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是如何诞生、成长、进取、挑战、变革的,汇集近百年历史学、考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
特色之一:把中国看作一个生命体
中国是一个生命体,有它的起源和定型,也有它的生长和成熟,还要经历*和逆转。假设我们忘掉了关于中国历史的一切,假设我们是一个在火星上观察中国的局外人,我们好奇中国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这就是这套书打算讲解的核心内容。
-----------------
特色之二:挖掘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历史演进的深层脉络,关心历史运作的背后逻辑,而不是讲述某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烦琐地考证一个新的历史知识,更不是突出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宫廷内斗的血雨腥风。中国到底是怎么从满天星斗一般的诸多新石器部落,演化成大一统的帝国,而游牧与农耕的帝国在历史上又是如何彼此冲击,塑造出今天的中国,这是这套书关注的重点。
-----------------
特色之三:文学读蒋勋,历史看杨照
这套中国历史,杨照先生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时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到处都是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这套讲解,不那么学术,却到处都是精深的学术成果;这套讲解,不追求戏说,却充满了畅快而愉悦的轻松氛围。
-----------------
特色之四:中国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王朝更替、杀伐决断、远交近攻这些“大历史”,也关心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关心古人的生活作息和衣食住行,关心不同阶层之人的所思所想,关心不同时代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些“小历史”让我们看见,中国的深刻底蕴,中国历史的深层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
特色之五:新材料、新观点、新写法,全新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是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是今天的历史学家用今天的新视角写给今天中国人的中国历史。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历史,太多都是50年前的老书,而100年以来全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却被人们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套书提供的就是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讲透中国历史的运作逻辑。

1、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2、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革命,到今天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3、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


【内容简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系列共4辑13册,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

第6册《大分裂时代》紧紧围绕“分类时代的文化活力”,帮助大家重新认识所谓的“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分裂时期,你会看到:

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的“五胡乱华”这个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人物志》和《世说新语》这两部奇书精彩呈现了六朝品评人物的风气;
南北朝文学在诗歌创新和声韵结构上都有突出的成就,为唐诗铺好了路;
北魏是联结秦汉与隋唐这两大帝国的关键,理解隋唐,必须先理解北魏的制度创举;
梁武帝努力争取寺院势力,以便与门第庄园抗衡,却未能如愿……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2018—2019年推出——

*辑:起源与定型:从共主到君主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新石器时代星罗棋布的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形成了夏、商、周三个强大的氏族部落,他们同时并存,互相竞争,相继做中原的共主。夏建立了国家政权的起源形态,商用文字和青铜器展现治理的实力,周用成熟的制度将这一切定型,并借着春秋战国诸国的彼此竞争和拓展,以及秦的整合,中国延伸到更广的地方,帝制从此定型。
-----------------
第二辑:生长与进取:帝国治理下的和平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匈奴与两汉、突厥与隋唐,还有中间作为过渡的鲜卑帝国,各自实践了不同的帝国形态,中国开始了帝国模式的新尝试。匈奴是北方游牧帝国的原初形态;突厥则是其生长形态。西汉是爆发式的,由内而外将中国的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展开来;东汉是内敛型的,皇帝和贵族通过分享权力维持帝国守成的局面。而隋唐是融合型的,将北方游牧和南方农耕成功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典型的大一统中国。
-----------------
第三辑:成熟与*:从大陆到海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8:新时代的开端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分裂与互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0:世界性帝国

生长中的中国向外进取,成熟期的中国向下扎根。辽、金、西夏、宋各自继承了前代的遗产,在彼此的博弈中向内寻求原发动力,中国的官僚体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此达到成熟状态,中国的形态不仅成为后世的样板和楷模,更通过蒙古这个世界性大帝国向全世界发散。
-----------------
第四辑:危机与变革:帝制的黄昏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2:帝国的千年变局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3:希望与绝望交杂的时代

世界的格局已经变化,亚欧大陆为中心的古代文明被世界一体化和工业革命的浪潮侵袭。在中国,游牧与农耕的对抗变成中国与世界的对抗,海岸线取代长城成了中国历史的主轴。渐渐被卷入世界体系的中国,经历痛苦和挣扎,也迎来希望和重生。


