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本写给亿万中国父母的智慧之书!

在教育的问题上,中国父母们习惯了向外求索,希望借助外力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却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力量。

事实上,一个家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乃至一举一动,无不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奠基,只有家庭教育做好了,外部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反之亦然。

我们是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从根源上改变中国家长的教育思维。

孩子就是父母的缩影,只有家长真正意识到这点,才能把教育从单向施压、喊口号的表面功夫上,回归到自身的模范效应及家庭的互动模式上来。

一个好的家庭是孩子成长*好的良方。

融合西方先进育儿理念及中国家庭实际情况,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近百个真实的案例,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中国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本质;融合西方先进育儿理念,改变父母的认知,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孩子;针对中国家长容易忽略的教育盲点及误区,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让父母在育儿的同时,也在育己,真正做到摆脱焦虑,快乐育儿。

好的教育,不是教父母如何推着孩子前行,而是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内容简介】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本来是世界上独立的个体,但是孩子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何建立一个更好的家庭,因为我们是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

这是一本适合全家人阅读的书,妈妈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安慰、启发和*好的育儿建议,爸爸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灵感、力量和非常具体的实操方法;妈妈们将变得更加从容,爸爸们将变得更加自信。

这本书还加入了近百个真实的案例,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剖开中国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本质,改变父母的认知,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孩子。

或许就是你正在经历的状况,别着急,这本书将告诉你应该如何解决养育孩子的棘手问题。

孩子的成长,考验的是父母的智慧,陈妍妈妈邀你一起成为孩子眼中了不起的爸爸妈妈!


【作者简介】

陈妍,

微信公众号“陈妍妈妈”创始人、育儿杂志专栏作家、亲子关系咨询师、国家高级育婴师、家庭研究爱好者,搜狐母婴“2017~2018年度*受网友喜爱账号大赏”得主,长期撰写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儿童心理等方面的文章。

坚持育儿从生活出发,帮助中国父母更懂孩子的心理,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代表作《穷养一个男孩,毁掉三代人》《我调查了100组家庭,发现既能上班赚钱,又不需要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妈妈,根本不存在!》,文章转发超过1亿次!收获无数的爸妈粉。

微信公众号:陈妍妈妈(chenyanmama0514)

新浪微博:陈妍妈妈育儿


【媒体评论】

在育儿层面,比起如何让孩子变优秀,我更关注如何让孩子学会与世界相处的方式。陈妍妈妈的很多观点与我不谋而合,我喜欢她从儿童心理学出发,以尊重孩子为基础的育儿方式。

——鲁西西/知乎大V、专栏作家,代表作《你只是不会表达》

因为我的孩子和陈妍妈妈的孩子同龄,所以看她写的育儿文章感觉特别有共同语言,也总能在她的文章中,找到我和孩子相处的真实场景,时而啼笑皆非时而温馨动人。

——风茕子/知名情感大V、畅销书作家,代表作《多少黑名单曾互道晚安》

我喜欢读陈妍妈妈的文章,她总是能抓住当下家长*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精准到位的分析,再给出清晰实用的建议,读之过瘾。

——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没有不会写作的孩子》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

一个好的妈妈,是好学的、清晰的、柔软的;一个好的育儿作家,是敞开的、睿智的、有深度的。这些的美好,都能在陈妍妈妈身上窥见,她的经验与智慧,值得万千妈妈拥有。

——何欣洋/《婚姻与家庭》杂志编辑

一直关注陈妍妈妈的微信公众号,感觉她的文章都是在为我们这些妈妈而写,不管是写婚姻还是写育儿,读后都会让我感觉一种心灵的平静。希望能将陈妍妈妈的文章分享给更多的人。

——陈妍妈妈的粉丝


【目录】

*章

有好的家庭关系,才有好的教育

婚姻里有一种信任叫“开心就好”

别把对孩子的爱,变成对孩子的绑架

教育孩子,从全家人一起吃饭开始

用碎片化的时间,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从小有父母疼爱的孩子,长大了什么样

学会避开家里的权力之争

多子女家庭陪伴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别忘了对帮忙带孩子的老人,说一句“谢谢”

第二章

我们都是*次当妈妈

职场妈妈,不必对孩子说“抱歉”

