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如一颗历久弥新永不黯淡的明珠,时刻照亮与滋养着我们在现代文明中日渐失落、日渐干瘪的内心。
当爱情遇上唐诗,缠绵悱恻的爱情经由炼字成金的诗歌来表达,诗如月,爱如海,两者辉映成双。
当爱情遇上唐诗,那些悲欢离合,百转千回、如歌如诉,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荡气回肠。


【内容简介】

本书把唐诗中有关爱情的篇章和感人的爱情故事从历史的长河中提炼出来,将众多唐诗的佳句信手拈来,描绘出一篇篇在盛世或战乱时期的男女邂逅、相爱、分别、重逢的凄美画卷,文笔优美,创意独特,还原了当时的历史细节,为读者寻回古典爱情之美,并在阅读这些美丽的爱情故事时,加深对诗词的领悟和理解。


【作者简介】

王海侠,西安市作协会员、华商报签约作者,毕业于西北大学,喜爱唐诗宋词与中华传统文化,潜心于生活美学,作品散见于《读者校园版》《延安文学》《小品文选刊》《思维与智慧》《杂文选刊》及《人民日报》海外网等。


【目录】

001 王绩: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
008 卢照邻: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014 骆宾王: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020 孟浩然: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028 王维: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034 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040 李白:相见相思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049 李季兰: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058 杜甫: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065 杜甫: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073 韩翃: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080 宣宗宫人: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086 李益: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094 刘采春: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100 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107 薛涛: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114 元稹: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119 武则天: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124 上官婉儿:书中无别意,唯怅久离居
129 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39 白居易: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148 白居易: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157 崔郊: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163 杜牧: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170 杜牧: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77 江采萍: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185 李贺: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194 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3 罗隐: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208 薛媛: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214 鱼玄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225 花蕊夫人: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王绩: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


【前言】

诗如月,爱如海,辉映成双

爱情一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莎士比亚提出终极疑问——“to be or not to be ”时,两难选择之间*可以缓解内心疼痛的解药。唐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瑰丽的珍宝,如一颗历久弥新永不黯淡的明珠,时刻照亮与滋养着我们在现代文明中日渐失落、日渐干瘪的内心。当爱情遇上唐诗,缠绵悱恻的爱情经由炼字成金的诗歌来表达,诗如月,爱如海,两者辉映成双。

都说文如其人,唐诗里的爱情由王海侠书写,简直再合适不过。她生在三秦大地,八水绕长安中品味四季,雕楼嵌画栋中体味岁月,而且她尤爱唐诗,那些拂去千年尘埃句句凝练的诗句,在她柔软的心里重新经过酝酿发酵,从独特的视角对故事做出解读,不偏离人物*真实的内心,*终成为一篇篇动人心弦、如歌如诉的爱情故事,让我们体察到唐诗后面隐匿的不为人知的如烟往事。也让我们对那些诗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当骆宾王写下“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后,前有李荣与王灵妃,后有纳兰性德,他们都在用自己的生命为爱情书写悲伤的主题。书中有王维感慨“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时,他自己在街上邂逅浪漫爱情的美好境遇。书中有李白短暂一生中与三位妻子的相聚相守与相别。书中还有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众多大诗人的或幸福或悲伤的情事,也有鱼玄机、花蕊夫人等一代才女温婉哀怨的身影。

海侠虽然并不写诗,但她从小就喜欢古典文学的隽永风味。一首诗,一阕词,一篇古文,常常让她久久地沉浸其中。由心及身,生活中的她也活得极有诗意,清晨送女儿上学时,带着女儿在古老的城墙根下徐徐走过,听着鸟叫,闻着花香,用手机捕捉一朵花开的瞬间,用目光送别晨曦中的一滴露珠。她的桌前,常常摆着清淡的花束,间或阅读,间或敲字,都在花香间。她的眼睛清澈,如秦岭山涧的泉水;她的内心灵动,如钟楼上悬挂了千年的铜铃,风动,心动,及时收纳着世间所有的美好与感动。

