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朗读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让我们能够用声音拥抱世界。”但是,你真的明白什么是朗读,以及应该怎样朗读吗?

继《跟我说普通话》之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王浩瑜结合三十多年来的朗读和学习教学实践经验,写下了这部《跟我学朗读》,希望广大教师、学生和朗读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知道并掌握应该怎样进行朗读,以及怎样才能朗读得好。

A.播音界泰斗张颂,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李修平、白岩松,文化大家余秋雨极力推荐的魅力好声音

本书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任播音员,全国青少年语言表演艺术测评专家,全国播音主持资格考试教材编写专家组核心成员,获得过多次国家奖励,2015年被英国卫视授予“传承中国文化杰出贡献奖”。

B.播音界泰斗张颂用同类研究中的“上乘之作”高度肯定王浩瑜的学科研究和实践水准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语言通俗易懂,既可作为朗读爱好者的入门读物,也可作

为师生学习朗读技巧的教材,还可作为社会各界组织大型朗读活动的指导用书。

A. 揭秘朗读的科学用声、嗓音保护和六大技巧,同时附赠若干朗读示范音频

从发音咬字到美化声音,全方位纠正普通人朗读时常见的几种不正确的发声方法,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声音形象,练就富有魅力的好声音。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为15章,围绕什么是朗读、应该怎样朗读展开,逐一讲解了朗读的备稿、朗读的感受、朗读的情感表达、朗读的科学用声和嗓音保护、朗读者怎样练就富有魅力的好声音、朗读的呼吸控制、朗读的口腔控制、朗读的内在语、朗读的情景再现、朗读的停连、朗读的重音、朗读的语气、朗读的节奏以及不同文体的朗读。部分范文还附有朗读示范音频,读者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
【作者简介】
王浩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任播音员,全国语言艺术专家委员会成员,文化部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语言艺术专业委员会顾问,全国青少年语言表演艺术测评专家,全国播音主持资格考试教材编写专家组核心成员,北京广播影视培训中心教学名师,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和专家。曾应邀赴新加坡联合早报、新加坡国家电视台讲学。原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主播、中国教育电视台首席播音员、新闻发言人,获得过多次国家奖励,2015年被英国卫视授予“传承中国文化杰出贡献奖”。著有《跟我说普通话》《魅力中国话》,这两部专著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受到专家、广大读者和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和好评。《魅力中国话》被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同名电视系列片《跟我说普通话》2015年配合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在欧洲四十五国播出,引发了欧洲的学汉语热。201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香港中国中文卫视在黄金时间播出了《跟我说普通话》,在香港引起强烈反响。
【媒体评论】

张颂(中国播音界泰斗)

浩瑜的声音浑厚朗润,质朴清新,语音纯正,表达准确。

 

李修平(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在我们读大学时,浩瑜就是校园里公认的好声音。他音色浑厚,富有表现力,让人闻之难忘。近些年,我总能在不同的平台听到他诵读的文章诗词,他那富有磁性和感染力的声音能够增添文章诗词的韵味。相信他的朗读能打动您的心灵,因为这里有他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带给您的绝不仅仅是文章诗词的美感,还有精神的纯净。为我的学弟浩瑜点赞!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大学四年,我与浩瑜一个宿舍,我深知他是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下了怎样的苦功夫,才把语言打磨成今天这个样子。浩瑜的好声音是我们一辈子的记忆。

 

宋世雄(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王浩瑜的古典诗词诵读语音纯正,意境深远,声音富有磁性,有一种特别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他那独特的、富有真情实感的朗读会让听者感觉“字在眼前,却萦耳畔,音从天来,却往心去”。

 

梁宏达(著名媒体评论人、出版人、主持人)

