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

《集字韵释》是民国时期识字课本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兼有字帖功能。它收入六千余汉字,按照类别整理,每四字一句,八字一韵,读起来押韵上口,便于记诵;书中还对每个字进行注音和简单的释义。今按原书面貌影印,再加以精心设计,让今天的读者领略传统的汉字教材的内涵和魅力,对于普及和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集字韵释》为民国时期编成的字书启蒙读物,共收6328字。为方便儿童记忆,每行四字,用大字(核桃字)楷书,可供儿童模仿,成为习字范本;同时,又在每字下进行解释,注明其义。体例明确,排选适宜,深受时人欢迎,为四川富顺县在较长一段时间的官方指定课本。该书融科学、古文训诂于一体,内容丰富,情调积极向上;由于押韵,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集字韵释》是李植枏先生带领其家人集体完成的一部汉字启蒙读本,凝聚着李氏几代人的心血,堪称汉字文化的瑰宝,有很高的阅读参考和收藏价值。影印本《集字韵释》旨在将这部几近失传的民国字书予以保存,使之继续流传,发挥其独特的功用;当代读者阅读这本民国时期的字书,既可以了解传统识字教育的方式和优长之处,亦能从中领略汉字的奥秘,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者简介】

李植枏(1860—1926),本名李家湘,字植枏(读作“楠”),号翼。四川富顺县邓井关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家世清贫,苦读而中秀才,因成绩佳而为廪生。后举家迁富顺县城西兴教寺。于此开馆训蒙,编撰《集字韵释》,融科学、古文训诂为一体,易懂、易学、易读、易记,颇便初学。


【目录】

序一

序二

再版说明

富顺县劝学所公函及叙文、缘起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书摘与插画】

序一:汉字启蒙之瑰宝

——富顺李植枏先生编《集字韵释》价值初探

杨国良

1924年3月15日,富顺县劝学所收到四川省长杨森(杨森与“水晶猴子”邓锡侯、“巴壁虎”刘湘、“多宝道人”刘文辉、“王灵官”王陵基并称川军五行)公署第1013号指令之后,便下达了致富顺县各小学的公函,公函明确要求各小学将李植枏先生编写的《集字韵释》一书购置列入正式课程教授。此公函由李先生亲自鉴定。

叙一,由川军第九师师长刘文辉(字自乾,法号玉猷。刘湘的叔叔,俗称“刘幺爸”。中华民国第24军军长,陆军上将。四川省主席,四川争霸战的主角之一)先生撰写。此叙乃刘先生治军之暇批阅四卷,钦佩李先生用心之良苦。叙中明示《集字韵释》四卷凡6328字,句以四言,无复字。

刘将军告诫读者:古之学者必先识字,必识字乃知求学。汉字启蒙《尔雅》《说文解字》《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皆分章断句,或以四言,或三言、七言,言必有韵。海通以还,译书竞出。国人保持国故者少,官家学制百计以求,私塾官书,鲜有善本。李先生此编一出,满足国人愿望。其循而习之则于观古之迹,粲然矣。刘将军不信,如此习之还会忧虑求学之艰,识字之不易。

叙二由周善培(字致祥,号孝怀,原籍浙江诸暨县,随父宦游来川,遂定居。1899年东渡日本,考察学校、警校、实业等,居四月返川。1901年奉命带学生20名赴日本留学,并聘日本教习来成都开设私立东文学堂)先生为之。周先生认为若将此编6328个字熟练掌握,《尔雅》《 说文解字》《 广韵》形声义之书无不可摧烧者。

编者李植枏先生早年离开四川,在上海一大户人家当家庭老师,李先生小像自贺云:“既不佀吏,又不佀贾,佣兮,录兮,吾竟与尔终古。”大意:我既不像官吏,也不像商人,我以家庭教师之身份受雇于人,抄抄写写,很可能就这样终此一生。

《集字韵释》6328个汉字,句以四言,而无重复,这不得不说是汉字启蒙的奇迹。李先生忧虑的是教者读者渐少,积多年之劳编撰四卷本《集字韵释》,先生在《缘起》中曰:“大道微言,胚胎识字,千钧一发,庸可忽乎,蒙用是涓,涓而起也。”