我们是文友,更是挚友。文字是抵达内心的溪流,我们因写作相识相知,也因写作相约相伴。看着她在万千首唐诗里一点点搜寻着爱情的蛛丝马迹,不仅让人感动,也令人喜悦。爱情的讯息多么珍贵,稍纵即逝,当时间的长河流经百年千年,我们还能循着海侠重新找到的河流溯溪而上,重新阅读那些大诗人内心*隐秘*可贵的情感涌流,仿佛又听闻了一曲霓裳一席鼓。以诗为媒,以诗明心,以诗相约。这些都发生在盛产诗歌的唐朝,放在今天,我们只能微信摇一摇,只能朋友圈里点个赞。可以说,她替我们开启了爱情表达的新路径,见面问安好,相思诉衷情,句句有诗为证。

当我们翻开这本书,如同走进人间四月天,字里行间中透着唐诗的芬芳与隽永之气。海侠这个诗意温婉的女子,在浩瀚如星空的唐诗里寻找爱情的光迹,一缕缕捕捉在手里,用文字重新编织成线,还原给今天的我们。多么神奇,一遍遍读着那些如泣如诉的爱与哀愁,一遍遍体味着唐诗的广阔韵味,仿佛穿越时空,让我们跟着她的笔迹,一起回到大唐盛世,回到历史的长河中,重温唐诗里爱情的浪漫与悲愁。

2018.7.10


【免费在线读】

李益: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在古代,有一个独特的女子群体,她们寄居烟花柳巷,在风月欢场中安身立命,靠迎来送往、取悦男性讨取生计。但她们只卖艺不卖身,冰清玉洁、洁身自爱。她们是女人中的佼佼者,姿容秀美,才艺出众,只是因为命运不济,沦落社会底层,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和附庸。她们就像孤绝地开在早春枝头的白玉兰,本有遗世独立的高贵之美,却不幸被雨打风吹,零落于尘世的污浊泥淖,令人怜惜、悲叹。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艺妓”。

身为艺妓的女子,棋琴书画、诗词歌赋,样样都得修炼,再加上美丽的外表,这使得很多文人雅士也喜欢与她们交往。她们的存在,就像平淡流年中绽开的明艳花朵,给世俗生活一点浪漫诗意的点缀。这样的交往,是催生风花雪月的温良土壤,有多少爱恨痴缠,就能演绎出多少传奇情事,唐朝诗人李益与著名艺妓霍小玉的爱情,就是一出凄美的悲情剧目。

唐大历年间,陇西出了个叫李益的青年才俊,年方二十便考中了进士,一下子成了京城的文化名人。每每他的诗刚刚做成,就有人上门来求,教坊乐工将之谱上曲子到处传唱,一时之间,“李十郎”诗名动京城。

年少得志,春风得意,李益也并非浪得虚名,他的诗的确富有才情、工丽雅正,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更是于高适、岑参之外,别有风致。“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在壮怀激烈之外,又有些伤感和悲凉,读来触人情思。

自古才子多风流,从进士及第到朝廷委派官职,会有一段等待期。在这个时期里,李益不甘寂寞,开始四处寻觅佳偶,不过他*初的想法大概并不是找结婚对象,只是为了填补一下精神的空虚,以让这段难得的闲散时光更浪漫多情一些。

以李益的条件,要找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并非难事,只是李益本人的品位和眼光非同一般,不用说庸脂俗粉入不了眼,就算会吟诗弹琴的美貌女子,如果在气质和格调上逊色,也不是李益理想的人选,所以*初“博求名妓”的结果并不如愿。

冥冥中有命运之手暗中操控,让注定有缘的人适时相遇。李益和霍小玉,通过一个姓鲍的媒婆联系在一起。鲍媒婆本是薛驸马家的婢女,后赎身嫁人,因之头脑活络、言语爽利,故交游甚广,她便利用这一优势做起了保媒拉纤的营生,对普通小市民来说,也算个糊口的好办法。

