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套书从远古至春秋、汉、三国、唐、宋元、明、清,用近200篇经典故事和数百幅精美插画,为孩子展现出一个完整的历史画卷。作者选取每个朝代的经典故事,用简明有趣的说故事手法,让孩子沉浸其中,从此爱上历史。本书还加入了“思考角”以提问方式启发孩子思维、提升智慧。“知多一点”提供延伸知识,让孩子开阔视野。

这套给孩子读的中国历史系列主题有8个:

《从远古至春秋》

《战国七雄》

《汉家天下》

《三国鼎立》

《大唐盛世》

《宋元兴衰》

《明朝风云》

《大清皇朝》

这是一套给6-10岁孩子读的中国历史书,有趣的故事,配以精美的插画,让历史变得鲜活好玩,让孩子从此爱上历史。


【作者简介】

宋诒瑞(1938年4月4日-),笔名依莲,籍贯上海,香港儿童文学作家,自由撰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长年从事语言文学及教育工作。

现任香港儿童文艺协会会长、香港作家联会会员及监事,已出版散文、短篇小说、儿童故事、童话、历史故事,以及翻译小说、世界文学名著改编本等一百三十多册,作品曾多次获奖。


【目录】

《给孩子读的中国历史:从远古至春秋》

导读 / 6

美丽的远古神话 / 8

越来越聪明的原始人 / 17

涿鹿大战 / 25

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 / 32

勤俭爱民的尧 / 39

忠厚孝顺的舜 / 43

治水有功的禹 / 48

少康复国 / 56

奴隶当宰相 / 62

甲骨文的故事 / 70

纣王的功与过 / 75

姜太公钓鱼遇文王 / 80

牧野之战 / 88

一心为国的周公 / 93

烽火戏诸侯 / 99

管鲍之交 / 105

曹刿长勺退敌 / 114

不自量力的宋襄公 / 121

公子落难十九年 / 127

秦穆公崤山封尸 / 138

楚庄王一鸣惊人 / 144

晏子使楚 / 149

伍子胥过关 / 158

孙武练女兵 / 163

吴越争霸 / 168

大教育家孔子 / 174

大事表 / 185

《给孩子读的中国历史:战国七雄》

导读 / 6

三家分晋 / 8

善用贤人的魏文侯 / 16

西门豹治邺 / 25

邹忌智谏齐威王 / 31

商鞅变法 / 37

孙膑与庞涓斗智 / 44

合纵与连横 / 56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 64

孟尝君的门客 / 69

田单的火牛阵 / 79

爱国诗人屈原 / 85

蔺相如完璧归赵 / 94

将相和 / 101

纸上谈兵的赵括 / 110

毛遂是怎样自荐的? / 114

信陵君窃符救赵 / 120

商人成了相国 / 126

荆轲刺秦王 / 131

秦始皇统一中国 / 138

焚书坑儒 / 147

修筑万里长城 / 156

张良学兵法 / 166

赵高夺权 / 172

大泽乡起义 / 179

大事表 / 186

《给孩子读的中国历史:汉家天下》

导读 / 6

项家叔侄抗秦 / 8

刘邦进咸阳城 / 16

鸿门宴 / 23

西楚霸王项羽 / 32

火烧栈道 / 36

萧何月下追韩信 / 42

楚汉相峙 / 50

四面楚歌 / 59

汉高祖为什么要订“白马盟”? / 69

吕后夺权 / 73

缇萦救父的故事 / 82

不向皇帝跪拜的将军 / 86

大有作为的汉武帝和三位武将 / 92

张骞与“丝绸之路” / 100

司马迁与《史记》 / 110

假皇帝变成真皇帝 / 120

昆阳大战 / 127

硬颈县令董宣 / 134

白马驮来了释迦牟尼 / 140

班超投笔从戎 / 146

孔融的几个小故事 / 151

黄巾起义 / 160

中国人的宗教 / 166

纸是怎样发明的? / 170