《跟我学朗读》内容好,读得更好。全国的青少年都应该学一学,听一听。
【目录】

章 朗读概说

节 什么是朗读

第二节 应该怎样朗读

第二章 朗读的备稿

节 朗读的广义备稿

第二节 朗读的狭义备稿

第三章 朗读的感受

节 作为艺术感觉的朗读感受

第二节 朗读的形象感受

第三节 朗读的逻辑感受

第四节 朗读的整体感受

第五节 朗读的独特感受

第四章 朗读的情感表达

节 朗读的情感

第二节 情感的表达

第五章 朗读的科学用声和嗓音保护

节 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第二节 朗读者常见的几种嗓音病理现象

第三节 朗读者嗓音保护的方法

第四节 朗读时常见的几种不正确的发声方法及纠正办法

第六章 朗读者怎样练就富有魅力的好声音

节 朗读好声音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节 了解你的声音

第三节 美化你的声音

第四节 朗读的声音应该具有弹性

第七章 朗读的呼吸控制

节 我们的呼吸器官

第二节 朗读对气息的要求

第三节 朗读需要掌握怎样的呼吸方法

第四节 怎样学会和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第八章 朗读的口腔控制

节 我们的咬字器官

第二节 咬字器官的训练

第九章 朗读的内在语

节 什么是内在语

第二节 内在语的作用与意义

第三节 怎样找到并确定内在语

第十章 朗读的情景再现

节 什么是情景再现

第二节 情景再现的特点与作用

第三节 怎样掌握和运用情景再现

第四节 情景再现要有主有次,敢抓敢放

第五节 情景再现一闪而过

第十一章 停连是朗读的“标点符号”

节 标点符号在朗读中的作用

第二节 朗读时标点符号的声态如何体现

第三节 朗读中的停连

第四节 朗读时停连如何处理

第十二章 朗读的重音

节 什么是重音

第二节 重音是为语句目的而服务的

第三节 怎样确定重音的位置

第四节 重音的表达要领

第十三章 朗读的语气

节 什么是语气

第二节 语气的实质

第三节 语气从何而来

第四节 语气的感情色彩

第五节 语气的分量

第六节 语气外在的声音形式

第十四章 朗读的节奏

节 何谓朗读的节奏

第二节 朗读节奏的类型

第三节 怎样掌握朗读的节奏

第四节 朗读节奏如何转换

第十五章 不同文体的朗读

节 散文的朗读

第二节 诗歌的朗读

第三节其他文体的朗读
【前言】

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进入全民阅读时代,各种朗读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广泛开展起来。一些大学已经开设了朗读课,广大中小学更是把朗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上各种朗读活动、比赛方兴未艾。朗读的春天到来了。

然而,究竟怎样进行朗读,怎样才能朗读得好,恐怕是所有朗读者关心的,也是想知道和掌握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要说表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我国朗读学奠基人张颂也提出:“必须研究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规律,从而具体解决朗读过程中的各种基本问题。”

这一切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朗读,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若再把朗读当作不学而能的雕虫小技,那将会使我们的语言文化建设走上歧路。

朗读是一座殿堂,艺术的高雅和华贵仰首可见,经典的厚重和深邃引人入胜,需要精深的艺术造诣、语言功力和朗读技巧。但这功力、技巧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和运用技巧要经过两个阶段:个阶段就是在对文本进行整体艺术把握的前提

下,刻意雕琢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返璞归真的阶段。在技巧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便超越刻意,进入无意,不再考虑技巧,却又技巧无处不在,那便是大巧若拙。“不工者,工之极也。”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正因为它不是自然,而是自然美,为此我们要刻苦地学习和训练,以百倍的努力去攀登炉火纯青的朗读艺术高峰,使我们的朗读及听者之耳,达听者之心。

继《跟我说普通话》之后,我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朗读和学习教学实践,历经两年的酷暑寒冬,写下了这部《跟我学朗读》,力争为大家提供一个更好的方法学朗读,希望广大教师、学生和朗读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

就在本书初稿完成之时,*、国家语委印发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要以诵读等文化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广大青少年、教师、家长和中华文化爱好者为基本对象,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为青少年的美好人生打下鲜明的中国底色,为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通知还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材、读本等基础资源建设,便于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要注重发挥播音员、主持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社会大众学习中华经典的热情和参与经典诵读活动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口,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各项工作也在井然有序地落实着。在这极其重要的机遇期,《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出台恰逢其时。

语言,绝非简单的工具,亦非现成的载体。她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她就是精神,她就是文化!

