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岐黄道深,杏林路远,寻明师,跋山涉水无怨言。

中医师承自古就是中医学习的重要方式,一代代大医由此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了中医学院,培养了很多中医药人才,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某些方面,古老的拜师学艺方式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本书作者杨守真先生,自幼喜好中医,但因为生理原因无法报考医学院,只能选择拜师学艺的学医方式,机缘巧合之下,幸得诸位明师指点,医道大进;回顾游学之路,艰苦备尝,深感学习中医之难,故而将自身游学经历详细写下,望与同道共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杨博文先生,字守真,幼承祖训,矢志中医,因造化弄人,未能进入中医药大学深造,但在大学期间,利用闲暇时光,广拜明医,游学四方;寒来暑往,千里负笈,对岐黄奥旨终有所悟,于杏林路艰深有所感;故而于肄业之时,弃金融而从中医,自创“守真堂”,秉历代先贤传道授业、济世度人之宏愿,汇聚同道精英,造福乡梓,弘扬医道。

书中详细记述了杨博文先生学习中医的曲折经历,对其逐渐领悟中医精妙之处的过程记述尤为完备。中医入门极难,多少有志者空耗岁月而难有所得,皆因不明道路之故。前车之辙,后车之鉴,书中对杏林学路上的关隘一一指出,言不虚发,皆为作者亲身经历、潜心所悟,对广大中医爱好者和初学中医的学子具有极大借鉴价值。

本书文辞典雅,意蕴深远,品茗细读,只觉传统文化之美,溢于字里行间,令人心旷神怡,悦而忘忧。精品难得,隐于书海,期有缘者得之。


【作者简介】

杨博文,字守真,传统中医师。生于走方医家,自小随祖父赤脚行医,游历乡野沟壑,遍尝本草诸味,耳濡目染,醉心于芝兰之薰,悠悠兮无厌于终日。

18岁开始正式学习传统医学教材《医宗金鉴》,学必正脉,于理只宗岐黄仲景;思必通达,求验泛览宋至明清。青灯辉映下,黄卷古籍百数十种。

23岁参加国家传统医学确有专长出师考核通过后,芒鞋竹杖,寄情山水,踏迹之处广交各地民间高人,切磋琢磨,凡有一技之长者无不尊为我师,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故人皆愿告知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兼包并蓄,善汇诸家之所长于一身。

临床诊治以八纲为宗,融汇六经与营卫辨证之精华,善用经方为重,杂糅时方以权。对传统针灸与董氏奇穴均有研究,且擅长灵活运用多种外治疗法。治病务求为病家谋福,廉洁实用为本,始终践行在将中医返璞民间的道路上。