先生在《说明》中说:童年的时候教授此卷,若一天一页,一百天后便可教完,一年之内能熟读并能逐字理解其含义。长大后不仅能读出书中大意,还可以因字而知其含义以汇通文理。更何况《集字韵释》是有韵之文,*适合于口述,朗诵,烂熟之后日久难忘,这便成了作文的开端。

《集字韵释》因系李先生在上海编写,而上海恰是中国对外*的窗口,是近现代自然科学*先受惠之地,因而《集字韵释》不同于以往汉字启蒙经典:

之一,视野阔达。融入近现代西方科学技术,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交融。

之二,深虑有担当。编《集字韵释》之时,恰逢白话文倡行之际,经史子集几乎被束之高阁,先生忧虑深重,倾全力将6328个汉字以押韵无复字的形式推出,想从根本处扭转白话倡行而汉字损伤之局面。

之三,举家倾力。先生还从上海重返老家川蜀之地,集全家之力共推《集字韵释》。四卷本分别指派四子抄录,先生的二儿子李声龙先生抄后谨识:好古之人在绝望之时读此书,“因字以明义,因义以通文,因文以见道”。

若从1924年富顺县劝学所收到公函至1949年,《集字韵释》四卷本作为富顺县各小学校正式教材长达25年之久。

百余年来,汉字及由汉字承载的文化困于内外夹击,损伤巨大。眼下,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重拾李先生穷一生一家之力编写并推广的《集字韵释》,其内在及外延价值无须多言。

序二:读写识辞书类的又一个高峰

——李植枏和他的《集字韵释》

陈小康

李植枏(1860—1926),本名李家湘,字植枏,号翼。四川省富顺县邓井关人,清末秀才,廪生;夫人张淑仪,家庭主妇。夫妻二人共养育了十个子女(大儿李声鸿、二儿李声龙、三儿李声鹏、四儿李声聪、五儿李声融、六女李声桐、七儿李声雍、八儿李声雄、九女李声钟、十女李声嵩)。家族字辈依照“永正家声远,宗功世德长。大唐留圣旨,提笔作文章”排序。

李植枏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家世清贫,奋力自学苦读,终不负人。以饱学之识参与清末科举县试,考中秀才,因成绩优异被列为“廪生”,一时间声名鹊起,后成为县人在论及饱学之人时的一句谚语,即“邓井关的秀才——李植枏”。后举家迁往富顺县城,居住于城西兴教寺。由此信奉基督教,其子女也时常参加教堂的唱诗班活动。李植枏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到县城后便开馆训蒙,以教授学业和启蒙教育为主。还在小南门开设一诊所行医,门口挂一半截门帘,门帘正中一个蓝底大圆圈,圈中用红布贴成一个“十”字(行医标志)。诊所以自制膏药,医治跌打损伤、疮痈疥癣为主,据说还有些疗效,口口相传便有了“李膏药”之名。李植枏在教学和行医时,嗜茶如命,一把小茶壶捏在手中从不离手,所以后来又开了专门的茶叶铺,自制烘焙茉莉花茶,堪称富顺一绝。解放初期宜宾地区(当时富顺归宜宾地区管辖)召开“三代会”之类的大型会议,都专门请李植枏的四儿李声聪去为会议烘茉莉花茶供大会使用。

李植枏所处的时代正是风云际会、社会变迁动荡、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李植枏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但又愿意接受新文化的洗礼,不拘泥一事一物,思想开明,思维开阔,这为他编撰《集字韵释》一书,打开了阔达的思维空间。该书融近现代西方科学技术、人文与自然科学和传统的经史子集、古文训诂为一体,记集6328个汉字,以四字押韵,全书无复字,并于每字之下附以简洁的联词释义,使字、词、义一目了然,使汉字的读、写、识辞书类在编撰上达到了又一个高峰。