【作者简介】
杨照,历史学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兼修考古学和人类学,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所,为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师从张光直先生和杜维明先生,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人类学。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兼任多所大学讲师,后以历史学术普及和历史写作为重心。杨照现任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常年开设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经典的课程,他的历史创作延续吕思勉、钱穆的治学和教学路径,将艰深而丰富的学术成果以生动通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读者。
【媒体评论】

杨照先生是我敬佩的历史学者,其知识之渊博,对新的考古、研究发现之敏感,在一般历史学家之上。

——许纪霖(著名历史学者)
中国历史有不同的写法。杨照先生这套中国历史重点不在历史叙事,而在于寻找中国史文化上的根源。这就说明了,世界上的古老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根源。这种写法在阅读中会给我们更多更新的思考,受益无穷。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杨照穿越学术圈内外,故行文生动而颇具深意。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讲 中国中古史鸟瞰
01 用朝代讲述中国历史,有什么问题- 002
02 西方历史分期方法给我们的借鉴- 005
03 为什么中国历史需要一个中古时期- 008
04 中古中国的关键特征- 011
05 小型村落取代城郭- 014
06 村庄与庄园并行- 018
07 从屯田到均田的土地制度- 021
08 中古时期的土地制度与人身关系- 024
09 贵族对皇帝的限制是中古社会的独特之处- 028
10 中古时期的游牧民族政权- 030
11 中古中国是一个贵族社会- 034
-----------------
第二讲 《人物志》与《世说新语》里的中古中国
01 曹魏时代的《人物志》是怎样一本书- 042
02 什么是“才性”- 044
03 如何品评人物- 046
04 《人物志》的人物品评原理一直流传- 050
05 如何对人进行分类- 053
06 “偏材”和“英雄”都是什么样的人- 056
07 与“偏材”对应的“理”型人- 059
08 《人物志》的目的在于“识人”- 062
09 从人物品评看魏晋时代的人生追求- 065
10 《世说新语》是一部品鉴人物的奇书- 070
11 《世说新语》的修辞方法很独特- 073
-----------------
第三讲 佛教东来与中国思想大变迁
01 佛教进入中国- 078
02 佛教面对谶纬、黄老和清流- 082
03 佛教初入中国时,依附于黄老之学- 086
04 佛教的轮回观念对中国的冲击- 089
05 “省欲去奢”的教导- 092
06 佛教禅定的特殊方法- 095
07 佛教与中国思想的冲突- 099
08 佛教进入中国的几个阶段- 103
09 从汉末佛教到中古佛教的转变- 106
10 对佛教的中国化解释与佛教盛行中国- 109
-----------------
第四讲 夸张而无节制的时代
01 “魏晋南北朝”这个表述是否恰当- 116
02 偏材盛行和个性夸张- 119
03 西晋“八王之乱”- 122
04 边疆民族趁乱进入中原- 125
05 世族支持与偏安东南的东晋- 128
06 东晋内部的两股军事力量- 131
07 刘裕对世家大族也无可奈何- 134
08 南朝更替- 137
09 梁武帝与陈霸先- 140
-----------------
第五讲 门第贵族与六朝经济
01 魏晋南北朝的农业凋敝- 146
02 农业倒退影响北方的生活方式- 149
03 晋朝的占田令- 153
04 朝廷鼓励占田- 156
05 佃客、荫客与大庄园- 159
06 自给自足的小王国- 162
07 铜钱经济变为绢帛经济- 165
08 庄园、绢帛与商业活动起- 169
09 侨姓都是打不倒的土豪- 172
10 门第贵族的特殊地位- 175
-----------------
第六讲 六朝诗歌的新形式与陶渊明
01 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懂得“文类”- 180
02 汉朝民歌《上邪》《有所思》对声音的表现- 183
03 乐府诗所表现的民间情感- 187
04 别离是《古诗十九首》的主题- 190
05 曹魏政权与五言诗的新形式- 193
06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 197
07 曹操的四言诗《短歌行》》- 200
08 曹丕的七言诗和五言诗- 203
09 曹植的《七哀诗》- 207
10 玄理诗和游仙诗- 210
11 陶渊明诗的新精神- 213
12 承袭五言诗的形式,革新五言诗的内容- 217
13 陶渊明的自然观- 220
14 田园诗传统的深远影响- 223
-----------------
第七讲 重新认识六朝骈文
01 读懂六朝文章,先从唐宋古文运动说起- 228
02 死而不僵的骈文- 231
03 刘琨《劝进表》赏析- 234
04 刘琨《劝进表》赏析(续)- 239
05 汉语音调的变革- 242
06 骈文对音调有专门的要求- 246
07 萧统编撰的《文选》对文章性质的界定- 249
08 贵族文化与用典习惯- 253
09 从唐诗看音调的规矩限制- 256
10 《与宋元思书》是骈文的典范之作- 259
11 《登大雷岸与妹书》欣赏- 263
-----------------
第八讲 重新认识“五胡乱华”
01 认识中国历史需要知道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270
02 一条更重要的分界线- 272
03 古代中国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互动- 275
04 “五胡乱华”是一个错误的表述- 279
05 匈奴人刘曜和氐人李班的事例- 282
06 羯人石勒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286
07 北方游牧民族迁徙大拼图- 290
08 “五胡乱华”动摇了过去的“王朝系统”- 294
09 十六国时代的政权更替- 297
-----------------
第九讲 北魏入主中原及其统治
01 读懂北朝,从陈寅恪的一部著作开始- 305
02 鲜卑拓跋氏在中原边境的早期发展- 308
03 拓跋珪因祸得福,入主中原- 311
04 吸纳世家大族是外族政权的生存之道- 314
05 崔玄伯和崔浩相继参与北魏政权- 317
06 崔浩的心态和理想- 320
07 崔浩重整门第秩序- 323
08 攻打凉州背后的政治路线之争- 326
09 攻打柔然和修筑长城- 329
10 崔浩之死- 333
11 孝文帝“吊比干碑”揭示的北魏时局- 336
-----------------
第十讲 北魏的变革和瓦解
01 “均田令”是一项简单却意义重大的政策- 344
02 “均田令”用智慧解决土地分配的问题- 345
03 两个微小的配套措施带来一个国家的改变- 350
04 孝文帝迁都洛阳有深谋远虑- 353
05 孝文帝的激进改革举措- 356
06 改革官制与赐死反对改革的太子- 359
07 孝文帝对鲜卑社会阶层的改造- 362
08 鲜卑贵族内部的分裂- 366
09 内有“胡太后之乱”,外有“六镇之乱”- 369
10 尔朱荣登上北魏历史舞台- 372
11 宇文泰的崛起和北齐、北周的对峙- 375