探究天地的张衡 / 178

大事表 / 186

《给孩子读的中国历史:三国鼎立》

导读 / 6

董卓作乱 / 8

曹操起兵 / 19

曹操抢到了皇帝 / 23

煮酒论英雄 / 33

官渡之战 / 40

孙氏兄弟称霸江东 / 51

三顾茅庐访卧龙 / 57

火烧赤壁 / 68

神医华佗 / 80

义薄云天的关羽 / 86

七步成诗的故事 / 94

陆逊火烧蜀连营 / 101

七擒七纵服孟获 / 107

诸葛亮空城计退魏兵 / 114

司马父子夺天下 / 124

楼船队灭吴 / 130

石崇王恺斗富 / 135

白痴皇帝 / 141

小女孩搬兵解围 / 146

王与马共天下 / 152

祖逖中流击楫 / 156

王羲之写字换鹅 / 164

淝水之战 / 169

辉煌的石窟艺术 / 178

皇帝当和尚 / 182

大事表 / 186

《给孩子读的中国历史:大唐盛世》

导读 / 6

节俭的皇帝 / 8

敢向皇帝说“不”的赵绰 / 16

隋炀帝开运河 / 23

一箭双雕的故事 / 33

儿子逼父起兵 / 38

玄武门之变 / 44

爱听意见的明君 / 52

文成公主嫁吐蕃 / 62

唐僧西游取经 / 74

女皇帝武则天 / 82

请君入瓮 / 90

姚崇灭蝗 / 96

世界名都长安城 / 102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 111

唐玄宗与杨贵妃 / 117

蔑视权贵的李白 / 126

安史之乱 / 135

忧国忧民的杜甫 / 144

郭子仪单骑退敌 / 154

大书法家殉国 / 160

甘露之变 / 166

冲天大将军黄巢 / 172

大唐王朝的没落 / 180

大事表 / 186

《给孩子读的中国历史:宋元兴衰》

导读 / 6

赵匡胤黄袍加身 / 8

杯酒释兵权 / 18

李后主当亡国奴 / 25

抗辽英雄杨家将 / 31

用钱买来和平 / 42

狄青小兵当大将 / 48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 54

铁面无私包青天 / 63

王安石变法失败 / 72

“文坛三苏”是指谁 / 79

花石纲 / 85

逼上梁山 / 93

“靖康耻”是怎么回事 / 101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 112

油条的由来 / 120

书生采石矶退敌 / 128

辛弃疾二捉叛徒 / 136

爱国诗人陆游 / 142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 148

正气凛然的文天祥 / 155

威尼斯来客马可·波罗 / 163

四大发明 / 169

大事表 / 174

《给孩子读的中国历史:明朝风云》

导读 / 6

和尚当皇帝 / 8

太祖严惩贪官 / 15

足智多谋的刘伯温 / 20

沈富筑南京城 / 29

燕王夺侄权 / 35

三保太监下西洋 / 44

苏州知府况青天 / 53

皇帝做了阶下囚 / 59

于谦保北京城 / 65

戚继光扫平倭寇 / 71

严嵩父子乱朝政 / 82

刚正不阿的海瑞 / 88

医药之王李时珍 / 94

治国功臣张居正 / 103

努尔哈赤的故事 / 108

反间计冤杀名将 / 115

后宫三大案 / 122

不忠不贤的魏忠贤 / 128

徐光启传布西学 / 135

千古奇人徐霞客 / 142

张献忠智取襄阳 / 149

闯王李自成进京 / 155

吴三桂引清入关 / 161

郑成功收复台湾 / 168

大事表 / 176

《给孩子读的中国历史:大清皇朝》

导读 / 6

少年夏完淳 / 8

小皇帝智除权臣 / 13

康熙撤除三藩 / 20

尼布楚条约 / 26

三败噶尔丹 / 33

雍正皇帝登位前后 / 41

