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十力语要初续》,1949年12月由香港东昇印务局出版。此次出版以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再版本为底本,参照台北明文书局1990年本校勘。《十力语要初续》乃《十力语要》的续编,因是*部,故名“初续”,后因精力不济,没有延续下去。
“十力丛书”出版缘起
大约在2006年,我动念想出版熊十力先生的书,遂与熊先生后人联系。其时我不过是初入出版界的资浅编辑,没想到万承厚女士欣然慨允,给予我极大的信任。万女士为此事咨询王元化先生,元化先生又委托时任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的王为松先生主持出版事宜,事情很快落实,由当时我所在的世纪文景公司与上海书店出版社联合出版。
熊十力先生的曾孙女熊明心博士参与了丛书的编校工作,现代新儒家的传人罗义俊先生担任丛书的学术顾问。罗先生不顾久病体弱,亲自参与审稿或复校。王元化先生则将旧文中有关熊先生的片段连缀成《读熊十力札记》以代丛书序,并在前面写了一段引言,据说这是王先生亲撰的*后文字。丛书自2007年8月起陆续出版,历时两年,而王先生于2008年5月去世,未及见到丛书出齐。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万女士也于今年仙逝。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上海书店出版社再版“十力丛书”,因记其始末。新版“十力丛书”改正了不少初版未校出的错讹和不当的标点,将初版遗漏的《论六经》与《中国历史讲话》《中国哲学与西洋科学》等合为一册,《熊十力论学书札》增补了若干新发现的书信,“十力丛书”庶几完备焉。
当时为初版所撰“出版说明”,仍录于下:
1947年门人刘虎生、周通旦等于熊先生家乡谋印先生著作,名之曰“十力丛书”。盖先生亲定名焉。丛书原拟印先生前期主要著作,因赀力不继,仅印出《新唯识论》语体本及《十力语要》各千部。先生晚年自筹付印《与友人论张江陵》《原儒》《体用论》《乾坤衍》诸书,亦以十力丛书为名,显见先生续成之意。然亦止成数百部以便保存而已。今汇集出版先生前后期主要著作,成为一完整系列,仍决定沿用“十力丛书”之名,亦为完成先生夙愿云。
本丛书编辑体例如下:
一、 采用简体横排,以广流传。
二、 以原始或原校较精之版本为底本,并参考其他版本点校。
三、 依熊先生原文之句读,重施标点。通假字保留;异体字酌改为通行字;凡显系手民误植者,径改不出校记。
四、 引文约引、节引或文字与出典稍有出入处,一般保持原貌;与出典差异较大者,予以说明。引文或正文少数缺略的内容有必要补出者,补入文字加[]。原版个别无法辨识的文字以□示之。
补记: 《新唯识论》立“翕成变”之义,系熊十力哲学的重要概念,为尊重故,丛书中与此相关的“闢”字不简化成“辟”,而写作“”。另外适当照顾作者的用字习惯,如“执著”之“著”熊先生习惯写成“着”,古印度论师世亲之兄,熊先生也写作“无着”,今亦仍其旧。

刘海滨2018年12月5日


【内容简介】

《十力语要初续》乃《十力语要》的续编,仍沿用《十力语要》旧例,辑录书札、论文、杂文等总计四十二篇,是了解熊十力学术思想和生平的极其重要的文献。基本上反映出抗战胜利之后至1949年之间,熊十力在北平、杭州、广州等地的学术活动与主要思想,其中一个主题是围绕《新唯识论》作出阐释和发挥,提要钩玄,解疑答惑。


【作者简介】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字子真,号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人。 青年时代投身反清革命,武昌起义后任都督府参议,并参预护法运动。三十四岁后慨然脱离政界,专心学问。曾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治佛学,后应蔡元培之聘任教北京大学。抗战期间入蜀,先后应马一浮和梁漱溟先生之邀讲学于复性书院、勉仁书院。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及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54年后定居上海。
熊十力先生学贯古今,会通中西,融摄儒释,自成一家,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教名相通释》《读经示要》《体用论》《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以新儒家名世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皆为熊门弟子,熊十力亦被尊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宗大师。