李益曾经厚礼诚心相托,让她帮助寻觅佳人。因为李益要求颇高,所以迟迟没有配对成功。鲍媒婆心下歉疚,正在着急之际,她心念一闪,突然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叫郑净持的女人。

郑净持原是霍王爷府中的一名歌舞姬,她长得美貌动人,而且唱歌、跳舞样样精通,受到王爷宠爱,遂纳为小妾。好日子还没过多久,突然之间,平地起风雷,安史之乱席卷大唐,霍王爷奉命出战,其时郑净持正身怀六甲。她等啊盼啊,等着王爷凯旋,到时孩子再降生,其乐融融的日子会继续下去。但天不遂人愿,她*终等来的,却是王爷战死的噩耗。大树已倾,栖息于树上的鸟儿便四散而飞,各自保命。郑净持无依无靠,带着初生的女儿霍小玉流落民间,勉强度日。

因为有在王府生活的经历,郑净持不但自己心气颇高,对女儿也寄予厚望。她深知在那样的社会,女人要想过好日子,*的途径就是嫁个好郎君。

而要嫁得好,不仅要美貌,还要有才华、有艺术特长,这些都是加分项目。因此虽然日子清苦,她也从不放松对女儿的教育,尽管以富养的标准,满足女儿在吃穿用度和学习方面的要求。

霍小玉也果然没有辜负母亲,她继承了母亲的良好基因,不但长相清丽,而且能歌善舞、通晓诗文。稍大些时,因母亲年纪渐老,迫于生计,她便走了母亲的老路,做了一名艺妓。在母亲的忠告下,霍小玉在欢场中严格把持分寸,在接待客人时仅献艺,不卖身。保持一个清白的女儿身,日后或许可以遇到有官职、有品性、有情意的有缘人,那时便可脱离风尘生活,做一个寻常良家女子。

当鲍媒婆说出李益的名字时,郑净持眼前一亮,如此年轻、有才华又出身好的人,又未曾婚配,且论相貌、心性也与女儿相当。只是像他这样的人家,会不会在意女儿的乐妓身份?转念又想,有此良机,自当好好把握,先让两人见见面,别的以后再说。郑净持对女儿一说,霍小玉自然知道李益,心下也十分中意。

鲍媒婆喜滋滋地来向李益报告,她一副伶牙俐齿,将霍小玉说成是上天贬入凡尘的仙女,容貌如何姣好,品性如何温良,才艺如何出众,且出身高贵,是霍王爷的女儿。至于霍小玉的艺妓身份,她当然不能隐瞒,只巧妙地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且明确告诉李益,此女子忠贞贤淑、守身如玉,是难得的节烈之人。

李益本就没有抱着结婚的心态,此刻也不会考虑太多,只凭鲍媒婆舌灿莲花就对霍小玉动了心思。他想象着有佳人在侧的乐境,不禁飘飘然起来,已经有些迫不及待想要见面了。期盼中的日子总是漫长,好容易到了相见的那刻,现实中的彼此,和想象中的一样美好,一见钟情原来是真实存在的。

眼前的她,比想象中更美,不说姿容娇艳,且说那风度气质,真是脱俗拔尖,非一般女子可比。且况她还说,自己喜欢他的诗,*喜欢吟诵“开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两句。人生难得一知己,而且还是如此美丽、如此富有才情的红颜知己,李益的一颗心顷刻间已意乱情迷。

霍小玉对李益,也已是芳心暗许。眼前的人儿,风华正茂,才学卓绝,风流倜傥,自己在心中偷偷想了千万遍的心上人,就该是这样。内心的欣喜让她面若桃花,目含秋水,虽未明言,但李益已明显感觉到佳人的款款深情。

