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关于中国茶的轻读物,通过爱茶人的视角和眼界,用生活化的方式,看待茶、感受茶、懂得茶、享受茶。文笔生动有趣,优美清新,如一杯冲泡得刚刚好的芬芳清幽的茶,清趣怡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建立起对中国茶系统而清晰的认识,感受中国茶文化下的生活情趣与品位。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茶的小书,作者以一个爱茶人的视角和眼界,用生活化的方式,看待茶、感受茶、懂得茶、享受茶。从往昔浩瀚的历史开始,从旧时光中的风雅、美好和博大精深开始,让茶从岁月深处回到现实生活,从诗意与文化回到平常时光。

在作者的笔下,茶是有出身、有经历、有归宿的生命。本书是茶与中国人的对话,是一种植物和一群人的故事,有悠长的历史、动人的诗句、雅致的艺术、美丽的器物、深邃的哲思,以及对自然和时节的敏感、尊重与珍视。


【作者简介】

半枝半影

低调的网络作者,安静写作,安静译诗、安静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与作者,一直坚守着老式的“书斋”风格,安守文字世界的平和寂寞,只为性灵所至而书写。

曾以“青铮”的笔名出版《风言风语——青春者的诗经笔记》。


【目录】

前言:有你的日子

*章:你的名字

一、减却“荼”字读作“茶”

二、“涤烦子”和“不夜侯”

三、有个朋友叫“叶嘉”

四、“森伯”“隽永”和茶汤

五、“水豹囊”“冷面草”,都是“水厄”

六、何妨与酪作“苍头”

第二章:你的样子

一、分茶别类:重“色”还是重“形”?

二、植物进化的“小小史诗”

三、*是人间烟火气

四、来自时光深处的清芬

五、“蒸”与“炒”的选择题

六、世上*美的茶

七、云雾散尽之后

第三章:那些爱你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一、一场玩笑,千古茶名

二、封神的孤儿

三、茶史幸有此人

四、英雄末路有茶香

五、小茶室里的三个人

第四章:写给你的小情诗

一、便觉身轻欲上天

二、茶香入梦来

三、从来佳茗似佳人

四、茶烟满袈裟

五、记此擎瓯处,藤花落槛轻

第五章:谁与你相遇,和你在一起

一、千古茶酒论

二、茶与水的交响诗

三、得花精处却因茶

四、茶具流变小考

第六章:如何说爱你

一、绿茶篇:是谁飨我以*美的春色

二、红茶篇:我可否将你比作一个夏日

三、茶具篇:浪费生命于美好

四、白茶篇:温一壶清冽的月光

五、青茶&普洱:时光与火焰的谜图

六、藏茶篇:给茶以岁月

七、冷泡茶及其他:璀璨茶香

结语:多么幸运遇见你


【书摘与插画】

*章 你的名字

这一章,我们来讲一讲茶的“名字”,包括大名、小字、雅号和别称,等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典故。

因为我们中国人,讲一样东西的时候总要先从“正名”开始,所谓“名至实归”,先把“名”搞清楚了,“实”就会跟着缓缓归矣。当然也有“事急从权”的时候,但是关于茶,如此悠闲享受之物,我们不急。

减却“荼”字读作“茶”

古早的时候,“茶”并不叫作茶。

这个“古早”到底有多早呢?

有一种说法是尝百草的神农氏*先发现了茶的妙处,成为世上*个喝茶的人。(——这个说法其实等于啥都没说,开天辟地后几位大神各有分工,除了粮食之外,凡是和植物相关的发明创造一律都归到了神农氏的名下,茶也就随了大流。)

还有一种说法是从商代开始,蜀地就开始种茶了,所以*早作为茶的名字备选方案的那几个字,在历代文献中都标明是“古蜀方言”。(——于是我对四川又多了一份敬意,这片土地不仅贡献了川菜,还贡献了茶,实在是我们吃货王国的一块宝地。)

那几个字是:“荼”、“槚”、“茗”、“蔎”和“荈”。

还没有“茶”。

老实说,我看不出和这几个字相比,后来胜出的“茶”字有什么特别的竞争力。搞不好只是人们图方便,把“荼”字少写了一笔也说不定。

这个想法并不是我异想天开,清代大学问家顾炎武在《唐韵正》里写道:“荼荈之荼与苦菜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只读作徒……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划为‘茶’字。”

顾大学者言之凿凿,一开始并没有“茶”这个字,只有“荼”字。

然后,在只有“荼”的年代,它也不一定是指“茶”这种植物,而是一切带苦味的植物的总称,所以既可以指“荼荈”,也可以指“苦菜”。诗经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句子,将“荼”与“荠”对照,可见指的就是一种菜。

*后,要到南朝梁以后,“荼”才有了今天的读音,当时人们随随便便不负责任地少写了一笔,就成了“茶”。

到这里我忍不住要说一句了,也未必就是随心所欲地“妄减一笔”。很有可能是当时“茶”已经风行,不好再把它继续和苦菜混为一谈,很有必要好好给它一个专属的名字,于是大家有志一同地把“荼”字减去一笔,“茶”这个名字就正式出现了。

但是为什么其他几个和“荼”同时出现的字未能获此殊荣,这就已经不可考了。

也许是写起来麻烦,也许是读起来古怪,也许就是单纯的运气不好。至少到茶神陆羽的时代——也就是唐代中期,他那本《茶经》的开篇,还一视同仁地表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即使如此,陆羽这本“史上*”的专著,还是以茶为名,而其他几个字,不得不退而成为“茶”的古老别称。

