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通过身边日常生活事例,循序渐进了解经济学!

☆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人读懂难解的经济学——经济学入门的*本书。

☆从基础的经济学概念到脸书的崛起,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通俗经济学读本。

1. 以贴近年轻人生活的例子,用平实简单的语言,讲解社会经济运作的原则,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通俗经济学读本。

2. 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是打折、什么是成本、怎么算利润……

3. 从基础的经济学概念到脸书的崛起,指出经济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想要有钱、想要赚钱、想要从别人口袋里掏钱……就要懂得经济学!


【内容简介】

《经济学关我什么事 : 生活中的经济学》以贴近年轻人生活的例子,用平实简单的语言,讲解社会经济运作的原则。从基础的经济学概念到脸书的崛起,循序渐进让读者了解经济学,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经济学的专有术语,告诉读者什么是打折、什么是成本、怎么计算利润……

作品除以公众人物为例,如明星歌手小贾斯汀、阿根廷足球明星梅西,还有阿迪达斯、红牛、Nutella、脸书、Google、奔驰、巧克力酱、T恤、车子等知名品牌和生活用品,以及亿万富翁、可怜的穷人、清寒或富家子弟等人物。通过这些内容,告诉读者这些都是经济学课题,都是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具体体现,包含着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


【作者简介】

[德]文安德•冯•彼特尔斯多夫(Winand von Petersdorf)

1963年出生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Hildesheim),就读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 of Gottingen)期间,曾担任学生政论杂志之编辑,随后成为主编,对新闻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经济学硕士后,转至美因茨古腾堡大学(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of Mainz),接受新闻专业训练;1991年进入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简称FAZ),担任地方版编辑,主导扩大经济报道版面事宜。《法兰克福汇报周日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n Sonntagszeitung)创刊后,担任该报经济版之编辑,现为经济版主编,撰写全球化相关议题、能源问题等相关的文章。


【媒体评论】

经济学之所以枯燥乏味,*的原因是找不到经济学有趣的地方,而经济学的有趣就像水银泄地般无所不入,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翻搅出意料之外的答案。彼特尔斯多夫的书让我们可以用另一种贴近生活的角度看经济学,有趣,*不乏味。

——钟文荣(科普经济学作家、资深产业分析师)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是打折、什么是成本、怎么算利润……我觉得我也需要来一本呢!

——陈安仪(亲职专栏作家)

本书是一个*好的示范:再困难复杂的议题,都可以用简单的话语解释,就连薪资谈判及国家经济政策等复杂的问题,都难不倒作者。

——德国《商业日报》

作者以年轻人身边事物为例,解释经济学的专有术语,就像用牺牲睡眠及约会、准备考试来解释“机会成本”,可使年轻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焉的共鸣。

——《世界日报》

本书证明,经济学不是衣冠楚楚尖头鳗[绅士(Gentleman)]的专属知识,作者以轻快的笔调,将一个原本枯燥艰涩的主题,摇身一变成为易读好懂的读物。

——《青少年的*爱》

作者深入浅出的笔法,使年轻或对经济学陌生的读者们,很快进入状况,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不亏为年度*经济学书籍得奖主。

