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孩子的习惯分析其心理需要,能够很好地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促使家长思考应该如何平衡孩子的心理需要。

◆本书将孩子普遍出现的行为习惯与他们的心理需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若干指导方法,对家长们会有所帮助。

◆这本书在文章结构上采用了举案例、列原因和提方法等形式,部分内容之后还有链接知识,用于丰富主题和拓展家长对孩子习惯培养的知识,相信是家长阅读参考的*。


【内容简介】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家长总是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优渥的条件,以满足其成长需求。可是家长往往忽略了,在多数情况下,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却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一生。本书即是根据孩子的习惯分析其心理需要,包括导致孩子养成某些习惯的原因,这些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促使家长思考应该如何平衡孩子的心理需要,培养出心智平衡、健康的小朋友。


【作者简介】

王光梅,毕业于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小学教师,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积极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期间经常帮助家长调整教育方式并给出建议,她不仅和学生做朋友,还让很多家长的亲子关系更加密切。撰写的《好学生是疼出来的》获得市级论文一等奖,多次得到表扬。


【目录】

上篇 解读孩子的习惯表现,了解习惯背后的心理秘密

Part 01

天生的气质,后天的习惯2

家里有个“小猴子”———多血质的孩子2

冷静、固执的“小大人”———黏液质的孩子5

点火就着的“小炮仗”———胆汁质的孩子8

胆小又敏感的“小兔子”———抑郁质的孩子12

Part 02

透过习惯表现看孩子的情绪心理16

0 ~3 岁,是孩子难舍的情感依恋期16

妈妈身后剪不断的“小尾巴” 19

孩子总是不听话:禁果效应23

孩子为什么总是爱说“不” 27

总是撒娇的孩子:安全效应29

超限效应之下,孩子总是很不耐烦32

大声尖叫,情绪失控:孩子渴望被关注36

Part 03

从行为细节中了解孩子的认知心理39

3 ~6 岁,强烈的求知欲让孩子不断探索39

孩子为什么坐不住:多动障碍42

“小小破坏王”,总是管不住的小手45

孩子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 48

撕书扔东西:孩子的攻击欲望很强51

孩子是不讲卫生的“小邋遢” 53

打人、骂人的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56

交换行为———孩子人际关系的开端59

Part 04

孩子是“小大人”,社交习惯隐藏的秘密62

6 ~12岁,孩子的社会化时期,调动全部去感知世界62

孩子为什么“人来疯”:选择性缄默65

是什么给孩子贴上了“生人勿近”的标签68

只有跟同龄人相处,孩子才能感觉到自在71

陌生环境将孩子的表现力牢牢锁住73

孩子是一个易碎的“瓷娃娃” 76

孩子抗拒社交活动、不敢说话:社交恐惧79

Part 05

小习惯、大心理,聪明家长见微知著83

孩子为什么总觉得很“心累” 83

父母的空头支票,让孩子染上了撒谎的习惯86

孩子为什么忘性大:遗忘曲线规律88

缺乏成就动机,孩子总是讨厌学习92

总是炫耀“小大人”,无异于揠苗助长95

孩子太自私,与父母的占有欲有关98

Part 06 

独特的个性,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习惯101

“焦虑多疑的小曹操”———怀疑型孩子101

“规矩高于一切”———完美型孩子104

“独立解决一切问题”———思考型孩子108

“别人的眼光很重要”———成就型孩子111

“个性暴躁的小领袖”———领袖型孩子114

“专注力差,害怕挫折”———活跃型孩子117

“情感总是太细腻”———浪漫型孩子121

“付出总是没有底线”———助人型孩子124

“胆怯的内心让他们恐惧冲突”———和平型孩子127

下篇 给孩子更多心理保护,用好习惯铸就*性格品质

Part 07

异常习惯不是错误,家长们要懂得理解132

了解奇怪的“恋物症”,帮助孩子找到情感寄托132

避雷针效应:及时疏导孩子的坏情绪135

孩子用吮吸拇指来表示自己的另类饥渴139

及时扑灭不正常的小火苗———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142

可笑的异食癖:孩子的不安全感在增强146

给孩子一个坏情绪的宣泄口,避免健康心理“决堤” 149

Part 08 

好家长也是好导师,纠正孩子的习惯性抗拒152

孩子内心的抗拒声音,家长们有耐心倾听吗? 152

满足孩子的表达欲望,包容他一次次的打断155

私人空间被侵犯,孩子定然拒绝讲道理160

做善解人意的好家长,尊重孩子的私密习惯163

南风效应:宽容比惩罚更有效166

了解“罗森塔尔效应”,用期望达到激励目的169

关爱孩子的每一次抗拒,杜绝养成习惯性叛逆172

Part 09

好家长善用赏识和批评,巧打板子妙给糖175

鼓励与鞭策同在,让“口吃”的孩子变成“辩论家” 175

专治淘气包,对症用“药”才能见疗效179

好家长巧妙沟通,与“坏孩子”妥善磨合182

不要做孩子的监工,建立好习惯不能只靠强硬“管”185

给孩子适当的“劣性刺激”,强化那颗柔弱的心188

别跟“别人家孩子”比,更不要用讽刺来伤害孩子191

用好“罗森塔尔效应”,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194

甘地夫人法则:引导孩子从容面对挫折196

Part 10

爱得多不如爱得对,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200

给孩子适当的爱,防止孩子患上“心理性矮小症” 200

以孩子习惯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爱203

不让孩子生活在溺爱的家庭中,警惕养出“心理肥胖儿” 206

好家长不强求,给孩子天性生长的空间209

“过”与“不及”的养育习惯,都会让孩子患上“母源病” 212

距离产生美,孩子的独立意识培养要从娃娃抓起215