【媒体评论】

【目录】

引子 1

*篇 幼蒙祖训 结缘杏林 5

◎◎*节

空谷幽兰山间行 6

◎◎第二节

化险为夷救义子 13

◎◎第三节

家有郎中儿孙福 24

◎◎第四节

妇科调病重养血 33

第二篇 游学四海 高人指路 45

◎◎第五节

四种意识之冲突 46

◎◎第六节

临行撰书别双亲 53

◎◎第七节

湘潭访道示行人 63

◎◎第八节

迷途识返入医林 74

第三篇 博闻广记 灵枢初窥 85

◎◎第九节

莲池海会素愿行 86

◎◎第十节

义正词严斥医骗 98

◎◎第十一节

香海禅心破我执 107

◎◎第十二节

一见如故董针缘 117

第四篇 潜心九针 寻幽脉理 129

◎◎第十三节

师出同门矢志坚 130

◎◎第十四节

万里读书万里云 143

◎◎第十五节

海天佛国闻自性 156

◎◎第十六节

症因脉治三指禅 166

第五篇 三指断病 本草求真 177

◎◎第十七节

脉要精微理甚深 178

◎◎第十八节

露宿风餐无怨悔 190

◎◎第十九节

满山芳草忆故人 200

◎◎第二十节

用毒不惑知命年 212

第六篇 龙华问道 “运气”毕业 223

◎◎第二十一节

以书会友忘年交 224

◎◎第二十二节

杏林春风启后学 233

◎◎第二十三节

一纸运气出校门 245

◎◎第二十四节

高铁急救遇福星 254

第七篇 回归经典 闭关阅藏 265

◎◎第二十五节

兰若闭关贵人助 266

◎◎第二十六节

富春山居也悠然 275

◎◎第二十七节

竹林论道研伤寒 286

◎◎第二十八节

归去来兮回家路 297

第八篇 游子归来 初心不改 307

◎◎第二十九节

百转千回去病家 308

◎◎第三十节

采药深山不知归 319

◎◎第三十一节

从容不迫出师考 330

◎◎第三十二节

守志真心重上路 341


【前言】

我的爷爷是一位游医,记忆里童年的时光,我大多随他一起穿梭在湘黔边境的崇山与沟壑之中。耳濡目染之下,我所学到的并没有什么仲景心法、岐黄真谛等医家大道,这些零散的经历*后形成一幅幅跋山涉水的画面和病家真挚感恩的面容镌刻在我脑海中。正是这种经历唤醒了我血脉里对于中医学的无比敬仰,对于木金石的亲切热爱,对于山河大地的向往追逐。让我打小意识到,有一种职业,它需要用生命去相伴,用脚步去丈量,用一颗慈悲心去浇筑,在病家感恩的笑容中得到认可。所以爷爷走过的山路,我长大了也会接着走。

然而命运却和我开了一个玩笑,高考毕业体检时查出自己有色盲,所有的医学院同时对我关闭大门。万般无奈下,仅凭着内心那份坚定的信仰,我从此走上了一条以古籍为伴,勤思苦读,跋山涉水四处拜师修习,只为探求真知的求医之路。

在上海求学的四年里,我始终坚持着每周看一本中医古籍,并于期间先后走访了湘潭、上饶、贵阳、舟山、上海、杭州等多地的民间医生,有的几个月吃住都在他们的家中,虔心请教,受其耳提面命,口传心授;有的仅仅只有一面之缘,彻夜长谈后,若有所得,又赶紧踏上新的征途。

功不唐捐,终于在大学毕业之际,我也顺利通过了传统医学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的2017 年,能够同几十万民间医生一起,获得正式的行医资格证。

学习中医十八载,我并未巧遇世外高人,更无偶获天降医学秘籍的一夜顿悟,我所读过的书都是从古至今历代医家都会读的经典及其注本;我所拜的老师都是三四线城市*普通纯正的中医。他们用毕生的经验智慧传授给我一个共同的思想——中医非常朴实,*基础的理论就是*深的妙法。理法通达时伤人的话语也是治病的良药,一知半解下名贵的药材无异于害人的毒鸩。

我的学习经历和无数长期行走在基层的民间医生们别无二致,将这段经历写出来,于私,窃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之颁布;于众,送给数十万和我一样终于可以转正并且受到法律认可的民间医生,更送给这片土地上数千万热爱中医,并愿意用生命去传承这份文化瑰宝的人们,也希望爷爷的在天之灵能够感到欣慰。


【免费在线读】

这是一本记录一位中医爱好者学医、行医经历的书。作者生于民间中医之家,自幼耳濡目染祖辈行医事迹,从小立下学医之志,长大后四处拜师学医,学得一身本事,后来通过本地确有专长医师考试;适值国家中医药法颁布,对中医师承者认可度大大增加,故而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希望对广大有志于中医药事业者以及中医药爱好者有所裨益。
【书摘与插画】

第二节 化险为夷救义子

贵州山区的医疗条件是极差的,很多小病由于缺医少药,很快就拖成重症。如果是小孩,则极容易夭折,我的大姑妈就是十几岁的时候身上长恶疮无药医治而去世。因此自爷爷业医以来,格外重视儿科跟妇科。

