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020年日本奥运场馆设计师、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代表、*建筑大师隈研吾经典著作再版。

透视十种日本人居住的十种住宅,了解日本传统又有“舶来”色彩的文化。

戏谑建筑经典,致敬符号理论——这不是一本单纯的建筑书,这是一位建筑大师的日本文化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的著作《十宅论》的再版。

隈研吾以敏锐的建筑嗅觉,洞悉日本消费者对于住宅的需求,并戏谑式地将战后日本的住宅分为十类,通过这十类住宅探索日本人的居住文化,批判日本住宅对于西方住宅的模仿与崇拜。

在隈研吾眼中,暗示着“旅行与性”的“单身公寓派”住宅以商务旅馆的单间为原型,成功满足了年轻的都市单身生活者对于理想住宅的想象;而以欧美的传统别墅为原型的“食宿公寓派”则满足了无数家庭主妇对于家庭生活的浪漫期许;至于“咖啡吧派”住宅,它以精挑细选的高档桌椅、细而窄的空间照明,烘托出一个个寂寞而又渴望表现自我的都市白领,满足了他们对于中产生活的美好想象……

《十宅论》的标题模仿将住宅神圣化的《住宅论》,内容又致敬了马可·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建筑书,更通过建筑阐述了重视文脉的日本式符号原理及其象征意义——这是一位建筑大师的日本文化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建筑设计师。作为当今日本建筑界的领军人物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隈研吾的建筑风格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主要建筑作品有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等。他与中国亦联系紧密,在中国有诸多知名建筑项目,如长城脚下公社——竹屋、瑜舍、三里屯SOHO等。隈研吾还曾赢得多项国内、,包括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2002)、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设计大奖(2000)和日本建筑学会奖(1997)等。

除了作为建筑师活跃于国际舞台,隈研吾还在各种公共机构讲演,并致力于写作,已拥有多部畅销著作,其代表作《负建筑》中文简体字版于2008年推出,引起广泛关注。

【译者简介】

朱锷,著名平面设计师,出版人,策展人。致力于介绍日本设计师和国际设计动向,出版作品包括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建筑师隈研吾《负建筑》等。


【目录】

距离和梦想 中文版序

为什么分十类 日文版序

解说 | 山口昌男

分类的前提

章 单身公寓派

1 70 年代的空间发明

2 旅店空间模型

3 旅行和性的暗喻

4 床· 电话· 电视机

5 球拍和滑板

6 高科技· 后现代的“脱臭器”

7 西武不及丸井

第二章 清里食宿公寓派

1 西式风格的私家住宅

2 断片的复制

3 家族团结的象征

4 逃往自然

5 双重束缚的空间化

第三章 咖啡吧派

1 排除了共同体的酒吧

2 为了审视自我而去的酒吧

3 “咖啡吧” 就是舞台装置

4 将家庭排除在外的住宅

5 靠演技来验证自我

6 外观怎样都好

7 对椅子的偏爱

8 北欧不及意大利

9 过渡期的样式

第四章 哈比达派

1 婴儿潮世代的住宅

2 从零开始

3 现代主义的普及版

4 不遮丑的设计

5 白色乙烯布用于内部装修

6 对舶来品的信仰与合理主义的结合

第五章 建筑师派

1 被当作“知识之窗”的建筑师

2 利休的“反其道之行”

