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 这是一个普通中国父亲的深情独白,亦是家长共同的育儿心愿;

2. 理科男父亲温情表白,二十封信饱含对慢慢长大女儿的种种关怀和期待;

3. 以真实的育儿经历讲述中国式家庭的教养计划和生活故事;

通过书信这种传统的沟通方式,加深70后木讷父亲和00后活泼女儿的心灵沟通;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我们的家书”,是一本相当接地气的家书,是几乎每一个人稍微努把力都能够得着的家书,是我们这个时代又或者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家书。二十封信,饱含着为父者的生存感悟:家族往事、迁徙历程、周边人情、生活琐屑、哲理格言、科学艺术、基金理财、个性修为、人生得失、自由品性,几乎无所不包,不论女儿懂不懂,有没有兴趣,为父之爱、为父之知,如滔滔江河,滚滚而来。并由私信而公示,由散件而成集,浇了自个的块垒,扬了慈父的关爱,步了育人的幽径。
【作者简介】
李映宏,1971年12月生,云南昆明人。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院、财政部财科所,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管理学硕士学位。系知名财经公众号“龙门”创始人,深圳前海龙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映宏投身资本市场工作近20年,具备成熟的价值投资理念和丰富的投资经验,曾受邀到长江商学院、武大楚商学院等知名机构发表专题演讲,并担任CCTV-2和深圳卫视等权威财经媒体的节目嘉宾。
【目录】

*封信 长大后,希望你能成为这样的人 / 001

第二封信 人生是美好的 / 009

第三封信 财富的意义 / 021

第四封信 为什么要投资理财?如何投资理财? / 034

第五封信 满怀希望地活着——2016 年新年之际 / 061

第六封信 为什么要学习? / 066

第七封信 阅读丰富生活 / 077

第八封信 旅行的意义 / 086

第九封信 手足情深似海 / 101

第十封信 常怀诗意与远方 / 111

第十一封信 温故:爸爸的1977 / 124

第十二封信 永远的故乡 / 136

第十三封信 我们家的生活智慧 / 154

第十四封信 梦中的乡村,衰败的农村 / 169

第十五封信 爸爸的“上学记” / 180

第十六封信 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208

第十七封信 如何从容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 218

第十八封信 写作的意义 / 231

第十九封信 使自己快乐是一种能力,让别人快乐是一种慈悲 / 241

第二十封信 百善孝为先 / 248

厚重的礼物——给爸爸的回信 / 256


【前言】

序一

喧嚷世代的家信

邓康延

这卷致女儿的书信,是一张情感的单程证。十岁的女儿要穿山越岭,多年以后,才能领悟其中的深意,去回函远方,留痕生活。这是幽深岁月的失落,也是深情生命的牵挂。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低头于手机上的碎片光影,遥控器一分钟就换几个台,饭店吃饭等不得一刻,快递员满街穿梭。书信变得奢侈,邮筒身影孤独。父亲俯身写给女儿的几札书信,因为难得,所以珍贵;因为普适,得以出版。这番家人话语,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他自己,叠映两代人,留鉴当下和来年。

生涯各异,大道相通。生动趣致的是细节,感悟体察在路上。同一屋顶下的亲情,亲情的一份用心,心头的殷殷切切,原是家信的底稿,无须过多修饰,便能自成一格。俗话说,女儿是父亲冬日的小背心,更有调侃称是前世的情人,那种微妙的快乐和期许,以及携手远方的傲娇,可以托付于纸上春秋。

二十封信,饱含着为父者的生存感悟。家族往事、迁徙历程、周边人情、生活琐屑、哲理格言、科学艺术、基金理财、个性修为、人生得失、自由品性,几乎无所不包,不论女儿懂不懂,有没有兴趣,为父之爱、为父之知,如滔滔江河,滚滚而来。并由私信而公示,由散件而成集,浇了自个的块垒,扬了慈父的关爱,步了育人的幽径。

民国时胡适先生曾呼吁民众去写家史自传,以民间视野和实料,订正补充国史。私人的日记、书信、相册,无疑能真切透露家国运道,成为历史来来去去大小路口的标识。一如绵长经年的《傅雷家书》,其言谆谆,其情切切,斯人已逝,却有真知灼见、家境世情汇集流传。穿越人生的大险大恸,那些和风细雨的家叙,成为后世的惊回首、震堂木。