——《黄金线上书评》


【目录】

好评推荐//1

前言//1

*章 经济关我什么事

衣柜里永远都少的那件衣服//3

如果没有面包,就吃蛋糕?//4

生活就是一堂经济学课//5

看见喜欢的东西就用抢的?//6

超市里的经济学//9

赚更多钱的老板,花更多钱的我们//11

为什么小贾斯汀的门票定价2000元//13

光是想要还不够,还要有钱买才行//16

只要有钱,就可以买更多的东西//17

货品要打到几折,店家才没有钱赚?//18

商品定价由我来决定//21

知识补充包:为什么麦当劳店员总是问,要加点套餐吗//22

不要被骗了还帮别人数钱//29

谁来惩罚坏商人//33

为什么这样东西是你的,不是我的?//34

Facebook是垄断型企业//36

独占市场的合理性//37

知识补充包:休息站和超市里的可乐为什么售价不同//41

第二章 不想自己揉面团,所以开公司

杂货店也是企业?!//45

不想自己揉面团,所以我们需要企业//46

忙着烤面包的心脏科医师//47

生产什么才会卖?//48

不生产商品也可以是企业?//50

能销售才称得上是企业//53

我也可以当企业家吗?//54

成功企业的四大原则//57

我们手上的商品是怎么做出来的//58

愈大量制造,真的愈便宜吗//60

企业的钱从哪里来//61

为什么股票可以换钱//63

知识补充包: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证券交易所//65

当企业买下别的企业//67

第三章 欢迎来到22K的世界

爸爸为什么失业//73

为什么是他被录取,而不是我//74

谁决定我的薪水只有22K//76

薪资条上的数字秘密//78

被解雇了该怎么办//79

知识补充包:机器会抢走人类的工作机会吗//81

为什么足球明星梅西赚得比我爸多//83

第四章 钱永远都不够用

硬币为什么是硬币//91

可以自己印纸钞吗//93

看不见的钱//94

银行正在偷偷挪用你的钱//97

好利息与坏利息//100

知识补充包:不值钱的有价证券//102

签了手机合约的那一刻,就开始负债//105

好债主与坏债主//106

为什么我的钱会变得不值钱//107

钱要怎么保值//110

欧元:是好主意吗//112

第五章 国家是个收银员

当收银员的国家//123

国家能帮我们做什么//124

管教“乌贼”//128

国家帮你付学费//129

政府不只花你的钱,还欠债//132

景气循环、经济政策与经济成长//135

什么是经济成长?是什么长大了//136

第六章 世界是座大金库

钱会跟着潮流走//145

网络钱淹脚目?//146

印度人与美国货//150

在德国种橙子、西班牙造车//155

你买的是品牌,还是买商品//159

贵了一千倍的牛仔裤//165

欢迎来到品牌世界//166

第七章 我的国家有钱吗

能赚到钱的就是好经济//170

私人财产的重要性//171

好官与坏官//173

大市场和小市场的通路//175

愈多海港表示愈有钱?//177

钱是靠读书赚来的//178

带来厄运的矿产//180

欧洲的原罪//182

对抗饥饿//183

后记//185

名词解释//188


【前言】

【免费在线读】

生活就是一堂经济学课

经济学家思考经济生活时,会从三个基本问题出发。*,该生产什么,要生产多少,必须提供市场多少才够?像面包店这类商家,便经常面临到底该烤蛋糕还是面包的抉择。大企业和各国政府也一样,必须不断面对类似的问题而做决定。例如,原油该用来生产汽油还是塑料花?钢铁要用来制造汽车还是刀子?

城中心的地皮要拿来盖学校、银行,还是开舞厅?第二,谁来接手生产的工作?是面包店里的师傅,还是面包工厂?生产地该在日本还是德国?或者巴西?还是柏林附近?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第三,该如何分配生产出来的成品?谁可以得到?又该得到多少?

这三个问题便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所有具有稀少特质的事物,都得小心处理,并做合理分配。

看见喜欢的东西就用抢的?

就理论而言,上述问题可以有三种解答。

暴力

直接用暴力强占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方法直至今日仍然到处可见,如因为抢夺钻石矿场、油矿、水源所有权,或是土地所引起的战争等。历史上大部分战争,多半是因为觊觎别人手上更大的蛋糕所引起。除去战争,抢劫银行或加油站,也是类似的行为。而抢劫,则更常发生。

|*章| 经济关我什么事

国家决定

所谓的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就是将所有问题,例如,谁来种何种农作物,该拿多少面粉来做面包,或如何分配面包等,都交给国家来做决定。这种方法听起来颇为理性,可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其实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直到1990年前,所有东欧国家都施行计划经济,也全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复杂,