别破坏“首因效应”,小成员也有权参与家庭讨论218

Part 11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家长懂得尊重孩子的性格优势221

让独断专行的孩子淡化雄心勃勃的控制欲221

激发性情温和孩子的斗志,让他们勇敢前进224

让注重细节的孩子轻松接受世界的不完美227

告诉甘于奉献的孩子,付出要有底线229

让爱出风头的孩子从别人的眼光中脱离出来232

引导性格孤僻的孩子去感受来自世界的爱235

给行动迟缓的孩子充分的思考空间237

增加孩子的抗挫能力,学会承担才能成长240

Part 12

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好习惯陪孩子健康成长243

换个角度,从异常习惯中感受孩子的心理243

维护孩子的童趣,给娇嫩的小花更多养分243

养成热爱运动的好习惯,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48

培养孩子的金钱观,让孩子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251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理,让孩子体会改变世界的乐趣254

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孩子实现自我认可257

让孩子认识到好习惯的作用,过程比结果更重要259


【前言】

家长总是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各种丰富的条件,以满足其成长需求。可是家长往往忽略了,在多数情况下,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却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习惯。比如说有的孩子从小养成了讲卫生、懂礼貌的好习惯,他们以后都会是一个要求自己衣着整洁、待人有礼的人,好习惯为他们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开启了*步,相比较不爱讲卫生、礼貌概念缺乏的孩子来说,前者就已经具备了优秀、成功的基础。所以家长应当重视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这个问题,不要让孩子在习惯方面“输在了起跑线上”。

俗话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孩子习惯的养成来源于他们平时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也跟年龄、性格和气质有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他们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就会使得他们的选择、决策不同,进而养成不同的习惯;每个孩子的性格、气质不尽相同,也会影响他们的习惯的养成,比如外向型性格的孩子具有做事果敢的习惯,内向型性格的孩子通常有着做事认真、细致的习惯;孩子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心理水平发展不尽相同,这也会让他们在不同的年龄表现出一些与之相符的习惯特征。因此,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从孩子的行为表现,以及性格、气质等方面着手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谈到孩子的习惯问题,家长可能会列举出很多孩子已经养成了的好习惯,也会提出在孩子身上出现的坏毛病,比如孩子有认生、人来疯、多动等习惯,家长就会感到头疼,不知所措。相信很多家长非常需要一本指导手册,来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培养好习惯。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坏毛病,培养起良好的习惯呢?家长必须要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和习惯的养成之间是有很大关联的。

很多家长可能并不了解,孩子的习惯和心理需求有什么样的关联。其实孩子养成某个习惯,*初都是因为他们在某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需要,而这些内心诉求没有得到满足,才会导致坏习惯的养成。比如孩子有认生的习惯,那么很可能就是父母给孩子建立的安全感不足,孩子比较依赖父母,且生活范围狭小等原因造成的。孩子的心理需求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行为慢慢就会演变成习惯,家长想要从根本上帮助孩子导正坏习惯,就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诉求,让孩子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这样孩子才可能真正改掉坏习惯,慢慢培养起良好的习惯。

为了能够让广大家长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心理,我们在《好妈妈一定要懂的儿童习惯心理学》中将孩子普遍出现的行为习惯与他们的心理需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若干指导方法,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孩子的习惯分析其心理需要,包括导致孩子养成某些习惯的原因,这些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促使家长思考应该如何平衡孩子的心理需要。上篇内容集中分析了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习惯及其心理,着重于陈述事实和分析原因,下篇内容针对孩子出现的异常习惯作分析比较,着重提出一些方法,以供家长参考使用。

这本书的主要特点就是根据孩子的习惯性表现,分析导致该习惯养成的原因和孩子内心真实的心理需要,在文章结构上采用了举案例、列原因和提方法等形式,部分内容之后还有链接知识,用于丰富主题和拓展家长对孩子习惯培养的知识,相信是家长阅读参考的*。

*后,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家长培养孩子优良习惯有所启发和帮助,也希望家长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耐心导正孩子的异常习惯,愿家长和孩子都能受益!