【前言】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杨照)

01

钱穆(宾四)先生自学出身,没有学历,没有师承,很长一段时间在小学教书,然而他认真阅读并整理了古书中几乎所有春秋、战国相关史料,写成了《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之所以写这样一本考据大书,很重要的刺激来自名噪一时的《古史辨》,钱穆认为以顾颉刚为首的这群学者,“疑古太过”,带着先入为主的有色眼光看中国古代史料,处处寻觅伪造作假的痕迹,没有平心静气尽量客观做好查考比对文献的基本工夫。工夫中的工夫,基本中的基本,是弄清楚这些被他们拿来“疑古辨伪”的材料究竟形成于什么时代。他们不愿做不能做,以至于许多推论必定流于意气、草率,于是钱穆便以一己之力从根做起,竟然将大部分史料精确排比到可以“编年”的成就。

很明显地,《先秦诸子系年》的成就直接打击《古史辨》的可信度。当时任职燕京大学,在中国学术界意气风发引领风骚的顾颉刚读了《先秦诸子系年》,也立刻理解体会了钱穆的用意,他的反应是什么?他立刻推荐钱穆到广州中山大学教书,也邀请钱穆为《燕京学报》写稿。中山大学钱穆没有去,倒是替《燕京学报》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钱穆自己说:“此文不啻特与颉刚诤议,颉刚不介意,既刊余文,又特推荐余在燕京任教。”

这是个“民国传奇”。里面牵涉到那个时代学者对于知识学问的热情执着,也牵涉到那个时代学者的真诚风范,还牵涉到那个时代学院重视学识高于重视学历的开放气氛。没有学历的钱穆在那样的环境中,单纯靠学问折服了潜在的论敌,因而得以进入当时的*学府任教。

