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岁月某些时候并不会磨蚀属于青春的理想,而青春恰恰是一种保持理想的珍贵品质,无关年龄与性别。

本书将结合对现代日本社会的分析,对日本青春电影在电影工业中的演进历史进行阐述,并探究在电影类型分化的背后,电影创作者、青少年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梳理出日本青春电影在区域电影发展史中的特殊位置。


【内容简介】

纯真的韶华、海边的漫步、夕阳下的奔跑,乃至冲突与流血——我们所熟悉的那些青春影像,充斥的是青涩的回忆、鲁莽的冲动、简单的情愫。“青春”作为一种概念化的表达,成为了可以逃避现实的桃花源。

从《挪威的森林》到《情书》,每当提起青春电影,我们总会想到邻国日本。本书的主题,便是探究日本青春电影的源起、发展与成熟的过程。通过对于日本青春电影的演变历史和日本社会环境的分析,尝试勾勒出日本青春电影与每一代青年之间真实生活状态的动态关系。


【作者简介】
张愉:艺术学(电影方向)博士,先后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和日本大学艺术学研究科,师从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映像学会会长岩本宪儿先生。现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主讲日本电影研究、经典影片分析、中外电影史、艺术流派与方法等课程。
【目录】

自序

*章 反思与痛苦中的青春萌芽

一、政策和导向

二、思想基础与实践

(一)女性解放与现代化的爱情观

(二)教育、学校与学生

(三)左翼运动的风潮

第二章 战后反叛的青春

(一)激荡年代的青春

(二)“太阳族电影”

(三)不安的年代:“新浪潮”登场

第三章 激昂岁月的终点

(一)青春疯狂的终点

(二)“明星文化”的盛起

(三)独立制片与“一千万日元电影”

第四章 退潮的年代:残酷青春的散场

(一)旧体系的衰落与桃色电影的兴起

(二)日本艺术影院行会的独立制作

(三)山口百惠的偶像路线及其后继者

第五章 新的序章:爱与希望的登场

一、纯爱旋风

二、超越纯爱

三、青春励志喜剧

四、热血少女与性别话题

第六章 步履不停的青春絮语

一、宽松世代又如何

(一)城市中的无趣青春

(二)回归自然的平凡青春

二、新的青春残酷物语

(一)日本电影的暴力美学

(二)青春和成人世界的边界

三、“御宅族”、亚文化和边缘青春

参考片目

参考文献


【前言】

自序

每年夏天的社交媒体上,都能看到这样的视频:面临毕业的学子们走出教室,用清澈明亮的嗓音合唱着:

“又回到*初的起点,记忆中青涩的你……

好想再回到那些年的时光,回到教室座位前后……

好想告诉你,告诉你我没有忘记……”

离别与愁绪在歌声中如此浓烈,没有人会怀疑他们心中*真挚的情感。看到这一幕的人们也如同沐浴在毕业季的夏夜晚风与歌声中。这是一群拥有着共同记忆却又面临别离的青少年们*真实的情绪表达。记忆与情绪的建构,源自于共同的生活经历,而如何将这种记忆与情绪加以强化,并*终成为整整一代乃至数代人的集体情感,需要的则是媒介的搬演、复制与表达。

上文引用的歌词,源自2011年的华语青春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主题曲《那些年》。电影本身在商业上的成功也让这首歌红级一时,热度甚至至今不减。同时也开启了接下来数年华语电影界的青春片创作热潮。一时之间,国内各式各样的青春题材电影开始占领银幕。在之后的这些电影里,“青春”作为一种概念化的表达,似乎成了一个可以逃避现实压力的乐园。这些影片所呈现的主要的矛盾冲突在于成人世界的残酷现实与少年们脆弱甚至幼稚的幻想之间的对立。某些影片营造出的青春叙事几乎成了乌托邦。而这一波青春片创作潮中所呈现的人物,似乎空有青春活力十足的躯壳,却成为了某种与现实脱节的个体。

那么,关于青春的影像表达,是不是有其他更为多元的方式来呈现?抑或是,当我们以国际化的视角来观察作为一个重要类型的青春电影时,当下青年人们所熟悉的视觉表达,是否能够在世界电影的创作脉络中找寻到其中的相关性?夕阳下的奔跑,少男少女河堤边的漫步,乃至少年之间的流血冲突,这些人们早已熟悉的视觉范式,其实往往已经在银幕上进行了无数次的搬演。

从《情书》到《挪威的森林》再到《你的名字。》近年来日本的青春电影在国内始终有着很高的人气。从内容层面来看,这种流行恰恰说明了日本的青春片引起了相当大一批中国青少年的共鸣。这些电影恰恰以不同的方式抓住了青少年的特质,触动了每个人对于青春的体验与记忆。而从社会层面上分析,个中原因也并不复杂:中国同样经历了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的蓬勃发展,对比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在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表达方面,两国的社会环境有着相似之处。探究日本青春电影的发展背后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也能为国内类型电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参照系。

本书的主题便是探究战后日本青春电影的源起、发展与成熟的过程。战后日本经历民主化改造之后,社会风气逐渐变得自由开放;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使得现代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议程,受过中等教育及以上的总人口数也随之不断提升;而在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尖锐矛盾中,普通青年人的生活同以往都有着巨大的不同。以上这些因素,都是青春题材电影*终能成为主流电影类型的重要动因。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积淀,日本的青春电影才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元化的形态。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也在于此,即通过对于日本青春电影演变历史和日本社会历史环境的介绍,尝试去揭示日本“青春”电影和每一代“青年”们所生活的环境的关系。

本书将结合对现代日本社会的分析,对日本青春电影在电影工业中的演进历史进行阐述,并探究在电影类型分化的背后,电影创作者、青少年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梳理出日本青春电影在区域电影发展史中的特殊位置。

按照年代顺序本书共分为六章,*章阐述战后初期日本电影的主流创作宗旨,以及青春片在主流语境下的初始形态;第二、三章以日本左翼社会运动为主线,阐述新浪潮时期的导演在这一时期的创作;第四章着重阐述传统制片厂体制崩溃过程中,青春电影作为主流类型的创作倾向与特色;第五、六章则重点关注近二十年来*有影响力的日本主流青春片创作。需要注意的是,纳入本书中“青春电影”这一类型范畴的许多电影,与国内一般意义上以爱情为主要题材,描写学生感情生活的狭义青春电影是有很大不同的。在原则上,只要是描绘青年人生活方式、表现青年人精神世界的电影,我们都将其列入“青春电影”的范畴。这些不同时代的电影都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毫无疑问,他们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有关青春的影像中充斥的是那些青涩的回忆、鲁莽和不成熟的冲动,以及一些简单甚至是幼稚的情愫。这些通过胶片或数字所传达的内容,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对于现状的不忿、对于苦难的同情,以及*重要的——对于一个更加美好未来的向往。这样的向往让他们采取行动,在自己成熟的同时,也将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好。岁月某些时候并不会磨蚀属于青春的理想,而青春,恰恰则是一种保持理想的珍贵品质,无关年龄、性别、种族和国籍,*终通过电影语言的表达,呈现在观众面前。

但凡有读者能够从本书中感受到哪怕是一部分历史的醇厚与青春的炽热,即是作为作者的荣幸。当然,如有不当甚至错漏之处,也请读者不吝斧正。

*后,特别感谢本书的编辑冯静女士,她耐心细致的工作让我们感受到她对电影的热爱和对此书出版给予的始终如一的支持。

2018年夏

于北京电影学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