3 现代版的茅屋

4 注重存在感的抽象空间

第六章 住宅展示场派

1 认同“住宅人生化”的折中主义者

2 殖民风格占主流

3 西洋住居文化的宝冢式导入

4 公私空间的分离

第七章 独门独院派

1 房产信仰的物象化

2 以看到实物为前提的商品

3 “ 靠种类取胜”的销售战略

4 “多种类”的设计与室内设计

5 住宅与媒介

6 文学媒介指定的场所

第八章 俱乐部派

1 门槛高的空间

2 高级公寓风格的外观

3 深藏不露的手法

4 俱乐部是家庭理想化的复本

5 迪士尼乐园的家庭版

第九章 日式酒屋派

1 跟俱乐部派是孪生兄弟

2 日式酒屋的和式风格

3 和风的抽象化

4 日本现代化的矛盾构造

第十章 历史屋派——结束

1 人为什么憧憬历史屋派

2 盖房子是件难为情的事

3 现代是看不见“场所”的时代

文库版后序


【免费在线读】

章 单身公寓派

“单身公寓”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日本,是特别值得一提的空间发明。它只有五六坪大。在这个狭小的混凝土空间里,厕所、浴室一体化的组合式浴室,成了都市单身住宅的典型代表。这是战后日本的各种“空间事件”中,数得上的几件大事之一。这种单身公寓省去了繁琐的空间隔离,称为合理的“一室空间”。其实加起来只有五六坪的面积,从中再除去浴室和厕所,还能剩下多少可以切割的空间呢? 专门为单身者设计的这种都市住宅,无论是在日本还是西欧的城市,都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物。在日本,早就存在足够狭小的木结构学生公寓,然而这种学生使用的公寓,却远不能满足单身者的生活需求。有的房间里没有内部浴室,有的没有内部厕所。单看这点就足以明了 —— 单身者各自的生活需求,已经超出了各自房间内部所能提供的服务限度。但单凭厕所内置还是外设,来断定住宿条件的好坏,只不过是现代的一种偏见。其实学生公寓是为了使狭小的空间不至于太憋闷,而特意将厕所设在了外面。尤其是,由于建筑结构都是木制的,而木制的墙壁隔离性能很差,因此无论声音还是空气,都能在墙壁两边自由穿梭。虽然现代的建筑设计学对这种房间总是给予否定评价,但是木制房屋因其固有的物理特性,而能够使住户摆脱闭塞的感觉。这样,即使是在狭小的空间里也能过着舒爽的生活了。“单身公寓”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如果是单身公寓,则无论是厕所、浴室,甚至是小型的厨房都会被塞进这个小空间里,于是个人的生活被局限在这样的组合体中了。建筑物的主体构造是混凝土,房间的上下左右都是混凝土,就连走廊的通道也被隔音铁门给隔断了,这样就完完全全地成了一个“密室”。纽约也有专门提供给单身者用的都市住宅,被称作“studio”,也是具备浴室、厕所、厨房的“混凝土匣子”,只不过大小与日本的“单身公寓”不同。而住怎样的房子与单身者的钱多钱少并无关系。例如在纽约,没钱的单身汉可以去找另一个单身汉合租一间房,这是件极为普遍的事,只不过找不到像日本“单身公寓”那样大小的“密室”。这与薪水、房子的租金等金钱问题无关,而纯粹是对空间的意识不同的问题。那么70 年代的日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空间发明呢?

从来没有完全的空间发明。一般都是有一个现有的空间模型,我们将它的用途改变一下,就称之为空间发明了。例如,人们以罗马的大浴场为原型发明了近代大规模的驿馆空间。“单身公寓”的原型则是旅馆的客房,而且是商务旅馆的单间。进门后先是狭窄的过道,过道一旁设有浴室、厕所一体化的组合浴室,过道的尽头是一间六叠大小的房间[single room]。这与商务旅馆的单间设计几乎是一样的。更有意思的是,“单身公寓”的空间并不仅仅是以旅馆客房为原型,它还以各种方式突出强调其与旅馆客房的相似之处。比如对组合浴室的强调。组合浴室在日本就是旅馆的暗喻。特别是,将用广角镜头拍摄出来的凹版图片尽量放大后看到的“单身公寓”的室内情景,基本就像旅馆里的单人间一样,首先是一张床突现在眼前,然后床上坐一个年轻女孩。“单身公寓”的宣传单稍微改几个字,就能变成商务旅馆单间的宣传册。究竟为什么“单身公寓”会以旅馆为空间原型,并且还要固执地强调其相似性呢?

在此有这么一个启示,小此木启吾指出,“旅馆式家庭”是日本家庭的典型存在方式之一。他认为在“旅馆式家庭”里,家庭成员都只是为了睡觉休息才回家,因此各个家庭成员卧室的作用,跟旅馆客房几乎没什么两样。“旅馆式家庭”是日本家庭形式的主流。特别是孩子已经上完中学或是正在上中学的家庭,多多少少都会表现出一些“旅馆式家庭”的特征。可以推测,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独立以后也还是会选择像旅馆客房一样的住所。

因为已经不再跟父母住在一起了,所以他们的独立是既成事实。但为什么独立了以后也还是要闷在像旅馆客房一样的空间里呢?仅凭小此木启吾的“旅馆式家庭”理论是无法对此做出解释的。因为小此木启吾只是解释说,他们是为了要与家庭分隔开来,才会选择在像旅馆客房一样的空间里。其实对住在“单身公寓”里的人们来说,已经没必要刻意去躲开家人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将他们引向“旅馆”呢?对他们来说,旅馆有着以下两种象征意义,也可以说是以下两种事物的暗喻:其一是旅行,其二是性爱。