其中“茗”字的运气*好,至今人们仍然认得它,知道它与茶有关系,甚至还比较频繁地使用它,仿佛它是茶的一个更加文雅别名。

但事实上,西晋大学者郭璞为中国*早的辞典《尔雅》作注,说“早采者谓之槚,晚采者谓之茗”;而来历不明的《魏王花木志》一书中,则说“其叶老者谓之荈,嫩者谓之茗”。和文雅不文雅还真没什么关系。

“涤烦子”和“不夜侯”

茶确实有很多更文雅的名字。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表现出让人惊叹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文字美感,在与茶相伴的漫长岁月中,给它取了许多美妙而有趣的外号。

有些是从茶的特性而来的,比如唐代诗人施肩吾,曾经把茶叫作“涤烦子”,他写过这么一句诗:茶是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施肩吾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文人”。他年幼家贫,一边劳作一边读书,*后考中状元,据说还是杭州历史上的*位状元。而唐代余杭地区,已经是出产众多好茶的“茶乡”。可以想象,出生在那里的诗人,必定是一个爱茶的人。

中举后施肩吾的生活轨迹出人意料,他先是表示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不是当官,而是成为一个有修为有道行的隐士,于是回到家乡,潇潇洒洒地修行了很多年,想必也喝了很多茶。

但到他晚年时,私盐贩子裘甫在江浙一带起义割据,诗人不得不离开修仙悟道的“桃花源”,带着族人辗转逃难。他们一直逃到台湾澎湖列岛,在那里定居下来,开荒种地、耕织生息,一直繁衍到今天。

遗憾的是,到了澎湖列岛的第二年,诗人就去世了。而在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从此就不止是诗人、隐士、学者,杭州的*个状元,还成为“开发澎湖列岛*人”——这是怎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啊。

台湾是一个适合茶叶生长的地方,台湾茶也很有名。但当年施肩吾和他的族人到达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等待开发的原始土地,找不到任何当时关于“台湾茶”的记载。

人们普遍认为,今天的台湾茶,是明清时期由福建一带传入的,在此之前,台湾只有一些未经驯化的野生茶树。

但我总忍不住要想,远在唐代末年,年迈的诗人举家南下的时候,他们没有带上一两株茶树吗?没有试着在*终的定居地种过茶吗?他们种植成功了没有?在诗人*后的岁月里,他还有没有茶来“涤烦”解忧呢?他是不是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回想起家乡的茶山和茶园呢?那又该是怎样苦乐参半的回忆呢?

茶与诗人的缘分,从古至今,总有那么点缠绵悱恻的味道。事实上,茶的别名,有一多半是诗人们给取的。

比如风流倜傥的“小杜”杜牧,把茶叫作“瑞草魁”,他在《题茶山》一诗中写道:“山是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夸它是所有草木中*美好的No.1。

这是小杜一贯的表达方式,喜欢上一个姑娘,就说人家“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半生流连江南温柔乡中,不知他曾把多少美人目为“花魁”,但我们知道,他心目中的“草魁”是茶。

严格来说,茶是木本植物,有乔木、半乔木、灌木三种类型,反正无论如何不是“草”,但是诗人嘛,我们应当原谅他在植物学上小小的无知,感谢他给了茶“瑞草魁”这个略显夸张的名字。

相比之下,不那么有名的五代诗人,人称“逍遥先生”的郑邀,把茶称为“草中英”,就含蓄温柔多了。——虽然同样有植物学上的错误。

据说这位郑邀,曾经写过一千二百首关于酒的诗,是个不折不扣的酒徒,但这些诗几乎都散失了,反而是一首关于茶的可爱小诗,一直流传到今天: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平心而论,这首诗写得并没有什么让人惊艳的地方,但我却很喜欢,其中有一种温暖平静,让爱茶的人读来会心一笑。

相比之下,五代后晋的文人胡峤就要霸气得多了。他曾写道:“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直接给茶封了个“不夜侯”,真是好大气魄。

不过我还是得说,这两句诗,比郑邀的水平似乎又差了那么一点点。把茶封为“不夜侯”,用的是晋代才子张华的典故,张华在《博物志》里写道:“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

但历史上胡峤本就不是以诗著名的人,他的事迹,除了写过几卷记载契丹地理风貌的《陷虏记》之外,更为人所知的是,据说是他*早把西瓜引进了中原。(——所以我们在夏日里开心地啃西瓜的时候,还要感谢这位诗写的一般的文人啊。)

胡峤的诗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小地方,他说茶“旧姓余甘氏”,这是给茶安了个姓,“余甘”。——这个姓非常妙,“余甘”确实是茶的特性,也是茶的迷人之处。

但我恐怕这实际上是一个美丽的小误会,姓“甘”或者“余甘”的并不是茶。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诗人和茶的故事。

晚唐大诗人皮日休的儿子皮光业(当然他也是一位诗人),非常喜欢喝茶。有一回,朋友设宴请他尝新采摘的柑橘,宴会搞得十分丰盛隆重,来了许多名流才子。而皮小诗人来了之后,不管不顾地嚷着要茶,先痛快地喝了一大缸,然后提笔题诗:

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在场的众人都笑了起来,打趣他说:“你的这位‘苦口师’固然清高,可是不能填饱肚子啊。”

所以这里与茶相对应的“甘氏”,并不是茶,而是柑橘。皮小诗人把茶叫作“苦口师”。

但我们也不能说胡峤完全弄错了,后来“余甘氏”也成了茶的别名。宋代学者李郛还一本正经地解释:“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看,这又扯上了橄榄。

而皮小诗人关于“余甘氏”、“苦口师”的故事,让我觉得颇有兴味的,是他和他的朋友们对茶的态度。仿佛真的把它当作了一个朋友,一个有品格有性情,还可以拿来调侃的朋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