【目录】

题记
 卷头语
 与人谈易
 答杜生
 略谈新论要旨(答牟宗三)
 与美国柏特教授
 与人论关尹与老子
 纪念北京大学五十年并为林宰平祝嘏
 答王星贤
 答徐见心
 答某生
 答某生
 答徐令宣
 答牟宗三
 答郦君
 与池际安
 命仲女承二姓记
 与次女仲光
 漆园记
 与友人
 答仲光
 与王伯尹
 与朱生
 答敖均生
 仲光记
 答谢幼伟
 答徐复观
 答某生
 仲光记
 新论平章儒佛诸大问题之申述(黄艮庸答子琴)
 与冯君谈佛家种子义
 与林宰平
 仲光记
 与友人
 与某生
 与李生
 与友人
 与林宰平
 与林宰平
 仲光记
 仲光记语
 仲光记语之二
 答唐生
 答杨钧
附:困学记熊池生仲光撰
 自序
 成论四大要领
 主宰义
 五蕴与八识及种子义
 法相宗种子义
 阅张稷若学案
 邵子观物
 读胡石庄学案
 赖耶与下意识
 种子古义与无着世亲唯识义
 先儒禅境
 郭善邻
 陈白沙先生纪念
 释显扬论法与法空俱非有无


【前言】

卷头语

及门诸子旧辑有《十力语要》四卷,三十六年鄂省印一千部。昨年栖止杭州,次女仲光又辑《语要初续》一卷。余已衰年,而际明夷之运,怀老聃绝学之忧,有罗什哀鸾之感,间不得已而有语,其谁肯闻之而不拒?奚以存为?客曰:先生语语自真实心中流出,不俟解于人而人其能亡失此心乎?姑存之以有待可也。余笑颔之。己丑一月十五日漆园老人识。


【免费在线读】

与人谈易

吾少误革命,未尝学问。三十左右,感世变益剧,哀思人类,乃复深穷万化之原,默识生人之性,究观万物之变。盖常博考华梵先哲玄文。而一归于己之所实参冥会,虽复学无常师,而大旨卒与儒家为近。平生学在《新论》,推原《大易》,陶甄百氏,所以挽耽空溺寂之颓流者,用意尤深也。儒学有六经而《易》为其原,汉儒相传如此。窃玩《易》之蕴,盖深于数理,夫数立于虚而相待相含以成变。《易》每卦三爻,由初而二而三,然则初于何而著?其有始乎、无始乎?曰初所由始,不可致诘,其冲虚无朕,而《易》之所谓太极者乎?言冲虚,则与空虚异。空虚即无有,冲虚非无有也,但以无形无相而名冲虚耳。太极本无定在,无在而无不在。然群爻皆太极之显,即群爻统体一太极,一爻各具一太极也。盖太极冲虚而含万有,此中含者,言其潜具种种可能。则初于此始,故曰数立于虚。有初则有二,有二即有三,自斯以往而万有不齐之数,不可胜穷,要皆不越奇偶二数之变。《易》以《乾》《坤》为万变之基数。乾阳,奇数也;坤阴,偶数也。三百八十四爻,皆奇偶二数之变动为之。故《系传》曰“《乾》《坤》,《易》之门”,言其为万物之所从出。奇偶二数相待而亦互相含,举奇数即有偶数,举偶数已有奇数,故是互相含,非可截然离异。由奇偶演为众多数,悉循相待互含之则,故曰相待相含以成变也。大哉互含义!一微尘摄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入一微尘,此乃实理,非故作玄谈,以是观物而众妙之门可睹矣。互含故无尽,数之演至于零,极于无穷小,明无尽也,六十四卦终于《未济》以此;使《易》以《既济》终,则大化有止境,是尽也。推此义也,衰者盛之胎,相含故。死者生之始。自大化言,无死即无生。庄生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彻了语。吾侪丁衰世,哀而不伤可也。《易》道广大悉备,其于数理尤深。吾平生不通数学,深以为憾。今年力就衰,无复可言;唯于《大易》潜玩数理,虽少所获,而已有深味。向者国人盛称英儒罗素氏数理哲学,余览时贤译述及从人询其概略,似不外解析关系,其于万化大原盖全不涉及。《易》之数理,上穷化源而下详物理人事,其以爻变明事物由互相关联而有,亦复变动不居,精诣绝伦!惜乎今之学子以其为吾数千年前旧物,莫有措意!上哲证真之言,无时空之限,学者宜知。吾国数学发达*早,其所造当不浅。秦政一统,民各锢于穷乡僻壤,无向时列国交通与竞争之益,百家之学日以废绝,数学典籍高深者,想秦汉之际已无人传习,而散亡殆尽矣。古代数学重大发明,究有几许?今日已不可详。昔人有言,八卦与《九章》相表里,故治《易》者须通数。然精数学者又不必长于搜玄以穷性命之蕴也。