这传奇还有后续。钱穆后来从燕京大学转往北大,“中国通史”是当时政府规定的大学历史系必修课,北大历史系惯常的做法,是让系里每个老师轮流排课,将自己所擅长的时代或领域,浓缩在几堂课中教授,用这种方式来构成“中国通史”课程。换句话说,大家理所当然认为“中国通史”就是由古至今不同断代的中国历史接续起来,顶多再加上一些跨时代的专史。

可是被派去“中国通史”课堂负责秦汉一段历史的钱穆,不同意这项作法。他公开地对学生表达了质疑:不知道前面的老师说了什么,也不知道后面的老师要说什么,每个老师来给学生片片断断的知识,怎么可能让学生获得贯通的中国史理解?学生被钱穆的质疑说服了,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学生认为既然不合理就该要求改,系里也同意既然批评反对得有道理就该改。
怎么改?那就将“中国通史”整合起来,上学期由钱穆教,下学期则由系里的中古史大学者陈寅恪教。这样很好吧?问了钱穆,钱穆却说不好,而且明白表示,他希望自己一个人教,而且有把握可以自己一个人教!

这是何等狂傲的态度?本来只是个小学教员,靠顾颉刚提拔才破格进到北大历史系任职的钱穆,竟然敢要排挤数不清精通多少种语言,已经是中古史权威的大学者陈寅恪,自己一个人独揽教“中国通史”的工作?他凭什么?他有资格吗?

至少那个年代的北大历史系觉得他有资格,依从他的意思,让钱穆自己一个人教“中国通史”。他累积了在北大教“中国通史”的经验,后来抗战中,就在随西南联大避居昆明时,埋首写出了经典史著《国史大纲》。

02

由《国史大纲》的内容及写法回推,我们可以明白钱穆坚持一个人教“中国通史”,以及北大历史系接受让他教的理由。那不是他的狂傲,毋宁是他对于什么是“通史”提出了当时系里其他人没想到的深刻认识。

用原来的方式教的,是“简化版中国史”,不是“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的关键,当然是在“通”字,而这个“通”字显然来自太史公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司马迁的《史记》包纳了上下两千年的时代,如此漫长的时间中发生过那么多的事,对于一个史家*的挑战,不在如何收集两千年来留下来的种种数据,而在如何从庞大的数据中进行有意义的选择,从中间选择什么、又放弃什么。

关键在于“有意义”。只是将所有材料排比出来,呈现的势必是偶然的混乱。许多发生过的事,不巧没有留下记录数据;留下记录数据可供后世考索了解的,往往琐碎零散。更重要的,这些偶然记录下来的人与事,彼此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如果记录是偶然的,人与人、事与事之间也没有什么关联,那么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要做什么?

史家的根本职责就在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并且排比、串联所选择的史料。*简单、*基本的串联是因果解释,从过去发生的事情中去挖掘、去探索“因为/所以”,前面有了这样的现象,以致后来有了那样的发展;前面做了这样的决定,导致后来有了那样的结果。排出“因为/所以”来,历史就不再是一堆混乱的现象与事件,人们阅读历史也就能够藉此理解时间变化的法则,学习自然或人事因果的规律。

“通古今之变”,也就是要从规模上将历史的因果解释,放到*。之所以需要像《史记》那样从文明初始写到当今现实,正因为这是人类经验的*值,也就提供了从过往经验中寻索出意义与智慧的*可能性。我们能从古往今来的漫长时间中找出什么样贯通原则或普遍主题呢?还是从消化漫长时间中的种种记录,我们得以回答什么只有放进历史中才能回答的关键大问题呢?