残酷的文字狱 / 50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 / 60

曹雪芹写《红楼梦》 / 68

白莲教起义 / 77

鸦片战争与割让香港 / 84

太平天国的兴衰 / 91

火烧圆明园 / 101

西太后垂帘听政 / 111

洋务运动 / 117

中法战争 / 127

甲午海战 / 134

戊戌变法 / 142

义和团运动与辛丑条约 / 150

孙中山与同盟会 / 156

清政府的“新政”骗局 / 165

鉴湖女侠秋瑾 / 171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 176

武昌城的枪声 / 181

大事表 / 189


【书摘与插画】

《给孩子读的中国历史:从远古至春秋》

楚庄王一鸣惊人

我们都知道“一鸣惊人”这句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些人平时默默无闻,却突然做出令人震惊的事来,这句成语的出典是在楚庄王的身上呢!

秦国打败晋国后,一连十几年两国之间没有发生战争,中原总算太平了。这时,南方的大国楚国却一天天强大起来。

楚国原是江汉流域的一个小国,素被称为蛮夷。西周时,楚国不断向北发展,吞并了许多姬姓小国,日渐强大。到了春秋时期,楚成王已把中原黄河以南地区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且不断向北推进。这样,晋楚两国就发生了尖锐的利益冲突,战事频频。周襄王二十年发生的城濮之战中,楚国败给了晋文公,楚国很不甘心,继承王位的楚穆王加紧操练兵马,发誓要和晋国决一雌雄。

但是,楚穆王突然得暴病死了,他的儿子继位,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那时,晋国见楚穆王病故,楚国忙于丧事,便趁机把以前被楚国拉过去的陈、郑等国又拉了回来,并重新会合诸侯,订立盟约。楚国的大臣们很着急,要楚庄王出兵与晋国决战。

谁知道楚庄王却每天白天出外打猎,晚上回宫喝酒、听音乐、看舞蹈,不过问天下大事,什么报仇、争霸,全都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糊糊涂涂地过了三年。大臣们去劝谏,他非但不听,还下令在宫门口挂上一块大牌子,上面写:谁敢劝谏,立即杀头!

有个叫伍举的大夫实在看不下去了,冒死来见楚庄王。楚庄王一手拿酒杯,边喝边嚼鹿肉,醉醺醺地问道:“你要喝酒还是看歌舞?”

伍举心情沉重地说:“有人让我猜个谜,我猜不着,大王聪明过人,我想请您猜猜。”

楚庄王觉得有趣,说:“是什么谜这么难猜?你倒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都城的山上有只大鸟,五彩缤纷,美好多娇;可就是整整三年,不飞不叫,满朝文武,莫名其妙,这是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明白他指的是什么,笑着回答说:“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吧!”

伍举也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高兴地向楚庄王磕了个头,说:“大王到底英明!”

过了些日子,楚庄王仍是没有动静,照样享乐。另一个大臣苏从忍不住了,也去劝谏。

他一进宫门就嚎啕大哭。楚庄王问他为何这样伤心,他说:“我伤心是因为我自己就要死去,楚国也即将灭亡了。”

楚庄王问:“这话怎么说?”

苏从说:“我想劝谏您,您会杀我。您整天玩乐,不理朝政,楚国不就要亡了吗?”

楚庄王大怒:“你明知我要杀你,还来劝谏,怎么那样傻!”

苏从沉痛地说:“我是傻,可是您比我更傻。您杀了我,我会得到忠臣的美名;您亡了国,将会背上亡国之罪遗臭万年!我的话说完了,您要杀就杀吧!”