经过一番跋涉,还未进寨便见寨民远远相迎,邀请我们到家里歇脚吃饭。许多与我父亲年龄相仿的青年男子,都管爷爷叫干爹,干爹来了,全家人高兴激动得不得了,搬椅子,上茶叶,洗腊肉,刷灶台……这些中国家庭待客招呼的基本礼仪,在农村却显得格外亲切。时为小孩的我,极易察觉病家言语表情中包含的欣喜,用心交流的语言倍加动听——这份礼遇在其他地方不曾遇到。

爷爷的干儿子们大多自小体弱多病,伤风感冒乃家常便饭,疮疡痘症慢惊夜啼不一而足,屡遭险境又被爷爷从鬼门关里拉出来,做爹妈的生怕以后再有个闪失,于是就求爷爷把他们收作义子,以期今后能有神医相助,令其健康成长。爷爷也从不拒绝,将干儿子视若己出。逢年过节来家里拜望爷爷的“孩子们”,甚至够摆满四张八仙桌。

我跟着爷爷走方时,这些早年收的干儿子已是身强力壮的中青年,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一边喊着干爹,一边拉扯着手边的孩子,教着喊爷爷,然后等爷爷喝过茶水,歇停会儿又迫不及待诉说*近孩子的情况。

“干爹呀,俺这娃儿*近老是晚上惊叫,害怕,还出很多汗,白天也吃不了多少饭,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嘞……您给瞅瞅!”

爷爷放过手边的茶杯,连连说道:“好,好,过来我看看。”于是把小孩抱到身前,先把手掌翻开,轻轻抚过小孩的食指指腹,仔细看了看,然后说道:“没什么大问题,小孩子家要讲卫生,让妈妈来把手擦擦干净就会好啦!”

爷爷一边说着一边摸摸小孩的头,捏捏耳朵,一个劲儿地夸小孩子耳后的智慧骨大,将来一定能考上大学。

等孩子他娘端来热水擦手的时候,爷爷迅速地从药箱里拿出一根三棱针,捏住小孩的耳尖,以极短的时间刺了一下,只见两滴鲜血迅速地冒出来,孩子还没察觉,爷爷接着说“嗯,手擦好了耳朵也洗洗,擦得干干净净的今晚准能睡个好觉。”当爹的在一旁看在眼里,明白在心里,“我们小的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啊”。

小孩子脏腑娇嫩,所藏之神魂意志魄都极易受到惊吓,如果白天跟小伙伴玩的时候,不慎吓了一跳,夜晚就会神惊不归,如果开方的话可以用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思路去治疗,但爷爷却选择了极其简便的放血疗法。肾与三焦别通而开窍于耳,在这里放血可以泄三焦内心肝两经有余之邪火,同时有助于心肾相交,神潜而夜自安。

至于看食指,则是为了判断小儿受邪深浅,倘若食指指腹处有青筋出现,红代表风热,紫代表风寒。自*指节掌端往指端延伸,依次叫作风关、气关、命关,延伸越长,表示邪由表入里越深,由此可知病情轻重,方能及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有的小孩经常夜里盗汗,虽然胃口不差,却日渐消瘦,做爹妈的很着急。恰逢春夏之交,爷爷就指着漫山遍野的苦蒿说:“早晨太阳还未完全升起的时候,割一些来用开水漂过,然后同糯米一起蒸煮,让孩子吃几天这苦蒿饭,就好了。”

这样的办法还真灵验,打那以后,那家人每年都会给我们家送几十斤糯米过来,连连称谢道自家的孩子从此再没盗汗,身子也越来越肥健。

说起这里面的原理还真是寓意深刻——

因为,小孩子喜欢打闹嬉戏,出了一身汗之后正乐在兴头上,自己是不会知道回家换衣服的,于是汗湿沾衣,郁闭气机,体内的余热没有办法完全透出,到了夜晚,人睡则阳入而交于阴,但此时的体内已经残存了不少湿热,这就会导致两阳交蒸,胁迫体内津液外出而成汗。中医讲汗血同源,这样的小孩经常夜里盗汗,实际上损伤的是津液与人体的精华,自然也就变得消瘦。只要游荡于三焦油膜中的邪热不除,不管吃再多的营养品也长不胖。