就这样陷入爱情,只享受眼前的欢娱,不去预支未来的忧愁。这份爱,能不能开花结果,在他,是来不及去想,在她,是不敢想不能想。他是不问将来,只求一晌贪欢;她是战战兢兢,只怕惊飞了这一场细梦。

*初的激情过后,她说出她的担心,她自知以自己的艺妓身份,和他相爱已属不易,而日后如若年老色衰,花颜月貌随岁月消磨成憔悴老妇,到那时候,恐怕爱情早已消失不见。眼前的爱情越是甜蜜,她内心的忧虑就越是沉重,患得患失让她在喜忧交加中纠结不已。

他听了她的话,也非常感慨,但他说,能遇到像她这样的爱人,是自己平生所愿,如今真的实现了,怎么会不好好珍惜?即使粉身碎骨,也会不离不弃。为了让她安心,他拿过白绢,在上面郑重写下爱的誓言。

那一刻,他必定也是真心诚意。那一刻,他是真的相信自己会有巨大的力量冲破重重阻碍,许她一个圆满的未来。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愿意相信事情是按自己的意愿发展,愿意相信自己是那侥幸的一个,她由此信了他,安了心。

*美的时光总是走得太快。倏忽间两年已过,他的任命下发,要去郑县任主簿。虽然官职不大,但与不计其数未得功名的学子相比,已是幸运。在他,这是期待已久的愿望落了地,是仕途的起点,是人生新篇章的开启。在她,却意味着不知归期的离别,漫漫无期的等待,和爱情飘摇的渺茫。

临行前,她向他求一个“八年之诺”。他现在二十二岁,离三十而立还有八年。她希望他把这八年时间留给自己,八年之后,他自可去寻觅门第登对的佳偶,而她将退出他的世界,不再相扰。她自知拥他一世是奢望,是遥不可及的梦,便退而求其次,将一生的期许微缩成短短的八年,这是她的聪慧,也是她的悲哀,是在绝望中的挣扎和努力。为了爱,她低到尘埃里,*能做的,只是这样苍白无力的挽留。

听了这样的话,李益如何能不感动。他让她安心等着,八月会来接她。听起来很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仅仅只需等待数月,重聚便可近在咫尺。于是暂且心安,两相作别。只是这一别,天各自一方,李益像风筝似的飞远,而霍小玉还愿意相信,自己手中扯着爱情的细线,终有一天会将他拉回来。

李益上任,忙着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人生像一场渐次打开的旅程,不断会有新的风景,更何况男人的世界本就广阔无边,爱情在这大背景下,也就慢慢地淡了下来。回家省亲的时候,李益得知,家人已为他定了亲,对方是表妹卢氏。

怎么办?一边是情深义重的霍小玉,一边是门当户对、家人钦定的卢氏,该如何选择?家人的态度异常坚决,以他们的思想观念,是断断不肯接受一个风尘女子进门做媳妇的,哪怕做妾也不行。

李益陷入了两难之中。如果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顺理成章,不会与习俗、与礼教冲突,不会引起家人冲突,除了没有爱情,一切仿佛都是顺风顺水,一路坦途。但如果选择了霍小玉,那就意味着要与家庭决裂,与习俗、与礼教抗争,会陷入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漩涡,*得到的只有爱情。对于当时的李益来说,他还缺乏这样叛逆的勇气,或者说爱情在他心目中的分量,还不足以让他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和牺牲。这时候的他,从爱情的梦中醒来,理性地作了*安全的选择。

霍小玉在忐忑不安中等待,度日如年,靠着往昔的甜蜜回忆,任日子来了又去。转眼八月已过,心上人音信全无。许是公事繁忙,许是身体欠佳,许是有事耽误,许是……她在心里猜测着各种可能,虽也有不祥的预感一闪而过,但还存着一线渺茫的希望。她多么想有一天,他能突然出现在她面前,对她说:“我回来了!”然后,所有的忧伤烟消云散,所有的冰雪瞬间融化,从此,岁月安好如初。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