楚庄王激动地站了起来:“大夫的话全是忠言,你们都是真心为国家好,我怎么不明白呢?”他随即解散了乐队,遣走了舞女,决心告别奢华的生活,大干一番事业。

楚庄王首先整顿内政,撤掉身边一批奉承拍马的小人,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到重要职位上,帮助他处理国事。同时扩充军队,制造武器,加强训练。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灭了庸国;第六年打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打败了戎族,又在周朝的边界上阅兵示威,吓得周天子赶快派人去犒劳他。

这时,楚国的令尹是野心勃勃的斗越椒,他乘楚庄王伐戎不在王宫,要带兵造反。楚庄王回来镇压了叛乱,任用一位有名的隐士孙叔敖为令尹。孙叔敖组织人力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发展农业生产,没几年工夫楚国就更富强了。

公元前597年,楚国和晋国大战于邲地,晋军从没这么惨败过,一半人马战死,一半在抢着渡河时被踩死溺死,全军覆没。

从此,这位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

《给孩子读的中国历史: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力已完全衰落,诸侯国之间强并弱、大吃小,后形成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国,号称“战国七雄”。七雄间继续展开激烈的争霸战。

你或许要问,怎么战国七雄中没有晋国?在春秋时期一直称霸中原的晋国到哪儿去了?

晋国在春秋时期是数一数二的大国,可是到了春秋末期,它实际上已分成几个小国,国君已成了傀儡。一些卿大夫扩大自己的封地,给予农奴较多的自由,鼓励他们开荒,并减轻租税,因此很多农奴逃到卿大夫手下去做佃户。卿大夫的势力越来越大,后在晋国剩下智伯、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四家。

这四家中智伯的势力。智伯聪明能干,却又贪心残忍。他一心想废掉晋哀公,又怕另三家也来争君位,便想削弱三家的力量。他以增强国力为名,要三家卿大夫各献出方圆一百里土地来,韩家和魏家怕得罪他,照做了。但赵襄子不肯,他说:“土地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拿出来!”

智伯气得大发雷霆,率领韩、魏、智三路人马前去攻打赵襄子,说好打胜后三家平分赵襄子的土地。

赵襄子见对方人多势众,不敢硬拼,带领兵马退守晋阳城。晋阳是赵家修建得很坚固的一座城,设计时为了应付日后的紧急情况,在宫殿的围墙里砌满了竹子和荆条,这些都是做箭杆的好材料;殿中的柱子都是铜铸的,可以制成刀剑戈矛和箭镞。赵襄子立刻下令用这些材料做了很多兵器。当智伯率兵攻打时,赵军在城头上向外射箭,箭如雨下,智伯的军队无法前进一步。

智伯围攻晋阳几个月了,还是攻不下来,很着急。后来他看见晋水从城的东北角流过,就想出了一个主意,叫人在晋水边另挖一条河,把河水引到晋阳城来,又在上游筑了一个坝,拦住河水。雨季一到,坝里涨满了水,他就叫人扒开堤坝,洪水直冲晋阳城。

城里好多房子被淹了,百姓们都恨透了智伯,不肯投降。赵襄子派门客张孟偷偷溜出城去,找到韩康子和魏桓子,约他们一起反智伯。韩、魏两家本来对智伯心存戒备,想到唇亡齿寒,赵家若是被消灭,接下来贪婪的智伯是不会放过他们的。于是三家商量好对付智伯的办法。

第二天夜里,智伯正在营中睡觉,忽被一阵喊杀声惊醒。他睁眼一看,兵营里全是水,原来是韩、魏两家派人扒开了北岸的堤坝,水就涌进了智军的营寨。智军大乱,韩魏的兵马从两面夹击,赵军从正面攻入。智伯知道大势已去,只得坐船狼狈逃跑,想去秦国讨救兵,结果在半路上被赵军杀了。

智伯一死,他的地盘被赵、韩、魏三家分了。后来趁晋国新国君登位,这三家索性把晋国的领地也瓜分了,只留下两座小城给晋幽公。这样,晋国就只剩下赵、韩、魏三家,各自独立,历史上叫“三家分晋”。从此,奴隶制的晋国变成封建制的赵、韩、魏三国,合称为“三晋”。