实际上爷爷让病家去采割清晨露珠束裹的苦蒿,正是要借助夜晚子丑寅三时,天寒气降收敛之功,凝聚苦蒿的清凉之性,有助于去清小孩子体内三焦上下的湿热邪火,配合糯米一起吃,则是因为小孩已经久汗伤阴,倘两者结合,一方面用苦寒的野蒿来燥湿泻火;一方面用甘黏的糯米来滋阴养营,是以火去而汗自收,精足而体自壮。

有一位病家,坐落在山之阴面,屋后的山泉顺势流淌而下,长年不断,于是屋主在前院开凿出一方池塘,养些鱼与荷花,池塘周围种上十几株桃与柳。春天路过,花草辉映,既可近享莺雀齐鸣,又可远眺良田肥水,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可是一进门院就有一股寒潭阴冷之气袭来,爷爷就让我把衣服扣好,叮嘱不可随意乱跑。紧接着房主人迎面走来,急切地说道:“大夫您可来了,这娃*近老是叫肚子疼,特别是早晨起来和晌午过后,我们做大人的刚开始还以为是孩子顽皮闹着玩,可时间长了就感觉不对劲儿,也不知道是不是身上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爷爷也不着急,在庭院四处张望了一会儿,径直穿过厅堂朝房屋内室走去,原来这家人的房屋是依傍着山壁而搭建,后屋是卧室,房檐直接搭搁在岩壁上,春夏之际,础润而雨,好一股潮湿阴冷之气一推开门便扑鼻而来。

退出内室之后,爷爷又抱过小孩,撩起衣服看了看肚子,只见大腹部有好几条青筋隐现,延伸至肚脐。看罢爷爷说道:“你们家的布局得换一换,后屋太潮了,得把灶房迁过来,内室必须搬到左边的厢房,只有朝南才能吸收更多的光照。”

屋主两口子相互看了看,感到不可思议,“大夫,俺娃这病,跟堪舆也有关系?”

爷爷只顾吸着嘴里的烟,也不抬头,说道:“那不然?难道你们两口子没有觉得膝盖踝骨关节疼痛?”

“啊?这您也知道!”男的一惊。

“是的,是的,他这毛病也有好多年了,俺两口子一直以为是地里的活干太重,磨坏了关节,没太在意,原来这都跟俺家的坐向有关呀。”

“嗯……”爷爷慢慢抬起头看了看夫妻俩,又把头转向屋外,目光扫过一片果林的时候,停留在几棵柚子树上,“去摘两个柚子,在炭火上烤热,白天用来给娃在肚子上滚几次就好了,晚上用花椒煮水给娃泡泡脚,做几次就好了。”

说完,爷爷又补充道:“但坐向一定要改!”

“是是是”,夫妻俩连忙点头,“那大夫,到时候搬灶房的时候还得请您来打理一下啊!”

农村非常重视灶神,所谓“打理”,指的是迁动厨房的时候,需要爷爷来帮忙祭祀一下。爷爷既学过祖师爷的道法,自然责无旁贷,一边收拾着药箱领着我准备往外走,一边点头答应道:“可以的,准备两只鸡和一些糯米。”

其实小孩子腹痛是常有的事,原因却各不相同,爷爷之所以能用如此简单的两三招就为小病人去疾愈痛,关键还在于辨证精当。

因为,中医认为肝经循行会经过腹股沟、少腹等部位,而大腹部又是脾经所主,肝之气血不疏势必会牵制于脾,所以肝经受寒之后就会引起腹部冷痛。这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说,就是肝受寒以后导致肠系膜静脉的血回流受阻,腹肌失养,因而拘挛疼痛。我们一进那家人的住所就感到阴寒之气袭人,所以爷爷*反应就是这家人久受寒侵,再加上小儿的腹部有许多青筋隐现也是重要的证据。

爷爷让病家用热柚子壳滚肚皮和花椒泡脚,都是就地取材,能让病家马上实施的治疗方法,并不是什么秘方,然而“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这些方法不正暗合着中医的理法吗?

