。*后,美国能源价格比中国低,天然气价格是中国的1/5,电价格只有中国的40%,汽油价格只有中国的一半,运输成本和物流成本都比较低。那些基础材料,价格又便宜4%~5%,总体算下来便宜16%~17%。如果我把玻璃从国内运到美国去,运费让成本还要再增加15%~20%。于是我联系了新华社写内参给中央,给相关部门提意见。后来也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但大多数专家是认可我的意见的。不过税负的问题,国家处理起来确实有困难,但是不处理也不行。

有人说我去美国建厂是要逃跑。跑哪里去?我是中国人。我公开讲这些,不是我在抱怨,也不是我要跑,我只是为了提醒政府,也提醒企业家要有危机感。企业家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得有担当,自觉给祖国出谋划策。改革开放之后,我承包了自己参与创办的乡镇企业,做水表玻璃,当时很好卖,但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按照水表玻璃图纸生产出来的产品,送到不同的水表厂,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反映,有时候说行,有时候说不行。这是为什么呢?我召集各个部门的人员一起开会,将*机械工业部对水表玻璃的要求和建材部对水表玻璃的要求进行比对,结果发现,是部与部之间所定标准的不同造成了市场的混乱。玻璃归建材部管,建材部对同一片玻璃厚度公差的允许值是±0.2毫米,一机部仪表局对水表玻璃设计的公差允许值却是±0.02毫米,两个公差允许值相差10倍,这就给采购人员制造了很大的寻租空间。我觉得这会把风气搞坏,就拿着图纸,坐着火车去北京找一机部仪表局,后来又找到上海热工所,*终解决了这个文件标错的问题。我想这不是一般企业家会去做的事。当初选择承包企业,初衷就是想践行改革开放的任务,想做一个开山人,因为我坚定地相信改革会成功。

企业家必须要有这样的政治自信,听党的话,跟政府走。企业只是社会一分子,聪明的企业家能通过政策去分析后果怎样,会演变出什么,从而为自己的决策做参考。但前提条件是,你要真正做到“敬天爱人”,相信政府,不要做犯法犯规的事,不侵犯员工、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利益。

2001年2月底,我们得知美国商务部接到三家美国玻璃公司的起诉,起诉中国的玻璃倾销。当时公司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无所谓,不应诉,毕竟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且内销利润比外销高。在美国打官司会给企业造成沉重负担,而且胜负难料。另一种认为应该积极应对。如果这次不去应诉,就等于承认了倾销,福耀从此就退出国际市场了。我认为应该应诉。首先,我们的客户主要是全球八大汽车厂,他们实行的是全球采购策略,中标的供应商是提供全球服务的,退出美国市场,*终也意味着要退出中国市场。其次,反倾销诉讼是国际贸易组织*允许使用的行政壁垒,当企业被起诉时只能依靠自己去说清楚,如果我们放弃,国家也不能出面讲,这个黑锅中国就背定了。*后,我认为美国这次找错了欺负的对象。它以为我是民营企业,肯定账目不完整,但实际上我们从1999年开始,就使用了Oracle信息集成系统,保证了会计资料完整而可信。况且我们是民营企业,没有政府补贴,跟他们打官司打了3年,*后我们赢了。

在近两年的交锋中,我发现自己有一点幼稚,我原本以为美国是宪治国家,可实际上在反倾销官司上根本没有法律。反倾销是一个政治问题,律师跟我讲,为了拖垮我们,首先会判我们输,等上诉时,再用高额的税单把企业拖垮。*后我们找到中国银行开信用证,拿信用证做保证金,不需要利息,官司打赢以后再把信用证收回来就可以了。福耀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个反倾销胜诉的案例,也成为中国企业反倾销案的经典。

福耀反倾销胜诉,*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相信条约的尊严。市场经济是条约经济,一切都是按合同来完成的,公开透明。市场经济的整个分配方案里,国家通过税收、股东通过分红来参与企业的分配,于是就要把详细的数据拿给股东看,赚了多少钱,钱从哪里来,又去向哪里,给国家缴多少税,都要有完整的数据作为依据。向银行贷款也需要完整的报表,银行要知道我的企业经营状况,值不值得放贷,如果你的经营成本控制得好,报表很好看,银行可以低息贷给你。完整信息的收集、归纳、集成和使用,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事情,牵扯企业成败的问题。

现在大家都在谈美国总统特朗普加税的问题。但你要清楚,做生意有个*简单的道理,我如果不愿意卖,你肯定买不了我的货,你如果没有需要,也不会跟我买。买卖双方的意愿缺一不可。那我问你,这还打什么仗?这回我们也上了它的制裁名单,增加25%的关税,这明明就是刁难。美国政府叫美国汽车生产商不要向我们买东西,但结果怎么样呢?汽车厂商说:“我们坐下来讨论讨论。首先,政策还不一定会实行,如果真的实行的话,你们出一点,我们出一点,一起分担这25%。”

特朗普这么打贸易战,长期看会入不敷出。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去工业化”进程,到80年代进入高峰,人们一股脑地去做虚拟经济,年轻人去华尔街,去硅谷,现在工业企业里每个档次的管理干部都是缺乏的,我在美国的工厂缺几百号工人。现在美国40%的服装和30%的鞋都是从中国来的,中国和美国谁都离不开谁,加税*后都会是老百姓买单。

我在美国投资,是中国制造业在美投资*的企业。有人说制造业难赚钱,我说不一定的。我算了一笔账,这30年白手起家,总共赚了1000亿元,给国家缴税接近150亿元,给股东派息大概140亿元,刨去我向股东募集的资金约80亿元,股东分红加税收支出约200亿元,我觉得这样的成绩还是可以的。还是那句话,长期的制造业投资是因为我对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有信心,同时感恩于社会的理解、供应商的帮助和员工的努力。你应该大胆承认,没有他们就没有你,所以要有感恩之心,跟社会分享,有这个胸怀,才能做更大的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