但起初三家不是诸侯,名分还只是卿大夫。公元前403年,“三晋”派使者到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讨封,当时的周天子只是个空架子,不答应也没用,于是就大大方方把他们封为赵侯、韩侯和魏侯。“三晋”从此正式成为三个独立的诸侯国,加上齐、秦、楚、燕四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给孩子读的中国历史:汉家天下》

萧何月下追韩信

那还是在刘邦刚进入封地不久的事。当时,从关中来的一些士兵对巴蜀不适应,很想念老家,每天都有人开小差。汉王刘邦心急如焚,寝食不安,却不料又发生了一件令他吃惊的事。

一天,忽然有人来向刘邦报告:“丞相逃走了!”

刘邦一听,难过得好比断了自己的左右手一般。别人开小差还可理解,怎么连跟随自己多年的萧何也无情无义地离自己而去,甚至连一句告别的话也没有?刘邦百思不解,急得连饭也吃不下。

谁知到了第三天早上,萧何却回来了。刘邦喜出望外,随即又责问他说:“你干什么去了?也想逃走吗?”

萧何说:“我怎么会逃走?我是去追逃走的人。”

刘邦问:“你去追谁?”

“韩信。”

刘邦满不在乎地说:“将士逃走的很多,别人你不追,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这小子?”

萧何严肃地回答:“大王您不要小看他。别的将士容易得到,韩信这样的人却找不到第二个。大王若是只想在汉中做王,的确用不着韩信;如果想要争夺天下,韩信这样的人才万万不可少!”

刘邦叹了口气:“我当然是想得到天下的,怎能在这里待一辈子呢?”

萧何说:“那么大王一定要赶快重用他,不重用他,迟早他还会走!”

刘邦说:“就照你说的办,让他做将军。”

萧何说:“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做将军太屈才了。”

刘邦说:“那拜他为大将好不好?”

萧何高兴地说:“太好了,大王英明!”

刘邦就要打发人去叫韩信来,立刻拜他为大将。萧何一听,马上阻止说:“大王可不能像平日那样随随便便把人叫来。拜大将是件大事,应该选个好日子,吃三天素,筑坛拜将,这样才能显出大王的诚意。”

这位以前被人看不起,后来又被汉丞相萧何如此郑重推荐的韩信究竟是何许人也?他有些什么过人的本事呢?

韩信是淮阴人,从小失去父亲,家里很穷,常常吃不上饭。母亲年老多病,后来也死了。有一位常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太婆见他有一餐没一餐的可怜样,很是同情他,便常把自己的饭菜分一半给他吃。韩信心中暗暗发誓:将来一旦有所成就,一定要好好报答这位好心的老婆婆。

韩信有一把心爱的宝剑,每次出门都佩在腰上。一次,他挎着宝剑走在街上,被一名恶少拦住取笑了一番,恶少见众人围观,就更加狂妄地向韩信挑衅说:“你敢拔出你的剑来杀了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不想惹是生非,只好忍气吞声地从那恶少的胯下钻了过去,恶少和众人哈哈大笑,骂他是胆小鬼。从此他就更加被人瞧不起了。

项梁起兵后,带着队伍路过淮阴,韩信带着宝剑去投奔他,在营里当了一名小兵。项梁战死后,韩信又跟了项羽,项羽见他强过一般士兵,就让他当了个小军官。

韩信曾几次为项羽献计出主意,项羽都没采用。韩信很失望,一气之下,便投奔了刘邦。可是刘邦也没发现他是个人才,只是让他当了个小官。

由于得不到重用,韩信心中很不好受,常常借酒浇愁。一次,韩信和几个小官酒后发牢骚,有人向刘邦告了他们一状。刘邦以为他们要造反,抓起来就要砍头。韩信理直气壮地高喊:“汉王不是准备要打天下吗?为什么要砍壮士的头?”刘邦见他胆识过人,说的也在理,便把他放了,还派他做了治粟都尉。

