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以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也可供大学生和语文老师的翻查使用。 2.词目确定主要依据1949年以来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兼顾课外读物,突出常用性、实用性。
3.专家编写,释义精当;义项丰富,功能完备。
4.双色排印,释义醒目;音序编排,附笔画索引,检索便捷。
5.设“提示项”“辨析项”,明区别,辨用法,古代汉语词汇易掌握。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中型学生用古汉语语文工具书,双色排印,释义简明。本书在常见、经典古文、古诗词共1000万字的语料库的基础上,精心遴选了约3500个常用字和6000余条复音词,按音序排列,先注音再释义;所有词目按义项标注词性(成语除外),以免读者因词性的误解而造成词义理解的偏差;所用书证90%取自1949年以来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书证中的疑难字、词均予以释义,个别加注拼音;设手型符提示项,指出字词在形音义及用法上要注意的地方;设辨析项,指出相关字词在意义、用法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
【作者简介】
时海成,1951年10月出生,华师大附属东昌中学高级教师。华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成员,浦东新区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在全国报刊杂志发表过数十篇论文,个人编著《中学生文言学习便捷辞典》《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初中文言文读与练精编》等约20种,主编《中学语文学习百科辞典》《高中文言文新读本》等约20种,合作编写《特级教师帮你复习初中语文》等多种。
【目录】
前言…………………………………………1—2 凡例…………………………………………1—2
正文…………………………………………1—752
附录中国历代纪元简表………………53—754
单字笔画索引……………………………755

【前言】
这是一本当今*适宜中学生、大学生和语文老师使用的富有特色的古汉语工具书。 首先,这是一本真正突出常用字的词典。目前已出版的古汉语工具书,一般收字总在7000字以上,即便标明“常用字”的字典也收字6400余个。这里既有实际阅读中根本用不到的诸如“鼄”“馵”“厹”等字,也有不应编入的诸如“猪”“屎”“泪”等不用查检的字。而本词典从通行的中学教材实际出发,精心遴选了3500余个常用字和6000余条复音词,除酌收教材中出现的较冷僻字外,一般的较冷僻字、冷僻字不予收入。实际试用证明,这个量度已基本能够满足中学生阅读文言文时索检的需要。 其次,义项的确立和释义的书证(即例句)所凭依的是中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词典之前,作者曾搜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选入语文课本的全部古诗文,加上中学生课外读物中*易接触到的文言文以及中文系大学教材中的部分文言文,共达400余篇,并对这400余篇文章逐篇逐句地做了卡片形式的词条编写,达近一千万字,耗时三年。在此基础上作词义梳理、归并,*后确立义项,用了两年撰成,*后又对文稿反复审校,逐条推敲,一再改易,又是两年。这样做,虽然工作量大,而且艰辛繁难,非常人所能想象,但是它所带来的优越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学生在实际阅读中遇到什么文字障碍,在本词典中一般都能解决,二是所用的书证约90%出自教材,而且能够尽可能地优先选用经典课文的书证和简短易懂的书证,使本词典既具可信性和权威性,也便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即便遇到一些难懂的字词,均酌加注音和释义,必要时还作了串讲和翻译,从而使本辞书*通俗易懂。 第三,所有字词均标注词性(成语除外)。给词典的每一个字和复音词标注词性,是本词典的一个尝试,也是本词典的另一个显著特色。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字词的含义,以免因词性的误解而造成的词义理解的偏差,也有助于熟悉这些字词的用法,同时还方便了老师课堂上的字词教学。第四,双色排印,释义醒目。在以单色调为一统的词条排印中,仅靠黑底圆圈的数字序号编列,有时仍不便迅速索检义项。特别是当这个常用字有20多个义项时,由于是单一色调,你需要找到的义项会湮没其中,有时需来回寻索,才能找到。而本词典将每条义项的释义文字用蓝色排印,与黑色书证文字形成对比,从而使得义项醒目了,查检也便捷了许多。为了查检方便,作者在词义和词性的排列上也做足了功夫。以上四点是本词典区别于其他同类词典较为鲜明的主要特色,其目的是,要让这本词典为广大学生喜欢使用,乐于使用,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审音准确、释义简明、例句精当等虽必须却又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查起来要能真正查得到,能解决问题,而这正是时下许多古汉语辞书所欠缺的,可能是过于追求以简驭繁,致使义项偏少,恐怕也因为没有全面收集语文教材词语资料,以致诸多义项缺失。至于本词典是否做到了一点,既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也有待于在使用的过程中改进提高。本词典编写前后历经七个春秋寒暑,虽也竭尽热忱,但毕竟一人编纂,水平终归有限,难免还会有疏失和不当之处,编者诚恳地希望读者能不吝赐教,并向所有不吝赐教者表示衷心的谢忱和敬意。我原本一个上海插队安徽濉溪的下乡知青,今能有此拙著出版,既感谢那年代农村生活的磨练,更不能忘怀辛勤培育我的老师。在此,谨以此书作为献礼,向我的母校——阜阳师范学院——致以崇高的敬意! 时海成 2016.12.22
【免费在线读】
A阿 ○一ā <助>作词头。多用在亲属名称或人名的前面。《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袁枚《祭妹文》:“其旁葬汝女阿印。” ○二ē ?<名>大土山。王勃《滕王阁序》:“访风景于崇阿。”(崇:高。)?<名>山的转弯处。屈原《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 ?<名>水边。《穆天子传》:“天子饮于河水之阿。”(河:黄河。)?<动>曲从,迎合。《汉书•季布传》:“诸将皆阿吕太后。” ?<动>偏袒,偏私,袒护。《吕氏春秋•贵公》:“万民之主,不阿一人。”《新唐书•戴胄传》:“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亲近。《后汉书•文苑传下》:“苟失其道,则兄弟不阿。” 【阿谁】 ā shéi <代>何人。古诗《十五从军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阿爷】 ā yé <名>父亲。《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阿姨】 ā yí ?<名>称姨母。元好问《姨母陇西君讳日作》:“竹马青衫小小郎,阿姨怀袖阿娘香。”(阿娘:小姐。) ?<名>称妻的姐妹。宋•乐史《杨太真外传》:“秦国〔夫人〕曰:‘岂有大唐天子阿姨无钱用耶?’”?<名>称养母。白居易《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此为教坊中歌伎倡女的养母。弟:女弟,即教坊中的歌伎。) 【阿姊】 ā zǐ <名>姐姐。《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阿房】 ē fáng(旧读ē páng) <名>秦宫殿名。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阿缟】 ē ɡǎo <名>古代齐地所出的轻细的丝织物。李斯《谏逐客书》:“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返回顶部