要想朗读、诵读好经典,语言必须有美感。长期以来,我们对语言的规范性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言的美感,以至于认为呼吸控制、吐字归音、逻辑链条、形象真切、表达明晰、气韵生动等都可有可无了。

要想朗读、诵读好经典,首先要做到“意美”和“情美”。“意美”是基础,内容要健康向上,要摒弃低俗粗语;语意不清、语音不准、语法不通、修辞矫饰,应该竭力避免。“情美”是根本,感情要诚挚真切,要戒除虚假做作;言不由衷、心不在焉、装腔作势、敷衍塞责,应该坚决抛弃。

要想朗读、诵读好经典,还要做到“音美”。我们的普通话简洁、深刻、丰富、灵动,在文字上表现为“言简意赅”和“辞约意丰”,在声音上则表现为“字正腔圆”和“气韵生动”。

我国的文化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浩如烟海的古籍经典,汗牛充栋的诗词歌赋,只能通过拣选窥探沧海一粟,只能通过感悟体会个中三味。为此,必须从幼儿开始熏陶,让“余音绕梁”沁入童心;必须从识字开始培养,让“文如其人”扎根灵魂。

朗读、诵读,是有规律可循的。简单地说,就是:理解是基础,目的是统帅,感受是关键;感情要运动,声音要变化,状态要自如。对于优秀的朗读、诵读来说,朗读者和听者之间应该达成“心有灵犀一点通”,如入“耕者忘其锄”的境界。

新的时代开启了有声语言审美的广阔前景,提供了有声语言文化的无限风采。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我们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融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洪流之中,自豪地去迎接民族复兴时代的到来!

后,请允许我借本书的出版,向已故的中国朗读学的奠基人张颂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王浩瑜

2018年10月8日
【书摘与插画】

朗读不是今天才有的,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十分重视朗读。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非常注重朗读。他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元朝文化大家贡奎在其《雪晴》诗中曾写道:“闭门谢尘鞅,展卷自朗读。”

节 什么是朗读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朗读的经历,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说清楚何谓朗读。所谓朗读,其实就是指把我们看到的书面上的文字转化成我们可以倾听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是指声音的朗润、响亮;读,就是读书、念文章。朗读,还可以叫诵读。

朗读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早已从生活语言中脱颖而出了。不能简单地认为,嘴皮利落、发音准确、普通话标准,就等于掌握了朗读的本领。朗读,由文字语言转化而来,但并不是简单地见字发声。朗读过程中,蕴含着把握文字语言、驾驭有声

语言的深厚功力。

第二节 应该怎样朗读

一个好的朗读者首先应该具备对所要朗读作品的深刻理解能力、深刻分析能力和深刻感受能力。对朗读作品不理解或理解不深,文字作品就不可能化入朗读者的内心;对朗读作品的中心思想、深刻含义看不透或把握不准,朗读时内心就会缺乏定力,声音就会飘忽不定,变得没有中心、没有重点、过于随意;对朗读作品感受不充分,感情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心灵没有积极活动起来,朗读就会失去应有的色彩和感人的力量。所以,朗读者对朗读作品的认知、理解、感受与体验是朗读好一部作品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前提和条件。

在对朗读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后,究竟怎样进行朗读,怎样才能朗读得好,恐怕是所有朗读者关心的,也是想知道和掌握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曾写道:“不能把内心中美妙地感觉到的东西正确地再现出来,这是很痛苦的。一个想用令人厌恶的咿呀声向他所爱的女人表达自己情感的哑巴,是能体会到这种不称心的感觉的。一个用走调的或损坏了的乐器来演奏的钢琴家,当他听到他内心的美妙情感如何被歪曲了的时候,也会体验到同样的心情。”我国朗读学奠基人张颂在《朗读学》中提出:“必须研究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规律,从而具体解决朗读过程中的各种基本问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要说表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

这一切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朗读,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如果我们认识到朗读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语言艺术,那么技巧对于朗读来说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掌握朗读的技巧,就不知该怎样朗读,也不可能朗读得好。朗读者必须在尊重朗读作品的前提下,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改善自己的声音、气息、吐字和语言表现力,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调等方面进行艺术处理,从而实现“二度”创作。

通过实践经验以及多年对朗读规律和本质的探究,我们可以确信,对朗读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过程,也可以称为心理体验过程。它和发声朗读的有声语言表达过程密不可分,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性。在实现“二度”创作时,一种过程会激发和制约另一种过程。只有把这两个过程完美地结合起来,才可能朗读得好,才可能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出原作的基本精神,表达出原作的独特风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