这是司马迁*早提出的“通古今之变”理想,这应该也是钱穆先生坚持一个人从头到尾教“中国通史”的根本精神价值来源。“通史”之“通”在于建立起一个有意义的观点,帮助学生、读者从中国历史中看出一些特殊的贯通变化。这是众多可能观点的其中一个,藉由历史的叙述与分析能够尽量表达清楚,因而也必然是“一家之言”。不一样的人研究历史会看到、凸显不同的重点,提出不同的解释,如果是按着不同时代、不同主题就换不同人从不同观点来讲,那么追求一贯“通古今之变”的理想与精神就无处着落了。

03

这也是我明显自不量力一个人讲述、写作一部中国历史的勇气来源。我要说的,是我所见到的中国历史,从接近无穷多的历史材料中,有意识有原则地选择出其中的一部份,讲述如何认识中国历史的一个故事。我说的,只是众多中国历史可能说法中的一个,有我如此述说、如此建立“通古今之变”因果模式的道理。

这道理一言以蔽之,是“重新认识”。意思是我自觉针对已经有过中国历史一定认识的读者,透过学校教育、普遍阅读甚至大众传媒有了对中国历史的一些基本常识、一些刻板印象。我试图要做的,是邀请这样的读者来“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来检验一下你以为的中国历史,和事实史料及史学研究所呈现的,中间有多大的差距。

也就是在选择我的中国史叙述重点时,我会优先考虑那些史料或史学研究上相当扎实可信,却和一般常识、刻板印象不相合、甚至相违背的部分。这个立场所根据的,是过去百年来,“新史学”、西方史学诸方法被引进运用在研究中国历史所累积的丰富成果。但很奇怪的,也很不幸的,这些精彩、有趣、突破性的历史知识与看法,却迟迟没有进入教育体系、没有进入一般人的历史常识中,以至于活在21世纪的大部分人对中国历史的认识,竟然都还依循一百多年前流通的传统说法。“重新认识”的一个目的,就是用这些新发现、新研究成果修正、挑战、取代传统旧说法。

“重新认识”的另一个目的,是回到“为什么学历史”的态度问题上,提供不同的思考。学历史到底在学什么?是学一大堆人名、地名、年代,背诵下来考试时答题?这样的历史知识一来是根本随时在互联网上都能查得到,二来是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联?不然是学用现代想法改编的古装历史故事、历史戏剧吗?这样的历史,固然有现实连结,方便我们投射感情入戏,然而对于我们了解过去、体会不同时代的特殊性,有什么帮助呢?

在这套书中,我的一贯信念是学历史*重要的不是学What──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是更要探究How and Why──去了解这些事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没有What当然无从解释How and Why,历史不可能离开事实叙述只存在理论;然而历史也不可以、不应该只停留在事实叙述上。只叙述事实不解释如何与为什么,无论将事实说得再怎么生动,毕竟无助于我们从历史而认识人的行为多样性以及个体或集体行为逻辑。

借由述说漫长的中国历史,藉由同时探究历史中的如何与为什么,我希望一方面能帮助读者梳理、思考今日当下这个文明、这个社会是如何形成的;二方面能让读者确切感受到中国文明内在的多元样貌。在时间之流里,中国*不是单一不变的一块,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明曾经有过太多不一样的变化。这些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变貌,总和加起来才是中国。在没有如实认识中国历史的丰富变化之前,让我们先别将任何关于中国的看法说法视为理所当然。

04

这是一套一边说中国历史,一边解释历史知识如何可能的书。我的用心是希望读者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当作是斩金截铁的事实,而能够在阅读中部份地主动参与去好奇、去思考:我们怎么能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又如何去评断该相信什么怀疑什么?历史知识的来历常常和历史本身同样曲折复杂,甚至更加曲折复杂。

这套书一共分成13册,能够成书*主要是有台湾的“敏隆讲堂”和“趋势讲堂”让我能够两度完整地讲授中国通史课程,每一次的课程都前后横跨五个年头,换句话说,从2007年*讲开讲算起,花了超过十年。十年备课授课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用于消化各式各样的论文、专书,也就是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并努力吸收这些研究的发现与论点,尽量有机地编组进我的历史叙述与讨论中。明白地说,我将自己的角色设定为一个勤劳、忠实、不轻信不妥协的二手研究整合者,而不是进入原始一手材料提出独特成果的人。也只有放弃自己的原创研究冲动,虚心地站在前辈同辈学者的庞大学术基础上,才有可能处理中国通史题材,也才能找出一点点“通”的心得。