《集字韵释》一书的萌芽,应发轫于李植枏开馆教育当中。他在自序“缘起”中开宗明义地说道:“余虑教者读者渐少,课余编此,以为商、农、工、贾者。”又云“大道微言,胚胎识字,千钧一发,庸可忽乎?蒙用是悁,悁而起也”。由此可见,李植枏在长期的启蒙教育中,深感教学和求学者的艰辛和不易。为寻求通俗易懂、易学、易读、易记的教材实属不易,故而,以中国文人雅士特有的情怀、坚韧和执着,决定凭借自己一生所学,以一己之力做点“兼济天下”的实事。自选、自编、自注、自撰,历经二十余年,终于1919年全部完成《集字韵释》一书。全书共四册,5万余字。1924年经原四川省极负声誉的劝业道道尹周善培鼎力举荐,并由刘文辉、周善培相继作序,终由“四川省长公署第1013号指令”,将此书列为地方小学正式教材。此书在川南一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至今还有老一辈人记得学习《集字韵释》的难忘经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学校使用过该教材。

周善培(1875—1958),字致祥,号孝怀,原籍浙江诸暨,清末进士,民国耆宿。1899—1918年二十年间,曾学习考察新政、学堂、警察制度等。在四川期间大力推行新政改革,曾任警察局总办(巡察道道尹)、劝业道道尹等职。辛亥革命后定居上海,主要从事文化文字研究,著有多本文字学方面的著作。李植枏与周善培相交甚深,互相敬重,乃亦兄亦友之交。1899年周善培经服阕在荣县老家的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赵熙(1867—1948),到富顺知县沈幼岚府上教授专馆。此时李植枏也正在富顺城中开馆教学,并已在用自编的《集字韵释》手稿(《集字韵释》第三卷记此卷成于癸巳即1893年,“迄今念年……”)。周在教馆之余,与李植枏因才相识、相交,故而结下亦兄亦友的深厚情谊。周离开四川定居上海后,与李植枏多有书信往来,也多次力邀李到上海共事。李植枏因家庭羁绊,一直到1916年方赴上海。李到上海在周府作专馆,教授周善培的两个儿子周植康、周植永。后又把二儿李声龙、三儿李声鹏也接到上海。李在上海期间与周共相研讨,广征经史文词,助周顺利完成了《虚字使用法》一书。因系李淡泊名利,故该书遂以周的名义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李植枏在上海期间,也静下心来,重新统筹、整理、补充原有教学时的手稿,经过精心谋篇布局,旁征博引,*终于1919年完成了《集字韵释》全书。(见《集字韵释》“缘起”:“民国己未易月(即1919年)李翼自识于沪上香草主人之夷希微室。”)同年4月北洋政府正式公布了注音字母次序表,并成立了“国语统一筹备会”。

此时,李植枏已离家来沪四载有余,已年届59岁,思乡之情日浓。故向周善培请辞归家,周极力挽留之。无奈乡情难解,*终还是离别上海回四川老家。但此时《集字韵释》的编写注释还只完成了*卷和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只好带回四川继续编注。(见《集字韵释》每卷开篇题头:*卷,富顺李翼编次,及门周植康、周植永初注,声龙、声鹏补笺;第二卷,富顺李翼植枏编次,及门周植康、周植永注释,声龙、声鹏补笺;第三卷,富顺李翼植枏编,声聪、声桐补注;第四卷,富顺李翼植枏编次,声聪、声融考注,声桐校字。)李植枏为编撰《集字韵释》一书,呕心沥血,尝尽艰辛,殚精竭虑,终成正果。李家倾其全家之人力财力编修此书,书中载明的就有李植枏、李声龙、李声鹏、李声聪、李声桐等五人,还有李植枏的门生周植康、周植永两兄弟。特别是六女李声桐,为编撰校对该书,屡屡推迟婚事,直到编撰大功告成,方在24岁大龄之时出嫁完婚。在陪嫁的嫁妆中,《集字韵释》作为重彩赫然陈列于嫁妆之中,这在当时当地也被传为一段佳话。

《集字韵释》一书,还有许多未解之事有待考证:一是26个偏旁部首分类涵盖的仅是局部,而不是全书都按此分类;二是26个偏旁部首只出现在前两卷,而后两卷并未按部首编排;三是本书的书写者共有几人,书法的价值体现及审美视觉结合;四是全家耗人力、财力实为多少;五是第三卷记载“此卷成于癸巳”句,癸巳年(即1893年)是否已经成书等。

以上诸多未尽之事,企盼学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深入研讨,以共襄中华文化传承之大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