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世界上*部茶的研究专著


【内容简介】

《茶经》是世界上*部关于茶的研究专著,以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等10个门类,记载了茶树的性状、种植规律、茶叶的品质、种类、品级、采制方法、烹茶技术和饮用器具、方法等,介绍了饮茶的起源及相关知识、有关茶史和人物,唐代茶叶的产地分布等。


【作者简介】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他的《茶经》,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媒体评论】

读者对象:世界上*部茶的研究专著


【目录】

卷上 一之源 / 1
二之具 / 7
三之造 / 16
卷中 四之器 / 22
卷下 五之煮 / 40
六之饮 / 49
七之事 / 55
八之出 / 81
九之略 / 90
十之图 / 93
附 一、 陆文学自传 / 96
二、 《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 / 98


【前言】

茶经
(唐) 陆 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等,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其身世颇有传奇色彩,相传他原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边拾得。智积禅师以《易经》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辞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陆羽自小在寺庙中长大,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接受启蒙教育,习诵佛经,识字练书,承担寺中杂务,担水劈柴、烧水煮茶等,殷勤服侍师父。日月如梭,不觉已九岁,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说:“羽将授孔圣之文。”智积禅师闻言之下,颇为恼怒,就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逼迫他悔悟自新,陆羽被罚做“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等,陆羽不屈服、不妥协,求知欲望更加强烈。他无纸无笔,以竹画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智积禅师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在寺中关他禁闭,以更甚的苦役消磨其不屈之志,派人专加管束。苦熬三年,陆羽十二岁时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演戏,作了优伶。虽然他其貌不扬,有些口吃,但机智幽默,演丑角极为出色,声名外扬。后来他编写了笑话集《谑谈》三卷。
唐天宝五年(746)竟陵太守李齐物在看戏中发现了陆羽的不凡,十分欣赏他,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一封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处求学。天宝十一年(752),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与陆羽相识交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引为知友,结为“忘年之交”。陆羽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犎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以壮行色。陆羽一路上逢山采茶、遇泉品水,调查研究,对茶事进行了实地考察,采集标本,搜集材料。唐肃宗至德二年(757)陆羽流寓无锡,在惠山品泉试茶。乾元元年(758),陆羽又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客居丹阳(今属江苏)。后又移居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山中,闭门著述,往来于太湖之滨,苏州、阳羡等地都留下他的足迹,于上元二年(761)秋完成《茶经》初稿。“圣唐灭胡明年”即广德二年(764)之后,又对《茶经》作重大修改,现在一般研究者认为《茶经》完稿于永泰元年(765)。大历十年(775)之后,陆羽应湖州刺史颜真卿之邀编撰《韵海镜源》,积累大量资料,对《茶经》再度修订,终于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将《茶经》付梓。从初稿到付梓,前后历时20年。陆羽将自己的茶书命名为“经”,在中国古代“经”是可以奉为典范的书籍,陆羽以经名茶书,其内涵的自负之义不言自明。此外,也表达了陆羽对茶的推崇,以及他想以茶的品质礼仪规范世道人心的理想。
《茶经》是世界上部关于茶的研究专著,内容分为上、中、下三卷,以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等10个门类,记载了茶树的性状、种植规律、茶叶的品质、茶叶的种类、茶叶的品级、采制方法、烹茶的技术和饮茶的器具、方法等,介绍了饮茶的起源及相关知识、有关茶史和人物,唐代茶叶的产地分布等。《茶经》面世后,陆羽名扬天下,朝廷先后两次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和“太常寺太祝”,但均遭陆羽婉辞。他淡泊名利,以身许茶,笃研茶事,因此,宋代陈师道为其茶经作序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把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浓缩在《茶经》之中, 创立了中国茶道,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发展,促进了茶科学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陆羽被尊为“茶圣”,誉为“茶仙”,祀为“茶神”。
《茶经》除了是一部茶学著作,又是一部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之书,其“精行俭德”的思想,构建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道德观。今将《茶经》译成白话,并保留原著,配以有关茶文化之插图,相互衬托,图文互动,供广大读者,尤其是茶道爱好者欣赏阅读。限于水平书中定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免费在线读】

一 之 源

茶是我国南方珍贵的常绿树木。树的高度一般有一尺、二尺,甚至数十尺。在川东、重庆、湖北一带,有主干粗到两人合抱的茶树,砍下枝条,才能采摘茶叶。茶树的形态像瓜芦,叶像栀子,花像白蔷薇,果实像栟榈,茎像丁香,根像胡桃。(瓜芦木产在广州,形态像茶,滋味很苦涩。栟榈是蒲葵类植物,种子像茶子。胡桃和茶树,根向下伸长,碰到坚实的砾土,苗木才向上生长。)
“茶”字的结构,按部首说,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兼从。(从“草”,应写作“茶”,此字见《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应写作“■”,此字见《本草》;“草”、“木”兼从,写作“荼,此字见《尔雅》。)
茶的名称:一叫茶,二叫槚,三叫■,四叫茗,五叫荈。(据周公说:槚,就是苦荼。据扬执戟说:四川西南部人把茶叫做■。据郭弘农说:早采的叫做茶,晩采的叫做茗,或叫做荈。)
种茶的土壤,以杂有烂石为好,其次为沙质的土壤,黄土差。大凡种茶必须用种子直接播种,用移栽的方法种植,茶树就不能长得枝繁叶茂,种植的方法如同种瓜。一般种植三年,就可采摘。野生的茶树好,园地里种植的其次。生长在向阳山坡上林荫之中的茶树:芽叶紫色的好,绿色的其次;笋状的好,牙状的其次;嫩叶背卷的好,平展的其次。生长在阴山坡谷的茶树,不值得采摘,因为性凝滞,人们饮用它,易患腹中结石的病。
茶的效用,因其性至寒,用作饮料,为适宜那些操行端正俭朴的人。倘若有人感到热渴、凝闷、头疼、眼涩、四肢疲劳、关节不舒服,只要饮茶四五口,其效就同饮用醍醐、甘露一样不相上下。
采摘不及时,制茶不精细,以及混杂着野草,这样的茶叶,饮了就会生病。
饮用茶叶的害处与服用人参相似。上等的人参产于上党,中等的产于百济、新罗,下等的产于高丽。那些产于泽州、易州、幽州和檀州的,作为药用就没有功效。如服用的不是人参,而是荠苨,那就什么疾病也治疗不好。明白了服用人参的祸害,也就可知胡乱饮用茶叶的害处了。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四名茗,五曰荈。(周公云:槚,苦茶。扬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茶曰■ 。郭弘农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