将近两百万字的篇幅,涵盖从新石器时代到辛亥革命的时间范围,这样一套书,一定不可避免含夹了许多错误。我只能期望能够将单纯知识事实上的“硬伤”失误降到*,至于论理与解释带有疑义的部分就当作是“抛砖引玉”,请专家读者不吝提出指正意见,得以将中国历史的认识推到更广且更深的境界。


【免费在线读】
第七讲 重新认识六朝骈文

01 读懂六朝文章,先从唐宋古文运动说起

中国文学史上,有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以韩愈为首,还有同在唐朝的柳宗元,加上北宋的欧阳修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以及曾巩、王安石。这八个人的作品有什么特殊的独到之处呢?*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写的都是“古文”。
“唐宋八大家”以韩愈为首,就是因为他大张旗鼓发动了“古文运动”,顾名思义,那是主张不按照当时流行的方式写文章,明确地反对“今文”,提倡取法古人文章的精神和风格。韩愈强烈反对的“今文”,主要就是“骈文”,又叫“四六文”。
我们今天要欣赏“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要理解“古文运动”,不能不弄清楚他们为什么那么反对骈文。于是,更进一步,我们也不能不认真地探问一下:骈文究竟是什么?在历史上骈文是如何形成,又如何演变的?经过古文运动的攻击之后,骈文没落、消失了吗?
我们先从*后一个问题开始回答。距离韩愈的时代超过一千年,比我们的时代只早了一百年,有另一场重要的文学革命,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事件──“白话文运动”。参与白话文运动的主要旗手之一是胡适,而这场运动有一篇重要的宣言,就是1918年胡适写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载于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在这篇文章中,胡适纲举目张地提出了“八不主义”,列举出新文学应该避免、应该反对的八种写法。
“八不主义”的第五项,赫然是“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这说明直到20世纪初,“骈”都还在文学革命的反对之列,很显然这样的文学写法,在古文运动之后又延续了一千多年,根本就没有被古文运动打倒。
其实,胡适“八不主义”的第三项“不用典”,也与骈文有很密切的关系。骈文又称“四六文”,就是因为文中的句子单位,几乎毫无例外都是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如果有两个四字句子或两个六字句子接连出现,就必须用对偶,前句如果是两个字的动词,后句在同样的位置就也必须是两个字的动词。
对偶的写法,尤其是只能运用四六字短句,必然大大限制文章的表达。于是要写稍微复杂一点的叙述或经验,通常就要动用典故。典故也就是一种缩写的形式,把一件事用三两个字来代替,而有经验有能力的读者,读了这三两个字就能自行还原事件性质,于是文章能传递的信息就变得丰富了。
有意思的是,在白话文运动中与胡适并肩作战的陈独秀,也写了一篇重要的宣言《文学革命论》,陈独秀在这篇文章中将自己的主张总结为三句话:“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的这三句话,不仅不像胡适的文章那么直白,而且三句话都是用对偶的方式写的。
动词“推倒”与动词“建设”对偶;形容词“雕琢的阿谀的”先是与“平易的抒情的”对偶,同时又与“陈腐的铺张的”和“迂晦的艰涩的”对偶;名词“贵族文学”先是与“国民文学”对偶,同时又与“古典文学”和“山林文学”对偶。骈俪的文字风格影响多大,流传多久,由此可见!


【当当正版包邮】DK时间线上的全球史 英国DK公司 世界史 全球史 全球通史 中信出版社图书
自营
¥171.00
【赵冬梅新作】宽容与执拗 迂夫司马光与北宋政治 文人政治家的互动、缠斗与纠葛 法度与人心 人间烟火 大宋之变 中信出版社图书
自营
¥81.00
欧洲之心:神圣罗马帝国,800—1806
自营
¥84.00
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抵御错误信息的有力武器,通往真知的指南。对错误信息坚信不疑比无知更可怕。传播学社会学 中信出版社
自营
¥39.00
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自营
¥51.70
中国人,你要自信(张维为作品)
自营
¥51.70
演变
自营
¥66.00
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 突破固有思维 打破传统专业壁垒 刷新你对世界的认知 全新译本 经典再现 各领域大家诚意解读 中信出版社
自营
¥49.00
中国震撼(张维为作品)
自营
¥54.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