一个人只能陪伴另一个人生命中的一段,伦常如是。再看场上跳高,*终都会杆落谢幕,体悟和超越都在过程之中。所幸人的眷念可以是隔世的超越,悲欣交集,历久弥新。

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自我抒发就自我抒发,想明明白白地爱就明明白白地表达。生活不过如此。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情感,是为自由。

序二

一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家书

王绍培

李映宏兄的新书出版在即,要我写几句话,以之为序。老实说,我对写序一事有点惧怕,有限的几次作序的感觉都不甚好——总是担心佛头着粪,又不擅长当面表扬,写来就缩手缩脚。序之于我,算得上是一种高难“文体”了。

映宏兄跟我是武大校友,但我们私下的交往非常有限,早期偶尔通电话,后来更多的是通过文字——他创建的微信公众号影响很大。前两年,牛市即将到来之际,他在电话里说,可以到我所在的后院读书会给朋友们讲讲股市大势。恰好那段时间我忙于工作,跑到别的城市去采访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去了。于是这个讲座就搁置了下来。后来虽然还有机会再讲,但股市已经波澜壮阔,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有时开玩笑说,如果当时他来讲了,身边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大概又多了一些。我这个话也不是随便讲的,因为我在他的文章里看见他在股市大跌之前及时预警,呼吁离场。像这样有先见之明又能剑及履及的人,我只认识两个,他是其中一个,另一个是我的大学同学老全。

“龙门”里面的财经文字,写得杀伐决断,经常神机妙算,有点天纵英明的样子。忽一日读到他写给女儿的信,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李映宏出现了。书信里的李映宏时而娓娓道来,时而语重心长,时而苦口婆心,时而面面俱到。他把生命的管理、人生的规划、理想的实现等等,讲得堪称全面、自然,他谈立志、读书、运动、理财,乃至尊老爱幼,都能深入浅出,使人入耳进脑,当然也能长留于心。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虽是一句套话,但套话总有套话的道理。我们“中国式”的父母为了儿女,可谓全然无保留、随时可牺牲、甘愿委曲求全,种种用心良苦,真是人世间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实感真情。

也正因为如此,家书是一种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文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书的写作源远流长。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知名度*的家书,一是《曾国藩家书》,另一本就是《傅雷家书》了。据说在民国,稍微有些文化的家庭里,都会备一本《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是清朝的名臣,在事功方面建树显著,他的后人也是人才辈出,这就证明他的那套修身养性的儒家见地不是空谈,值得重视。傅雷则是性情刚烈的知识分子,他的言传身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儿子傅聪,而傅聪是有成就的钢琴演奏家。当然,傅雷有关艺术的卓越见解早就超出了“教子书”的范畴,也是自不待言的。

映宏兄在他的家书里,希望他的儿女健康快乐、有能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就是成为一个“普通人”。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他自己也是以这样一个“普通人”自居的。我如果把他的家书说成堪与《曾国藩家书》或《傅雷家书》等量齐观,那多少有点拟于不伦。曾国藩和傅雷真不是普通人。但正因为“普通”,李映宏的家书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本“我们的家书”,是一本相当接地气的家书,是几乎每一个人稍微努把力都能够得着的家书,是我们这个时代又或者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家书,因此它特别具有参考借鉴的价值。在深圳乃至全国很多地方,很多人都不一定有李映宏这样的闲情逸致,不一定像他这样热衷“舞文弄墨”,那么,找一本别人的家书,采取“拿来主义”,看看别人的爸爸或妈妈是怎么跟自己的儿女对话的,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启发与收获。
【免费在线读】

第十一封信

温故:爸爸的1977

亲爱的女儿:

你好!

1977 年是个什么概念?对于爸爸来说,那已经是久远的年份了;对于你来说,就更加久远了,久远得像格林童话里的“从前”。爸爸之所以要带你重温1977 年,是想跟你讲一个凄美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经常会出现在爸爸的梦里。

下面的叙述,爸爸还是以*人称的方式来进行吧:文字里的“我”, 就是爸爸; 文字里的“母亲” 和“妈妈”,就是奶奶;文字里的“爸爸”和“父亲”就是爷爷。里面所有谈到的人,都是你的长辈;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已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母亲病了