妈妈的味道,藏在一粥一饭里

妈妈的爱,要刚刚好

如何轻松当好男孩的妈妈

给妈妈们的五大陪睡法

第三章

爸爸带大的孩子不一样

爸爸,是每一个家庭的幕后英雄

亲自带孩子,爸爸会跟孩子更亲

缺席的爸爸,不缺位的爱

做个好爸爸,真的没那么难

第四章

不吼不叫,轻松养出好孩子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大人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聪明的孩子,更容易犯错

孩子犯错不可怕,你对孩子发火才可怕

不哭不闹,也能跟孩子分房睡

别紧张,游戏不是猛虎怪兽

会做家务,是孩子一生的加分项

孩子爱顶嘴,未必是坏事

善解脾气,才能善解人意

第五章

情商高的孩子,人生更加开阔

乐观的心态,是父母送给孩子*好的礼物

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受欢迎有多重要

善良的孩子并不等于好欺负

孩子的“垃圾”情绪,父母要帮忙清理

第六章

孩子要“养”,更要“护”

世界会惩罚不遵守规则的父母

孩子走失后的7大补救措施

把孩子喂胖不是爱

孩子的性教育,要从家长抓起


【免费在线读】

别把对孩子的爱,变成对孩子的绑架

01

一个普通的晚上,王先生坐在灯下,像所有慈爱的老父亲一般,一边给孩子擦脚,一边漫不经心地说:“儿子,现在是爸爸帮你擦臭脚,等将来你长大了,我老了,你会帮我擦脚吗?……”

这样的问题,对孩子来说显然是个坑,因为无论怎么回答都是错。

回答“会”,等于是让孩子说谎,因为几十年以后的事,年幼的孩子根本无法预料。他只是按照你的“期待”,给出一个你想要的答案。

如果这个答案被反复强化,将来等到你真的需要有人帮忙擦脚的那一天,孩子如果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来到你身边,他就会背上“不孝”的心理负担。

回答“不会”,孩子或许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和认知,但这个答案又会打击到爸爸的自尊心,爸爸心里不免会想:这孩子将来肯定是个白眼狼,还这么小就这么自私。我现在对他再好,将来也得不到回报……

也许今后爸爸会一如继往地对孩子好,但这种“好”的背后隐藏着怨气,在忍不住的时候就会说“我对你付出了多少多少”“都是因为你,我才如何如何”。

这样的话,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好都成了算计,父母是在投资,在计较自己的得失,并不是发自真心对他好。

02

我当然明白,王先生那样问孩子,并不是要孩子立刻在当下就做出保证,保证一生一世无条件孝顺父母。

很多时候,父母问孩子“长大了,你会不会也对我好”,其初衷只是想教孩子在享受他人关爱的同时,也要懂得孝顺和感恩。所以,他们在给孩子做了饭、买了零食,甚至盯着孩子做了一晚上作业之后,都会忍不住问:“我现在对你好,你长大了会不会也这样对我?”

可是,无论爸爸妈妈有多么爱孩子,都不要随意问一些连自己都不确定的问题,并以此考验孩子对你的爱,否则*终只会换来一个“双输”的局面。

《广州日报》上曾经刊登过一篇《卖房送独生女留学,如今女儿执意远嫁》的文章,文章讲述一对父母为了能让女儿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不惜卖掉房子,省吃俭用供女儿出国留学十年的故事,开头非常励志感人。

当女儿终于不负父母所望,完成了学业,并在国外找到工作和男友的时候,父母却以“无法接受女儿毕业后嫁给外国人”为由,逼迫女儿回国,甚至不惜以“断绝父女关系”作为要挟。

究其原因,父母真正担心的是,如果女儿不回国,“将来我们老两口老了谁来照顾”?

“养儿防老”一直是我们的传统家庭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生孩子多多少少被当成了一项投资,既然是投资,就很难不去想回报,不管父母为了孩子如何呕心沥血、倾其所有。于是,“父母在,不远游”也成了孩子的桎梏。从小在这种观念中长大的孩子,一边接受着父母提供的衣食住行,一边又惴惴不安,生怕哪一天就会迎来一场清算。

温顺一点的孩子会想:爸爸妈妈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要乖乖的才对得起他们。将来我不能对他们不好。叛逆的孩子会想:爸爸妈妈对我好是应该的,因为他们将来要依靠我养老呢。