汉王的丞相萧何是个非常爱才的人,只要他发现某个人有才能,无论是文才还是武才,他都会极力向刘邦推荐。萧何曾和韩信谈过,并观察他多时,觉得他不仅有武将之风范,而且智力过人,足以带兵克敌,让他做个小都尉未免大材小用,便几次三番劝刘邦重用他,但刘邦不听。

韩信觉得在刘邦手下没前途,便趁着将士开小差时,也偷偷逃走了。

萧何知道这消息后,急得直跺脚。他来不及向刘邦说一声,立刻骑上马去追韩信。追赶了两天,才在一个月夜追上了他。

韩信匆忙出走,路不熟,又找不到人问路,正在山谷中徘徊。忽听到马蹄声响,借着月光,他看见远处有一人骑马赶来,吓得马上要逃跑。只听那人高声叫他:“韩壮士,请停一停!”

韩信听出那是萧何的声音,便停下来等他。萧何追上来后,翻身下马,拉着韩信的手诚恳地说:“韩壮士,你不能走!汉王是重视人才的,我对他好好说说,他一定会重用你的。请再等几天!”

韩信见萧何一片至诚,便跟他回来了。

汉营里传出消息,说汉王要择吉日拜大将,几位老将军都很兴奋,以为自己这次一定能当上大将。

到了拜大将的日子,举行了一个十分隆重的仪式。当众人知道汉王拜的大将竟是平日被大家瞧不起的韩信时,个个都目瞪口呆。

仪式完毕后,汉王刘邦与韩信长谈。韩信觉得自己施展才能的时候到了,便向汉王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提出具体的策略。韩信认为,当前只有项羽能与汉王争天下,项羽虽勇猛,但不会用人,而且生性残暴,失去了民心。要打败项羽,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要善用能干的人,奖励有功的人,更重要的是争取民心。韩信指出,目前分封在关中的三个秦朝降将是老百姓痛恨的人,要先解决他们,再向东去对付项羽,一定可以得天下。

汉王听得很高兴,他觉得韩信分析得很中肯,说得都对极了,真是相见恨晚,后悔自己没有早发现这个人才。

于是,韩信天天指挥将士操练,汉军的力量日益强大了起来。

《给孩子读的中国历史:三国鼎立》

三顾茅庐访卧龙

官渡之战中,袁绍大败,原来投靠袁绍的刘备只得带了关羽和张飞去投靠荆州牧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一个叫新野的小县城。刘备是个有志向的人,但是起事以来,一直寄人篱下,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心中闷闷不乐。

刘备思考了自己多年来的经历,觉得关键问题是自己身边缺少一位既能高瞻远瞩、出谋献策,又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干才,他决意要寻访这样一位能人来协助自己。

当时,从各地有不少人来投奔刘备,他也常常外出,四处访求人才。

一次刘备慕名去访问一个叫司马徽的名士,向他请教天下大势。

司马徽一听他的来意,哈哈大笑起来:“像我这样平凡的人,懂什么大下大势!你得找有才能的俊杰。”

刘备问他:“到哪儿去找这样的俊杰呢?”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有凤雏。你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得天下。”

刘备连忙向他打听卧龙和凤雏是谁,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叫庞统,字士元。

刘备谢了他,回到新野。正好有一个叫徐庶的名士来投奔他,刘备留他做谋士。言谈之间徐庶也提起了卧龙,说:“他是我的老朋友诸葛孔明,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将军愿见他吗?”