1977 年底,母亲生病了。她的病有些严重,腹腔内长了个肿瘤。

好在,肿瘤是良性的。县里的医生说,需要手术,开刀治疗。但是,母亲的身体那时已经非常虚弱,打开腹腔治疗的话,会有一定危险。父亲的一位朋友,是军队的一位首长,知道了这件事,颇为关心。这位朋友说,他认识陆军第七十二医院的一位何姓中医,她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应该可以通过中医的方式,只是吃中药,就可以治疗好母亲的病。经过这位首长的推荐,母亲顺利地住进了陆军第七十二医院,开始了为期两个来月的保守治疗。

那时,大约是因为中越关系已经紧张,时属曲靖地区的家乡宜良县境内,布有重兵。在县城北边十来公里的大荒田,有一个师的驻军;距离县城南四五公里的羊街镇哈拉村,驻有一个高炮旅;往大荒田方向,再往里数公里的马街的深山里,驻有一个陆军医院,即解放军第五十八医院。我母亲住院治疗的陆军第七十二医院,则位于靠近昆明方向的汤池镇境内,也在大山的深处,四周山高林密、谷深岩险。医院的附近有许多村庄,如星星般散落在苍茫的高原上,鸡犬相闻。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县城的大街上,五角星、红领章、绿军装,是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里,十有二三,甚至更多吧,都是那些年轻帅气、英姿勃发的军人。他们的存在给了人们无限的温暖和安全感。人们投向他们的眼光,亲切、温和而崇敬。他们一时成了年轻姑娘们倾慕的对象。

1977 年初冬的陆军第七十二医院,一切都还显得那么的宁静、安详。高原冬日里明媚、温暖的阳光,静静地洒在医院整洁的水泥路、青草地和青砖灰瓦的屋顶上。清晨和傍晚,或嘹亮,或悠扬的军号声,于朝阳的蓬勃生气或夕阳的晚照中响起,提醒人们一天的作息、起居。这里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溪水潺潺,清澈见底,从医院的大门口欢快地流过;山坡上,白色的霜如颜料般染在树叶上、野草上,寒意阵阵、晨雾蒙蒙。不远处的乡野人家,炊烟袅袅、鸡鸣犬吠,水牛自在、悠闲地在山坡上吃着草……母亲,就住在其中一个普通的病房里,每天的事儿,就是等着身着戎装的何医生到来,把脉、开药、抓药、煎药、喝药。

如果不是治病,那也倒是一段闲适、安逸、平和的时光,无忧而祥和。

当时,父母已经有了三个儿女。我是他们的长子,快六岁。两个妹妹,大的约四岁,小的不到三岁。父亲整天奔波于医院和家之间的数十公里的路上,无法照顾我们,就把我和大妹送到外祖母家,而*小的妹妹,则由我的祖母照顾。两个妹妹年幼无知,只要有吃有喝,整天无忧无虑,根本就不知道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我则不同,已经懂事了,知道母亲是因病住院,心里非常害怕母亲此去无回,所以十分想念,以至于每到黄昏,就会跑到母亲出发的村口,苦苦地张望,希望能出现奇迹,看到母亲的归来。

夕阳西下,天色渐晚,红霞漫天下,照耀着一个六岁男孩盼母回家的孤单、怅然的小小背影。*后自然是等不到母亲的归来,于是我就伤心地哭泣,每日都是在思念的抽泣声中,被外祖母抱于温暖的怀中,逐渐进入梦乡。任我的外祖父、外祖母如何苦劝,我都只是哭泣、哭泣,身体竟然逐渐衰弱下去,脸色苍白,双目失神,呆若木鸡。加之那时,我的右侧大腿长了两个脓疮,久治不愈,极为痛苦。外祖父对我父亲说,尽快把我带到母亲的身边吧,不然,母亲的病治好了,说不定她的儿子就将因过度的思念而夭折。当我得知第二天就可以到医院看望和陪同母亲时,竟然喜极而泣,从虚弱与呆滞中“活”了过来。

那一晚,我兴奋得难以入眠,只恨冬夜漫漫。怎么盼,天还是不亮。

凌晨五点半,父亲将我唤醒。凄清的月色下,父亲一头挑着炉子,一头挑着蔬菜、腊肉、鸡蛋和大米,我则跟在他的身旁,向着滇越线上距离我家*近的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车站——江头村火车站出发了。冬日的早晨,薄雾蒙蒙,寒气逼人。但是,从家到车站,要走七八里的山路。由于心情急切,我们走得很快,走着走着,竟然浑身暖和,出起了细汗。一路上,只有年轻的父亲,和他年幼的儿子在赶路。周围山野里的村庄,才刚从梦中初醒,雄鸡的啼鸣,激昂、高亢,此起彼伏,生机盎然。公鸡的鸣叫声中,我心里突然冒出了父亲刚教会我的一个成语:生生不息!