其中之一是人们再也受不了总是要排很长的队伍才能买到肉或奶酪等日常生活用品,这说明国内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现今的德国东部地区,当时还是一个独立国家,正式国名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也出现同样的问题。就历史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西两德重新建国时,两者的客观

条件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发展结果却大为迥异。

计划经济里*的特色就是一切由中央计划统筹,由政府官员考虑,决定人民需要什么。但是计划通常很死板,且无法随时变通。而且,在这种制度下,一位特别勤奋工作的人,除了可能得到一面奖牌之外,并不会获得其他如加薪等实质报酬。总之,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不奖励勤奋,而且常常不知道人民的需求是什么。

市场机制(market mechanism)想象世界就像一个超级巨大的市场,买家和卖家全都聚在这里,对着想买及想卖的商品讨价还价。不管商品是巧克力、地皮,或是原油,出价*的人就可以买下它。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在欧美各国,在全球其他地区或多或少皆可通行,这就是所谓的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

每个城市都有市场,大部分市场都有其开放时间的限制,只不过经济学家口中的市场定义不太一样:无论在何处,只要有一个买家与一个卖家产生联系,就算在网络上也一样,皆可称为市场。而且,对经济学家来说,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跟传统市场的运作,并没有任何不同之处。

德国施行的是市场经济,因此,解释这个机制如何满足人们对货物(所有有形产品)及服务(所有拿不到实体物品但必须付钱的交易,如理发)之需求,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以下,我们将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并从产品这一端开始说起。

超市里的经济学

要进入经济学世界,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超市开始说起。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超市货物架上总是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三十多种的酱菜罐头、四十余种不同口味的豆干、各式各样的糖果饼干,还有饮料、冷冻水饺、水果蔬菜,以及肥皂、沐浴乳和洗发精等,所有日常生活所需,都可以在超市买到。

既然超市商品如此充足,为什么还会有稀少性的问题呢?事实上,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的确感受不到商品稀少的威胁,只有在特殊的状况下,例如,想买特定品牌特定口味的冰淇淋,却正好销售一空时,消费者才会感受到不足。

不过,在谈论商品稀少问题前,必须先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超市货物架上能够堆满各式各样的商品?

超市将货品上架的人,通常是员工或者工读生,老板付钱请他们将货品上架。这很清楚,没什么疑问,但是,谁来计划或决定货物架上该摆出什么商品?再者,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在市场经济里,政府、议会、官员都不会插手过问超市里该卖什么商品。决定权掌握在超市老板的手里,由他负责,将超市货物架上填满各种口味的面包、果酱及冷冻水饺。他的决定,则取决于一个信念,即是这些商品会被买走,老板可因此赚钱。

首先,老板必须花钱进货。例如,进货时一瓶果酱70元,贩卖时则标价100元,差价30元便暂时可算是收入。如果一天卖出30瓶果酱,就可以赚得900元。大部分超市所卖的商品不只是果酱,还有咖啡、糖果、饼干等其他商品。在德国一家中小型超市里商品总数有八百多种,中大型超市则可达三千多种。

超市老板若想赚钱,只有一种方法,即是货品卖出的价钱,要比当初进货时的价钱高。所有商人都想获利,而且,利润愈高愈好。所谓利润(profit),便是总收入和总支出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收入金额减掉支出金额等于利润。

不过,超市老板的支出不只是跟批发商或食品工厂进货时,所付的价钱,他要付薪水给店员、缴水电费,还要付钱买标价机、条形码扫描仪、收款机等装备。因此,超市老板只有一个目标,即是尽可能提高果酱等商品的售价,以期获得*利润。

乍看之下,超市的利润似乎很不错,德国也有许多超市,甚至每星期都有新超市开张。不过,仍然会发生超市倒闭关门的事件,关于此点,之后再解释。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