【免费在线读】

3 ~6 岁,强烈的求知欲让孩子不断探索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智开始发育,在生活中表现为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看到形状奇怪的东西,就想要伸手去摸索;看到诱人的食物,就想立刻把它们送到嘴巴里,尝一尝到底是什么滋味;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一个劲儿地追着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家长们有时会觉得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可爱,有时也会感到不耐烦,常常敷衍了事地应付他们,这样孩子内心的求知欲望会慢慢被消磨殆尽……

小聪今年四岁半了,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奇宝宝。每天总是要在他的身边发生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有时让妈妈也觉得哭笑不得。小聪常常会独自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好几个小时安安静静地,妈妈一旦发现孩子这般乖巧,就知道他一定是在搞破坏。这次也不例外,小聪没有得到妈妈的允许就把卧室里的闹铃给拆开了,但是他又不知道该怎么装回去,于是正在琢磨应对策略。当妈妈走进房间后,他故意把零件往身后藏,以免被妈妈发现。妈妈知道小聪又没干什么“好事”,才会这样鬼鬼祟祟,但是妈妈没有立刻拆穿孩子的“阴谋”,而是假装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这时候小聪会毅然决然地说“不要”,然后妈妈也不作声,只是轻轻离开。等过一会儿后,小聪就会拿着被拆得七零八碎的闹钟,寻求妈妈的帮助并承认错误。当然,小聪还是会受到批评和惩罚,同时也能看到闹钟被装好的结果。

然而小聪妈妈的行为让孩子有了一个自我缓冲的机会,孩子的不恰当行为被发现后,没有立即被家长批评指责,就不会让孩子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受到打击。而如果在满足了孩子好奇心的前提下,还有机会能够让他们思考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的好奇心非但不会受到打击,而且还能锻炼他们心理上的抗压能力。因此,小聪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创造能力很强,这些都得益于妈妈良好的教育。

3 ~6 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并且拥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和学习能力。如果父母在生活中能够重视孩子提出的问题,支持并鼓励他们去探索发现,那么孩子的求知欲就能得到满足。这样的培养方式可以增强孩子求知的欲望,助长孩子提问题的热情,孩子在无意识中就能学习到很多知识。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提问视而不见,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孩子,那么势必就会让孩子失去再问下去的兴致,自然也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了。因而,家长要谨慎保护好孩子的探索欲望,积极关注孩子在智力发展关键时期的表现,帮助他们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求知欲望。

在日常的生活中,当孩子向父母提出问题时,父母要认真回答孩子的发问。先要仔细听清楚孩子提出的问题,快速地思考一下该如何回答,然后要尽可能地找到与孩子的接受能力相适应的语言来回答,这样有助于孩子的理解。如果孩子听了之后似懂非懂,家长也不要着急,这是孩子的一个认知过程,随着他们知识的慢慢积累,自然而然就能懂得了。

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要做到有问必答,即便是孩子提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家长也应告诉孩子“这个问题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有答案”,而不是回避话题或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无解,这样也很容易打击孩子探索的热情。家长还要善于启发孩子继续问下去,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学到更多知识。比如孩子问“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黑夜和白天的变换或地心引力的问题。孩子提出了家长也不懂的问题,家长千万不要不懂装懂,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答案。要老老实实地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过去没有注意到,现在还回答不了,等我弄懂了才能告诉你,或者和孩子一起去查书,找答案。孩子有时会提出很幼稚、很可笑的问题,父母不要表现出嘲笑的神情,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下次提问题时就会拘束很多。孩子有时会在不适宜的时间、地点提问,父母要悄悄告诉他们换个时间、地点再来探讨这个问题,而不要直接地去制止,更不能当着外人的面训斥孩子。孩子有时还会提出一些毫无道理甚至令人尴尬的问题,父母也不要对孩子抱怨,更不能因此翻脸,甚至惩罚孩子,而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孩子讲清他们提的这个问题错在哪里,并告诉他们应当多提哪方面的问题。

此外,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的某些过失。孩子的好奇心有时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破坏性,比如把玩具拆开来看,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是能拆开却不能把它再复原。家长一般会为此批评孩子几句,有的家长还会不问是非地惩罚孩子,甚至过后讲给外人听,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探索精神的发展,孩子的求知欲会受到抑制。家长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孩子现在虽然拆坏了一个价值固定的玩具,但是如果父母能采取合适的方法,保护的却是一个存满无限可能的好奇心。孩子很可能在这些小小的尝试中发现无数的奥秘,学会很多新的知识,这些都是无价的。所以,父母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行为,这样很容易挫伤他们可贵的好奇心,父母要做的是鼓励孩子的探索发现,当然告诉孩子下次想要拆玩具或其他什么东西时,可以先问问家长,征得同意后再动手,这样既不伤害孩子的探索心理,又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孩子也能愉快地配合好父母。当然,如果家长能够花点儿时间和孩子一起研究发现,那么孩子能够学到的东西自然更多、更丰富。

家长辅导孩子要灵活多变,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比如讲故事、做游戏,利用好生活、大自然这些天然的教材,给孩子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让孩子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断探索发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