江头村火车站位于大山的腰部。铁轨的左侧,是车站职工的宿舍;右侧,则是票务室兼候车室。候车室黄墙红瓦,屋顶上有个高高的尖顶,大有直冲云霄的气势。门窗是斑驳的墨绿色,候车室里有几排同样漆色斑驳的实木长条椅子,仿佛置身于法国山区一个偏远、古老的小站。

滇越线是米轨铁路,由法国人修建于百余年前。铁路经过的地方,山高路险、岩壁陡峻,铁路或是架于幽谷之上,或是深入重山之腹,或是行走于高险陡峭的坚硬岩石之侧,蜿蜒曲折,不失为一个鬼斧神工的人间奇迹。其修建的难度,可谓惊天地、泣鬼神。1960 年代成昆线修建之前,滇越线是云南与外界*的铁路通道,但铁路的另外一个终点,居然是越南的首都河内。所以,云南十八怪的民谣里,有一句是“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甚是形象。

这条铁路,曾经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是昆明通往滇南地区的重要交通大动脉。抗战时期,也曾是美军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后来日军为了截断滇越线,就占领了越南。中国只好改而修筑滇缅公路,后来日军又占领了缅甸,迫使滇缅公路瘫痪,于是就有了中国军队的远征缅甸。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如沈从文、汪曾祺等,就是从北平出发,到上海法国领事馆办理了进入法属越南的护照之后,乘船到香港、转越南,经滇越线来到昆明的。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钱穆,每周也乘坐滇越线上的小火车,来往于昆明和宜良之间,在宜良县城西边的岩泉禅寺,写下了闻名遐迩的《国史大纲》。

火车徐徐进站了,牵引斑驳绿皮车身的,是黑色、笨重的蒸汽机车。远远地,它就开始鸣笛了,笛声高亢、悠长,久久回荡在高原的大山幽谷之间,十里之外,均可耳闻。滇越线上火车的汽笛声,日复一日地陪伴着沿线山民,促使他们入眠,并无数次进入他们香甜的梦里。它喘着粗气,进站时,机车向两侧喷出一股股浓浓的水蒸气,热浪滚滚。站台上顿时烟雾弥漫,把三三两两候车的乘客淹没在迷雾之中。我看到,火车车头里的司机在不断地向炉子里添加焦炭,炉子里烈火熊熊,而车头的下面,不断落下仍在燃烧的灰烬……怀着激动的心情,我被父亲带上了火车,找了空位坐下。火车开动了,仿佛很费劲的样子,先是后退数步,然后喘着粗气,重新启动,慢慢地、悠闲地鸣着汽笛,爬行起来。隧道很多、很长。每遇隧道,人们就开始喊,“快关上窗户、快关上窗户。”窗户尽管很快就被关上了,但是,车头燃烧的焦炭烟尘还是会飘散进来,父亲帮我戴上口罩,他自己也戴上口罩,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闻到了焦煤燃烧后的浓烈的、呛人的气味,有的人还忍不住咳嗽起来。我反而觉得那种气味非常好闻,总是盼望着下一个隧道,下一个更加漫长的隧道。一过完隧道,人们纷纷打开窗户透气,车厢内的烟雾随着列车的行进,慢慢地飘出窗外,向两侧的群山散去,宛如袅袅炊烟……

大约经过了小半个上午的关窗、开窗,我们到达了名字非常动听的车站:凤鸣村站。我们该下车了!目送列车缓缓驶出车站,鸣着笛,向着昆明的方向驶去,车头上冒着浓浓白烟,白烟拉得长长的,久久不能散去……它还要再开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昆明。昆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不知道,但我又非常想知道。十多年后,我从县里的初中考进了著名的昆明一中。或许,我能跨入高高的一中的门槛,与那个冬日里看着火车离去的背影而产生的对昆明的无限向往不无关系吧?

下了车,天气变得阴沉起来,下起了毛毛细雨。雨很小,打不湿衣服。还有六里路,就可以见到我日思夜想的母亲了。我有无穷的力量,跟在父亲的身后,边与父亲交谈,边走向那幸福的彼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