也不是所有的儿科病在爷爷这里都能几下子就治好的,有一次我们就遇到一个极其濒危的小孩。

那年我8岁,在异常燥热的一个盛夏天,我们走了一上午的山路,来到一所极其偏僻的住户,周围的田地荒废着,杂草丛生,很久无人修剪,房屋看起来也破败不堪,离*近的村邻也有几百米远。在农村,往往是这种衰落无势的家庭,会有意无意地被排挤到一个村落的边缘。

我们走进这家门,就闻到一股腐肉的腥臭味,厅堂地上铺着的凉席中,蜷缩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孩子瘦骨嶙峋,身上没有一点肉,看见我们走进来,却连抬眼皮的力气也没有。他的大腿上有一块巴掌大的疮口,边上不停地盘旋着许多苍蝇,疮口明显是化脓之后又流干了脓液,可以看见糜烂的筋膜下,白色的股骨头。

也许是悲伤过度,那家人见我们走来,完全忘记了倒水招呼,仍旧坐在门槛边,含着眼泪语气沉重地问爷爷:“大夫,您看这孩子还有救吗,如果您说不行,我们晚上就包好找个地儿把他给埋了吧。”

话音还没落地,爷爷眼睛一瞪,大声呵斥道:“怎么没救!”

说罢并不理会当爹妈的,赶紧解开药箱,取出大黄和黄连,并在庭院里找来一块较为锋利的石头,一边舂捣手里的药,一边吩咐我去周围找一种叫紫花地丁的小草回来。

紫花地丁这味药我当时就认识,是在乡间小路上爷爷教我的,因为爷爷说这味药很像耕田的犁头,它能像犁一样深入皮肤的表面,将那些疮脓挖出来,所以能够消毒排脓,这种取象比类的识药方法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味药。

等我摘回紫花地丁后,爷爷把三种药搅拌在一起,捣碎调匀敷在了那个男孩的腿上,又把男孩抱起,放到内屋的床上,当爹妈的也跟着走了进来,从旁拿出笔和纸,爷爷写下“黄芪六钱,当归一钱,煎好猪油调服”。转过头说道:“他骨骼很粗壮,命大,我收他做干儿子好了,不会有事的。”

孩子的爹妈仍旧是站在旁边愣着,似乎没有听见爷爷讲了什么,可我分明看见,那个男孩在爷爷把他从地上抱到床上的时候,流下了泪水,当听到爷爷说他命大,不会有事,就像自己的命运被重判,转过头来一直望着爷爷,眼睛里充满了生的希望和感激!

临走时,爷爷把药箱里所有的大黄和黄连都给了那家人,并吩咐,当归、黄芪很便宜,一定要去买,如果大黄、黄连没有了,可以自己到山里摘蒲公英、栀子花和金银花来替换。可是那对夫妇仍旧将信将疑,连谢谢也没说,更没有挽留我们吃了饭再走。因为那个年代钱币也很稀缺,爷爷治病很少收钱,能在病家换口饭吃,倒是惯例,但那天我们却没有能在这人家吃着饭,饿着肚子走了很长的路才回到家。

三个月以后,他们全家人带着很多土豆之类的农产品来到我家,那个男孩虽消瘦,但精神已经很好,这次来是为正式拜望干爹。在我的印象里,他是爷爷*主动收的干儿子。

他叫杨斌,比我大不了一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