先后有两位名士如此推崇卧龙,刘备心动了,就向徐庶详细打听他的情况。

原来诸葛亮不是本地人,老家在琅琊郡阳都县。他从小父母死了,就跟叔父到荆州来避难。他十七岁那年,叔父也死了,他就在隆中的卧龙岗盖了几间茅屋,定居下来,一边种田,一边读书。

诸葛亮常和朋友一起攻读史书,切磋学问,谈论天下大事。他有学问、有抱负,想为天下百姓谋福利。他不羡慕当官的荣华富贵,但看到国家衰亡,百姓受苦,心中十分难过。他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代的管仲和乐毅,要像管仲辅助齐桓公创霸业和乐毅替燕昭王打败齐国那样,为国家出力。熟悉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就称他为“卧龙先生”。

刘备听了介绍很是高兴,就要徐庶带诸葛亮来见他。徐庶摇摇头说:“像他这样难得的人才,不能随便叫他来,应该恭恭敬敬亲自去请才行!”

于是,刘备领着关羽和张飞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这里树木葱郁,风景秀丽。诸葛亮所住的茅屋掩映在一片苍松翠竹和红枫之中。

下马后,刘备亲自去叩门,一个小童出来,说是卧龙先生一早就出了门,可能是到朋友家去读书了。刘备只得留下礼物,失望地离开。

第二次去拜访,已是深冬时分。三人骑马在山道上奔驰。关羽心中嘀咕:“求贤完全可以请人礼聘,又何必兄长亲自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呢?”张飞忍不住发牢骚说:“天气这么冷,还要出来求什么贤!诸葛亮不过是个山野村夫,有什么了不起!不如我一个人前去,把他捆了带来!”

刘备生气地呵斥他:“不得无礼!你怕冷就别去!”

这次风雪之行仍没有结果,只见到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听他说,诸葛亮在前一天就出门到朋友家去了。

冬去春来,刘备打算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不想去了,他们认为这位卧龙先生是徒有虚名的狂徒,那两次是他故意回避。

但刘备求贤心切坚持要去,关、张只得陪他前往。

春天的山谷里,鸟语花香,生机勃勃,一切都充满着希望。果然,他们这次没有白跑,诸葛亮在家,但是正在午睡。刘备嘱童子别叫醒他,自己在一旁等候。张飞一听火了:“什么?在午睡?!这家伙这么傲慢,待我到后房去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诸葛亮不是故意怠慢刘备。他是在测试刘备有没有诚意,所以、第二次他故意离开家不见他们。现在见刘备真心诚意一定要见他,他也被感动了,就请刘备入内见面。

诸葛亮身长八尺,风度翩翩,很有神仙的气质。刘备为诸葛亮的风采所倾倒,深深下拜道:“如今汉室衰危,奸臣当道。我想为国效力,但才薄力弱,先生有何高见?”

诸葛亮见刘备虚心请教,就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判断,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进行了分析,推心置腹地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

“自董卓作乱以来,天下豪杰蜂起,割据一方,争夺天下。曹操力量比不上袁绍,但能打败袁绍,是因为他善用计谋。现在曹操拥有百万人马,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和他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地势险要,百姓拥护,又有贤士协助,对他只能联合。荆州是军事要地,益州是天府之国,都是英雄能用武之地。”

接着,诸葛亮又为刘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夺天下的大计:“夺荆州,取益州,作为立足之地,对外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发攻曹。将军是皇室后代,天下闻名。到时候,百姓们一定会认可正统。如此,汉室可恢复,天下可统一!”

刘备听后,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他十分敬佩诸葛亮头头是道的分析和切中要害的建议。他诚恳地握住诸葛亮的手说:“可惜我们相见太晚了!请先生以汉室为重,助我刘备一臂之力!”

诸葛亮见刘备如此热情恳切,便跟着他到新野去了。后人就把这次谈话称作“隆中对策”,把这件事叫作“三顾茅庐”。

当年,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岁。他出山来辅佐刘备,成为刘备得力的谋士。关羽和张飞见诸葛亮这么年轻,却受到刘备这么重视,心中不大高兴,难免有些微词。刘备向他们解释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好比鱼得到水一样,请你们不要再多说!”

刘备礼贤下士,尊敬和重视读书人的态度,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