旅馆基本上可以说是属于旅人的地方。旅人没有固定的居所,总是在流浪,旅馆就是专为他们而设的临时的[temporary]停留场所。对现代都市中的单身者来说,理想的生活状态不是安定下来,而是要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真实的人生也许是从婚姻开始的,也许是从就职开始的,但无论怎样总是会开始的。到那时,自己就会因各种原因而不得不安定下来了。但是在这之前,在这段所谓的“迟滞时期”[moratorium]里,不是想拼命努力,而是想就这么游荡着。这就是他们的理想。所以说,他们会选择旅馆一样的空间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喜欢旅馆特有的那种旅行中的感觉的象征作用。除了旅行,旅馆同时还是性的象征。在电视剧中,一对男女消失在旅馆里的镜头就足以证明这样的象征意义了。如果说游荡是都市里的单身生活者理想的状态,那么性则是他们关心的事。因此,旅馆就有了明显的双重象征意义,即游荡和性的暗示象征意义[connotative]。“单身公寓”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被接受,且在建筑界站稳了脚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它利用“旅馆”这个空间模型,成功地满足了都市单身生活者对空间的理想和欲望,而且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象征作用,这样狭小的混凝土密室空间,才总算可以作为人们的住所而存在了。旅行其实意味着空间的拓展,而性则意味着与他人的交流。这两者兼具的作用,就是使居住者能够打开“意识的通风口”。物理意义上的密室空间也随着“意识的通风口”的打开而得到了解放。“单身公寓”的居住者,在现实中是不是个旅人,或者有没有在这个密室空间里做过爱,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能使他们产生这种联想,“单身公寓”就不再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因为他们的意识已经得到了自由。这就是象征作用的力量所在。

……

第三章 咖啡吧派

“单身公寓”于20 世纪70 年代的日本,是值得大肆宣扬的一项空间发明;同样,“咖啡吧”也是诞生于70 年代的一种新的空间形态。咖啡吧是日本传统居酒屋的一种新形态,发源于东京涩谷、青山、六本木附近地区,转瞬便发展到了整个东京,甚至蔓延到全日本。结果,咖啡吧在东京,成了“土气”“庸俗”的同类语。但其实,这倒不如说是咖啡吧成功的证明。任何事物,只有当出现了针对它的反对意见和批判论调的时候,才能表明它已经成功,并且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了。

……

在此有个疑问:人们为什么需要咖啡吧?既不是为了去那里寻求性关系,也不期待在那里可以确认、巩固共同体性质的人际关系,而且那里也不是供应特色美食的地方,那究竟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去咖啡吧呢?这是因为在那儿他们能够审视自我。虽说是“审视自我”,但又并非与内省、自我剖析这些沉闷的东西同一性质,也不是单纯来享受咖啡吧的情调和空间。他们不是来享受这里的空间的,而是沉浸到这个空间里,陶醉于欣赏自身的姿态。这大概称得上是极为自恋的空间享乐方式了。而在进行这种空间享乐时,问题首先来自于穿着。因为,自己的穿着打扮是要去的那个空间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所以,人们要求自己的穿戴要得体。如果是携女伴同去,那位女伴也必然要有相宜的姿容配上时尚的着装。他们自己身着巴巴斯[BARBAS]的西装,倚在卡西纳[Cassina]的椅子上,手持一杯“巴黎水”[perrier],随声附和着身旁平直发[one length cut]女士的趣谈。他们就是为了来欣赏这样的自己,才要造访咖啡吧的。显然并非因为这儿的“巴黎水”好喝,也不是对女伴有更深的用意。换言之,咖啡吧这个空间的基本意义,在于里面有一双眼睛。通过这双眼睛,客人能够暂时远离本身所处的位置,从别处来看自己;通过这双眼睛,他们能够审视自己的着装、动作、举止和言谈。这双眼睛会要求他们的“演技”,也会要求咖啡吧的空间成为他们可以发挥演技的舞台装置。也就是说,客人希望咖啡吧的空间能够具备舞台的特性。而事实上,咖啡吧也的确与现实中用于表演的舞台装置有很多共通之处。

……


“咖啡吧派”一般都如何选择椅子呢?首先必定要选择高价的。廉价的椅子会使得坐在上面的人也变得廉价。相反,高级的椅子象征着坐在上面的人也是高层次的人。一把动辄要几十万日元的卡西纳或是阿尔弗莱克斯[Arflex]制造的椅子仍能以惊人的速度售出,也是出于这个原因。除了价格不能便宜之外,还一定要是意大利制造或者意大利风格的椅子。而卡西纳、阿尔弗莱克斯,毫无疑问是符合条件的。反之,像宜家[IKEA]、革新者[Innovator]之类带有北欧风格的东西,他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样式简单的原木家具会使他们联想到北欧,北欧象征着有序的福利型社会,象征着享受社会福利、生活富足的老夫妇,象征着富足却又节俭、朴素的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北欧象征的正是被“咖啡吧派”拒之门外的家庭和定居生活。所以原则上,他们是不会接受带有北欧风格的东西的。而另一方面,意大利象征的则是不安定的社会形势、享乐的生活态度,以及“兰博基尼共产主义者”[Lamborghini Communist]。“咖啡吧派”的理想状态也是如此:一方面追求富裕、享乐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是反对家庭生活和定居生活的激进[radicalism]主义者。如果将“兰博基尼共产主义者”身上浓重的橄榄油气味除去,再小心地注入清新的日本风,那就成了十足的“咖啡吧派”了。“咖啡吧派”对意大利及意大利产品的憧憬,正是来自于两者在精神上的相似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