略谈新论要旨(答牟宗三)

《新论》《新唯识论》之省称。一书,不得已而作,未堪忽略。中国自秦政夷六国而为郡县、定帝制之局,思想界自是始凝滞。参考《读经示要》第二讲。典午胡祸至惨,印度佛教乘机侵入,中国人失其固有也久矣。两宋诸大师奋起,始提出尧舜至孔孟之道统,令人自求心性之地,于是始知有数千年道统之传而不惑于出世之教,又皆知中夏之贵于夷狄、人道之远于禽兽,此两宋诸大师之功也。然其道嫌不广,敬慎于人伦日用之际甚是,而过于拘束便非。其流则模拟前贤行迹,循途守辙,甚少开拓气象。
逮有明阳明先生兴,始揭出良知,令人掘发其内在无尽宝藏一直扩充去,自本自根,自信自肯,自发自辟,大洒脱,大自由,可谓理性大解放时期。理性即是良知之发用。程朱未竟之功,至阳明而始著,此阳明之伟大也。然阳明说《大学》格物,力反朱子,其工夫毕竟偏重向里,而外扩终嫌不足。晚明王、顾、颜、黄诸子兴,始有补救之绩,值国亡而遽斩其绪。
今当衰危之运,欧化侵凌,吾固有精神荡然泯绝,人习于自卑、自暴、自弃,一切向外剽窃而无以自树。《新论》固不得不出。是书广大悉备,略言其要: 一、 归本性智,仍申阳明之旨,但阳明究是二氏之成分过多,故其后学走入狂禅去。《新论》谈本体,则于空寂而识生化之神,于虚静而见刚健之德,此其融二氏于《大易》而扶造化之藏、立斯人之极也。若只言生化与刚健,恐如西洋生命论者,其言生之冲动与佛家唯识宗说赖耶生相恒转如暴流、直认取习气为生源者,同一错误。赖耶生相,参考《佛家名相通释》。若如东方释与道之只证寂静,却不悟本体元是寂而生生、静而健动,却不悟,至此为句。则将溺寂滞静而有反人生之倾向,如佛。至少亦流于颓靡。如老庄之下流。《新论》所资至博,非拘于某一家派之见。所证会独深远,其视阳明不免杂二氏者,根柢迥异。夫寂者,无昏扰义,非枯寂之寂。故寂而生生也;静者,无嚣乱义,非如物体静止之谓。故静而健动也。是故达天德而立人极者,莫如《新论》。天者,本体之目,非谓神帝;德者,德性及德用。天德,谓本体具无量德,而寂静与生化或刚健等德,则举要言之耳。佛老只见为寂静而未证生生不息之健,则非深达天德之全也,宋明儒以主静立人极,犹近二氏。人道继天,继天,谓实现本体之德用。在继其生生不息之健、富有日新而不已也,若止于守静趣寂,人道其将穷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