父母的心里有多缺爱,才会如此匆忙地让孩子用稚嫩的承诺来兑现他们将来的安全感?其实,人*不能承受的重量,不是有形的重量,而是无形的“情”。没有人喜欢欠人情,没有人希望背负着人情债生活。即便是我们*亲近的孩子也一样,他们不希望欠我们人情。因为欠了就要还,要背负你的希望活着,如此就很难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03

我曾经觉得,养孩子就像放风筝。线太短,怕风筝飞不高,放长线,又担心收不回来。把孩子当成风筝,其实我在乎的还是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可是,孩子到底不是没有灵魂的风筝,他们注定会成长为羽翼丰满的小鸟,对着广袤的蓝天跃跃欲试。

仔细想想,孩子从出生到成年,打足了算,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会超过二十年。

二十年,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成年人,不过是生命的四分之一。

作家刘墉曾在书里说:“父母跟孩子相处,*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孩子当客人。”把孩子当客人,关心但不过分溺爱,教养但不过分苛责。客客气气,互帮互助,把父母子女的这场情分做足做好。

当你爱一个人,对他付出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需要,你只要去做就好了,不要一直提醒对方,你这么做是为了他,要他领情。因为那个情太沉重,他会受不了。

万一有一天孩子被逼急了,可能会说:“又不是我让你这样付出的……”

是的,没有人逼你付出。你这么做,不过是因为你愿意。

04

养儿若是为了防老,时间太长,成本太高,作为一项投资,只能是高风险低回报。父子母女之间*好的状态,应当是彼此给予陪伴,然后有力量各自去过自己的生活。

电影《无问西东》里,沈光耀妈妈的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沈妈妈得知*的儿子要参加空军,立刻从香港赶到昆明,只为了对儿子说:“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

沈妈妈当然害怕失去儿子,但比起丢掉性命,沈妈妈更怕的是儿子拼尽一腔热血,只是为了追求人生的幻光,从而失去享受其他人生乐趣的机会。

这才是为人父母者养育孩子应该有的心态吧!

你对孩子的付出,只是因为你爱他,你想要这么做,并且从中能够感受到幸福。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不要让彼此背负过于沉重的包袱。

每个人只要能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就好。

学会避开家里的权力之争

01

王先生很喜欢跟我分享他的梦境,某天他跟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梦:

梦里,孩子在画画,他坐在一边叫他,但孩子就是不理他,于是王先生的声调从一开始的轻声细语,变得越来越大,直至失控。

他梦里的我,则在一旁对他说:“你够了,不要这样。”

他说在梦里,他非常痛苦。

本着对他的了解和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他一把这个梦说出来,我就知道了这个梦背后映射的问题。

在他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他觉得在这个家庭里,没人愿意听他说话,没人在乎他。

说得直白一点,他觉得他丧失了这个家庭的控制权,从害怕无助变得愤怒,带有攻击性。

王先生在一周岁左右有过被寄养在别人家庭的经历,寄养结束后,两岁左右又被送去了托儿所。所以等到上幼儿园的年纪,其他小朋友还在经历和父母的分离焦虑,他已经成了园里的“老油条”,有点像电影《看上去很美》里的方枪枪。

表面上看,他懂事非常早,其实这段经历对他的心理伤害非常大,所以他所要索取的回报和爱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他父母没有给予他修补的机会。

于是,小时候温顺听话的他,刚进入青春期就开始叛逆,开始了在原生家庭中与父亲争夺控制权。

02

王先生一直想要向父母索取当年所欠缺的陪伴和关爱,但一直不能如愿。现在他把索取的目标投射到他的配偶(我)的身上。

有了孩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把关注和时间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这种“被忽视”的感觉一次次地激怒了他。情绪累积多了,他就有了这个梦。

这个梦映射的,其实不仅是他*近的感受,也是他长期以来存在的感受。

在原生家庭里他觉得不受父母重视,结婚后觉得我父母对他不够重视(跟我弟弟比),有孩子后觉得我对他不够重视(跟孩子比),他每天都跟我说:“我觉得你不尊重我,你家人不尊重我。”

他所谓的尊重就是大家要听他的,他认为在这个家庭中,他没有权力,他是弱势。

他一辈子都在为追逐自己在家庭里的权力而斗争。

03

说了这么多,是想引入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家庭里的权力之争。寻常人家,虽说没有皇位可继承,但在每个家庭内部,绕来绕去,一定都躲不过权力之争。

说得直白点,每个家庭都需要一个家长,一个话事人,负责这个家庭的繁衍生息,掌握着这个家庭的命脉。

这个人,在家庭里拥有至高的权力,但与此同时也要肩负起整个家庭的责任。一个家庭里几乎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在权力之争中蠢蠢欲动,但是真正说了算的永远只能有一个人,这就是整个家庭的大家长。

有一个特别生动的段子是:

一场婚礼中,司仪要做一个小游戏,说了一句:“请新郎新娘的家长往前一步走!”

新娘的爸爸先是伸了条腿,然后转过头,看看新娘的妈妈,直到妈妈默许地点点头,他才敢真正地迈出那一步。

是不是很有意思?

看起来,一个家庭的家长一定是年长的*有权威的男性,但其实背后操控的可能另有其人。家庭中的控制权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死循环。

一般中国家庭中,大致会有几种权力之争的模式:

男性大家长的*控制

这种家庭模式在亚洲地区国家比较普遍。即,正值壮年的男性掌握着这个家庭所有的权力。

他们往往是这个家庭年纪**有威望,也是掌握财富*多的那个人。他们掌权的鼎盛时代,在这个家庭里用一手遮天来形容也不为过。但非常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家长在掌权时说一不二,近乎独裁,但步入老年后,权力会立刻被瓜分光。

大部分男性大家长,在退休之后失去了主要经济支撑的地位和社会地位,家里的权力会迅速被其配偶或是成年的子女所取代。

因为在这样的家庭里,通常是男人赚钱养家,女人做家务带孩子。所以家里什么都是丈夫说了算,但是丈夫一旦退休,他成了一个没有参与过孩子成长的老人,无法与成年子女建立感情,所以妻子便联合子女迅速将家庭的话事权据为己有。

女性大家长的*控制

前面举的那个新娘爸爸妈妈的例子,看起来爸爸是家长,但其实一切尽在妈妈的掌握之中。

因为人类是从母系社会演变而来的,女性掌握着生殖的权力,长久以来一直是以一种“资源”的形态存在,谁掌握着资源(包括性资源),谁就掌握着权力。

一般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偏向于这种模式。比较典型的是上海男人,他们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这种家庭模式可能造成的弊端是,丈夫看似放弃了权力,是对妻子的尊重,而实际上他可能也放弃了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样的家庭,会造就出一位无所不能的妈妈,以及妈妈强大的控制权。这样的妈妈,会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对其事无巨细地贴身照顾,等孩子长大后仍然不肯放权,所以常常会把家里的每个人都逼得透不过气来。

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权力之争

生活在以上两种家庭中的孩子,到成年之后势必会跟父母发生权力之争。(这种争执其实在孩子年幼时也发生过,只是那时他们的力量太小,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王先生是男性家长*控制型家庭里出来的孩子,因为从小被压榨得太厉害,亲子关系又不牢固,所以他从14岁开始就不断挑战爸爸的权威,尝试离家出走,从此一直过着有家难回的状态。

这是新旧两股力量的碰撞,虽然*初的结果肯定是家长胜利,但过程则必定是两败俱伤。

这种家庭模式出来的孩子,特别是男孩,从某种程度上希望延续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

他们在青少年时期没有获得权力,会希望婚后在自己建立的新家庭里拥有*的权力。但问题是,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之中,王先生想要获得*控制权的方式,不会得到认同。

再来说说,女性大家长的家庭模式中,孩子与妈妈的权力之争。

这种家庭模式比较复杂一些,一般面对爸爸,孩子会极力抗争。但是面对妈妈,孩子却会退缩,既不想伤害妈妈,又不想让妈妈继续控制成年的自己。

我家就属于这种模式。在我家,我们连一个无处安放的眼神,我妈都会检查分析一下。

成年后,我和弟弟既不想跟妈妈争夺权力,又不想被妈妈干涉自己的生活,于是就给自己创建一个保护壳。

夫妻之间的权力之争

前面说了,王先生想要从我这里索取他父母没有给他的那一份爱(通过控制的方式),但是我没有给予回应。

我刚从妈妈的控制中脱离出来,不想被别人控制,也不想控制别人。我认为,每个成年人都应该要学着自己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所以我基本从不干涉王先生的生活,从来不查他的手机,他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是他自己告诉我。我希望自己和他都是自由的,但是我和王先生的不同认知和需求,难免碰撞摩擦,争吵翻脸。

但是我们都是成年人,有一套根深蒂固的理念,彼此都很难被说服。这种权力之争的演变,就变相体现在了孩子的教育方法不统一上。

这种现象在其他家庭中也同样存在,比如,爸爸觉得孩子不打不听话,而妈妈会觉得无论如何不能打孩子,这样就会在家庭中出现两套标准,孩子无所适从。

婆婆和媳妇之间的权力之争

紧接着上面一种,可以引出原生家庭与再生家庭之间的权力之争。

一个家庭*可能发生权力大战的时期,一定是有新的家庭成员加入的时期。比如新婚,比如孩子出生。其中以孩子的出生*为突出,谁掌握了孩子的抚养权,谁就能在3~5年内对这个家庭拥有*的控制权。

有的父母,因为孩子成年后脱离了他们的控制,所以变得焦虑不安。当第三代出生后,便借帮助带孩子的理由,重新回归到孩子的家庭中,通过控制新出生的孩子的抚养权来重新获得对家庭的控制权,从而引发了更多的矛盾。*集中的体现就是婆媳两代人的育儿观念不合,儿子和老公夹在其中左右为难。

带孩子的方法不统一、僵持的婆媳关系、婆婆对儿子的控制、媳妇对自己老公的控制等,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家庭内部的权力之争。道理很简单,一山不能容二虎,一家不能有二主。

一个家庭里永远只能有一个女主人,无论是婆媳档,还是母女档,都没得商量。如果不能互相妥协,家庭就会分崩离析。

04

我有一位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朋友,是我见过的成长得比较好的男性之一。生活上他能自己买菜、做饭、织毛衣,工作上他条理清楚有规划,性格开朗,也能妥善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们养育孩子,*终无非希望他能够自食其力,心智健全,并且拥有幸福的人生,所以我很好奇地询问过他的成长经历。

他告诉我,他家里的模式是这样的:大事是父母两个人一起商量,然后各自负责自己擅长的部分,比如他爸负责装修,他妈负责经营。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这应该是比较正常的家庭权力的处理方式。而这种事,如果在喜欢争夺权力的家庭之中,就会形成一场“世纪大战”。因为每个人都想在这里争得一份话事权。

比如,他想把桌子摆在这里,你想在那里多开一扇窗,每个人都把眼睛放在别人身上,挑对方的毛病,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形成真正统一的意见。家里所有的人都绞杀在一起,一起窒息,一起沉溺。

中国家庭,虽然现在已经没有皇位继承,但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个“一统天下”的梦。

05

说了这么多,其实,家庭中即使有权力之争,也没那么可怕。

因为家庭中的各种关系再错综复杂,终归是发生在家人之间。

家人之间原本便没有所谓的输赢对错,不想被父母控制,就需要自己拿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多发表意见,也就意味着需要多承担责任。如果是大家商量之后的决定,即使产生不好的后果,也要大家一起扛。

不要责怪家里其他人都是猪队友,孙悟空能力再强,翻个跟斗就能到几千里之外,但西天取经的路还得陪着唐僧一步一步地走。不抱怨,不翻旧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才应该是一个家庭正常的模式。

为什么?

因为结婚过日子这种事,不是一个人打怪升级,而是一场群力群策的集体活动。

就像“木桶定律”里的短板效应。即,

06

再次回到王先生的梦境上来。

在梦里,他大声喊孩子,试图获得关注,但是得不到回复,他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于是很愤怒。

他是在争取被看到、被关注的权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像王先生这样长期在家庭之中争取权力的人,尽管在他自己心里,不被重视的感受是如此真切,但那也可能不是事实的全部,而是他心里的投射。

比如,在梦境里,孩子之所以不理他,是因为正在画画。当孩子集中注意力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本来就不容易被打扰,用任何粗暴的手段去打断和制止只会适得其反。

可是,如果你已经预先把“他轻视我”“他不尊重我”这样的心理暗示投射到别人身上,那无论对方做什么,你都会觉得不爽。

认定了他是偷斧子的人,那在你眼里,他做的任何事情都像个小偷。

有时,你放过了别人,无疑就等于解救了自己。

07

家庭里的权力之争,有一定的破坏性,但也不是*的坏事,也有好的方面。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否则他就会出心理问题。

也就是说,王先生借由梦境表达他的愤怒和诉求,让我看到了他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及时给予介入和回应,那么就还有机会修复。

如果家庭成员无论做什么都激不起自己任何的心理反应,这才是真正的“哀莫大于心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